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对房地产泡沫的认识

一、认识泡沫

1.1. 泡沫是松动的筹码
松动的筹码,就是容易被卖出的筹码,容易被卖出的筹码多了,我认为有泡沫了。如果房价大幅上涨或下跌时,有卖房动力,我认为属于泡沫,动力越足,泡沫程度越大。

1.2 住好房子不算泡沫。
C和老公,住60平的老公房,是刚需,住150平的大三房,不算刚需,也不算泡沫。哪怕小两口住上300平的别墅,也未必泡沫,他们足够有钱,收入足够高,社会地位足够高,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如果他们有钱如首富,住一栋城堡也不算泡沫。

1.3 买多套房未必是泡沫
给父母买一套,自己住一套,给子女留一套,暂时不住的租出去,只要买得到,收入覆盖月供,都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不算泡沫。

1.4 投资房可能是泡沫
M已经拥有一套别墅,纯粹投资目的,买了一套小两房,未来如果暴涨,有套现的动力,如果暴跌,也有止损的动力,因此我认为属于泡沫,因为筹码是松动的。

1.5 泡沫程度与房子价格无关
因为泡沫程度看筹码松动程度,富人倾向于保留自住的,提供必要的生活质量的住宅。因此富人在嘉兴,昆山,无锡投资购买的房产,哪怕价格再低也可以属于泡沫。另一方面,一些位于风景区度假区的享受性质豪宅,被富人用作投资工具,也可能属于泡沫。

1.6 泡沫程度与投机程度有关
B工资和房租收入并不能覆盖月供甚至首付,但他为了获取利润,预留了30个月的资金用于还贷,指望未来通过房产二次抵押或者出售来维持月供。这是最明显的泡沫,房子几乎一定会被出售,一旦房价波动,出售很可能会被加速。

二、发现泡沫
2.1 租售比不一定代表泡沫
足够高的租金会更好的锁定房子筹码,因为能提供更好的现金流,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筹码一定不会仅仅因为租金过低而松动,房产不同于股权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除了租金收益之外,房产还承载了居住,户籍,入学,社区环境等等内容,房产甚至还代表了收入。因此房产的价值绝对不能仅从租金收入来看。

2.2 房价收入比不一定代表泡沫
房价大大高于当地收入水平,的确会造成筹码的松动,因为住房持有者会更有卖掉部分房产套现的动力。另一方面,影响卖房行为并非绝对房价,影响卖房行为的对房产价格的预期与其他投资资产的价格预期两方面。换句话,人卖房是因为出现了人们普遍认为比房产更加保值增值的投资工具。

2.3 空置率不一定代表泡沫
整体空置率过高的确可以反映泡沫的存在,但空置率问题在于很难精确的统计,因为空置率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新区开发的初期,空置率一定会很高,空置率会随着地区的发展配套的完善逐渐降低,此时的空置率仅仅因为尚未入住,并不能代表泡沫存在。其次空置率高或者低的原因会有很多,不同性质楼盘小区之间空置率差异可能巨大,无统一标准。因此用空置率作为泡沫的指标会有一些麻烦。

2.4 杠杆率代表泡沫
杠杆率过高,当房价出现波动(不论涨跌),从而促进卖房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会密切关注身边买房人的杠杆率。杠杆率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银行房贷政策以及相关灰色融资渠道,然后是买房人风险偏好,再次是买房人的收入水平和偿贷能力。

如果出现全民高杠杆炒房,那么说明有严重的泡沫。
反过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的增长,偿贷能力提高,小的泡沫会被吸收。

2.5 阶级门槛消失带来泡沫
中国发展到人均GDP接近1万美金,居住环境的改善远远没有跟上物质条件改善。居住条件的改善需求极其迫切,再加上高收入就业机会的聚集,核心区域房产的持有者就代表了社会阶层的门槛,这加剧了筹码的锁定程度。

如果有一天中国整体上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只是北上深)建设能够跟发达国家媲美,高收入就业机会能够一定程度分散,会使得一些地区筹码松动,人口外流有卖出筹码冲动,出现泡沫。

2.6 恐慌心理透支预期带来泡沫
极端的例子原本5000的房子,因为某个政策的出现,瞬间报价50000,那从5000到50000的部分是几乎没有成交的,50000的定价也是毫无理由的,仅仅因为恐慌带来。这种定价完全透支未来的涨幅,消灭了继续上涨的预期,预期消失随后带来的就是筹码松动。

有一些不那么极端的例子,例如土拍楼板价带动周围房子价格暴涨,恐慌心理使得价格暴涨,一步到位透支未来涨幅,形成局部泡沫。

不管怎样,泡沫就是松动的筹码。这是我的理解。

三、对待泡沫
3.1. 拥抱泡沫
对待泡沫只需要一句话:有泡沫才有风险,有风险才有收益,没有泡沫也就没有投资价值。

3.2. 畏惧泡沫
不惧怕泡沫本身,我真正惧怕的是泡沫的破裂时资产泡沫部分价值的湮灭。所以最理想的投机,是买入没有泡沫或者泡沫小的资产,然后等待泡沫的出现或者变大,即使泡沫破裂,依然拥有资产和当初的价值。

3.3 成本为王,早日脱离死亡谷
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当泡沫破裂时,资产价格腰斩,也就是跌去50%,那么如果破裂前成本价已经上涨了200%或者300%或者更多,泡沫的破裂就没那么可怕。这就是脱离了死亡谷。

