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关于存钱、期望、预测和尝试

一、存钱

关于存钱和快乐程度的关系。

英国哲学家弗兰克·拉姆齐(Frank Ramsey)在《储蓄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了一个简洁却很有意思的公式:储蓄率 乘以 边际效用 等于 终极快乐程度 减去 你获得的所有净快乐效用程度。

(The rate of saving multiplied by the marginal utility of money should always be equal to the amount by which the total net rate of enjoyment of utility falls short of the maximum possible rate of enjoyment)。

听起来非常抽象。

简单的理解,资产收益率越高的人越愿意存钱,存的钱越多,快乐程度积累的也越高。资产收益率低的人,存钱反而是不划算的,钱放在他们手里不会增值,因此当下花掉也许更划算。

这导致社会上分化成两种人,一种是节俭、富有且越来越快乐的人,另一种是挥霍、贫穷且始终很痛苦的人。

区分这两种人的临界点,一方面在于资产收益率,也就是人运营资产和管钱的能力。管钱能力越强,越愿意储蓄,因为未来钱更多。另一方面,在于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的程度,是不是相信未来会变的更美好。如果持续相信社会的发展,也就越愿意储蓄,因为在未来花钱获得的快乐会更多。

一个资产收益率高的人愿意存更多的钱,更多的钱又会持续累积他的快乐程度。反过来,因为存钱可能是不划算的,所以一个没有赚钱能力的人反而不愿意存更多钱,这也导致他获得快乐的增量始终很低,很可能将痛苦一生。

很有意思的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快乐程度的,并非存钱还是花钱本身,而是他的资产收益率和对未来的期望。

二、试仓

我们做出预测的准确度,往往比想象的低。

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会过度自信,实际上我们的认知在大部分时候都是有偏差的。

不过我们还有一种纠正偏差的能力,它总能在关键时刻拯救我们。

因此,谦虚这种品质的地位就非常高,它是提高预测准确率的基石。只有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认知不完美,才有动力持续向前改进。这种“始终不满意”的态度,是一种完美主义和追求极致的表现。

然而谦虚是不够的,谦虚的第二步得是纠偏。在纠偏这件事儿上,最难的地方在于我们往往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去试错。

试想一关游戏如果我们能用SL大法,只要时间足够长一定能够过关。但在现实里,我们既不能Save时间,也不能Load进度。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去创造一个个简化的,较低成本的试错机会,去不断验证我们的预测,力图用最小的代价将其证伪。

泛泛的来看,纠偏是一个根据预测做出试探性动作,并不断获取反馈的过程。

在投资方法中,这个过程就是试仓。

我们要获取哪些反馈呢?首先自然是观察股价的波动趋势,大趋势如果并没有在上涨,显然可以证伪以上两方面内容。

其次,是在细节上,影响股价的因素会很多,我们要不断从股价变动的信息中获取反馈,努力理清那些大大小小的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重要性和影响程度排序。

我们要试的,一方面是我们的预测是否正在逐渐发酵并被市场接受,另一方面是我们预测的事情,是否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决定股价关键因素。

这个过程,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比证明自己知道多少更重要的,是努力寻找还有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2021.12.29

bookmark_border华尔街幽灵的礼物——三大交易法则

在《华尔街幽灵》这本书中,不知名的交易大师幽灵给了我们三条号称战无不胜的交易法则:

一,只持有正确的仓位
二,正确的加仓才能获利
三,巨量即是套现良机

这三条法则听起来如此正确又简洁明了。

但这本书也有不小的争议。首先,这三个法则仿佛是正确的废话,典型的“一学就会,一做就废”。

然后,书中给出了很多具体交易方法,比如“放量之后3天内全部清仓”,然而市场变幻莫测,这种带有玄学性质的技术型操作法则,放到今天很难说是有效的。

还有,书中的大量案例,都以美国期货市场的短线交易为背景,因此可能难以让我们引起共鸣。

在深刻理解这三条法则之前,我们需要关注这三条法则背后的思维方式,想清楚几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第一,幽灵的交易法则,是不是只适合书中举的短线交易例子?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交易的底层逻辑可以有巨大的区别,但从表面上看,大家是相通的,不管我们的投资方法论是什么,最终我们都是在与市场打交道并从市场中赚钱。

幽灵的交易法则是关乎于市场的,市场是共同的,所以这套法则既适用于短线交易,也适用于长线交易,既适用于基本面投资方法,也适用于量化投资方法。

第二,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仓位?

