当今中国社会,如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是最令家长焦虑的事情之一。对学生来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是学生时代最大的烦恼和挑战。在中国高考体制下,学生和家长不满现在的教育体制,骂填鸭式教育的死板,“减负减负越减越负”,不上补习班在正常课程中就缺乏优势,却依然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处境。多年来,大家都在绞尽脑汁给出改善现状的教育改革解决方案,未来学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改革一定是近年社会关心的大问题,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不再是培养流水线工人,应当致力于培养真正的有独立思考决策能力的人。
抛开当前学科分类,有独立思考决策能力的人必须具备的三个能力:健康的审美能力,完善的知识储备,超强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科来说就是:美学、科技,以及实践技能三方面的内容。
一、未来教育:“美学,科学,实践”缺一不可
美学是对“美”的教育,排在第一位,也可以理解为艺术教育,包括文学,历史,绘画,建筑等等。艺术教育让人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更重要的是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从而对事物有基础的判断力。艺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但对于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而言,生活在钢铁森林中,失去很多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机会,导致存在一些基础的认知缺陷。
教育应当让人从小认识到人生存的意义,人一生应当追求的美,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是内心的平静,而不是浮于消费主义灌输我们的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带来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科技是推动工具进步的发动机。未来的社会中,储备足够的科技知识并持续学习,熟练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能够生存并且进步的必要手段。
教育应当教人各种科学技术知识,让人学会各种工具的原理、制造,以及使用,这让人有了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手段。
而技能的教育,是教人是真正如何做事,是生在社会中生存的实践。懂再多的道理,也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在社会场景中实践,完成一个个生存任务。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应当提供一个安全的模拟社会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实践各种技能,不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应当在实践中被检验。
有理想,懂技术,能做事。这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未来人。
在这样的理念下,学科教育就被赋予了目的。
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机械的完成各个学科的知识灌输动作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当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持续学习以及融会贯通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并在各种模拟或真实的项目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在社会中的生存技能。在打怪升级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以上全方位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应当是未来教育的内容。
二、未来学校形式:城乡校园双线结合,共同发展
城市化是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只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但城市人口的密度高,自然环境被严重挤压,天生决定了其无法提供足够亲近自然的学习体验,这尤其对艺术与美学教育而言是个灾难。
因此未来的学校应当在近郊或者低密度人口的乡村,有平行于城市学校的校园。除了为自然实践教育提供条件之外,位于城市外的校园还能够提供更大更多的冗余空间,便于需要各种设备更多科技实验进行,也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供学生老师更多交流,更多交叉学科学习的可能性。
城市中的学校作为所谓的“小社会”,让学生在小范围的场景中体验较为单纯版本的真实社会,以小见大,映射未来踏入社会的各种行为,但是城市中的学校知识是单向输入的,这种束缚会对学校中的创新行为带来阻碍。
而位于郊区或者乡村的城市外校园,能够提供一个“远离”社会的试错空间,人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才能释放天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城市中的学校能带来的便利性显而易见,提供的更多社交关系以及其他好处。但是城市学校和城市外校园的结合,应当是一个趋势,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共同提供完整的下一代学校教育环境。
三、产教结合,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大学城这样的概念已经不稀奇了,但很多时候所谓大学城只是“校门口一条堕落街”,卖些文具用品加廉价小吃。未来的学校应当改变这样的现状。
未来的学校开展更多的自然实践和艺术教育活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亲近大自然,欣赏自然风光,学习不同的地方文化,了解传统艺术。
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新的产业需求,例如旅游和文创产业,学校所在地的旅游服务,文创周边产业都会被大量实践场景倒逼升级。教育一方面带来的知识传播,同时也能够为地方品牌建设,文化输出带来正面的影响。
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美术教育的载体有很多,除了传统的绘画,耗材相关艺术用品产业,新的媒体载体比如动漫,游戏,影视,甚至VR/AR制作,背后都需要有强大的产业链支撑,就像苹果公司的历史,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也带来了进行科技研发的强大动力。
让学生走出学校,参与更多的野外活动,在增强体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运动装备需求,小到呼吸灯,头灯,登山装备,大到房车,直升机等等,都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科技教育带来的相关产业发展就更加直接。除了最直接的研发成果孵化落地之外,高科技的校园本身就应当是各种高科技人才的研发、实验基地,吸引高精尖人才进驻。
哪怕由此带来的各种参观、考察,甚至学校结合当地文化组织的各种发布会、研讨会,也会带动相关的展会、高端研学旅游、酒店行业等等的发展。
技能实践教育,则最直接解决行业需求,直接在当地创造就业机会,直接带动技能相关产业的发展。
职业技能教育也是终身教育,随着科技发展,工具更新,技能教育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学校可以是一个人选择第二居所的重要理由之一。终身职业教育本身,也可以不断吸引人前来,为当地的住宿、餐饮、酒店、地产提供固定长期客源。
四、未来的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知识容器”
不论是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还是技能实践教育,背后都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而学校应当是这些知识的容器。
传统的知识容器是学校的图书馆,未来数字化的学校必须拥有自己的线上知识库,用于保存知识,同时不断更新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学校的“硬资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资产,随着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这些知识应该能够被通过互联网访问、交换、使用、造福社会。
