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从GE的发展看企业多元化经营

从规模效应到多元化经营

一般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中,规模效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拥有很大规模的生意,那么这个企业将可能获得更便宜的原材料,更便宜的整体成本。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客户范围更加广泛,企业受到单一客户或者单一下游行业波动的影响就可能更小。总之,由于规模的扩大,各种经营要素之间互相叠加,企业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商业壁垒,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利润最大化。

正因为人人都认识到这块奶酪的存在,多数企业都孜孜不倦的追求扩大规模,以获得规模效应。要扩大规模,就要不断拓展新的产品与新的市场,1957年,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提出企业多元化管理的概念,即公司向新的市场提供新的市场,以巩固自身的市场份额。

从企业战略角度,安索夫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面临新的市场和新的客户,企业已有的专业能力和技术积累可能都用不上,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安索夫的思路是将市场与产品看做企业经营的两只脚,一边是为现有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把已有产品卖给更多的客户,一边是在不断推出新品,以满足现有顾客的更多需求。这样不论是哪只脚向前迈进,另一只脚都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撑。企业可以一步一步往前行进,交替行走,最终开拓新的产品和新的客户,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达到扩大规模,建立壁垒的目的。

GE的兴起和衰落

20世纪许多的航母级企业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一个标志性的例子。

GE的创办可以追溯到1892年,大名鼎鼎的爱迪生是公司创始人之一。跟随着电力系统的普及发展,GE不断地扩张自身业务范围。针对政府部门以及军工市场的需求,GE提供从发电厂、供电网络到无线电、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甚至核电的产品,二战后,GE将军用产品积累下的技术拓展到民用领域,又提供从微波炉、电冰箱、电视机等等民用电器产品,最终形成了庞大的GE商业帝国。

从战前的基础设施产品,到战时的军工产品,再到战后的民用家电,GE的扩张之路伴随了整个20世纪美国经济的扩张历程,这个扩张历程很好的诠释了安索夫的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思想。

不过到19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滞涨的到来,美国经济告别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加上日本价廉物美的进口产品的竞争,GE的产品逐渐显得跟不上时代。更低的制造成本,更高的产品质量成了这个时候市场需要的东西,而GE庞大的部门体系与产品线成了累赘,多元化经营逐步变成了什么都能造却什么都不强,GE的产品不再有竞争力。

1981年GE历史上著名的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上任,对GE进行了巨大的改革。他首先进行了大裁员,提高公司的运营管理效率,1980 年通用电气有工作岗位 40.2 万个,韦尔奇上任两年中减少 7.2 万个工作岗位,到1989年,GE员工数进一步的减少到了29.2万。

同时,韦尔奇大刀阔斧的精简了公司的业务线,他提出著名的“数一数二战略”,要么在行业里做到数一数二,要么就砍掉或者卖掉。另外,韦尔奇成立了GE金融,在砍掉实体业务的同时扩展了金融领域的业务,通过金融服务的方式继续服务客户,以获取利润。

这种精兵简政和去多元化的改革思路非常成功,通过GE强大的品牌,雄厚的财力以及用户基础,虽然GE的业务被一块块砍掉,但GE依然在通过金融服务获取巨大的利润。砍掉那些大而不强的业务后,韦尔奇重新聚焦主营业务,继续奠定自身在细分行业里的地位,同时又通过金融服务赚取利润。韦尔奇上任后的20年里,GE看起来又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轨道,股价也一路创下新高。

不过,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新任CEO杰夫·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的上任,GE积累了多年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后面的故事就没那么光鲜了。

经过20多年的部门精简,大家突然发现,那么大的GE公司已经没有几个实体部门了。整个公司除了臃肿的管理层就是金融部门,金融部门肩负了为公司创造利润的神圣使命,不得不在会计手段上开始动手脚,以保证CEO和市场对利润持续增长的需求。

与此同时,新CEO伊梅尔特迫切希望为通用电气找到新的实体业务,然而这很难。911事件后,GE就基本上在走下坡路,08年的金融危机几乎彻底击垮了GE,金融危机发生的危急时刻,巴菲特的入股挽救了GE,但也没能让GE重新找到新的成长路径,后来更是爆出GE连续20多年的财务造假的行为。最终,巴菲特也在2017年卖掉了GE的全部股份,承认看错了GE,而GE在2021年宣布了拆分计划,GE的时代彻底结束。