默念三遍:不追高,不追高,不追高。要长期投资,拒绝短炒赌博,买入足够便宜的资产。早日建立安全垫,脱离死亡谷,就是最大的安全。

3.4 时刻关注流动性
泡沫破裂的过程,微观上看就是筹码出现大量松动,市场上出现巨量的抛盘的过程。想在巨额抛盘中顺利跑路,就必须找有着明确的大体量买盘的标的,因此除非把房产作为收藏品,否则尽量远离远郊别墅之类标的。另一方面,同样的楼盘,投资客越多,筹码越不稳定,泡沫越大,相反自住比例越大,抛盘压力越小,流动性也就越好,因此要远离一些明显专门用来吸引投资客的楼盘,例如山东海南海景,或者新城的某些海量楼盘。

3.5 现金为王
不要指望逃顶,但泡沫破裂后会有足够多的卖出机会。纵观全球市场,真正的泡沫破裂是仅仅是出现在小体量的地区,例如所谓的东京,香港。然而放到足够大的时间尺度上,跌回去的总会慢慢回来。

住宅房产投资的量级是很有限的,最适合普通人从数百万资产到数千万资产的跨越,如果家产在几千万以上,玩法截然不同,没必要花太多心思在这个市场,应该早日去享受生活……

永远记住一切投资的目的都是获得现金,获得现金的目的是花掉,花掉的目的是支配资产使用以及占有别人的劳动,从而让自己享受生活。现金是关键。因此无论如何买入资产,都要计算好现金流。

三、欣赏泡沫

真正巨大的泡沫出现时是美丽的,也许会出现这些:

  • 政策默认和鼓励交易,不限购不限贷,成交巨大;
  • 房价加速飞涨,例如连续三年涨幅50%以上甚至更高;
  • 收入水平停滞不前,房子被认为是唯一的保值资产,富人纷纷买房;
  • 因为总价限制,一些老破小单价50万也许100万,而豪宅市场出现天价,已经不可用单价来计算;
  • 连续俩礼拜,每天新闻里都会提到房价,房价的上涨按天计算,以至于任何时候卖出都显得很愚蠢;
  • 因为总价太高,出现50年甚至更长的房贷

这并非不可能发生,也许因为经济极差或者因为战争活着其他,难以预测。若真出现,只静静欣赏。

还是希望这一天永远不来。

bookmark_border吃羊

冬天到了要吃羊肉。浓或者不浓,反正羊肉有膻味,做好了叫香,做不好叫膻。

最直接的做法是水煮,不管什么部位,简简单单一锅清水,炖去吧。原则上时间越长,汤色越奶白,脂肪,蛋白质统统融化到汤里,全是鲜美。北方的蒙羊的鲜味更加纯粹一些,几乎不需要放任何调料,一把盐,原味足矣。到了北京,开始加上一些以大葱为主的佐料,成了羊肉火锅,亦或是涮羊肉,也不错。到南方,因为本地的羊可能更加世俗,味道复杂些,吃起来口味也重一点,苏州的藏书羊肉这种,吃的时候已经开始加大量香菜末葱末和辣椒。一直到广东羊肉煲,虽然也算最炖羊肉,但已经葱姜八角香叶各式大料样样不少,羊味儿只占一半了。

江浙还喜欢红烧带皮羊肉,老实说我并不喜欢。我以为,羊肉为跟微甜的酱油并非好朋友,大概也只有很难接受异味的江浙人喜好这么干吧。

到四川西南那边,羊肉菜的做法则没那么重“羊”本身,各种药材炖羊肉汤和牛肉汤是最多的,但也有牛肉,羊的地位大部分时间还不如牛。

如果不拿来炖汤,羊肉最多的应该是跟大葱一起出现吧。羊肉切片,然后跟大葱片急火爆炒也相当不错的,一盘葱爆羊肉当菜,春饼卷着吃,颇有北方的感觉,到新疆去的话,那地方羊相对多的多,倒是经常把羊肉切碎跟洋葱同炒,即使离新疆很远的南方,随处可见拉面馆子一般也都会有葱爆羊肉盖浇饭这东西。

羊肉这玩意儿,自己就有很独特的味道,所以除了跟大葱或者洋葱经常一起出现之外,也不容易像猪肉一样可以百家配。而要纯粹的享受羊肉的鲜美,除了拿来炖汤之外,更到位,也奢侈,也更让人魂牵梦萦的,还是烤羊。

最传统粗暴的做法大概也就是烤全羊了,但我对这种吃法嗤之以鼻,噱头大于口味,更容易博眼球和赚钱吧。大多数小饭店的烤全羊,为了效率,要么是将羊肉先腌渍——经常过度腌渍——然后开水煮熟,最后仅仅是用火将外皮烤焦而已。一口下去,浓浓的未知调料味,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稍微有良心的烤羊店,用小只的羔羊,慢火烤上几小时,过程中为了保证不被烤成羊肉干,还要不停地涂油啊什么的涂调料啊什么的,此种做法,虽然羊肉味道还在,不过由于长时间的烤制,肉质很容易过老,没那么好的口感,颇为可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档一点的烤羊餐厅有时候会在烤的过程中,边烤边切肉,尽量让食客吃到最好吃的那一部分。

但搞这么麻烦,又是何必呢?都是为了“全羊”这个“全”的噱头。

羊排大概是最适合拿来烧烤的部位,羊腿因为大块瘦肉太多,反而不太适合烧烤。而羊排肥瘦各半,还天生就有一根充当竹签的肋骨。烤羊排最厉害的烤法,是让有一定水分的羊排直接进入用极高温度的环境下短时间快烤,简单,干脆的让羊排内部水分迅速蒸发,以至于内部成熟,水蒸气在蒸发过程中又保证外层脂肪融化焦黄但又不被高温直接烧焦。这样的烤羊排吃起来,就好像是一大锅羊肉汤浓缩在一根羊排上,鲜美无比。