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不管是法则一还是法则二我们都无从下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清楚的是我们到底打算赚什么钱。

对于长期价值投资者来说,我们最终要赚的是公司内在价值的增长部分,一方面,我们需要判断公司内在价值是否能够会随时间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要判断这种期待是不是还没有充分反应到股价上,同时满足这两点就是正确。

所以并不能绝对的说,买了就盈利才是正确的仓位。也许对短线快速交易来说是这样,但是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公司的股价除了受基本面影响外,也会受短期消息和市场情绪变化所影响,这其中很多影响是复杂且不可预测的。

很多短期因素都会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股价,正确并不代表始终处于盈利状态,只要公司基本面没问题,我们就可以认为持有的仓位是正确的的。如果是因为短期因素股价跌了,我们反而应该更确认判断的正确性,相应加大仓位。

这种“跌了也加仓”的操作,与幽灵的法则一并不矛盾。幽灵在短线交易的例子中,建议我们用3/2/1这样的倒金字塔方式在上涨中逐渐加仓。

我们完全可以用5/4/3/2/1的方式建立仓位,第一次建立3份仓位,如果跌了再加仓,也就是常用的网格交易法。

只要我们对基本面的判断是正确的,具体交易方法并不重要,更重要的还是你必须拥有完备的交易计划和仓位管理方法。

第三,我们该怎么理解“巨量”。成交量放大到平日的十倍算巨量?那9倍算不算?8倍算不算?有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还是完全靠感觉?如果完全靠感觉这不就又成了玄学了吗?

在我看来,幽灵的三条法则中,第三条法则是所有交易法则的精髓。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只看短短的一句话描述,而要先去深刻理解书中对于各种市场情绪的描述与这第三条法则的来历。

幽灵在这本书里说,市场不总是正确的。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股价并不总能反应出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尤其是在公司在市场上不那么受关注的阶段,这表现为一段时间的成交低迷,股价长期横盘甚至阴跌,而且对短期消息很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可能都会引起一阵暴跌。这种横盘并不一定发生在估值的低位,在一轮上涨之后的高位也会很容易发生。

从幽灵的第三条法则看来,我们应该在市场关注度极高的时候清仓,反过来,出现长期的市场盘整恰恰是市场赐给我们的建仓时机。只是在建仓时要始终牢记法则一和法则二,时时刻刻要保证仓位的正确性,一旦发现错误就要立刻清仓。

如果一切顺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到我们买入的公司,这导致成交量和股价都持续增加。与此同时,根据法则二,我们的仓位也会随着股价的上涨而增加。

对巨量的理解,不能简单的当做成交量的多少,而应该是市场关注度和亢奋程度。这样理解,成交量到底放大几倍就不那么重要了。从基本面投资的视角,对巨量的观察,可以是近期市场交流的次数,可以是微博热搜的话题,也可以是新闻联播的报道。在巨量到来之时,市场的有效程度必定大大增加,股价至少会反映出比建仓时更高的公司内在价值。

虽然不排除之后市场可能会过度亢奋的吹出更大的泡沫,但在这种时候清仓一定是更加安全的——如果完美的践行了法则一和法则二,这时候你的仓位一定不会轻。

理解这三个问题之后,再回头看这三条交易法则,就清晰多了。

从我个人的交易经验来看,做到法则三是最难的。当市场亢奋、股价暴涨,盈利几倍甚至十几倍,每天看着账户的盈利数字向上跳动的时候,实在很难不起恋战之心。

于是常见会有“卖一半”,或者“利润留着随它去”之类的想法。然而这都是一次次血泪教训的开始,事后看来,这些动作带来的心理安慰,也成了最后利润大幅回吐的重要原因。

根据幽灵的交易法则,在市场极其亢奋时,应当立刻全部卖出清仓套现,重仓下的风险控制是第一位的。你根本不用担心卖在半山腰,如果有可能的话,卖出后你完全可以根据法则一和法则二,再寻找下一次建仓的时机。

bookmark_border关于清单工作方法

一、重要的工作习惯

查理·芒格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清单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论日常学习、工作,还是到判断一家企业,做出投资决策,你都应该养成核对清单的习惯,这是像个聪明人那样去理性思考的基础。

上学时期的课程表,应该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清单了。这个清单包含了老师帮你制定好的一学期课程,它控制了你绝大部分的童年时光的时间,这让课程表成了个令人讨厌的东西。

我之前在IT行业工作,虽然这个行业的特征就是忙,996、007似乎理所应当,但我一直都是坚定的996反对者,即使在天天工作到晚上12点的项目冲刺阶段也如此。我认为人的精力有限,靠一味追加工作时间可以在短期出成果,但并不能长期提高工作效率,也并非常态。我喜欢拿微软,谷歌,亚马逊之类国外大公司作为行业标杆来做对比,为什么人家就可以做到一边高效产出一边WLB?