关于企业多元化的思考

平台型大企业能够对公司业务提供标准化、高效、一流的基础服务,这是多元化的基础,而GE多元化之路很有代表性。不可否认,1980年代之前的GE取得的成功引人注目,作为那个时代的顶级科技企业,GE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帝国,吸引了无数人才的加入,通过不断扩张产品和市场,得以多元化经营。

但现在看来,GE的多元化虽然跟随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显得粗放和缺乏持续性。每个领域的市场爆发的阶段都能看到通用电气的身影,但实际上GE隐藏了大而不强的问题,组织管理能力是GE的短板。1970年代当市场增速下降,竞争变得激烈时,公司的产品就开始逐渐失去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的缺失可能更多来自于公司文化与管理体系,当杰克·韦尔奇上台后,一系列改革措施在那短时间内,可以说正好对症下药,扬长避短,也迅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拉长来看,这些措施似乎并没有改变GE的根本问题,事后看可能只是将组织管理能力的弱点暂时隐藏起来了。

总结来看就是,GE总是很擅长设定远大的目标,但常常没法实现他们,最后走上了财务造假的不归路。

对金融业务的投入和依赖,包括后来的财务造假,也是被广泛认为GE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个问题分析起来更复杂一些,我们不可否认,GE的品牌优势的确能够给金融业务带来巨大的加成,GE靠各种复杂的融资手段和贷款业务吃息差,就能获得巨大的利润,俨然成了一个银行。有的人可能诟病GE金融是不务正业,但从另一个方面理解,GE之所以能将金融业务经营20多年,且持续获得高,也正是因为它强大的品牌运营能力。这个品牌力不仅来自于杰克·韦尔奇对公司形象以及他自己CEO形象的塑造,更来自于GE百年的品牌沉淀,一脉相承。GE金融业务的崛起,可以理解为这种品牌形象塑造的一种多元化变现罢了。

其实对股东来说,只要对收益感到满意,大部分股东并不太关心这些收益是如何实现的,金融路线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此时GE完全有机会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金融巨头。我猜也许巴菲特也正是因为看中了这一点,才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出了手。

事实上后期的GE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有很多类似之处,他们都走上了一条金融加实业的多元化发展路线,都有着顶级的口碑和品牌,都有着最顶级的金融业务,也都控股了一些实体企业。但巨大的区别在于,伯克希尔公司的金融总部直到现在也只有20多人,所有实体业务的经营,都完全放权各个公司的CEO,另一方面伯克希尔对投资相当保守,极其注重新投资业务的盈利能力。而GE的思路完全不同,有着庞大却臃肿的管理层,希望整合一切新业务,却接二连三的失败。

也许因为早年公司的财务窟窿已经太大,所以公司不得不想办法讲更多的故事,但到2010年后的互联网时代,GE的实体业务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随着GE金融辛苦累积起来品牌优势也被财务造假一拳击倒,GE最终走向了被分拆的结局。

看到一个朋友说,在GE身上,我们看到了海航、德隆之类多元化大财团的影子,我觉得不仅如此,似乎我还看到了些许阿里巴巴甚至腾讯的影子。这些主营业务优秀的头部企业,如何能在后期多元化过程中继续建立壁垒,持续取得长期的优势,就成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回到最初提到的规模效应,要认识到多元化经营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实现规模效应的手段。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规模效应意味着在多元化经营中,每个产品都能被其他产品所赋能,同时赋能其他产品,这使得企业获得最终平均成本的优势。GE的品牌力与GE糟糕的组织管理能力贯穿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规模效应下,一方面GE超强品牌力赋能了各个业务板块,另一方面,糟糕的组织管理能力又拖累了明星业务的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化是个放大器,既可以将企业优秀的基因发扬光大,也可能放大企业本身的缺点,加速企业的衰亡。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分辨出企业多元化经营放大器背后的优势或者硬伤就更加重要了。

