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当我们在说理性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康德一谈起理性,就写出几大本晦涩难懂的文字,然后伟大的哲学家们围绕什么是理性这个话题聊了几百年。

传说有人让查理芒格用一个词来描述自己成功的秘诀,查理的回答只有一个词,理性。的确,查理的理性使得他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理性似乎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各种让人印象深刻的优秀品质都被我们归于理性。这本身并不错,但理性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场景下,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正因为理性本身的形而上,我们难以用更加形而上的语言去描述理性本身,也就很难有什么办法去准确定义它。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各种侧面去观察它。

有人把理性看作对人的动物性本能的克制,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人类的动物性本能是利己的,它来自人类的生存需要。基础的动物性,是类似巴甫洛夫的狗一样的条件反射,例如人天生对高热量的食物更感兴趣的现象,或者是看到股票上涨就想去买的冲动。我相信这种本能是进化使然,一般情况下,尤其在大脑发育未成熟的孩童期会有利于生存。

动物性是利己的,但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效。这个世界很复杂,纯动物性带来的决策经常不靠谱。就好像无节制的摄入高热量食物可能反而影响身体健康一样,任何决策都会付出代价,当下满足心理欲求,也许其付出的代价往往超过了当下的收益,从而最终也不利于自我利益的实现。

理性的反面可以被称为感性而不是动物性,更多指那种跟着感觉走做决策的状态。理性有时候固然需要人克服自身动物性,但却不代表一旦出现动物性都要被克服。理性的快乐在于掌控而非克制,动物性本身不是错,只是需要受到控制。

人的决策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生存。每个人的任何决策都应该是利己的,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置身危险之中。理性是一种长期利己主义罢了,这与人的动物性并不总是冲突,最终都是为了让人更好的达到目的,长期真正利己,从而让自身在竞争中生存下去。

正因为理性最终目的是利己,所以你必须独立做出决策。指望跟着任何其他人的决策,都无法称作理性的。

然而,单纯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也不足以称之为理性。任何人的决策都来自于外界信息而最终由自己决策,试想任何一个不够理性的人,他所做的决策,也是他在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见之后自己的选择,这也是独立的思考。

光独立思考还不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一个盲人摸象的环境里,再怎么独立思考,也无法做出足够理性的决策。

这彰显出信息全面的重要。理性思考首先要准确全面的梳理客观事实,然后再去做判断,而不是凭借想象决策。相较于不那么理性的竞争者,理性的一方在丰富信息量的加持下,更容易从高维度掌控全局,从而收放自如。

自然而然,理性就必须建立在强烈的好奇心,与诚实勤奋的工作之上。没有这些,你不可能掌握足够全面的信息,也就不可能做出理性决策。

理性还需要智慧,智慧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搜集基础上,对信息的充分处理和自我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信息可信度高,哪些信息可以用来作为演绎推理判断的素材,这些问题的探索与思考都必不可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如此渺小,纵然我们再聪明智慧,只要一开始思考,就会不停的犯错误。但这并不会阻挡理性的前进,理性思考是一个动态推进的持续过程,犯错,改错,再犯错,再改错。每一次推进都更加接近目标。在这个过程里,勇敢也是绕不开的品质,真的勇士必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然后杀出一条通往理性的血路。

在探索理性的道路上,阻碍我们的除了犯错,还有诱惑。感性的探索往往是舒适和令人愉悦的,有无数容易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就像在一个游戏里开新地图一般快乐。

相比之下,对理性的探索更多是一种从目标倒推的逆向探索。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最稀缺的资源,于是这个探索过程必然充满放弃,为了接近目标,你必须去放弃一些容易和轻松的事情,去做那些更加困难的事情。这个痛苦的过程,没有足够的勇气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理性是一种延迟满足,在这段伟大的延迟期间,好奇心,勤奋,诚实,智慧,勇敢一道发挥作用,理性总是从质疑与保守开始,持续推进,最后归于自由和平静,而感性往往始于动物性本能的狂热,终于代价失控引发的崩溃。

这几乎囊括了人类优秀品质的各个方面,大概也就是为什么理性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2021.11.13, 浙江长兴

bookmark_border投资研究的基本框架

在成为一个职业股票投资研究员之后,究竟应该如何研究股票最困惑我的问题之一。身边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即使是“价值投资”四个字,每个人的理解也多少有差异。而且,研究方法是一个始终在变化的东西,每个人每个时期针对不同的股票,研究思路方法都会不同。