为了做到这点,完美做法大概是利用新疆馕坑烤羊,把羊排丢在封闭的馕坑里快烤,又或者自制专门的烤炉达到类似效果,这养的烤羊只能在专门的烤羊馆子里吃到,北方多些,南方就难。由于羊排成本较高,聪明的人们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模仿羊排的比例,肥肉相间的用钢钎穿起切好的羊肉粒来烤,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羊肉串了。钢钎因为导热和不怕高温,所以好的羊肉串一定是要用钢钎,如果是用木头或者竹签考的羊肉串,那必定温度不够高,口味也只能打折了。而如果只是在家里用两百来度的烤箱用来烤羊排,口味一定是差了几个档次了。

没有这种条件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大概是用偏西式的办法,用对付牛排的方法来对付羊排,由于体积问题,必须先将羊排切成一根一根的羊排块,然后在火炉上,以极高的温度炙烤羊排,达到类似效果。这么做其实也很到位,而且更加精致和方便,是我极为推荐的做法。

感谢近年物流的发达,冬天休息日的下午,即使在湿冷的上海,也可以切上两根来自内蒙的羊排,煎到两面焦黄,撒上盐,配上一碗白米饭,让高温炙烤过羊肉的静静地躺在米饭上,静静的看着肉汁浸到饭里。

足够了。

bookmark_border厦门的印象

厦门半岛跟台湾岛隔海相望,跟金门三岛更是肉眼可望。小时候听过很多关于那段历史的传奇故事,也偷偷看过对岸军统时期的纪录片,更让我对这个城市有一种特别的敬畏。

第一次到厦门是从晋江坐大巴去的,清晨便到了厦门。

下车第一件事儿便是去找碗传说中沙茶面,作为沙茶面的大本营,满大街都有卖沙茶面的小店。

沙茶这味道,咸鲜十足,香味浓郁,用来配面条跟各种海鲜料,去腥提鲜,再合适不过。如果能受得了辣味,热汤上再浮上一层刺激的辣椒油,更是锦上添花。

吃沙茶面一般还会烫些配料进去,各类海鲜料用的很多,大肠猪肝等也都有,最好注意下你吃面的店家汤的配料是不是够新鲜。尤其大清早吃沙茶面,不良商家用一些隔夜的生料,炎热的厦门这些食材极易变质,你懂的。

鼓浪屿几乎是每个到厦门的游客必去之地。

坐车到码头买船票,船票很便宜,可以注意下公告牌上的当日人数,如果人数多的离谱,比如达到了八九万人,那么还是放弃吧。在这个时代的天朝,任何好地方都能够被蝗虫一样的游客毁掉,鼓浪屿也不例外。

如果能住在鼓浪屿岛上,那就是更好的事情了。如果因为坑爹的假期,非要在节假日出现在这里,我强烈建议下午三四点前都待在厦门本岛,晚餐时间再上岛。

晚上的鼓浪屿,远胜于白天。

住在鼓浪屿岛上,大致有三种选择。都强烈推荐。

首先是青旅,节假日自然是爆满,如果不是节假日,价钱可以非常便宜。青旅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机会很多的朋友同住一间房,如果喜欢热闹交朋友,住青旅就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有的青旅也提供了标间,那就只有去公共区域社交了。

然后是民宿,多如牛毛,基本上价格跟档次成正比。我不喜欢找太便宜的民宿,有的民宿条件实在不敢恭维。上岛后,先远离旅游团集中地龙头路,爬到半山腰,能看到一些清净又可爱的小别墅。如果看到一个喜欢的小房子或者小院子,门口又挂着“今日有房”的小牌子,那么恭喜你,走进去先坐下喝杯咖啡或者果汁吧。四周走走,看看主人有啥喜好,钢琴,油画,小说都是经常能看到的东西。跟主人聊聊天,问问空房间跟价钱,住下吧。

度假酒店就简单了,岛上几家酒店看起来都不错,档次都不低,价钱不低,但也还能接受。如果只是希望找个安静的地方休闲度假,果断去吧。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去三次,每次三到五天,一次住青旅,一次住民宿,一次住酒店。

节假日去,提前预定必不可少,平日去,直接walk in显然更好。

还有帐篷,我没试过,不过注意带六神花露水。

鼓浪屿岛上,其实没啥特别好吃的。

酒店的东西就不说了,很精致,但千篇一律。

龙头路以及附近的所谓的美食街,请远离,游客一多,乱七八糟,吃那些垃圾,不拉肚子就不错,更别说口味。

那些人气极旺的几个有名的小店卖些”xx记”的东西,如果真的是粉丝,可以去体验,如果只是为了从众,也远离吧。如果只是要带礼物,强烈建议淘宝。

也吃过几家民宿或咖啡屋提供的简餐,环境远好于菜品。

沙滩边上有一排海鲜排挡,一个字,坑,两个字,远离。记住,鼓浪屿其实不产海鲜。

漫步鼓浪屿核心地带,有一些小餐馆,可以炒几个小菜什么的,倒是可以试试。都是些当地人的外食小店,也做做游客生意,口味家常,价格实惠,海鲜什么的也可以酌情来两个,吃些当地人平日吃的东西,或者跟当地人聊聊天什么的。这种小店,口味如何,跟老板和厨子的心情关系更大一些吧。

往当地人买菜吃饭的地方走,还能看到一些卖白切或是卤味的小摊,买上一些,带上一包花生米,沙滩找个地方坐下,吹着海风,饮两口啤酒,实在惬意。我最爱白切鱿鱼和油炸花生米,下酒神器。