2022.11

bookmark_border如果想入坑投资…

劝退

写这些东西,是因为最近行情有转好迹象,好多朋友问,“想学投资,我应该怎么开始?”。每当碰到这种问题,我都觉得一肚子话想说,但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最后千言万语只汇集成一句:“这都要问,还是先别想了吧。”

但这样劝退太敷衍人,总感觉不太好。还是写写,也算是对自己的总结。

主要是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任何一个以投资作为职业的人,都是不停地犯错误、走弯路,撞得头破血流,摔倒再爬起来,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你历经千辛万苦刚刚踉踉跄跄站稳,突然有个朋友一边躺在城市里的海滩吹风,一边打电话问你怎么去探险,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闲下来仔细想想,除了那些骗子,每个职业投资人都不敢拍胸脯说自己的方法多么多么有效,多么多么厉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概是最好的形容,就像段永平讲的,投资就像打高尔夫,无论你已经是什么样的高手,每一杆都要竭尽全力的专注的去打,丝毫不能懈怠。

之所以以劝退为主,是因为我敢说绝大部分人是不适合投资的,社会分工也不允许。投资是一项非常特别的职业,表面上看,投资人成天就动动嘴皮子点点鼠标做做交易,什么也没有创造,但实际上,由投资人决定的资本的流向时刻在深刻影响全世界各行各业的发展,甚至能影响每个人的命运。这种职业特征,注定了最终全社会只能有只有一小撮人从事这个行业。

不过与此同时,投资的门槛又非常低。在国内投资门槛可能跟玩一把王者荣耀差不多。只要去在线开个户,登记一下个人信息,然后转点钱到股票账户里,就可以开始了。

正因为门槛低,投资这件事儿很容易让人有一种类似买彩票的心理,大多数人会带着“我也来试试,万一我就是那个天选之子呢”,这样的心态来尝试投资。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概率成为那些叱咤风云的金融大鳄一样的人物。

所以即使不停地劝退,投资这么一个高天花板低门槛的事情,几百年来依然持续不断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炒了再说

如果真的想试试,我倒建议先什么都别学,最好保持一张白纸的状态,先炒一把试试再说。

投资是一种实践,其实跟玩网游没什么两样。因此,不管怎样,先去开个户,操作几把再说,并没有什么问题。至于投什么也不需要想太多,百度搜索也行,朋友推荐也行,反正以自己的判断,买自己觉得最有可能赚到钱的股票就行了。

一旦买进股票,股价报价栏里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了,每一分钱的跳动都对应了股票账户里的真金白银,可能是几十几百,也可能是几千几万。可能有一半的概率,当天收盘的时候你就会赚到人生中第一笔投资收益,只要第二天点点卖出按钮,账上的钱就会变多,这种第一次从股票市场赚到钱的滋味是极其美妙的,每个人都应该体验一下,然后拍照留念。

当然赔钱的可能性也很大,可能中午吃了个饭回来,账上的钱就少了好几百,你会感叹中午吃的这顿饭真tm贵,甚至遇到极端行情,账上的钱减少的金额会让你吃不好睡不好,不停地后悔自己为什么买进那么糟糕的股票,这种感觉在脑子里成天挥之不去。

这两种感觉都体验过,就算过了第一关了。要注意的是,这种感觉很容易上瘾,如果你觉得你有点开始迷恋上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揉搓,就得注意一下了,你身体里的赌徒基因已经被激发了出来。

接下来,为了找到可能赚到钱的标的,你就会开始尝试学习各式各样的投资方法,找投资大神带带,找同道中人交流等等,这就是个很好的开始。

闲钱和闲时间——富人的游戏

在正式开始聊投资方法前,有必要先强调一点: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再加一遍。

也许是人的天性,任何人都有赌徒基因,赚钱了,希望加仓进去多赚点,赔钱了,也希望加仓进去,早点翻盘回本,这种心理很正常,却是职业投资大敌。因为投资风光一时,后来倾家荡产的例子到处都是。我们必须敬畏市场,否则市场真的可能会搞的你家破人亡。

至于什么是闲钱,就因人而异了。有的人可能觉得每个月发公司剩下的就都是闲钱,有的人会觉得要存够买房买车的钱之后,再预留5年生活费,剩下的才是欠钱,也有人觉得从银行信用贷款借出来的钱也都算闲钱。