金融市场里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市场是不可预测的,而我们的工作就是预测市场的变化并从中赚钱。在市场各种眼花缭乱的资料面前,找到研究方法背后共性的东西就至关重要。

研究的本质是信息处理

不论如何,我们做研究的目的是获利,获利来源于低买高卖。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股价是如何形成的,才可能去研究和寻找低买高卖的方法。虽然股价的形成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事情,但我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是,股价变动来源于市场上信息的变化。

股价是市场上各类投资人进行交易的结果,没有交易就没有股价。驱使投资人进行交易动作的,只有是信息变化。利好信息会驱使投资人加大买入,推高股价,反过来利空信息会驱使投资人进行卖出,拉低股价。

我们对信息变化的观察,必须从上帝视角来看。信息是市场上所有利益相关方发生的事件总和,它不仅仅包含企业基本面变化,也包含了当前市场的交易数据和一切量价信息,甚至包括“有一位投资者刚刚领到了一大笔年终奖”之类大大小小的事件。

我们相信股票的价格是市场所有参与者对所有信息变化最真实的反应。因此,股票投资与在路边买彩票或是在赌场赌大小有本质上的不同。后者是纯概率游戏,你无法通过已有信息预测结果,而股价有被预测的可能性。

先不去讨论信息如何影响股价,只需要相信股价形成与信息息息相关就足够了。既然股价受信息变化影响,那么投资研究就是一项信息处理的工作,如果连这一点都不相信,投资研究就毫无意义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该如何处理信息。这里我把信息处理工作划分为搜寻、优化、评估三个部分。

信息处理从搜集信息开始

先说搜寻,研究的英文“Resesrch”,字面意思就是“重复寻找”。事实上也是这样,信息搜寻是研究的起点。投资研究也开始于搜寻,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尝试收集一切能够收集到的信息。

看公司公告和定期报告,是收集信息,在知乎、雪球或者其他渠道获取讨论、调研纪要资料,也是收集信息。直接去参加行业活动,去公司调研,甚至打听各种坊间传言,都是搜集信息。

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石,接下来研究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这里先不展开讨论具体如何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管理好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尽可能高效的获取和保存信息以供后续使用是极其重要的。

市场信息的三个分类

接下来说信息优化。优化信息的过程首先试图给信息分类,然后将信息变化与股价建立因果联系。

仔细想想,信息影响股价无非来自于基本面,消息面,情绪面这三个方面,这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三个方向。

基本面主要指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包括行业、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动。这些因素最终作用在企业身上,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这些客观发生的事实,被认为是基本面的范畴,基本面的信息往往能够用理性去推演。

公司的股价与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正相关。例如公司经营良好,在某时间段内业绩十倍百倍的上涨,股价自然大涨。

消息面区别于基本面,在于基本面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状态,消息面代表的是人们对基本面变化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判断预测。人对基本面产生认识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认识过程还需要消耗人的精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对同样的基本面的理解也会不同。

公司进行了一次重大行业并购,在并购进行中,并购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但随着知道并购进程消息并观察到并购影响的投资者越来越多,投资者们认为的这次事件公司经营影响的确定性也越来越高。这是一个预期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过程,股价会持续的向着最终大多数人认可的方向波动。

情绪面则由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情绪状态决定,它可以看作是基本面与消息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情绪面的信息往往是一种难以用理性推演和量化的东西。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投资者一切的交易行为,最终都由情绪面的信息所推动。

公司的股价也可能与市场情绪或者单纯因为某些游资的炒作相关。例如因为行业里发生了某些重大事件,公司被xx游资盯上,机构散户都极其亢奋,股价在短时间内暴涨暴跌大幅波动。我们需要意识到,情绪面信息引起的股价波动并不一定与公司经营状况直接相关。

建立因果关系,寻找盈利要素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模型:企业或市场基本面首先发生变化,然后这个变化消息逐渐传递开来,市场上的投资者们纷纷接收到这个的消息并做出自己的理解,最后这种理解可能触发了投资者某种情绪,从而驱使投资者做出交易动作。市场上许许多多的交易动作一起形成,最终形成了股价。

这个模型看起来不难,困难的地方在于影响股价的因果关系链不是一条,而是很多很多条。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基本面,消息面,以及情绪面的信息,同时形成许许多多的影响股价的因果关系链。

问题来了,哪条关系链最终影响股价呢?