虽然龙头路的小吃不靠谱,但路边不时出现的一些小吃摊还是很靠谱的。和龙头路上那些外地来淘金的小吃摊主不同,这些小吃摊主好多都是岛上的居民赚点外快。支起一口油锅,顺手可能也卖点啤酒饮料或是椰子一类,旁边放三五张小凳子,撑起一把遮阳伞。摊主年龄一般都不小,年轻人都出外打拼去了嘛,所以如果走在路上看见有个老头或老太慢吞吞的做着什么小吃,尽管上去攀谈两句好了,说不定会有以外的惊喜。

炸五香和虾饼大概是最多的,只是吃多几个容易腻。我曾遇到一个卖炸五香和虾饼的老太太,在林语堂故居门口做生意,吃了几条五香居然发现老太太就是林语堂后人,现在还住在老宅里。还一次,在海边一个不起眼的拐角见到一个小摊。做海蛎煎的大爷说,他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几十年来他一直都是这么做海蛎煎的,这里没有店租,没有摊位费,更没有没完没了的游客,他只是按照几十年的老办法,和老伴儿一起,慢慢吞吞的一个个做着海蛎煎,煎豆腐跟鱿鱼。不禁坐下,再要上两瓶啤酒,慢慢的吃到天黑。

地处水果产地,马拉桑很便宜,各种果汁奢侈的喝到饱,不过还是一样,远离龙头路。

要注意,鼓浪屿上的金包银最好别吃,全是冷冻货。

另外,鼓浪屿上有很多文艺气息很浓的小店,卖一些可能是主人原创的食物,比如咖喱螃蟹,比如自制酸梅汤。说味道究竟有如何倒是不敢说,但环境加上食物,再加上老板或者老板娘的推荐,能不能遇到,能不能喜欢上,全靠缘分了。

鼓浪屿的酒吧也不少,不过消费略高,跟上海有的一拼。三五好友喝酒聚会还行,只是心疼钱的话应该没法尽兴。更重要的原因是鼓浪屿那么好的夜晚,呆在酒吧简直是浪费,沙滩才是更好地去处。

除了吃,就是逛。有个笔山,也有个笔山公园,看日出绝佳地点。其他著名景点就不多说了,人不多的情况下去去也无妨。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钢琴博物馆,都能逛逛。

鼓浪屿就说那么多。

著名的厦大就不多讲,去转转不会后悔的。

厦大的咖啡馆可以去,文艺范儿很足,自习室可以去,看看书哪怕刷刷手机歇个脚也好,至于某某洞,某某湖,某某草坪更可以去,还有一些任何攻略上都会提到的地方,尽管去。如果能有一个厦大的朋友带着,那就是更好了。

从厦大大门出来,有个南普陀寺,著名旅游景点之一。然后有好大一片区域,思明南路,厦大西村,大学路一带,都可以逛逛。边走边注意路边小店,各种吃的不少。

我最爱大同鸭肉粥,鸭香四溢的粥泡上油条,满足感油然而生。再来盘鸭肉配上各种鸭下水,想少吃真不容易。

除了鸭肉粥,附近还有卖姜母鸭的,也可以试试。

晋江牛肉汤,想吃肉的话,来一碗也不错。

沙茶面啊扁食拌面啊到处都是,网上可以搜些小店,或者,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也行。

厦大西村和大学路附近,有很多大排档,晚上可以随便找一家,如果怕网上有名气的会坑人,最简单的办法,找找大排档的团购。最好不要去吃那些长的奇奇怪怪的玩意儿,除非确定好吃。看看别人吃啥,跟着点就差不多了。

吃扁食的话,最好配上花生酱拌面。鲜,咸,香。

土笋冻不得不说,口感独特,开胃爽口,试试总不会错,大学路上有一家很不错,比鼓浪屿那些路边滩靠谱得多。

花生汤也是我的最爱,浓稠的花生糊,打个蛋花,同样是泡油条吃,当早餐再合适不过。

早餐还有个东西是福建的锅边糊,类似加了虾汤的海蛎煎。

海蛎煎之类的这种东西,更是满大家都是了。

最适合我的行程,大概是一早从酒店出门,从大学路一路吃到厦大,然后在学校逛到下一个饭店,再一路吃回来,最后找一家大排档。如果有时间还可以逛逛附近的铁轨文化公园,休息一下回来再来夜宵。一天八顿太容易。

再走就到厦门的老城中心中山路了,典型的南方风格骑楼,加上全国都差不多的市中心配置,看看就好。

中山路上倒是没什么吃的,不过有时间的话到旁边的台湾美食街可以逛逛。台湾小吃挺多,只要肚子够,尝尝也好。

一般来说,到了厦门都得去海边看看。厦门的海岸线非常值得一看,很便宜的费用就能租个单人或双人或者三人字形成,然后沿着环岛路慢慢骑,最好准备一整天的时间,骑骑,走走,转转,可能的话背上游泳装备,一路上,能见到好几片非常不错的沙滩。因为游客一般从南边出发,所以越往北人越少,不过无所谓,看到喜欢的沙滩就可以下水游游。这一片没什么建筑,很开阔,这跟几十年前的炮战不无关系。我更喜欢做的,是躺在海滩上看看蓝天白云,顺便远眺一下金门三岛,想想若干年前的炮弹,也想象未来两岸够统一的一刻。

