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符号和简单的力量

在所有的宗教中,都包含有很多符号化的物品或者形象。比如佛教的万字、莲花、菩提树,基督教的十字架、天使、圣杯等等。小时候玩帝国时代的时候,僧侣在野外捡到遗迹,放到寺庙里,就会自动产生黄金。有时,一场战役打到大后期,全地图的黄金都挖完了,在战局僵持时,如果你能比对手多拥有几个遗迹,可能就会赢得扭转全局关键。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竞争优势。

那为什么把一个遗迹放进寺院就能带来黄金?

理解这个问题,要从一件物品如何成为宗教符号开始。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人们会如何使用它,然后告诉人们它的故事,以及它与你如何产生关联。一个佛教徒,总会看到菩萨在莲花上打坐,一个基督教徒,总会习惯性在胸口画十字。每个宗教都会有许多独特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对于信众们来说,“入教”,就是在学习这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动作行为本身。

简单重复的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宗教符号,它为宗教的信徒们带来了清晰的归属感,这也成了区分信徒与非信徒的主要手段。不仅如此,多种符号叠加还会加强人们对宗教的归属感,如果你没事儿就盘腿打坐,外人可能会觉得你是佛教徒,但还不够确定,如果你又掏出一串佛珠,或者开始谈论其什么轮回啊、缘起什么的,别人就会清晰的知道你的是个佛教徒。

与此同时,物品本身也就这样与宗教之间产生了关联,成了一种宗教符号。

简单重复的活动是最符合大脑运行的。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单调效应”(Monotony effect),当人们从事简单、重复的活动时,一方面会感到单调乏味,另一方面会产生内心的平静,时间久了,还会产生一种自由的感觉。

如果你经常跑步、练习瑜伽,或者长期自律让自己吃素,你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好像Keep的口号那样“自律给我自由”。这种感受很微妙,但一旦体会到,就很让人上瘾。

这种平静往往会与某些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比如跑步、瑜伽就会让你想到健康,好像只要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一直跑下去,我就能变得健康和强壮一样。有时候,这种感觉是对的,长期坚持跑步甚至马拉松,的确能够强身健体,但有时候这种感觉可能也不对,就好像印度的苦行僧,通过长期高举自己的右手来体验这种感觉,直到手臂肌肉萎缩,再也放不下来一样。甚至,极致的平静就是死亡。

这种简单循环的状态营造了一个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让人获得暂时的解脱感,其实就是一种催眠。人处在这种环境下时,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又在牵引着你走,你可能会胡思乱想,但最终会向着某个方向,看到那些现实中得不到的美好的东西,这时你会感受到自由,感受到某些欣喜和快乐,甚至促进你做出某些行为,这便是宗教对人们的引领作用。

但这跟带来黄金有什么关系呢?

人们通常会有意愿来为这种精神获得感付费。最直接的事情,就是你必须买一个莲花宝座或者菩萨的塑像,才能在家里享受这样的精神价值。在开头那个帝国时代游戏的例子里,可以想象一下僧侣把遗迹放进寺庙之后会发生什么,城市中的信众听到寺庙里“请”来了新的遗迹,纷纷排队前去瞻仰,可能是围着遗迹绕圈,或者说亲手触碰,不管如何,如果我是寺庙的住持,我可以收门票,也可以放个功德箱,让大家把手里的黄金交出来。

不仅宗教,AKB48的握手会就是这样,去听明星演唱会也是这样,哪怕我们去扫墓,总是要花钱买上花和其他祭祀用品,也是一样的道理。

寺庙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价值,人们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宗教符号在贩卖的东西,是平静与自由。

Walker Evans, Bethlehem graveyard and steel mill, Pennsylvania, November 1935

知识和偶像

在长时间的简单重复的动作中,除了获得平静与自由的感受,人还是能够学到新知识的。

简单重复并不代表完全一致的复制。哪怕你坐在寺庙里念经,你也会感受到每天不一样的天气,感受到环境的微妙变化,哪怕从身边爬过的老鼠,可能都会让你有某种启发。内在感受是另一方面的不同之处,即使你每天在同样的地点以同样的速度跑步,随着你身体一天天变老,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肌肉更加紧张,与昨天有什么不同?等等等等的这些信息,会不停刺激你的大脑,你的大脑能从中解读出很多不一样的信息。

另外一方面,在这种心理相对平静的状态下,你的大脑也在对已有的知识想法进行着重新进行归纳整理或者演绎联想,这往往表现在许多人会在从事那些简单重复的动作过程中,突然冒出新的灵感,或者有顿悟的感觉。

所以定期静下来冥想、反思,是一种不错的让自己获得知识,从而得到成长的方式。

如果再加入人的因素,事情就变得更有意思了。在宗教信众中,总有一小撮人,可能是极少的一小撮人会取得超越大部分人的成就,他们就像战胜归来的将军让人顶礼慕拜。如果让他们中的一些人出来介绍经验,他们可能会将成就归功于日积月累的那些动作练习,就好像一个成功的CEO可能会告诉大家,长期吃素、坚持跑步让自己有了多么大的进步。

当你听说那些明星是因为坚持每天打坐冥想,因此获得顿悟的,你一定会思考这个问题:他行,为什么我不行?