将信息分类只是信息优化的开始,信息优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从上面说的无数因果关系链中找到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对股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指标。这样的关键指标可以被称为盈利要素。

“要素”就是在所框定的这个时间段内,认为最起作用的那一个。我们在方法论上,可以选择各种流派,价值投资也好、趋势投资也好、量化投资也好,本质上都是在通过不同的角度选择这个要素 经常会听到人说各种“因子”,其实也是在说这个事情,不过因子这个词也许更多被用在量化投资里面。更加普遍的情况下我还是更愿意称其为“盈利要素”。

再深入一点,从基本面入手,一个公司的基本面,收入状况、盈利状况、某个费用的变动、或是库存变动、重要订单的变化都有可能被选中成为盈利要素,这取决于研究标的的经营性质,生意模式等等不同。从消息面入手,盈利要素可能就是的某个消息源具有特别确定性的小道消息(利用内幕消息盈利是犯罪行为,这里只是举个例子)。从情绪面入手,盈利要素可能就是以某种K线组合或者技术指标的形式表现出来。

需要注意盈利要素并非时刻存在。事实上很多时候,很可能并没有一种影响股价的指标远远高于其它的要素存在,许多因果关系的作用都差不多,而股价在他们的共同影响下波动。

因此,找不到盈利要素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但我们要相信,随着我们的研究深入,在某些时刻一定会有某个盈利要素浮现出来。

一旦浮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出手的机会了。

在实战中持续评估,在评估中走向实战

我们可以从消息搜集,持续跟踪中感知到关键指标的变化和盈利要素的存在。但我们还需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的去市场中评估我们判断的正确性。

这就到了评估过程,我们要评估盈利要素的正确性。 金融市场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存在许许多多聪明人的地方,我们永远不敢保证我们在聪明程度上能够一直超过大多数人。

历史研究,是评估盈利要素的基础方法。历史是一面镜子,没有人敢保证一定能正确预测未来,但如果找到的盈利要素,连过去已成事实的股价变化都无法解释,那一定是我们自己错了!

在它能够很漂亮的解释历史发生的事儿之后,也并不代表这样的盈利要素在未来依然有效。我们还需要不断跟踪变化,或者先用小部分资金去试探市场的反映,去确保盈利要素在真实市场的有效性。总之将其放到市场上去验证,市场自然会告诉我们对错。

盈利要素一定不只是一两个指标,而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评估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调整、试探、琢磨这个逻辑链条,不断地添砖加瓦,完善它。

我们心目中也会同时存在多个盈利要素,实战就是不断评估并平衡仓位和确定性的过程。这些盈利要素的逻辑链强度直接决定我们资金配置的仓位。

在交易层面,当我们在某个时间段内,相对更加确认这个盈利要素的正确性时,我们就加大仓位。反过来当出现新的信息削弱了因果关系链时,我们就相应减少仓位。

所以这儿的评估,已经并非单纯的研究信息处理处理步骤,而是投资实战的一部分了。评估是一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思维方式。在评估过程里,我们需要保持耐心,以小见大,如果我们选择的盈利要素正确,那股价也应该跟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波动,给我们带来持续不断的利润。

坚持长期主义形成知识复利

整体来看,搜寻,优化,评估三个步骤循环迭代,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交易系统,它使我们长期盈利。

经过处理的信息就成了知识,我们相信,只要向着正确的方向长期积累和演进,不断积累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就能够形成知识复利。

因此,投资研究必定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但一旦有了这样的积累,我们也就越来越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找到珍贵的确定性。

这样形成的知识沉淀,也是我们能够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信心来源,是我们能够在市场里活下来的前提,而利润是市场必定会给我们的奖励。

总结

稍微总结一下,研究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这么三点:

  • 市场价格形成与信息息息相关,投资研究是信息处理工作
  • 搜寻,优化,评估信息并寻找盈利要素,是信息处理工作的核心步骤
  • 长期跟踪评估盈利要素的确定性,形成知识复利,赚到钱