如果时间有多,还可以坐车回环岛起点的胡里山炮台,然后往龙虎山路方向走。曾厝垵可以去,附近有些休闲的咖啡馆餐厅,十分舒服,如果酒店能住在这附近那是更好了。龙虎山路继续往北,慢慢上山,风景越来越好,也有萤火虫主题公园跟植物园,植物园附近的到文屏路的非常漂亮,时间不是非常多的话,公园可以不用逛,只要顺着公路慢慢散步,已经足够。

文屏路附近还有一个全国有名的怪坡,路过时候尝试一下也挺有意思。

如果够奢侈,专门拿出一天来逛这一片也不是不可以,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后散步到中午,再找个安静的咖啡馆做一下午,简直完美。

bookmark_border难忘原汤牛肉粉

原载:难忘原汤牛肉粉 – 深夜谈吃

还在我刚能一个人独立去上学的那会儿,会每天一早在家门口的粉店来碗牛肉粉。大口大口吃粉喝汤,然后暖洋洋地背书包上学。”太阳最贵”的贵阳总是有着湿哒哒的清晨,吃上这么一碗牛肉粉,是那么习惯成自然的事儿。

花溪是贵阳市城郊一个风景区,离我长大的地方不远。花溪牛肉粉名气最大。这花溪牛肉粉,看起来不过是把米粉烫过置碗中,夹上几片切好的牛肉,浇上一大勺牛肉汤,码上调料。后来长大了些,跟着家里去到外地,也曾尝试自己做,却总也做不像。

贵阳人爱吃的米粉就不一样,浓米浆压成米粉,得在潮湿环境里放一个晚上。米粉经过一晚上微微发酵,涨得粗粗长长,表面开始有点黏糊糊,就成了开胃的酸粉。吃之前抓一漏勺,滚水中兜两下,就算不加牛肉汤,酸粉散发出微微酸气加上热腾腾的水气,拌上油辣椒撒上葱花,也是极美味的。

粉店一般有一口常年炖黄牛大骨以及牛腩牛腱的大锅,锅里还有大纱布包着的香料包,香料包里有几味香料就不得而知。店家每逢半夜往锅内添水添肉,文火慢慢炖煮,日复一日,从不间断,此为原汤。正由此,很多粉店都打着“原汤牛肉粉”的旗子。我小时候理解不了“原汤”二字含义,总想象一碗牛汤前人喝剩还要给后人继续,不免觉得不雅,甚至不敢去打“原汤”旗子的粉店,现在想起还挺有意思。

牛肉粉要够鲜,少不了一坨牛油。店家会把牛板油单独炒出来,烫好米粉后浇上一勺,带出浓浓牛味。小时候常去的那家粉店,老板连炼过的油渣也不放过,直接丢大锅里一块儿炖,扒拉在一边,熟客叫粉的时候,可以自己顺带捞些煮化了的牛油渣上来。虽说不健康,但这香味让人实在难以拒绝。

粉有了,牛油有了,再把牛腩切丁,牛腱切片,码粉上,浇上牛汤,最后还得加上各种佐料。佐料里面最主要的数糊辣椒,花溪产的干辣椒香却不辣,干炒出糊味,然后碾碎至香气扑鼻,就是糊辣椒。贵阳人多好吃辣,常常看见一碗端上的牛肉粉能铺上一半糊辣椒,外省人第一眼看去定会吓一跳。但这还不够,还得加花椒,吃得了花椒的人一定得来上一大勺花椒面,一直麻得舌头发跳才够刺激,让全身湿气全无,甚是爽快。最后的点睛之笔是泡菜,取个小碟子,粉店有不限量泡莲花白或泡酸萝卜。这些泡菜既可下碗里连粉一同吃,也可吃完粉单独享用。不管怎样,都酸辣清爽,用来解油腻最好不过。

一碗粉端上来,牛肉的香,粉的微酸,还有辣椒跟花椒混合出的刺激味道,再撒上些葱花香菜,一旁还有一碟泡菜,筷子搅匀,香味交织一起,大口吃下,回味无穷。在外漂泊多年,这一口原汤牛肉粉,也成了我时不时回一趟贵阳的理由。

bookmark_border回锅肉

(配图截取自石光华先生的《我的川菜生活》)

回锅肉的做法充满了智慧的沉淀,水煮过的猪肉去除异味,突出猪肉的鲜香,干煸过程逼出大部分猪油,让猪肉好吃不腻口,又十分下饭。豆瓣经过猪油的煸炒,发酵出的豆瓣香气十足,再配上青蒜苗解腻,配上一碗白米饭,实在妙不可言。

小时候我刚学炒菜那会儿,有幸跟个川菜大厨小学两手,这可不得了,一炒就是十几年。其实回头想想,无非也就是几个简单的小技巧而已。 做一盘回锅肉,能找到上好的肥瘦适中的二刀肉是最好,用猪五花也未尝不可。但肉最好是新鲜的,新鲜肉才有足够的鲜味,冻肉的话香味就要大打折扣了。

回锅肉要先煮,煮肉其实是个技术活。清水里加上拍扁的生姜跟葱结花椒料酒,如果是新鲜买来的后腿肉,则等水开之后再下肉煮,若是冻过的猪肉甚至是刚从冷冻室拿出来的猪肉——在家做这很正常,家常菜不能奢求次次都有充裕的时间——那就凉水直接下肉开始煮,这样猪肉慢慢收缩,可以逼出些冰箱冻出来的雪味。

水开后转小火,把肉煮到六七成熟即可,在家可以用筷子戳一下,不出血水,就差不多了。如果煮的时间太长,肉炒出来容易烂,黏糊糊的就不好了,如果太生,切的时候血水冒出,会搞得血腥味十足,猪肉也没法完美的吸收清汤的香味。