这就是偶像的力量!那些先行的成功者,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传教士的作用。

于是你也开始模仿这些动作,开始每天坚持,寻找自己顿悟的那一刻。一段时间后,我们突然发现身边这么做的人多了起来,慢慢的它就成为了一种风气,甚至到了某一个临界点之后,如果你不加入,你就会显得是人群中的异类。

有时候,在你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你可能会真的超越身边的其他人,这时候你自己又成了其他人的偶像,继续传道。

行为意愿的货币化

也许你会认为,为这种精神价值付费是智商税,但仔细想想,当你身边的人都开始跑步,并且还有人因此成功减肥或者获得其他好处时,你是不是也会很有加入他们行列的冲动,然后就去买一双跑鞋。佛教徒在家里供奉一尊菩萨,或者基督教徒买十字架挂在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是否是智商税,其实在于你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物品本身。

再次回到帝国时代游戏中寺庙里的那个遗迹,还有没有一种可能,那个遗迹其实本身就是一台能够制造代表宗教符号的物品的机器,根本就不需要信众前来瞻仰做功德,那太麻烦了,你只需要插上电源,打开机器,让它开动生产,然后卖给信众们就可以了。

从帝国时代中的那个遗迹模型来看,我猜那是个类似印章的东西,上门的刻了不同的经文,寺庙里的和尚平时就被安排不断重复的抄经,然后将抄完的经书卖给信众,在线发货就行了。如果你觉得抄经书都麻烦,那还可以用印刷机印成书嘛,或者做成电视节目卖内容也行,再要不干脆直接卖电子书,手机支付,知识付费嘛。

只要能制造一些凝聚了精神价值的东西,就能拿去卖。那些宗教符号的物品包括音乐、绘画、摄影、雕塑等等艺术作品,甚至NFT。

渠道也可以与时俱进,让信众们上门来买东西还是挺麻烦的,如果能开个网店,是不是用电商就解决了?再或者,找个老和尚直播带货。

所以,我们没有看到村民真的跑去寺庙花钱买东西,黄金就在蹭蹭增长。

有时候,大家可能还是觉得看纸质书更有仪式感,或者还是想买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家里放着。这种想法没毛病,附加的实体物品成本该收就收呗,有合理的利润就行了,至于经文内容并不重要,那可以免费送,反正边际成本成本很低。

我们通过一系列操作,成功把一种精神价值附加在了真实的物品之上。所有人都有一种信念,买了这样的产品,我就能变成更好的自己。这种产品已经不再是一个名词,在很多情况下成了动词,它代表了一种行为,也代表了一种价值观。那些物品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物品了,成了一种新的产品。说到这里,会不会突然有一点震惊又毛骨悚然,

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情况,一些人群会跟风来购买你的产品,比如一台跑步机,有的人可能买回去使用并获得成长,有的人可能只买回去摆着,甚至有的人只享受购买的这个过程,买回去哪怕包装都不拆。你看电视里的某某明星就是这样的,你看我身边的某某某就是这样的,买这个动作就代表了实现这种精神需求的第一步。可能不仅要买,还要多买,买的越多越虔诚。

这个故事听起来玄幻,但其实早在古老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天主教会就开始发行赎罪券,向民众筹集资金。教会告诉人们,只要购买赎罪券就能更容易升入天堂。太阳底下并没有什么新鲜事。

拼单的推波助澜

思考事情发生的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从一个简单的重复的行为开始的。这种行为通过某种意向被符号化,就具有了精神价值。直到最后,这种精神价值被通过某种商品变现。

下一个问题是,如果你是那个宗教领袖,你会如何设计那个简单的重复行为呢?答案是利用人性中最基础的需求,比如对健康的渴望,比如对贪婪的难以抗拒,比如对炫耀的喜爱,甚至比如对某些事物的仇恨。这里细思极恐,就此打住。

一旦设计了这个简单的重复动作,接下来就是找到某些物品或者设计某种产品作为宗教符号,然后复制前面的那些过程,让受众们追随自己。

实际上,一旦受众们接受了某一个简单的动作,你就有机会去设计和传播第二个、第三个动作,它们可能更加复杂,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受众能够打怪升级,跟上你的步伐。你要时刻告诉大家,坚持的越久,你就离成功越近,你还应该不断地让他们看到你的成功,看到身边人的成功。

只要坚持这么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精神价值就被慢慢的渗透固化在了产品上。

几年前,当朋友发给我拼单链接时,我是不屑一顾的,我觉得我并没有必要因为便宜,就去买不需要的东西。慢慢的,我发现拼单真的可以买到便宜的商品,我依然不屑一顾,我嘲笑他们为了那点小恩小惠消耗自己的时间,但我的身边开始有人不断给我安利,你其实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何乐而不为,何况我还可以去领个优惠券,顺便加入拼单。

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在我自己无聊的碎片时间里,与其去做打游戏或者刷短视频这种更让人有罪恶感的事情,还不如去领几张优惠券再拼个单,把下个礼拜想吃的菜或是最近想买的衣服给下单了。

直到有一天,在我跟朋友说请我吃饭选地方时,我会下意识的说出“我浑身都是pdd,你别宰我太狠”这种话。

在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拼单这个行为已经不只是简简单单的省钱了,它代表的是一种“节俭、理性、聪明、不交智商税”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的来源,正是拼单这个简单又重复的小动作。

别忘了,还有领优惠券这种刺激手段,在刺激我们不断地完成这个简单又重复的小动作。

简单的重复的动作的价值,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经被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觉察到。超市货架就是最简单的简单重复,它在潜意识里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也激发出了人们的购买欲望,这根本就是一种现代宗教,让消费主义的浪潮在战后从美国蔓延向全球。

Andy Warhol, Campbell’s Soup Cans, 1962

Andy Warhol, Green Coca Cola Bottles, 1962

那些简单而重复的动作,就好像在任何人之间拉起了一条条纽带,把人们拉紧在一起。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