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对未来教育的畅想

当今中国社会,如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是最令家长焦虑的事情之一。对学生来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是学生时代最大的烦恼和挑战。在中国高考体制下,学生和家长不满现在的教育体制,骂填鸭式教育的死板,“减负减负越减越负”,不上补习班在正常课程中就缺乏优势,却依然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处境。多年来,大家都在绞尽脑汁给出改善现状的教育改革解决方案,未来学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改革一定是近年社会关心的大问题,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不再是培养流水线工人,应当致力于培养真正的有独立思考决策能力的人。

抛开当前学科分类,有独立思考决策能力的人必须具备的三个能力:健康的审美能力,完善的知识储备,超强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科来说就是:美学、科技,以及实践技能三方面的内容。

一、未来教育:“美学,科学,实践”缺一不可

美学是对“美”的教育,排在第一位,也可以理解为艺术教育,包括文学,历史,绘画,建筑等等。艺术教育让人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更重要的是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从而对事物有基础的判断力。艺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但对于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而言,生活在钢铁森林中,失去很多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机会,导致存在一些基础的认知缺陷。

教育应当让人从小认识到人生存的意义,人一生应当追求的美,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是内心的平静,而不是浮于消费主义灌输我们的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带来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科技是推动工具进步的发动机。未来的社会中,储备足够的科技知识并持续学习,熟练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能够生存并且进步的必要手段。

教育应当教人各种科学技术知识,让人学会各种工具的原理、制造,以及使用,这让人有了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手段。

而技能的教育,是教人是真正如何做事,是生在社会中生存的实践。懂再多的道理,也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在社会场景中实践,完成一个个生存任务。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应当提供一个安全的模拟社会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实践各种技能,不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应当在实践中被检验。

有理想,懂技术,能做事。这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未来人。

在这样的理念下,学科教育就被赋予了目的。

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机械的完成各个学科的知识灌输动作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当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持续学习以及融会贯通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并在各种模拟或真实的项目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在社会中的生存技能。在打怪升级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以上全方位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应当是未来教育的内容。

二、未来学校形式:城乡校园双线结合,共同发展

城市化是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只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但城市人口的密度高,自然环境被严重挤压,天生决定了其无法提供足够亲近自然的学习体验,这尤其对艺术与美学教育而言是个灾难。

因此未来的学校应当在近郊或者低密度人口的乡村,有平行于城市学校的校园。除了为自然实践教育提供条件之外,位于城市外的校园还能够提供更大更多的冗余空间,便于需要各种设备更多科技实验进行,也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供学生老师更多交流,更多交叉学科学习的可能性。

城市中的学校作为所谓的“小社会”,让学生在小范围的场景中体验较为单纯版本的真实社会,以小见大,映射未来踏入社会的各种行为,但是城市中的学校知识是单向输入的,这种束缚会对学校中的创新行为带来阻碍。

而位于郊区或者乡村的城市外校园,能够提供一个“远离”社会的试错空间,人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才能释放天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城市中的学校能带来的便利性显而易见,提供的更多社交关系以及其他好处。但是城市学校和城市外校园的结合,应当是一个趋势,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共同提供完整的下一代学校教育环境。

三、产教结合,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大学城这样的概念已经不稀奇了,但很多时候所谓大学城只是“校门口一条堕落街”,卖些文具用品加廉价小吃。未来的学校应当改变这样的现状。

未来的学校开展更多的自然实践和艺术教育活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亲近大自然,欣赏自然风光,学习不同的地方文化,了解传统艺术。

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新的产业需求,例如旅游和文创产业,学校所在地的旅游服务,文创周边产业都会被大量实践场景倒逼升级。教育一方面带来的知识传播,同时也能够为地方品牌建设,文化输出带来正面的影响。

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美术教育的载体有很多,除了传统的绘画,耗材相关艺术用品产业,新的媒体载体比如动漫,游戏,影视,甚至VR/AR制作,背后都需要有强大的产业链支撑,就像苹果公司的历史,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也带来了进行科技研发的强大动力。

让学生走出学校,参与更多的野外活动,在增强体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运动装备需求,小到呼吸灯,头灯,登山装备,大到房车,直升机等等,都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科技教育带来的相关产业发展就更加直接。除了最直接的研发成果孵化落地之外,高科技的校园本身就应当是各种高科技人才的研发、实验基地,吸引高精尖人才进驻。