猪肉捞出后,我的习惯是捞出猪肉用凉水冲,然后擦干立刻切片。回锅肉不是蒜泥白肉,切片不能太薄是公认的,。切片之后锅中入底油烧热然后下肉片开始煸炒即可。

煸回锅肉片大概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个步骤吧,火候要控制的很好,肉酥吐油,到微微卷曲即可。火大了,肉片表层很容易焦但里层温度又没有到位,这样就吐不出油,吃起来肥腻得很,如果转小火慢慢干熬,倒是可以很完美的吐油,但一不小心肉片吐油过度,吃到嘴里不是糯糯的油润感觉干巴巴的发脆感觉就不好了。

我有个小技巧是火尽量大一些,当感觉油还没吐出来而表面开始有些焦黄的时候,稍微点上一点旁边的肉汤。这样可以一方面降低些表面温度,保持猪肉的油润感觉不至于焦黑,然后继续干煸等肉里层吐油,另一方面,从西方的烹饪理论来说,这也是西餐做肉的惯用小伎俩,用液体(法国人爱用红酒)萃取高温锅子上沾着的美拉德反应产生的棕黄色精华,full of flavor…

一般来说,如果煸肉过程一点点不专注没做好,那这盘回锅肉也就只能一个人关灯自己忍受了。

关于煸肉,后来我看到过两个不同的版本。 石光华先生在《我的川菜生活》中提到过一个小技巧是可以把刚捞出的猪肉放在冰箱冷冻室急冻几分钟,表面冻干,这听起来非常有意思,我很是认同的。另一个小技巧是肉下锅之前在煮肉清汤里划散沥干再下油锅,这倒是能解决肉片粘连不容易炒开得问题,肉片表面带点水分也更加容易控制火候,但我有些担心在家里如果炉火不够大的话,这样反而会增大煸肉的难度。所以如果是家里用不粘锅来煸肉,应该先下肉然后点一下清汤的做法更加容易控制。 而陈梦因先生在《食记》中提到的另一个方法,是去皮煮肉,然后煮肉切片后自然风干再煸炒。这我就不敢苟同了,不过可以想象出广东香港的食客大概比较害怕肥肉带着猪油吃到嘴里的油润感觉,更能接受略微干香一些的类似猪油渣感觉的回锅肉,还吃不得猪皮,于是发明了这么个“风干回锅肉”的做法。

煸完肉,在家里动作不够快的话,可以先把肉给盛出来。如果此时锅中油过多的话,盛出一些另作他用是可以的。虽然油多增香,但为了健康妥协一下也未尝不可。 另外,回锅肉的在炒制之前是绝对不用提前腌制入味的,如果肉不够新鲜异味比较大,煮肉都还没有去掉的话,那么这块肉也可以扔到垃圾桶了吧。

我做回锅肉一向是只用郫县豆瓣酱的,其实郫县豆瓣酱有很多种,我人不在四川,也就无福品味各种不同豆瓣酱的微妙差别了。好在一般超市里都有普通的郫县豆瓣卖,用它即可,但千万得用四川出的红油豆瓣,像上海的超市常见的出的六月鲜“豆瓣酱”就跟郫县豆瓣完全不是一种东西,名字相同罢了。

豆瓣酱要在砧板上剁细,这样上桌时不至于还能吃到整块豆瓣影响口干,剁细也能让豆瓣酱的味道充分的释放出来。豆瓣入锅时候,一定要在煸肉炒出的油里油制一下,炒出红油来,也把豆瓣的香味充分的炒出来,这时候火千万要小一点,豆瓣一旦炒焦粘在锅底,整道菜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豆瓣炒香后,立刻开大火下煸好的猪肉,翻锅三两下,肉片应该能立刻均匀的裹上酱香四溢的豆瓣酱,并且保持锅气。如果这时候豆瓣酱裹不上肉片,很可能是肉片煸炒过头了,如果下肉片立刻没了锅气,很可能是肉片太厚没煸炒充分,也很可能是忘了开火,我在家就经常犯忘了开大火的错误,只能贻笑大方了。

至于回锅肉搭配的蔬菜,在家随手一做的话,其实用什么都可以。青蒜苗,蒜薹,莲白叶,青椒,洋葱,大葱,香干,芹菜,蕨菜,甚至常州的茨菰都可以,因为蔬菜只略翻炒就出锅,所以如果蔬菜不易熟的话得先焯个水或者过油,这就不多说了。但味道最好最地道还是得用青蒜苗了,蒜苗清香易熟,最后下蒜苗猛火翻炒几下即可出锅,既保持青蒜的清香,解回锅肉的油腻,又不至于味道太重抢了肉的味道。相比起来,蒜薹的酸味,莲白叶,青椒,洋葱等等的甜味跟蔬菜香味,芹菜的芹菜香味,都很容易喧宾夺主,用它们来搭配回锅肉,味道固然也不错,但就完全没有青蒜苗跟回锅肉看起来那么搭了。至于有的菜谱上说出锅前还要加几片甜椒好看,我就只能侧目而视了。

很多回锅肉的做法会提到最后下一点酱油,豆豉,鸡精,料酒,糖,甜面酱等等。这些我一般是统统不加的,回锅肉要的就是豆瓣酱纯粹的香气跟红亮。不过呢,如果个人口味需要,稍微加一些也不是不可以。尤其是糖这个东西很多人喜欢用来提鲜,我也可以接受。下老抽肯定不行,下去肯定会坏了颜色,现在的猪肉都是饲料猪,没那么鲜美,稍稍加点味精鸡精或者味极鲜酱油,也是可以的。料酒带点酒香进来,我以为会抢了豆瓣的香味,我不会这么干。至于豆豉,倒是根据个人口味了,豆豉跟豆瓣酱本来就是兄弟,略略来一点改变一下风味也并非不可以。另外,有人喜欢炒点蒜片或者蒜粒进去,我觉得也可以接受,不过有青蒜苗了,再加蒜片总觉得有些多余。

