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凡·艾克(Jan Van Eyck)《根特祭坛画》关闭时所见的 8 幅画, 1415-1432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根特祭坛画》展开时所见的 12 幅画, 1415-1432
根特祭坛画和尼德兰文艺复兴
《根特祭坛画》是15世纪时的根特市长向艺术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 兄弟定制的油画作品,存放在圣巴夫大教堂。它由共 20 个画面构成,分两种模式,“日常模式”包含 8 个画面,在节日庆典中它会进入“展开模式”,露出另外 12 个画面。
在这件作品背后,有非常多值得拿出来说的故事。
根特市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中世纪前期,那地方还是一片沼泽,由于根特位于港口,处于北海、地中海、波罗的海之间的重要位置,根特市的商人得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赚取利润。到 15 世纪,根特在尼德兰地区已经成了欧洲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也是欧洲的技术与文化中心。根特不仅能够制造当时的奢侈品豪华布匹,也因为富庶,养活了一大批艺术家。
这个故事会让人联想起后来的巴黎、新加坡、香港、纽约或是上海。的确没错,在封建割据的尼德兰,根特是一座贸易起家自治城市,不属于任何王国势力。
《根特祭坛画》的意义在于,这是尼德兰地区第一次“人民当家做主”。这么重要的艺术作品,作为整个城市的精神象征,是由这个自治城市的市长委托普通画家来完成的。
不仅如此,《根特祭坛画》还是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创作过程中,凡·艾克琢磨着,用掺亚麻油代替蛋黄或蛋清来稀释颜料。这种对颜料的改进,让画面可以被层层叠加,也使得画面色彩鲜明,能够更持久的被保存。在当时,这是妥妥的技术进步了。
画面的内容也充满了各种象征和隐喻,先不去展开讨论画面的艺术造诣以及背后宗教故事细节。我们先关注整个画面被分为了 12 个格子,每个格子都有特定人物,这既象征了某种秩序与规则——由于社会分工,人们各司其职,同时,它也象征着社会阶层的形成。
做过生意的人都懂,秩序、规则、契约,是商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完成交易的基础。说话算话如此重要,财富在交易中产生,没有规则就难以交易,没有交易就没有财富。
基督徒对 12 这个数字也一定敏感,它象征了耶稣的十二使徒,当然如果算上正在观看和解读整个画面的你,你可能就是那第十三个使徒。想到这里不禁毛骨悚然,15世纪的信徒们可能也有这样的感觉吧。
还有很多很多的细节,例如站在画面左右两边的没穿衣服的亚当和夏娃与坐在正中的上帝或是神身高体型相仿,但没穿衣服。又例如下方的核心画作《羔羊的颂赞》中出现的羔羊,本身就隐喻了平民,远处若隐若现的圣巴夫大教堂的大塔隐喻了故事所在地正是根特,以及画面中的众多平民面孔,等等等等,一切都指向了一个词:平权。
这就是那时资本主义的含义,区别于封建的教会统治,在根特每个人都可以来参与商业贸易,每个人都可以赚钱,每个人也都可以来参与社会治理。
这对在中世纪教会黑暗统治中挣扎了几百年的欧洲人来说,是多么美好的梦境!
这是根特市的精神,根特是对尼德兰平民的救赎,它拉开了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序幕,也拉开了资本主义的序幕。再往后,就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君士坦丁堡陷落、大航海开始、金融交易所诞生、东印度公司,启蒙运动以及各种战争。
区块链和去中心化治理
改进颜料,让画面可以长久保存;隐喻平权,激励人们参与商业;建立规则,使得商业更顺畅。这是《根特祭坛画》留下的宝贵遗产。
2008 年,一篇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区块链和比特币横空出世。很快,通过 Github 和开源的方式,所有人就都能够用上区块链和比特币了。
区块链其实没有新东西,跟凡·艾克的油画一样,只是对已有东西进行了重新组合。区块链只是把一些比如密码学、分布式网络、时间戳之类的技术重新以某种方式组合在了一起。
区块链直接的作用,也跟当年油画实现技术改进类似。有了区块链,数据能够被持久保存,一旦上链,就几乎没有机会被删除了。平权,或者说去中心化,我们不再需要一个权威机构来为我们记录数据,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让数据上链了。
如果你有办事花好几天时间只为盖一个章的经历,可能会体会到我在说什么。
区块链建立了规则,这回不只是 12 个框框的隐喻了,而是更加清晰简明没有歧义的代码。代码就是规则,代码就是法律,代码能够被低成本的复制,代码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简单的重复的纽带。
大方向是没错的,建立更加高效的规则就能够提升社会运行的效率。
哈耶克说过: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但问题来了,如何证明一个人服从法律?