哪怕由此带来的各种参观、考察,甚至学校结合当地文化组织的各种发布会、研讨会,也会带动相关的展会、高端研学旅游、酒店行业等等的发展。

技能实践教育,则最直接解决行业需求,直接在当地创造就业机会,直接带动技能相关产业的发展。

职业技能教育也是终身教育,随着科技发展,工具更新,技能教育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学校可以是一个人选择第二居所的重要理由之一。终身职业教育本身,也可以不断吸引人前来,为当地的住宿、餐饮、酒店、地产提供固定长期客源。

四、未来的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知识容器”

不论是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还是技能实践教育,背后都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而学校应当是这些知识的容器。

传统的知识容器是学校的图书馆,未来数字化的学校必须拥有自己的线上知识库,用于保存知识,同时不断更新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学校的“硬资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资产,随着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这些知识应该能够被通过互联网访问、交换、使用、造福社会。

未来的学校绝不应该只是一堆教室,而应当是一些教育综合体,为学校所在地带来全方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这样的产业发展又能够反哺学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下一代学校还应当是知识的物理载体。这个知识的载体并不是书本,而应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空间。

艺术方面,学校建筑的设计、艺术品、理念都应当是这所学校审美和艺术价值观的体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在学校中生活的人。

全世界的最新的科技工具,都应该出现在未来的学校中。在学校中生活,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能接触和使用最新最高效的科技工具,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未来的学校作为一个物理载体,就是一个“未来社会”的实验室,从衣食住行,从艺术、科技、生活方式各个角度实验对真实生活的影响。

这会要求学校不停更新和改造硬件设施,接受反馈并满足新的需求。因此下一代学校的建筑,景观设计,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方面控制体量,控制更新成本,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应当保存所有建造更新的历史数据,例如建筑图纸、设计方案等,使得学校本身可复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的学校是那个时代的印记,社会的种子,能够发芽,能够茁壮成长。

五、未来学校需要线上线下结合,孪生发展

正如作为知识载体,当线上知识库和线下知识落地结合,未来的学校除了作为线下人和人链接的载体,还应当主动通过数字化手段,虚拟现实等,连接人、社会与信息空间、物理空间关系。

首先学校本身的建造,装修,运营,学生学习的过程,都应当线上线下同步。从一块荒地开始,学校就应该有自己的“线上生命”。

学校相关的人,包括老师,学生,教务人员等,都应当有线上的社群,并且能够在线上交流,终身交流。学习是终生的,老师和同学也是终生的。

学校相关的建筑,设施,空间,场景也都应当有线上和线下同步的版本。正如上面所说,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随着学校在不断的发芽,成长,学校的历史应当被以数字化的方式永久保存,去记录这些印记,也就记录了这个社会的历史。

这个记录的载体应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现在的文字和图片外,图纸,3D模型,沙盘都可以是可选的记录载体。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可以通过VR/AR或者其他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让全世界知道和了解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数字化的内容,也是学校的营销工具。

教育本身,也应当线下线上充分结合。

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当有数字化的产出。线上数据是线下教育产出记录证明,也是后续教育素材和教科书,这些数据极其宝贵。

因此,从教学方式内容,到校园硬件环境的设计,都应该为数字化提供便利。通过物联网等智能化手段,未来学校的教学过程也应当被数字化。

一定程度上说,未来的学校线下物理空间只是一个瞬时的载体,永久存在的线上数据才是学校存在的证据。

有了这些数据,再加上虚拟现实技术,我们能够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中“穿梭”,扩展教育场景。我们能够模拟各种自然空间,提供教育便利,举办线上展会,线上发布会等。我们也可以模拟空间变换,实现历史回看,或者穿梭未来。

通过对人行为的记录,对每个人线上产出物的保存,未来的学校应当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评估教学成果,对比研究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改进教学质量。通过模拟和可视化技术,我们能够构建各种各样的场景,打破学习的物理空间限制。

六、未来的学校应当提供开放的自由空间

未来学校应当拥有升级版本的多功能厅,提供更加强大的自由空间。

不同的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对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

设计师固然能够设计适合大众的空间,但真正适合学生和老师教学空间是什么样子,只有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才清楚。

对空间来说,什么空间决定什么样的关系。对人来说,什么样的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空间。如果学校只有纪律,没有自由且一成不变,学校就是监狱。