吃回锅肉还是要配饭,而且别吃多,毕竟油大。完美的回锅肉应该表面焦香,又油润糯口,肥而不腻,肥瘦层次分明,咀嚼下去完美融合不觉肥腻。味道应该是猪肉香跟豆瓣香气的完美结合,肉片的里层应该还能保持部分朴素的猪肉香气(所以肉片要微厚一点),这样吃起来才层次分明不会死咸,外加青蒜苗的蒜香和清爽,真是完美的搭配。

饿极之后,第一口就着回锅肉的香喷喷的白米饭才是最完美的,一旦吃多了,也就享受不到这美味了。

其实真正做一盘完美的回锅肉是很难的,正如石光华先生所说:“越简单的,越要用心”。而完美只是心中的奢求,不可完美,用心即可,也何必纠结“正宗”,好吃足矣。 另外还不得不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回锅肉三个字竟有如此多的变化。如果把回锅肉叫成“特调微辣鲜香豆瓣青蒜苗配干煸水煮猪五花肉”,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2014.3

bookmark_border我怎么看待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互联网是为什么?

Bill Gates在2001年发表的“数字世纪”的文章,在今天看来,大部分都已经成为了现实。对于互联网领域IT领域的预测,非一个技术天才+商业天才不可,顺便说到S.B.那样的商业奇才,充其量能够把Office的销售额提升个几倍,但很难主导技术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没有新东西 – 复制生活

21世纪,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元世纪”。而互联网之所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第一步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

仔细体会,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互联网行业的很多赚钱赚眼球的应用,其实都是一个现实生活其他应用的“互联网版本”。例如最简单的IM应用,是面对面讲话或者寻呼机的互联网版本;Office工具,是传统纸质办公的互联网版本;各种各样的的OA,则替代了以往众多行政人员大脑中控制的“工作流”。显然我们很容易接受这种“替代”,那要回答这种互联网替代的“为什么”,就要首先去感觉这种“替代”。

一个替代的例子,则是SNS。SNS从03年左右被作为概念提出,到06年之后的火热,再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可以说催生了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产业。而SNS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复制人真实的社会关系。在真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花去很大的成本维护社会关系方式不外乎是聚会,吃饭,或是电话,或是BBS,甚至是Blog,而这些方式对真是社会关系的复制程度,都远远没有SNS那么彻底,那么到位(论坛也许是最接近SNS了)。SNS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做到以往以前需要很大成本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现在在SNS上,24*7的维护者自己的社会关系,好像造就了很多“宅男宅女”,其实他们通过SNS,与各种朋友们的联系和交际可能比传统意义上那些成天出入灯红酒绿的“交际花”们还厉害。

这个替代的过程中,互联网对传统生活流程并非一成不变的复制,很多时候充满着“适应”,而产生很多新的玩法。例如OICQ工具诞生之日,曾模仿制作了“网络寻呼机”,使用方式有些类似对讲机(很多QQ老用户都还适应早前“一人一句话”那种方式吧)。后来我们发现,互联网降低了寻呼成本,直接可以改进为“二人世界”聊天,也就是现在大家习惯的“开一个窗口,二人聊天”模式。

很多互联网应用,并非一开始就以“替代者”的身份出现,但是一个互联网应用要融入用户,则经常找到一个“被替代者”,有了这样的“被替代者”,这个应用才能慢慢渗透进用户群,才能慢慢改进。

搜索引擎大概是现在最火热的互联网应用了。很多人都知道,搜索引擎的前身是Yahoo公司的“网络索引目录”,而真正到搜索引擎出现爆发式成长,则是人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这种新鲜玩意儿能够代替传统的书籍,电视或是智者,而向我们提供知识。直到这一天,搜索引擎才开始慢慢的起到这个“替代者”的角色,于是慢慢的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图书馆,百科全书等等的份额开始越来越小。

在线视频(Yotube, Youku等等)也是类似,很早起以前大家觉得在线视频是一种很无聊的应用。慢慢的,人们发现我们花在在线视频上的休闲时间可能已经超过了花在电视上的休闲时间!随着带宽,资费等等瓶颈的消除,在线视频的未来一定是进军家庭电视屏幕而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电视。(很期待某天在家打开电视看到的是yytv 或者 pptv 而不是某种 ccav)

这些都遵循这样一个公式:传统产业 + 互联网(包括计算机)= 新应用

SNS只不过是代替了传统的交际;
Twitter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多人广播交流(可以理解成公共场合演讲)的复制品;
QQ只不过是寻呼机或是电话机的复制品;
WebGame只不过是传统多人游戏的复制品;
电子商务只不过是对传统买卖行为的复制;
……

互联网确实正在复制整个真实世界,我想通过这个公式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正在做一个互联网应用,并且很自豪的宣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应用,不属于现有任何产业。那么也许你已经走上歧途。

甚至我想说,互联网没有新东西,一切互联网应用都可以看做某种传统应用的互联网改进。互联网应用复制生活,更重要的是“替代生活”,从而改变了生活方式。

以光速改变生活

之所以我们愿意去接受互联网应用对我们生活的替代,并不只是因为我们“喜新厌旧”,而是互联网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下面探讨的是上一部分中的”互联网(包括计算机)”到底是什么。这里我把一切总结为两个字:速度