未来的学校绝不应该只是一堆教室,而应当是一些教育综合体,为学校所在地带来全方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这样的产业发展又能够反哺学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下一代学校还应当是知识的物理载体。这个知识的载体并不是书本,而应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空间。
艺术方面,学校建筑的设计、艺术品、理念都应当是这所学校审美和艺术价值观的体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在学校中生活的人。
全世界的最新的科技工具,都应该出现在未来的学校中。在学校中生活,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能接触和使用最新最高效的科技工具,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未来的学校作为一个物理载体,就是一个“未来社会”的实验室,从衣食住行,从艺术、科技、生活方式各个角度实验对真实生活的影响。
这会要求学校不停更新和改造硬件设施,接受反馈并满足新的需求。因此下一代学校的建筑,景观设计,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方面控制体量,控制更新成本,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应当保存所有建造更新的历史数据,例如建筑图纸、设计方案等,使得学校本身可复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的学校是那个时代的印记,社会的种子,能够发芽,能够茁壮成长。
五、未来学校需要线上线下结合,孪生发展
正如作为知识载体,当线上知识库和线下知识落地结合,未来的学校除了作为线下人和人链接的载体,还应当主动通过数字化手段,虚拟现实等,连接人、社会与信息空间、物理空间关系。
首先学校本身的建造,装修,运营,学生学习的过程,都应当线上线下同步。从一块荒地开始,学校就应该有自己的“线上生命”。
学校相关的人,包括老师,学生,教务人员等,都应当有线上的社群,并且能够在线上交流,终身交流。学习是终生的,老师和同学也是终生的。
学校相关的建筑,设施,空间,场景也都应当有线上和线下同步的版本。正如上面所说,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随着学校在不断的发芽,成长,学校的历史应当被以数字化的方式永久保存,去记录这些印记,也就记录了这个社会的历史。
这个记录的载体应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现在的文字和图片外,图纸,3D模型,沙盘都可以是可选的记录载体。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可以通过VR/AR或者其他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让全世界知道和了解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数字化的内容,也是学校的营销工具。
教育本身,也应当线下线上充分结合。
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当有数字化的产出。线上数据是线下教育产出记录证明,也是后续教育素材和教科书,这些数据极其宝贵。
因此,从教学方式内容,到校园硬件环境的设计,都应该为数字化提供便利。通过物联网等智能化手段,未来学校的教学过程也应当被数字化。
一定程度上说,未来的学校线下物理空间只是一个瞬时的载体,永久存在的线上数据才是学校存在的证据。
有了这些数据,再加上虚拟现实技术,我们能够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中“穿梭”,扩展教育场景。我们能够模拟各种自然空间,提供教育便利,举办线上展会,线上发布会等。我们也可以模拟空间变换,实现历史回看,或者穿梭未来。
通过对人行为的记录,对每个人线上产出物的保存,未来的学校应当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评估教学成果,对比研究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改进教学质量。通过模拟和可视化技术,我们能够构建各种各样的场景,打破学习的物理空间限制。
六、未来的学校应当提供开放的自由空间
未来学校应当拥有升级版本的多功能厅,提供更加强大的自由空间。
不同的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对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
设计师固然能够设计适合大众的空间,但真正适合学生和老师教学空间是什么样子,只有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才清楚。
对空间来说,什么空间决定什么样的关系。对人来说,什么样的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空间。如果学校只有纪律,没有自由且一成不变,学校就是监狱。
学校只有提供足够的开放空间,供学生和老师自由设计,提供足够的可能性,才能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创造,满足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
从硬件设计来看,开放空间允许不同团队,不同活动,对场地进行改造,因此建筑,室内,景观都应当对这种改造尽量友好,预留改造接口。
开放的空间,也提供更多交流的可能性。更多人和人的链接,团队协作,也是技能实践教育重要的内容,开放的空间就像开放的社会的缩影,让学生安全的“练习”在社会中生存。
前面也提到线上空间的存在。线下空间的改造升级成本毕竟不小,而一个线上虚拟空间就能提供相对低成本的自由设计方式。同样还是,线下开放空间的各种设计记录,应当能够在线上通过3D场景的方式还原,模拟,甚至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等手段,线上的各种方案能够低成本的在线下落地。同时结合AR/VR等手段,最大限度去满足教学的知识传播过程。
七、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安全的“模拟小社会”
内容上,包含了艺术,科学和实践。产业上,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拥有一个知识库,也有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作为载体。这些加起来,实质上形成了一个安全的“模拟小社会”。
真实社会存在货币,这个“模拟小社会”中,分数也应当类似货币,用来激励学习行为。当学生完成了学校认为合理的学习任务,应当得到相应的分数激励。学生也可以用自己获得的分数,去换取别的同学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帮助。这样的经济机制非常接近真实社会,通过这种手段,学校更像一个安全的“生存游戏”,在这个生存游戏中表现较好的学生,懂得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到真正的社会上就应当有更强的竞争力。
除了货币,学校内也应当拥有更多的模拟真实社会要素。衣食住行等日常必备物品,到卧室,客厅,厨房,交通,都应当尽量模拟真实社会中的样子,甚至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种产业工种,都可以通过社团,内部实训等形式,提供相关的模拟场景。
这样的学校,就是当地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相对封闭又自由的空间中,模拟了社会中的各种事务。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这个模拟社会中自由探索的过程。而探索意味着会“犯错”。但因为是“模拟”,试错成本显著降低,因此学生是自由和安全的。
这样的学校提供了一个允许犯错的空间,因为学校边界的存在,学校能够容忍学生犯下的任何错误。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各种智能化手段,记录学生的行为并及时评估,从而学校能够及时监测和指引学生的行为,最终高效完成教学过程。
而且,因为允许犯错,并且犯错的代价可控,所以学生在未来学校中,可以真正的寻找和激发自己的潜力,自由发挥才能,不断打怪升级,创造出新的知识,形成真正的生产力。
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未来的学校,为学生提供艺术,科学,实践教育的良好场所,带动一系列产业发展。教学过程中,配合各种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手段,使得学习行为更加高效。同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一个模拟小社会。真正产生创新,并具有生产力。
后记——
这篇文章写于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初,当时还没有想到疫情会对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更没有想到中国教育行业的改革会那么快到来。
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