传统的办法就是记录这个人的行为,然后交给律师、法官、陪审团之类的角色去讨论裁定。但这个问题依然复杂,即使完全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或者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
尤其是想到,最终裁定是否一个人生死大权的权力,终究还是掌握在一个个的活人手上,心里就略带不安。毕竟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有情绪,有喜怒哀乐,也可能会被身边的信息所影响。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代码的执行是自动的,去中心化的,不需要人的。去中心化才是真正的,数字时代的平权。
在 Airbnb 的招股书中,有一张图让我印象深刻。
来源:Airbnb 公司招股说明书, 2020
同样 12 个框框,但框框的大小变得简单统一了,似乎在告诉我们数字时代人们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其中出现了 13 个人,这真是另一幅美好的愿景,在几百年后,由于数字化和科技的进步,我们不用再担心第 13 个人的背叛了,这才是去中心化的社会治理,才是科技平权。
Airbnb 在 2010 年 12 月 10 日在纳斯达克直接上市,这份招股书也被披露出来。不得不佩服,Airbnb 的创始人布莱恩·切斯基(Brian Chesky)真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
未来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内容创作,所有人也都应该可以参与数据交易,也都可以拥有数据产权。如果区块链真的能够大量被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一定会迎来一场真正的科技文艺复兴。
这件事并不遥远,抛开那些复杂的底层实现逻辑,区块链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形象可能就是个类似微信公众号的产品。只不过,未来你写的文章、上传的图片、拍的小视频可能都可以作为数据被交易。
讲故事与链上治理
数据到底如何参与社会治理?就是讲故事。
莫言有句话说得好:“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莫言就是那个通过故事传播道理的智者。
讲故事非常重要,它能够让更多的人更好理解数据。一幅画,一段文字,都会蕴含一些道理,就好像财富是在交易中产生的,数据的价值也只有在人们对其的解读理解中产生。
芒格在 1994 年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讲话中,给大家讲过一个关于“祖母的规矩”的简单的小故事,这个规矩来自祖母的智慧。祖母说,你们必须先吃完胡萝卜,然后才准吃甜点。
我相信不同阅历的人听到这个小故事的体会也大不相同。这是故事的魅力所在,故事本身很简单,但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解读,同样的人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解读。
就好像油画可以层层叠加一样,作为故事,区块链上的数据更加可以被轻松组合成新的数据。新的数据就是新的故事,这听起来玄乎,但说白了还是添油加醋解读与讲故事的过程。
如果你有智能合约的经验,大概已经明白我在说什么了,这不就是以太坊虚拟机嘛。就是这样,数据,数据的解读,甚至对数据的解读的解读最终都是一个个的故事。
还是用祖母的规矩这个故事来说明故事如何影响社会治理。芒格对祖母的规矩的一种解读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在你成为一个伟大的选股人之前,你需要一些基础教育。所以基础教育很重要,油画也好,数据也好,本质上都是一个时代的基础教育。
一个人听了那些故事,就会对那些童话故事心存向往,对未来产生希望,或者对黑暗的故事感到害怕,让自己行为受到约束。
故事会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影响社会发展走向,这便是数据的价值。还是和油画一样,当数据被一群人所解读和理解,它就成为了文化。
有人说数据是给人的新时代镣铐,我觉得没毛病。但镣铐这个词显然过于贬义,反过来想,假如每个人都能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尤其是权力机关都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不就是权力被关进笼子了吗。你不用再去费尽心思,靠喝茅台或者其他手段去猜测或控制别人的行为,这就与文艺复兴一样,是社会的一种伟大进步。
这对在酒桌上被高度白酒折磨的不要不要的商人来说,是多么美好的梦境!