最后再讨论一下对基本框架这个词的理解,它来自于中国哲学中的道。道、法、术是中国的古老智慧中认识世界的三个层次。

术,指的是具体操作方法,其实最容易掌握,但也最千变万化,正所谓“术变易”。

其实上面扯了那么多,没有说具体的研究方法,比如怎么看财报、看K线之类的细节。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这些技能都是需要在实战中,遇神杀神遇佛杀佛逐个击破一个个学会的,但他们是“术”层面的东西,是针对不同的标的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具体选择的。

法,指的是方法论,是一系列具体动作背后的方法、原理、或者原则。在各种操作方法的背后,自然而然会总结形成出一些方法论,例如价值投资方法论之类。在法的层面,各类思想逐步的被归并总结。

我们也没有去讨论到底该价值投资还是趋势投资,没有去讨论该研究周期股还是成长股,该研究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这些是关乎于“法”的部分,我认为各种方法论都有其优劣而没有对错,匹配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关键在于作为用真金白银下注的投资人,我们是不是能驾驭好它。

道则指的是那些亘古不变的东西,是认识事物最终的价值观,它指导着所有“方法论”的形成。好像你说你要“价值投资”,那我们必须追问下去“为什么要价值投资呢?”,追问到最后,一定会有一些不变的且可以指导我们思考的东西。这部分东西像几何学的基本公理那样,显而易见且难以再深入追问证明,看似简单却是所有方法论思考的起点。

这些内容不仅适合股票市场,对其他各类投资研究都是如此。虽然这里通篇以股票投资为例,但是它也一样适用于债券,地产,黄金等其它投资领域。

基本框架清楚了,接下来才可以评估一个好的方法论或者工具技能的“性价比”。人的精力是最大的成本,要把精力用在最有成效的地方。至于这个具体方法论是什么,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信息获取渠道都不同,只能因人而异了,这也就是所谓“能力圈”吧。

2021.10.31 上海

bookmark_border同理心没那么简单

投资大佬们都爱说同理心。

查理芒格在多个场合提到过,做好投资少不了同理心。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价值》书里也多次提到,要”富有超强同理心“,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有大局观之类的话。

我们对同理心的通常理解,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的能力。这样就能更好地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

同理心的第一次失败

我第一次对同理心的体会,来自做户外领队的经历。我曾做过业余户外领队,这工作听起来并不难,跟导游差不多,无非就是带着一群十来人的队伍完成几天的户外徒步之类活动。

但与导游不同,户外活动运动强度更大,也更危险。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导游工作外,你还要负责团队安全,带领团队顺利的完成任务计划。过程中你是队长,不论是队员体力不支、准备不足、装备损坏、还是突发路况、恶劣天气,都可能会带来突发影响。作为队长,你必须处理好这一切。

刚开始学习做领队时,我就被告知”要有同理心“。第一次上任领队之前,我自然也非常重视这事儿。

在出发前,我试图设身处地的去回忆了自己曾经当队员时的种种不愉快。我想着如果我是领队,一定不能让这些不愉快再发生,于是做了各种各样的准备与改进计划。

我设计了一套完美的流程,做的详尽准备。包括详细路书,完整的安全指南,也包括提前写好欢迎词甚至安抚体力不支的队员的话术。我还花大量时间准备了各种Plan B,C,D…,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比如有队员中途想坐车怎么办,晚上吃饭有人吃不惯怎么办,一直到主动为队员准备好足够的备用的水、干粮甚至袜子。

我想如果我是队员,应该遇不到比这再好的领队了。

第一次领队工作就这么开始了,可一切并没有那么顺利。一开始,漂亮的欢迎词和话术的确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正式活动开始后,似乎所有事情都在跟我作对。最后的结局也十分悲催,整个活动过程状况百出,我拿到了很低的评分。

有个新手队员,可能是穿的鞋不太合适,才开始不久就走不动掉队了。作为队长,我为了安全起见,很快建议他及时中止,早早原路返回。后来因为没有完成行程,他一直不怎么高兴。