闲钱的标准逐渐被放宽,也是一些(可能是大多数)朋友逐渐陷入投资泥潭经常发生的故事。包括我自己在内,随着对投资这件事情了解的深入,对闲钱的定义也会不断变化。

这个问题如果展开讨论可以说很久,也是个值得以后专门讨论的问题。但一开始至少要给出一个底线,在决定拿钱投资前一定要思考这么个问题,假设来了个骗子,骗走了你这些钱,虽然很不情愿,但你依然能够接受这样的后果,那么这笔钱可以被当做闲钱。

除了闲钱,闲时间更容易会被忽略。投资是一个可以花掉一个人一辈子所有时间的工作,不论是打算以投资为职业,还是业余研究投资,都要准备好大量的时间。

为了做好投资,你需要花时间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首先是学习各种知识,从金融、财务到历史、政治、经济、心理,你还需要搜集研究各个行业的信息,甚至成为行业专家,还需要跟各行各业的打交道,以搜集获得各种信息,当然还需要研究和了解市场,光是盯着市场上每天海量的报价数据,就可以消磨的打发掉你大多数的时间。

所以为了投资,你会舍弃陪家人的时间,舍弃旅游娱乐刷剧的时间,舍弃喝酒撸串的时间,把这些原本开心的时间拿去研究学习,这听起来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所以其实我对闲时间的定义和闲钱是一样的,假设来了个骗子,骗走了未来投入的这些时间,你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后果你可以接受,那么这些就是闲时间。

当然,如果真的投入了闲钱和闲时间,你不可能什么也没有得到,事实上你一定会得到很多。

问题来了,这两样东西如果没有怎么办,投资是富人的游戏,你还是劝退吧,好好工作。

只相信自己——独立思考

投资方法的好坏没有任何科学可言,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一种方法是否能成功的应对瞬息万变的不确定事件,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问题是,在这个过程里,该相信谁。

投资不是一门科学,它没有漂亮的公式,也没有严谨的论证,你不可能学会一些什么公式,或者找到一本什么秘籍,就能够学成赚大钱。

也正是因为投资不是科学,于是投资经常就成了玄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市场上门派林立,不知道该信谁。也正因如此,投资圈子里有各种各样的大神、大佬、大款、以及大骗子。

作为小白,很多人会觉得投资太难,反正财富密码最后就是几个数字,找个大神求带飞就好。混迹时间久了,也可能会得到一些内幕消息、独家资源之类的东西,有时甚至能捞到些钱。

但长期来看,归根结底,这些都不可靠,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相信自己代表的是独立思考,倒不是不能听别人的意见,反而为了独立思考,得尽量全面搜集信息。虽然可能会像个杠精一样,质疑一切人,一切观点,但事实上就是这样,世界上一切信息,包括我所说的这些,以及后面会提到的一切,也可能都是错的。都是成年人,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代替自己承担后果。

天下熙熙攘攘,一切皆为利往,你永远指望不了一个投资老手能天外飞仙给你一个财富密码让你飞黄腾达,如果真有这样的一个财富密码,根本轮不到你。

依赖别人生存,在轰轰烈烈,市场景气的时候,可能有机会喝到点汤,但无数事实给我们的教训是,一旦行情反转,市场随时会成为一个人吃人的地狱,你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炖汤的那点肉。我们常说不要考验人性,市场却恰恰不时考验一下人性,就连亲戚朋友父母子女都能反目成仇,每个人都在自保,谁还顾得上你,更别说那些铺天盖地小广告里的操盘方法,什么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老师,全是骗人和吃人的把戏。

市场是一个金矿,在淘金的路上,骗子比淘金者多得多。唯一不会背叛自己的只有自己,唯一能对自己负责的也只有自己。听起来整个世界都不好了,但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现实,是一段段的血泪史。

活下去——小心驶得万年船

如果能一直保持呼吸,那就不会死。如果能活下去,那就能一直活下去。这不是废话文学,而是简单但是终极的真理。如果上面那么多都没有劝退你,那最后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在市场上一直活下去。

