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背后的消费观与投资观

聊聊投资价值观。

1998年,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巴菲特一身休闲T恤,在佛罗里达大学发表了一次演讲,堪为经典。

段永平说,他是个不太爱读书的人,但段永平强烈推荐这次演讲,而且说他看过不下 10 次。

巴菲特与大众的沟通其实并不多。他平时并不会在办公室接待投资者,而是每年仅用一篇给投资者的信与公众交流,最多在股东大会跟大家聊聊天。正因如此,巴菲特在报纸或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或者出来的公开演讲,就显得更加珍贵。

巴菲特也往往在这些场合倾囊相授,耐心为大家解释各种问题。

这次演讲中,巴菲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从衣食住行来看,你我之间有什么差别吗?我们穿一样的衣服,我们都能喝天赐的可口可乐,我们都能吃上麦当劳,还有更美味的DQ冰淇淋,我们都住在冬暖夏凉的房子里,我们都在大屏幕上看橄榄球赛。你在大电视上看,我也在大电视上看。我们的生活完全一样,没多大差别。”

诚然,在我们心目中巴菲特再伟大,光环再辉煌,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一个普通人需要吃饭、睡觉、娱乐这些消费活动,就需要购买消费品。在人们眼中,巴菲特是数一数二的亿万富翁,但从巴菲特的描述来看,即使是巴菲特,和我们普通人消费的东西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一些人的想象中,消费品分三六九等,普通人买个包一两百块差不多,但LV包包这样的奢侈品一个卖好几万,就是给有钱人背的。

包包成了社会地位的符号,给人一种印象,你背上那么贵的包包,就是个有钱人,就感觉人生有了意义。于是,大众趋之若鹜,有人省吃俭用,吃糠咽菜,就为了一个包包。

可笑的是,最后背上包包的那个人反而是穷人,因为他的钱都拿去买包包了,吃麦当劳的反而是巴菲特

这种事情,奢侈品公司是不会拿出来说的,不然还怎么卖包包?品牌广告对公司来说相当重要,品牌需要通过广告来教育消费者:你们看,背这些包包的都是些富豪,都是明星,都是有钱人,背上它,就代表了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方式,你和明星之间,就差一个包包,快来买吧!

结果就是,穷人为了想变得有钱,结果越来越穷。富人趁机把消费品卖给穷人,结果越来越富。

扩展一点想想,不仅消费,投资其实也是这样。穷人想要变得有钱,就去疯狂的寻找投资机会,往往输的更惨,富人趁机发行股票卖给穷人,变得越来越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消费主义是富人收割穷人的工具,这是第一层意思。但我觉得还缺点什么。如果我们彻底认同上面的结论,似乎一切消费品都是不道德的、没有价值的了,这显然不太符合逻辑。

消费品的本质需求是社会分工带动的。因为饿了要喝水,冷了要穿衣,自己又不生产这些必需品,因此才有消费的需要。好的消费品应当充分满足这些基本需求,吃好喝好穿暖睡饱,结实耐用好用才是这些消费品的本质。

至于那些昂贵的所谓可选消费品,更多代表了社会符号,社会符号并非没有意义,但作为消费品来说,好用才是本质。

巴菲特提到的麦当劳、DQ冰激凌、冬暖夏凉的房子,都满足了这些消费本质。我们愿意花钱去消费麦当劳,买到的是味道还不错的食物和标准化且快速的餐饮服务。

同样扩展到投资,金融投资的诉求是是社会资源的再配置,是资本的重新分配,让资金流动到能产生更大用处,或者说产生更大价值的地方去。

对投资家来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搞清楚哪些行业、公司,在社会上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这是一项纯粹的思想认知工作。

这意味着,作为一个投资家,最需要的工具是认知。认知是投资家的终极武器,获取认知最需要的工作是终生学习与长期积累,任何耗费多余精力的物品都可以理解为对认知的阻碍——花上三个小时去吃一顿高档法餐,远没有花上15分钟时间吃一顿麦当劳,然后把剩下的时间用于学习来的有意义。

很多人认为做投资就是为了赚钱,为了一个不断增长的数字。我不认可这一点,如果没有与拥有的财富相匹配的认知,那么拥有财富是很危险的。

另一方面,认知如此重要,投资人也需要一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认知,或者说用某种社会符号来炫耀自己的认知。对于普通股投资人来说,投资公司股票就是一种证明自己认知的方式,事实上,这时候购买的属于自己的公司股票也成了一种社会符号,如同别人买的LV包包。

不论消费还是投资还是需要回归初心,我们每个人在消费或投资之前,都应该想想:到底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底线在何处,到底会得到什么。

投资只是一项工作,工作背后是一种终生学习的生活方式。巴菲特在这次演讲中也提到:“你财富自由之后想做什么工作,现在就该做什么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做这样的工作,你会很开心,能学到东西,能充满激情。每天会从床上跳起来,一天不工作都不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