为了队伍安全,我一路上非常严格的要求所有队员严格按照事先立好的“规矩”行事,比如“走路不拍照,拍照不走路”,比如必须让领队走在最前面,队员绝对不能超过领队(以防走岔路)。尤其对一些不爱守规矩的老鸟,为了安全考虑,我一直不停的要求他们要老实的待在队伍中。可他们也不满意,大概因为觉得自己户外经验丰富,还要成天听我的唠叨。

为了照顾体力没那么好的队员,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不停嘘寒问暖,主动帮他们纠正走路姿势,帮他们背物资,帮他们安排在队伍中的位置,帮一切我能帮的事儿。不过,他们似乎决定这都是些理所当然的事儿,不仅没有多少感谢之情,反而在第二天我不愿意再帮忙的时候,开始抱怨起来。

甚至,另一些队员对我只帮助其中一些队员的行为不满意,认为我偏袒一部分人,没有对所有队员负足够的责任……
这种感觉简直太糟糕了,初次当领队甚至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吃力不讨好”。

管理期望比设身处地更重要

事后,一位领队前辈用一句话点醒了我,前辈跟我说,“你要管理期望,不能做保姆!”。

回想起来,我事无巨细的准备给了大家过高的期望,一上来就让队员们就看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领队”,期望被拉的很高,却享受到了一系列标准化却死板的服务,与期望不符,自然评价一落千丈。

毕竟所有人最终平安到达终点了,从“安全、顺利到达”这两个最重要的大局观来看,我是个合格领队。但这距离一个“优秀的领队”还差很远,大多数队员并不是来“参军”而是抱着放松休闲的态度来参加活动的,安全只是领队的最低要求。

其实整个路程中也并非所有路段都那么危险,在比较轻松的路段,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的确应该更主动让大家自由一些。更大的问题是,每个队员的经验,背景,期望各不相同,这直接导致我一刀切的做法几乎没有让任何人满意,反倒是强拧的瓜不甜,每个人都感到了些许不适的地方。

我所谓的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起到了反作用,我看似聪明,实则犯傻,这与富有同理心反而背道而驰了。

还好有经验的领队们跟我说,犯这种直男错误再正常不过了,这是每个新手领队都容易犯的错误,这让我稍微得到了一点安慰。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确是重要的,但同理心绝对不只包含这些。

我也学习了不少改进方法。比如作为领队,可以在一开始不要说太多漂亮话,可以先组织队员们在去程的大巴上做做自我介绍,不单介绍自己的背景,还要说出自己对行程的期待,尽可能的让队员们互相交流。总之通过各种手段,你要去尽可能了解每个队员。然后在了解大家的基础上,再以领队身份补充并提出自己的期望(主要是安全),顺带着从给大家提供支持(而不是提要求)的角度为大家提供路书、安全须知、注意事项等信息。

走向无为而治,也许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好的

在管理好队员期望的基础上,领队要意识到,整个活动中每个队员都在不断激发自己潜力,挑战自己。作为领队,我们得相信队员们的潜力,尽可能无为而治,主动把存在感降下来。

在户外任务过程中,一旦领队存在感弱了,队员们很容易自然意识到真正来自大自然的危险,从而提起十二分精神。

一旦队员们自己对自己负责了,很多领队之前遇到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领队只要坚守好“安全”这一条底线即可,在不涉及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给队员们最大的自由度,只有在队员或整个队伍真正遇到危险且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有必要出现,做雪中送炭的事儿就够了。

这时候领队不再是保姆,更多的成为了队伍催化剂。针对不同的队员在不同阶段的需求,领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就足够了,因为领队的存在,队员们的期望被更好的满足甚至超出期望,领队与队员们一起形成共鸣,共同完成目标,这是最好的状态了。

投资中的同理心

绕了一圈,回到日常投资工作里,同理心也同样重要。

我们公司日常会安排研究员之间的互相路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对这种路演的要求是“能让第一次听路演的人理解这家公司”。这其实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活儿,作为分享者既要把研究标的琢磨的非常透彻,又要精炼出核心要点,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给听众必要的信息。

大家研究能力都很强,但分享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喜欢事无巨细的罗列和输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听众来说,总是觉得要么信息过多过于冗杂,要么没讲到重点或漏了重要信息。

我们来重新理解“能让第一次听路演的人理解这家公司”,分享者不应该简单的事无巨细做罗列,也不能一味按照自己喜好做概括总结。与做领队一样,分享者不能忽略的是也主动去了解听众的背景与期望,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自己分享的内容。同样在听路演,不同的听众知识背景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关注点不同,期望也不同。