学校只有提供足够的开放空间,供学生和老师自由设计,提供足够的可能性,才能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创造,满足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

从硬件设计来看,开放空间允许不同团队,不同活动,对场地进行改造,因此建筑,室内,景观都应当对这种改造尽量友好,预留改造接口。

开放的空间,也提供更多交流的可能性。更多人和人的链接,团队协作,也是技能实践教育重要的内容,开放的空间就像开放的社会的缩影,让学生安全的“练习”在社会中生存。

前面也提到线上空间的存在。线下空间的改造升级成本毕竟不小,而一个线上虚拟空间就能提供相对低成本的自由设计方式。同样还是,线下开放空间的各种设计记录,应当能够在线上通过3D场景的方式还原,模拟,甚至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等手段,线上的各种方案能够低成本的在线下落地。同时结合AR/VR等手段,最大限度去满足教学的知识传播过程。

七、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安全的“模拟小社会”

内容上,包含了艺术,科学和实践。产业上,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拥有一个知识库,也有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作为载体。这些加起来,实质上形成了一个安全的“模拟小社会”。

真实社会存在货币,这个“模拟小社会”中,分数也应当类似货币,用来激励学习行为。当学生完成了学校认为合理的学习任务,应当得到相应的分数激励。学生也可以用自己获得的分数,去换取别的同学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帮助。这样的经济机制非常接近真实社会,通过这种手段,学校更像一个安全的“生存游戏”,在这个生存游戏中表现较好的学生,懂得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到真正的社会上就应当有更强的竞争力。

除了货币,学校内也应当拥有更多的模拟真实社会要素。衣食住行等日常必备物品,到卧室,客厅,厨房,交通,都应当尽量模拟真实社会中的样子,甚至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种产业工种,都可以通过社团,内部实训等形式,提供相关的模拟场景。

这样的学校,就是当地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相对封闭又自由的空间中,模拟了社会中的各种事务。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这个模拟社会中自由探索的过程。而探索意味着会“犯错”。但因为是“模拟”,试错成本显著降低,因此学生是自由和安全的。

这样的学校提供了一个允许犯错的空间,因为学校边界的存在,学校能够容忍学生犯下的任何错误。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各种智能化手段,记录学生的行为并及时评估,从而学校能够及时监测和指引学生的行为,最终高效完成教学过程。

而且,因为允许犯错,并且犯错的代价可控,所以学生在未来学校中,可以真正的寻找和激发自己的潜力,自由发挥才能,不断打怪升级,创造出新的知识,形成真正的生产力。

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未来的学校,为学生提供艺术,科学,实践教育的良好场所,带动一系列产业发展。教学过程中,配合各种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手段,使得学习行为更加高效。同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一个模拟小社会。真正产生创新,并具有生产力。

后记——

这篇文章写于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初,当时还没有想到疫情会对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更没有想到中国教育行业的改革会那么快到来。

2020.3

bookmark_border厦门的印象

厦门半岛跟台湾岛隔海相望,跟金门三岛更是肉眼可望。小时候听过很多关于那段历史的传奇故事,也偷偷看过对岸军统时期的纪录片,更让我对这个城市有一种特别的敬畏。

第一次到厦门是从晋江坐大巴去的,清晨便到了厦门。

下车第一件事儿便是去找碗传说中沙茶面,作为沙茶面的大本营,满大街都有卖沙茶面的小店。

沙茶这味道,咸鲜十足,香味浓郁,用来配面条跟各种海鲜料,去腥提鲜,再合适不过。如果能受得了辣味,热汤上再浮上一层刺激的辣椒油,更是锦上添花。

吃沙茶面一般还会烫些配料进去,各类海鲜料用的很多,大肠猪肝等也都有,最好注意下你吃面的店家汤的配料是不是够新鲜。尤其大清早吃沙茶面,不良商家用一些隔夜的生料,炎热的厦门这些食材极易变质,你懂的。

鼓浪屿几乎是每个到厦门的游客必去之地。

坐车到码头买船票,船票很便宜,可以注意下公告牌上的当日人数,如果人数多的离谱,比如达到了八九万人,那么还是放弃吧。在这个时代的天朝,任何好地方都能够被蝗虫一样的游客毁掉,鼓浪屿也不例外。