在各方面的观察学习之后,我发现在那些管理良好的大企业里,使用清单几乎是每个员工在平常不过的日常习惯,以至于这个习惯常常被忽略。

随着工作内容越来越多且复杂,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我自己的工作中使用清单也实在算不上一个新话题。多年以来,我一直都是一个清单重度依赖者,即使这样,我现在也依然认为使用好清单相当不容易——在实际工作中,我几乎没有遇到过能完美用好清单的人,包括我自己。

为什么清单听起来这么简单却这么难用呢?我认为最大的难点在于,清单本身极度简单,但灵活性极高,几乎可以在任何场合下使用。但也因为这样,清单没有所谓的“最佳实践”,这直接造成不少人在使用清单过程中照本宣科,于是总感水土不服。作为清单的使用者,首先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要使用清单。

二、为什么要使用清单

解放大脑,大概是使用清单最重要的目标。“单线程”似乎是人大脑的一种重要特性,当我们把所有需要处理的事情准备好并放在面前时,大脑可以有非常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但是,一旦纷繁复杂的不同事情堆叠起来,大脑需要在不同事情之间来回切换,就变得十分效率低下,人也就变得焦头烂额。

大脑更应该用来想事情,而不是用来记事情。在庞杂甚至混乱的工作任务中,你可以把那些暂时用不上的信息写到清单上,大脑就可以专心去思考单一的一件事儿。清单是一个大脑的缓冲池,当有了清单后,你会真正感受到对大脑的掌控感,也有机会获得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高效率。

这种我们对大脑的掌控感,对于处于紧急状况下的人更加有意义。不论是急救室抢救病人的医生、正在处理突发机械故障的飞行员,还是面临极端行情的投资人,甚至是面对正在气头上客户的客服人员,在那个当下,他们都特别需要解放大脑去做出关键决策从而解决问题,而不是浪费时间去考虑“接下来我该做些什么”。这时的清单,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我们必须承认人人都会犯错。美国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在《清单革命》一书里,把人类会犯的错误分为“无知”、“无能”两类,避免“无知”需要靠日常学习和积累,清单是有效的让人避免犯下“无能之错”的重要工具。就像飞行员在处理机械故障中遇到的情况一样,清单赋予了飞行员在极端情况下有条不紊处理问题的能力。

大脑被从不擅长的搜寻记忆这样的事儿中解放出来后,我们得到的一个好处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疏漏。细节决定成败,在完成复杂的工作过程中,与思考与进行创造性工作相比,避免疏漏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低。

使用清单的另一个目标,是获取完成某件事情的完成证明。在工作中,我们不只是在做事儿,更重要的是把事情完成、做好、搞定。做事儿本身与把事情完成,有本质的区别。你在清单的工作项打上勾,这意味着大脑可以真正把这件事暂时清除出去,然后专心的去寻找和完成下一个工作事项。清单的存在时刻提醒你专注的先将手上的事情做完,这是持续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如果在你自己的个人工作中,这一点表现还没有那么明显的话,那么在团队协作场景中,清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清单是团队工作的共识体现,通过共同使用清单,你能够随时看到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以及当前项目的完成情况。比起口头沟通或者召开团队会议,清单是一种极其简单且有效的沟通方式。

清单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好几样不同的目标,但一口吃个胖子是不现实的,在使用清单的过程中,你也应该逐个去评估和调整目标的实现情况,然后有侧重点的执行。清单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如果问题本身都不存在,那么使用清单就是多此一举的事了。

因此,永远不要偷懒照搬别人的清单。每个人在每个不同的工作环境下,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自己的检查清单,在制定和执行清单时,一定要想清楚你希望用清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不用清单解决或者就能解决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问题,那就别花精力去搞清单。

三、克服使用清单的困难

但是我们经常低估清单能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工作比较顺手的时候,总会觉得列个清单多此一举。问题是,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使用清单的习惯了。