作为分享者,没有必要强行“设身处地”去向听众灌输某些观点,要相信听众都是可能用真金白银去下注标的的人,只要这个标的有意义,听众自然会提起十二分精神去寻找自己的关注点。反过来,作为听众的角色,也应该主动提出和告知分享者自己的期望,同时去了解分享者的期望,也了解其他听众的期望,再与自己的期望做匹配。这其中都少不了沟通与同理心。

公司还只是试炼场,比公司内部分享更重要的,是在投资实战中与市场先生打交道。

价值投资者崇尚独立思考,但独立思考很容易走向“一意孤行”从而犯错误,就好像我初次做领队时候犯的错误一样。

在对行业、公司的判断中、对市场先生的判断中,我们一样需要富有同理心,首先去管理好市场先生的期望。市场先生代表了市场上大部分的投资者,他们是我们投资的对手盘,但更是我们一起陪伴优秀公司成长的同路人。

作为投资者,我们也应该先把存在感降下来,放低姿态去细致的感受到市场的一举一动,感受到市场为什么情绪亢奋,为什么出现低迷,在公司经营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发生一系列宏观事件的过程中,去感受市场的自信、坚定,抑或是害怕、无助。这是一种慢慢形成的对于市场的感知力,就像作为一名优秀领队逐步开始了解队员们一样,我们对市场的理解逐渐加深,最终与市场形成共鸣。
在此之前,不要轻易出手。这也是敬畏市场的表现,“市场大多数时候都是对的”。

我们相信大多数的时间里,市场会做出正确的判断,股价相应的也会随着市场先生的情绪,围绕着公司基本面变化的过程波动。
接下来才是雪中送炭的时间。在与市场产生足够共鸣后,我们可以将我们掌握的信息与市场预期做比较,然后判断市场上大多数人的预期是会逐渐加强还是慢慢落空,根据判断结果,自然而然能够做出相应的交易动作。如果我们判断正确,市场先生会给我们奖励。

人性就是这样,在没有与对方形成共鸣之前,任何多余的思考都是一意孤行。富有超强的同理心,需要在沟通基础上的理解对方并管理好对方的期望,并在与对方形成共鸣的基础上做出相应决策。同理心没那么简单,它是一种长期感知力,而并非超能力之类的读心术,它来自耐心、专注力、理性思考等一系列优秀品质的长期加持。

2021.10.28

bookmark_border从系统论的有序性讨论看待市场有效性

对于“有效性”,系统论中“涨落有序律”讨论了类似的问题,对系统的“有序性”进行描述。

普里戈金耗散结构认为非线性系统在每一时刻的测量值都会落在某个均值的周围,形成一种动态“涨落”。

一个系统测量值的涨落会作用于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并引发子系统环境变化,从而引发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协同效应:这种涨落对子系统是一种扰动,一部分子系统“通过这个过程走向有序(竞争成功,生存,消耗能量,熵减)”,另一部分子系统则会“在涨落中崩溃(竞争失败,熵增,死亡,可能释放能量)”。

系统本身因为子系统变化也会发生整体变化,同时系统本身也是更高层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的变化和它的子系统一样,有可能趋向消亡也有可能趋于稳定,对于熵减系统,系统在下一个时刻“依然存在”,对于熵增系统,下一刻时刻系统有可能发生耗散而不在存在。因此,只要系统保持存在,就可以假象系统中存在一只“麦克斯韦妖”,它是系统的保卫者,负责保持系统稳定的工作。使得系统整体变化始终会保持“趋向”最终稳定的状态,整体消耗能量的同时熵减。

用牛顿力学形象的解释:一个物体会始终受到方向朝着稳定状态的力(稳定),否则随着时间推移,物体就不再是物体(耗散)。

“涨落”为非线性系统提供了“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变化”的可能性,让系统有了”活力“,使得系统会长期向某个稳定状态变化。

重点要讨论系统可测量性。一个线性系统,理论上能够被测量,只需要知道系统的初始状态,再描述出”麦克斯韦妖“的工作能力,就可以计算出下一个时刻的系统状态,类似S1 = S0 + v * t,然后通过积分就可以描述系统每个时刻的状态