而且,现在还有AI,生成式人工智能来帮我们讲故事,科技会加速这个知识平权的过程。
既然文化能改变社会中人的行为,那链上数据的真实性就是关键,这是区块链技术存在最伟大的意义。在数字世界里,一切都是自动高效执行的代码,但如果你的数据不诚实,那么结果就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之于社会治理,可能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只要数据诚实,你说的是对是错其实都能接受,后人自会评判。错了就改反而证明了你的学习能力和成长性。
但是,篡改历史就是死罪,破坏了规则,一粒老鼠屎就会坏了一锅汤。
精神价值定价和氛围
再来聊聊如何为精神价值定价。
当你喜欢一个明星偶像,你可能会愿意付好几千的门票不计成本打飞的去参加他的演唱会。当你认为你买上几千块钱买茅台,就能在合同上多赚几万利润的时候,你会毫不犹豫的给茅台充值。这就是所谓“交智商税”的心理。
华为默默摸出了 Mate 60,你有没有感动,有没有想支持一下?华为上架了卖 1999 的手机壳,许多人大呼智商税,如果换位思考,如果你就在华为产业链工作,华为的成功给你带来了可能 1,999,999的收入,你是不是会有一种想买上一个手机壳回馈华为的冲动(事实上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多少受益于华为)。在情感面前,1999 太便宜了,这个手机壳只要 1999 就可以买到,顺便还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出去把手机放在饭桌上,无需多言,dddd。
如果你体会不到这种情感也很正常,可能你并没有因为华为赚到 1,999,999,用最近争议很大的女星 Lisa 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句回复来说:“You’re not invited”。
这一切都源自相信,或者说喜欢。相信在偶像的光环下,我能成为更好的我。在物质生活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有拼多多这样的伟大的平台已经帮我们把商品价格打了下来,你其实只需要很少的钱,就可以吃饱穿暖解决衣食住行问题了。
然后就是满足精神需求的问题。
周末在上海听吴晓隆老师的摄影讲座,他举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他研究史蒂芬·肖尓很久了,但是“我很不希望所有人都知道他,我感觉我的爱被人瓜分了。喜欢一个人,第一反应,应该就是占有吧”。
我对此深有感触,不说这些大咖了,我也喜欢过很多小众“明星”(现在流行叫地偶),比如 B 站的美食探店的 UP 主永远 Juicy 的 JoeJoe小舟、跳舞起家跑去做搞笑视频的害怕区一姐欣小萌、或是曾经在台湾和贵州卫视做旅游美食节目现在跑去 B 站教粉丝做菜的詹姆士,讲摄影 UP 主吴晓隆老师也是其中之一。他们不断成长出圈,粉丝越来越多,也出现了更多的榜一大哥或者金主爸爸。
现在他们发达了,我没钱去给他们打赏做榜一大哥,可能是因为我这几年工作不够努力吧。
我现在还有很多喜欢的新的地偶,一方面,我希望他们能飞黄腾达,但另一方面,我不希望有太多榜一大哥来跟我瓜分这份喜欢。
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早期为他们付费,买上一些纪念品比如拍立得签名照片,或者干脆去买偶像的艺术品原作。如果未来真的有榜一大哥要来瓜分我的这份情感,我就卖一张 10 年前的拍立得给他。
数数钱,就可以消了这口气吧。
数字藏品就是这种精神价值的载体,精神价值的来源是故事,是偶像的故事,成长的故事。
所以增加精神价值唯一的方法,就是简单的重复的不断地将同样的故事,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讲出来,让这些故事感染人,让绝望的人找到希望,让有梦想的人找到方向,让有方向的人找到同伴,让有同伴的人找到共同的归宿。
偶像的成长,也是你的成长,其实反过来也是这样,大家做彼此的精神支柱一起成长。
人需要精神支柱,精神支柱给人判断力。这时候,一个数字藏品就是一个灯塔,灯塔会照亮一个范围,将你笼罩其中。在它的氛围下,你看到它,就能联想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不管生活多难,都能有坚持下去的信念。
巴菲特说他永远不会买比特币,但他还是在图书馆花 1 美元复印了 7 份纽约时报 1901 年 7 月关于的股灾报道挂墙上。
打王者荣耀时,我们总要先猥琐发育,憋一堆装备加好 BUFF,调整好状态再往前推。
生活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