在三天新鲜劲过了之后,离开市场的情况有无数种,最多的可能是赚到了和亏麻了。亏麻了,不玩了,赚到了,见好就收,也不玩了。

这时候我倒不劝退了,想认认真真的学习投资,甚至以投资为职业,首要的目标就是自由、平静的在市场里长期活下去,正所谓活到老,玩到老,其次再去考虑收益率之类的问题,不论什么情况都老乡别走。

最痛苦的一种死法大概就是上杠杆爆仓,我刚接触投资不久时,遇到过一位资深前辈跟我说过一句话,大家相识一场,以后什么都会忘掉,只要记得一句,小心驶得万年船。一晃过去十多年了,各种事情历历在目,唯独这句话忘不了。

为了能让新手更好的活下去,一个简单的小建议是,在熊市的时候进场。

熊市进场不会让人很舒服,大概率会在初期亏掉一些钱,不过两三年后大多是能赚到些钱的。现实中看到更多剧情,可能是牛市进场,高点加仓,投入身家,最后一地鸡毛,铩羽而归。

最后

大道至简,用闲钱闲时间投资,独立思考只相信自己,坚持活下去,足矣。扯了那么多,我觉得这三点是做好投资最基本的东西,真正理解和认可到它们的重要性,可以算入门了。

bookmark_border五郎的那些食物(七) – 宇都宫的饺子

S9E10 宇都宫的饺子

这一集里,五郎去的宇都宫,是日本的“饺子之城”。日本人一向在给地方打标签,宣传地方文化这方面特别有想法,每个地方都喜欢选些有意思的东西来代表自己的文化,宇都宫用了饺子。

宇都宫位于关东地区北部的栃木县,三面环山,往南100多公里就是东京。相比起在南边靠海,作为关东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的东京,宇都宫地区有大片的平原土地,农业更加发达。

虽然饺子进入日本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但一直到二战之后,饺子才慢慢有了现在的地位。二战时,宇都宫地区贡献了不少侵略中国的军人,日本战败后,从中国撤回宇都宫地区的日本军人把中国东北的饺子带回了宇都宫,这种制作方便、便宜、还好吃的食物在开始宇都宫落地生根。

在中国,人们特别是北方人,把饺子当成一种有特殊意义的主食,不过到了日本基本上不是这样,饺子作为一种外来食物,不再是主食而是以配菜的形式存在。这地位有点类似百叶包肉或者红烧狮子头或者卤鸡腿之类的东西在上海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大家不会用它不太会当饭吃,但是在吃面、吃快餐之类的时候,如果要加个菜,就该它出现了。

虽然形式上,日本饺子的跟中国饺子没有太大区别,从和面擀皮到包法,日本的饺子都很类似中国北方的饺子,但是在日本作为配菜的饺子大多被做成煎饺锅贴的形式,那种香脆的口感更适合下酒。另一方面,日本饺子馅儿也远比不上中国的丰富,基本上就是肉加白菜加大蒜而已。

所以虽然饺子在日本很流行,但其实很多日本人并没有尝到过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各式各样花样繁多的水饺的味道。

五郎的扮演者松重丰在第一次来中国时,还特意去找了正宗的北方水饺来吃,那个好吃的味道,20多年过去,五郎本人依然还记得。

也许正是因为日本人对饺子并没有太多感情,于是就更加专注改良饺子本身。近几十年来日本食品工业的高度发达赋予了饺子更多的意义,饺子这东西对食品工业来说特别友好,从面粉到饺子皮到饺子馅到成品饺子,都可以做成半成品。

只要你想吃饺子,你可以买到饺子皮,饺子馅儿,或者买到速冻饺子,甚至也可以直接去买那种直接加热就可以吃的饺子,怎样都行,方便快捷味道也不差。用饺子解决填肚子的问题,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不论什么场合,饺子都可以出现。甚至饺子跟拉面、咖喱饭、寿司之类食物一道,成了日本人最日常的食物之一。下班之后,三五同事累了一天,到居酒屋点上两盘饺子,再来几样下酒小菜,美美喝上一杯,就是一件极度满足的事情了。

(图片均截屏自B站)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