如果能住在鼓浪屿岛上,那就是更好的事情了。如果因为坑爹的假期,非要在节假日出现在这里,我强烈建议下午三四点前都待在厦门本岛,晚餐时间再上岛。

晚上的鼓浪屿,远胜于白天。

住在鼓浪屿岛上,大致有三种选择。都强烈推荐。

首先是青旅,节假日自然是爆满,如果不是节假日,价钱可以非常便宜。青旅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机会很多的朋友同住一间房,如果喜欢热闹交朋友,住青旅就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有的青旅也提供了标间,那就只有去公共区域社交了。

然后是民宿,多如牛毛,基本上价格跟档次成正比。我不喜欢找太便宜的民宿,有的民宿条件实在不敢恭维。上岛后,先远离旅游团集中地龙头路,爬到半山腰,能看到一些清净又可爱的小别墅。如果看到一个喜欢的小房子或者小院子,门口又挂着“今日有房”的小牌子,那么恭喜你,走进去先坐下喝杯咖啡或者果汁吧。四周走走,看看主人有啥喜好,钢琴,油画,小说都是经常能看到的东西。跟主人聊聊天,问问空房间跟价钱,住下吧。

度假酒店就简单了,岛上几家酒店看起来都不错,档次都不低,价钱不低,但也还能接受。如果只是希望找个安静的地方休闲度假,果断去吧。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去三次,每次三到五天,一次住青旅,一次住民宿,一次住酒店。

节假日去,提前预定必不可少,平日去,直接walk in显然更好。

还有帐篷,我没试过,不过注意带六神花露水。

鼓浪屿岛上,其实没啥特别好吃的。

酒店的东西就不说了,很精致,但千篇一律。

龙头路以及附近的所谓的美食街,请远离,游客一多,乱七八糟,吃那些垃圾,不拉肚子就不错,更别说口味。

那些人气极旺的几个有名的小店卖些”xx记”的东西,如果真的是粉丝,可以去体验,如果只是为了从众,也远离吧。如果只是要带礼物,强烈建议淘宝。

也吃过几家民宿或咖啡屋提供的简餐,环境远好于菜品。

沙滩边上有一排海鲜排挡,一个字,坑,两个字,远离。记住,鼓浪屿其实不产海鲜。

漫步鼓浪屿核心地带,有一些小餐馆,可以炒几个小菜什么的,倒是可以试试。都是些当地人的外食小店,也做做游客生意,口味家常,价格实惠,海鲜什么的也可以酌情来两个,吃些当地人平日吃的东西,或者跟当地人聊聊天什么的。这种小店,口味如何,跟老板和厨子的心情关系更大一些吧。

往当地人买菜吃饭的地方走,还能看到一些卖白切或是卤味的小摊,买上一些,带上一包花生米,沙滩找个地方坐下,吹着海风,饮两口啤酒,实在惬意。我最爱白切鱿鱼和油炸花生米,下酒神器。

虽然龙头路的小吃不靠谱,但路边不时出现的一些小吃摊还是很靠谱的。和龙头路上那些外地来淘金的小吃摊主不同,这些小吃摊主好多都是岛上的居民赚点外快。支起一口油锅,顺手可能也卖点啤酒饮料或是椰子一类,旁边放三五张小凳子,撑起一把遮阳伞。摊主年龄一般都不小,年轻人都出外打拼去了嘛,所以如果走在路上看见有个老头或老太慢吞吞的做着什么小吃,尽管上去攀谈两句好了,说不定会有以外的惊喜。

炸五香和虾饼大概是最多的,只是吃多几个容易腻。我曾遇到一个卖炸五香和虾饼的老太太,在林语堂故居门口做生意,吃了几条五香居然发现老太太就是林语堂后人,现在还住在老宅里。还一次,在海边一个不起眼的拐角见到一个小摊。做海蛎煎的大爷说,他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几十年来他一直都是这么做海蛎煎的,这里没有店租,没有摊位费,更没有没完没了的游客,他只是按照几十年的老办法,和老伴儿一起,慢慢吞吞的一个个做着海蛎煎,煎豆腐跟鱿鱼。不禁坐下,再要上两瓶啤酒,慢慢的吃到天黑。

地处水果产地,马拉桑很便宜,各种果汁奢侈的喝到饱,不过还是一样,远离龙头路。

要注意,鼓浪屿上的金包银最好别吃,全是冷冻货。

另外,鼓浪屿上有很多文艺气息很浓的小店,卖一些可能是主人原创的食物,比如咖喱螃蟹,比如自制酸梅汤。说味道究竟有如何倒是不敢说,但环境加上食物,再加上老板或者老板娘的推荐,能不能遇到,能不能喜欢上,全靠缘分了。