IT和互联网领域,一切东西归结为一个电信号,并且以光速传输,这便是互联网应用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不同。

比如Office工具对纸质文档的替代过程,就是因为文档使用电信号在计算机中进行编辑,比使用纸张来的快速的多。这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事情,而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使这些电信号不仅在一台计算机中被处理,还在全世界的计算机之间被处理,甚至,无线互联网的出现使这些内容能够“随时随地”的被处理,这便带来了更大的改进。

我们接触到的应用,归结起来都会经过:数字化(单机) – 互联网 – 无处不在的无线互联网这几个阶段。这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是很多想不到的速度,可能更准确的说法是“及时”,有人说这里面还有很多“智能化”的好处。往深处说,所谓的“智能化”也就是速度的另一种体现。因为在这几个过程中,信息越“触手可得”,越“速度”,我们越是能够对信息进行更好的处理,从而带来更大价值。

例如对于ERP系统,它替代了传统生产管理中的许多事务,则包含了很多“智能化”。最早,我们使用一台计算机,记录生产本身中的诸多事务,从而比纸质记录更加快速的处理数据和快速反应,这是第一个阶段。后来使用网络,我们在工厂中部署整套的ERP系统,有机的接合了各个生产的环节而并非只是生产本身。这个阶段,则是所谓的“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案”,而随着无线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生产中的更多事务都能够被及时的数字化,及时的传输到网络中,及时的反映给人,反应给机器。

有很多“产业”或是“应用”,往往在没有IT的时候意义不大,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随着三个阶段的推移而浮现出更大的意义。例如Twitter服务:很久之前我们就能够在公众场合大声喊话从而引起关注或是传播信息,在计算机来临后,我们也曾通过邮寄软盘光盘等方式发布信息,互联网来临后,这样的看似无意义的举动突然成本变的非常低,于是Twitter出现了,而移动互联网使得Twitter的及时性大大增加。

这三个阶段,几乎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计算机开始普及所有新应用需要经历的。

再看民用的E-Mail应用。最早,也许我们经常把一些信息保存在计算机上,方便处理,如果需要交流,我们可以打印出来并且邮寄,这是第一阶段。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E-Mail,通过网络直接邮寄,这是速度的提升。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我们随时随地收发E-Mail(可以理解成短信,其实他们差不多),这便造就了黑莓,造就了新的传奇。

再看Mp3音乐,从留声机,到随声听,到随身CD,到随身Mp3,到iPod;

再看最原始的读书笔记,到电脑上的读书笔记,到douban应用。

我们套用这个发展过程,可以假设,任何应用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而在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便会称霸市场。大家可以思考一下Windows XP,IE,Google Search, iPod, Facebook, Twitter,Amazon这些曾经或者正在称霸市场的产品或者是任意一个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1. 属于什么传统产业,2. 属于哪个阶段

如果我们再激进一些,去寻找各个产业,绘制出一张二维图表,也许我们思路会更加开阔。

利用这个规律,我们不妨对电子商务做一个蓝图展望。以电子商务为例,电子商务现在正在第二个阶段蓬勃发展。过去,没有电子商务,我们仅仅是去商店买东西,后来,商店开始使用单机记录销售和货物信息,再后来是ebay,是taobao,这是第二个阶段。而第三个阶段显然还没有到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和电子商务结合能够带来什么:

Ellnie是一个白领,她每天的早饭都是在上班的地铁上使用选购,地铁到站后她订购的早餐就出现在出站口;
Fanna出门旅游,她两手空空的站在峡谷中,订购了帐篷,食物以及其他一切,一小时后她便开始了野营;
Gisa在大街上逛街,突然下雨,她订购了一把雨伞,5分钟后伞送到了手中。送货者是根据GPS找到Gisa的。
有一种新的职业出现,他们就像110巡警,负责在大街上巡视,当接到“辖区”内有订单出现时,便最快速度前去取货并送货,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当然一切的取货,送货过程路线都是由光速实时计算的(别忘了“物联网”)。

觉得不可思议么?想想看无线互联网结合SNS已经让你随时随地了解朋友们的最新动向了。

taobao已经开始研发自主手机,这个市场会相当的大。

我要说的是: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速度”,可能更准确的说法是“及时”。当高速的互联网取代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这便是机会。

瓶颈

如果你认真的读到这里,可能已经开始跃跃欲试拿着你绘制的“二维表格”并开始酝酿着创业计划了。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上面说的一切都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

最大的瓶颈也许是技术,例如在没有3G服务或者3G服务资费很高的地区,很多应用都难以开展。另一个瓶颈或许是政策,看看Twitter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就会明白。有许许多多的瓶颈制约着发展,但永远记住,只要某天某个瓶颈一被解除,发展必定是爆发式的。

当通往第三个阶段时,在技术上的瓶颈主要有这些:

3G网络的速度和资费 – 看看中国联通的wo的价格;
移动终端的性能价格 – 看看明年一月Apple将要推出的平板电脑,我很期待的Windows Mobile 7以及相关设备;
云服务 – 看看中国是否能有真正靠谱的云服务商出现
数据为中心的服务发展 – 众多Open API是否能通往一个终点

而我们所必须关心的,则是这个应用的瓶颈有多少,在哪儿,是否可能突破,何时能够突破。永远记住,瓶颈突破的标准,是应用带来的价值大于应用本身的成本。

依赖

一切的一切之后,我们再也离不开互联网了,于是:互联网产业形成了。

一个新应用的产生

其实除了互联网,每个行业的新产品都有这么一个改变人类生活的过程。汽车,钢铁,喷气式飞机……而互联网不同的,大概就是它以光速而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