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用简单的强迫做清单的方法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真正克服这一点还是要靠不时的对工作内容进行回顾,然后对照上面提到的几点清单使用目的进行反思。只要有对工作效率和完成效果的极致追求,就必定会意识到做的不足之处,这时你才能强烈的意识到使用清单可能对自己的工作带来的明显变化,这才是持续使用清单的源动力来源。

除非你的工作真的轻松和简单到大脑完全没有负担,否则你就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在工作中感觉到出现困难时,先不要管困难来自于什么,第一反应都应该是列出接下来要做的工作的检查清单,然后逐个核对、逐个解决。

即使在清单上写下多数是一些习以为常的小事,也不要觉得没面子。再困难的事情,也是由一串简单的小事儿组成的。你真正要需要克服的地方,是诚实的面对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使用清单,其实不是拒绝清单本身,而是不够追求极致,在逃避问题,期望能寻找捷径,避开难做的事。

清单工作法的背后其实是这样一种工作态度:诚实面对一切问题,然后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分而治之,并在其中勇于挑战困难,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保持这样的工作态度,很难出现用不上清单的情况,除非你的工作真的没有任何挑战性,那也的确没有使用清单的必要了。

另外一种拒绝使用清单的情况,是害怕变得死板,因此不希望将工作仅仅局限在执行清单里的工作项中。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这样的问题常常出现在团队或是强迫自己使用清单工作的个人身上。在清单上的所有项目中打钩,是一件特别爽的事情,以至于当清单全部打钩,你可能就会觉得事情大功告成了。然后清单可能就变成了一种偷懒的工作方法——只要我打了勾,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你必须意识到,清单只代表了工作成果的下限,远非全部。真正解决问题,依然需要大脑时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再回顾使用清单的目的,清单存在的意义都是在帮助大脑思考,绝非代替大脑思考。这一点很重要,清单不会让事情变少,也不会让时间变多,清单只是手段,让大脑去解决问题完成工作才是最终目的。

要记住的是,你不只要完成负责核对和执行清单,光给清单打钩是不够的,你也是要负责编写和制定清单内容的人。如此一来,使用清单与变得死板其实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了。

清单有时候也会变得事无巨细,以至于逐项去勾选清单的工作都变的枯燥无味。你也许会怪罪编写和整理清单占用了过多的时间。这时你可能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第一个方面是是否真的有那么多需要检查的工作项,如果是真的,例如飞机着陆前的检查项目,那么这种枯燥的核对工作正是必要的。这正是清单的意义,如果没有清单,那可能就不是枯燥无味而是手忙脚乱了。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你是否应该对清单中的工作项划分层级了,清单应该只列出影响工作成果的关键因素。即使真的有那么多事情,也应该对任务有个优先级的划分。在实际应用中,我认为一个清单列表不要超过10个工作项。越少越好,如果真的太多内容,就可以考虑设置另一份清单了。或者考虑引入子任务的概念,合并其中一些工作项,这样确保在核对清单永远只去核对那些起到关键因素的工作项。要记住清单是用来减轻大脑负担的,如果清单本身带来了更大的负担,那一定有哪里不对了。

四、清单工具的选择

回到每天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记录清单,也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清单工具本身的效率问题是不可忽略的,它直接决定了你使用清单的成本,称手的好工具会让工作效率加倍,而不合适的工具会大幅度降低你持续使用清单的欲望。作为一个工具控,我用过无数款清单管理工具,最后的结论是,你必须根据实际场景,怎么舒服怎么来。

对于那些非常重要且有长期指导意义的清单,比如芒格在投资一个企业前的检查清单那一类,我的建议是将他们打印到纸上随身带着^_^,有必要可以挂在墙上醒目的位置。而飞行员的故障处理手册,就没必要这么做了,将他保存在飞行员随身的平板电脑中大概是最好的选择。

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你的工作主要在电脑上进行,那么就很适合选一款趁手的清单软件,但如果不经常使用电脑,那么用随意贴和笔来制作清单也是不错的想法。

如果是在团队工作的场景,选择一个功能强大的清单管理工具(很多项目管理软件都有这样的功能),然后通过大屏幕显示在每个人都能看见的地方,也许会让清单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总之,使用清单最重要的目的是还为了解放大脑,提高效率,因此决定使用什么工具标准,还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就行了。

所以回想起来,简简单单的一张清单,要真正用好还真是要花不少功夫。

2021.12.1 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