鼓浪屿的酒吧也不少,不过消费略高,跟上海有的一拼。三五好友喝酒聚会还行,只是心疼钱的话应该没法尽兴。更重要的原因是鼓浪屿那么好的夜晚,呆在酒吧简直是浪费,沙滩才是更好地去处。

除了吃,就是逛。有个笔山,也有个笔山公园,看日出绝佳地点。其他著名景点就不多说了,人不多的情况下去去也无妨。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钢琴博物馆,都能逛逛。

鼓浪屿就说那么多。

著名的厦大就不多讲,去转转不会后悔的。

厦大的咖啡馆可以去,文艺范儿很足,自习室可以去,看看书哪怕刷刷手机歇个脚也好,至于某某洞,某某湖,某某草坪更可以去,还有一些任何攻略上都会提到的地方,尽管去。如果能有一个厦大的朋友带着,那就是更好了。

从厦大大门出来,有个南普陀寺,著名旅游景点之一。然后有好大一片区域,思明南路,厦大西村,大学路一带,都可以逛逛。边走边注意路边小店,各种吃的不少。

我最爱大同鸭肉粥,鸭香四溢的粥泡上油条,满足感油然而生。再来盘鸭肉配上各种鸭下水,想少吃真不容易。

除了鸭肉粥,附近还有卖姜母鸭的,也可以试试。

晋江牛肉汤,想吃肉的话,来一碗也不错。

沙茶面啊扁食拌面啊到处都是,网上可以搜些小店,或者,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也行。

厦大西村和大学路附近,有很多大排档,晚上可以随便找一家,如果怕网上有名气的会坑人,最简单的办法,找找大排档的团购。最好不要去吃那些长的奇奇怪怪的玩意儿,除非确定好吃。看看别人吃啥,跟着点就差不多了。

吃扁食的话,最好配上花生酱拌面。鲜,咸,香。

土笋冻不得不说,口感独特,开胃爽口,试试总不会错,大学路上有一家很不错,比鼓浪屿那些路边滩靠谱得多。

花生汤也是我的最爱,浓稠的花生糊,打个蛋花,同样是泡油条吃,当早餐再合适不过。

早餐还有个东西是福建的锅边糊,类似加了虾汤的海蛎煎。

海蛎煎之类的这种东西,更是满大家都是了。

最适合我的行程,大概是一早从酒店出门,从大学路一路吃到厦大,然后在学校逛到下一个饭店,再一路吃回来,最后找一家大排档。如果有时间还可以逛逛附近的铁轨文化公园,休息一下回来再来夜宵。一天八顿太容易。

再走就到厦门的老城中心中山路了,典型的南方风格骑楼,加上全国都差不多的市中心配置,看看就好。

中山路上倒是没什么吃的,不过有时间的话到旁边的台湾美食街可以逛逛。台湾小吃挺多,只要肚子够,尝尝也好。

一般来说,到了厦门都得去海边看看。厦门的海岸线非常值得一看,很便宜的费用就能租个单人或双人或者三人字形成,然后沿着环岛路慢慢骑,最好准备一整天的时间,骑骑,走走,转转,可能的话背上游泳装备,一路上,能见到好几片非常不错的沙滩。因为游客一般从南边出发,所以越往北人越少,不过无所谓,看到喜欢的沙滩就可以下水游游。这一片没什么建筑,很开阔,这跟几十年前的炮战不无关系。我更喜欢做的,是躺在海滩上看看蓝天白云,顺便远眺一下金门三岛,想想若干年前的炮弹,也想象未来两岸够统一的一刻。

如果时间有多,还可以坐车回环岛起点的胡里山炮台,然后往龙虎山路方向走。曾厝垵可以去,附近有些休闲的咖啡馆餐厅,十分舒服,如果酒店能住在这附近那是更好了。龙虎山路继续往北,慢慢上山,风景越来越好,也有萤火虫主题公园跟植物园,植物园附近的到文屏路的非常漂亮,时间不是非常多的话,公园可以不用逛,只要顺着公路慢慢散步,已经足够。

文屏路附近还有一个全国有名的怪坡,路过时候尝试一下也挺有意思。

如果够奢侈,专门拿出一天来逛这一片也不是不可以,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后散步到中午,再找个安静的咖啡馆做一下午,简直完美。

bookmark_border八卦 和 星座

很早就想看些这种东西,这些天说忙不忙,说闲不闲,于是开始认真研究了。

我可以百分百的说我不是个迷信的人,如果没有能让我信服的道理,我是不会去研究的。

身体越来越差,试过一些方法,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前些日子为了驱寒吃了太多羊肉,这些天明显上火严重,黄帝内经曰:离火上身。

从离火说起吧。

八卦之中,离卦外刚内柔,阳刚之气在其外,阴柔之身于其内,则离,离也就是美丽,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是离。

上火,就是典型的离火的感觉,靠着每天的食物,带来那些暂时的热量,维持着冬天的体温,看起来是很好很美丽的时期,而实质上,身体确实越来越脱离正规,就好像一团烈火包住了一个虚弱的身体,看似勇往直前,实则虚无缥缈,当那一团火光燃尽之时,一切都趋向于无,趋向消亡。

因此离火是种可怕的东西。外表光鲜,不一定就是好事。

虽说离火也有好处,即外表光鲜,但仅此而已。

而相反的是坎水,阴柔其外,阳刚其内。也许是现在需要的吧。

不说太多,倒是一直在思考很多数字的含义,比如老阴的6,老阳的9,9*9=81的九九归一。

八八六十四卦,通过简单的二分,把世界通过六次分解选出了64种状况,然后给每一种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导出每种状况下何吉何凶,这分明就是世界的道理,是中国人用一种特殊方式对待人处事的阐述,可惜太难懂。

何谓卦,挂也。八卦,就是在纷繁复杂的思维下,把事情挂起来,客观的,理性的,把凌乱的思维分成清晰64种方式,然后仔细的思考,理性的回答问题。再复杂的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八卦指导了如何面对现实,指导人如何归于理性。当把八八六十四卦都研究透了之后,确实,你几乎就能在所有环境下游刃有余了。

终于领略了八卦的高明之处。它确实把道德经里面很多道理做了极为严谨的分类。可惜现在很多东西都还不是那么懂。

觉着这显然比西方的12星座高明的多。

很早之前一直把星座当成“资本主义迷信”,星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很无聊的像猜谜一样的告诉你一些无聊的事情,但是很早也注意到有的星座解释非常的完善和有意义,这很类似八卦中的某些解释。甚至,很多人看起来和星座描述确实好像有关系。

这也好解释,根本的理论是,当一个人不停地认为自己“属于某星座”时,他就会开始按照这种星座的描述生活,不是“星座像他”,而是“他像星座”。

但其实,还不只这些。

星座按照12各月来划分,人类文明大多实在温带的北半球,因此每个月之间最大的差异也许就是天气了。根据一些理论,儿童在0岁成长过程中,天气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这些东西很有可能影响长大的人。

稍微聪明点的人应该能理解,一个一生下来就在春意盎然气氛里长大的婴儿和一个一生下来就面临严寒饥饿的婴儿肯定会有一些不同,其实多愁善感的双鱼座。

这种差别虽然我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大影响,但这应该是为数不多的解释“星座理论”的东西吧。

但是还有别的。

不管它是如何划分的,星座它也帮你划分了12种状况,告诉了你在这其中一种状况下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有些什么好处,有些什么坏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和八卦的卦象是类似的。也许你并不属于这种星座描述的内容,但潜意识的,长时间的或者有时候失去理性防备之后,人很容易潜意识里面开始模仿自己的目标星座。然后,星座的指示也就成了一种理性的,旁观者的指示,这样的指示往往是有效的。

就好像一个有限自动状态机,在某个状态下,只要通过这个状态转移,就能够进入另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状态。由于当局者迷,非理性的人往往无法搞清楚当前状态和需要进入怎么样的状态转移,而这个时侯来,看看星座,倒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思维行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古话。因此对于真正相信星座的人,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这确实会是有意义的。

很无聊,不过,倒是真的从这里面学到了一些东西。至少,中国的八卦比起西方那套东西来说,严谨的多。二进制比十二进制牛很多 呵呵。

有个最简单的道理,当犹豫不决的时候,就丢硬币也好,猜数字也好,选择一卦,开始行动,然后按照八卦指示让事情一步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不是很像敏捷开发?),这至少比某些“智人”成天思考“to be or not to be”好的多,最怕,就是“什么也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