但问题是如果一个系统本身始终在发生变化,且对系统进行测量所需的时间超过系统变化的所需时间,这时候系统实际上是不可测的,从外界观察来看,这就是一个非线性不连续的系统,非线性系统所处的这种状态就是“混沌状态”。

放到对股价的理解上,由于公司价值在不停的变化,这个力也在不停变化,于是公司的股价也无法被精确测量。但只要公司长期存在,股价就始终受到向公司价值的方向运动的力。

市场价格的“有效”指的是“最终有效”,在每一个时刻股价都不等于公司价值,但“最终”等于公司价值。

于是可以得到几个推论:

  • 任何时刻(时间趋向于无穷短时)股价都不等于公司价值(市场一定无效)
  • 某一时刻股价的变动的方向(确定的时间段),与趋向公司价值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确定时间段市场有效性不确定)
  • 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上,股价最终等于公司价值,股价变动方向与趋向公司价值的变动方向长期相同(长期市场有效)
  • 时间尺度越长,股价变动趋势与公司价值变动趋势相同可能性越高

再进一步,信息论里面讨论分布式信息系统的”最终一致性“概念是一个意思,由于信息传输存在损耗,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整个市场可以看做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市场价格反映所有已知信息)各节点的信息在某一时刻一定不一致,在一段给定时间内有概率一致,在长期来看最终一致。

除此之外,还可以具体讨论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如何能利用不可靠信息进行决策的问题,参考:”拜占庭容错机制“(PBFT)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926234/article/details/80622654

简单的理解就是利用信息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把信息广播给其他信息节点,再从其它节点收集反馈,反馈得到相同信息越多,越证明市场上各节点信息一致程度高。

收回来,放到股票市场来看,理解了这些,很容易理解“股票市场价格是不可预测的,但我们的工作是预测市场”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股票市场可以看做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提供安全性和活性,这两种性质使得一部分事情不会在这个系统中发生,一部分性质一定会在这个系统中发生。

当外部环境扰动发生时,股票的各个子系统(公司)和子系统之间发生竞争和淘汰,最终通过物以类聚形成差异化。差异化恰恰为系统创建更适合的外部环境,使得系统持续发展。

如上,系统本身性质和客观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系统未来发展,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同决定事物发展,这导致事物发展现象的不可预测。

拆分来看,这种不可预测性表现在不能在时间,准确程度,共识三个维度同时准确。

我们能做的是放弃其中之一,即主动放弃时间准确性。或者说的更精确一些,我们主动放弃部分时间有效性,从而换取更高的预测准确性和市场一致性。

2021.7.5

bookmark_border对未来教育的畅想

当今中国社会,如何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是最令家长焦虑的事情之一。对学生来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是学生时代最大的烦恼和挑战。在中国高考体制下,学生和家长不满现在的教育体制,骂填鸭式教育的死板,“减负减负越减越负”,不上补习班在正常课程中就缺乏优势,却依然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处境。多年来,大家都在绞尽脑汁给出改善现状的教育改革解决方案,未来学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改革一定是近年社会关心的大问题,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教育不再是培养流水线工人,应当致力于培养真正的有独立思考决策能力的人。

抛开当前学科分类,有独立思考决策能力的人必须具备的三个能力:健康的审美能力,完善的知识储备,超强的实践能力;对于学科来说就是:美学、科技,以及实践技能三方面的内容。

一、未来教育:“美学,科学,实践”缺一不可

美学是对“美”的教育,排在第一位,也可以理解为艺术教育,包括文学,历史,绘画,建筑等等。艺术教育让人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更重要的是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从而对事物有基础的判断力。艺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但对于越来越多的城市孩子而言,生活在钢铁森林中,失去很多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的机会,导致存在一些基础的认知缺陷。

教育应当让人从小认识到人生存的意义,人一生应当追求的美,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是内心的平静,而不是浮于消费主义灌输我们的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带来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制造和使用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科技是推动工具进步的发动机。未来的社会中,储备足够的科技知识并持续学习,熟练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人能够生存并且进步的必要手段。

教育应当教人各种科学技术知识,让人学会各种工具的原理、制造,以及使用,这让人有了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手段。

而技能的教育,是教人是真正如何做事,是生在社会中生存的实践。懂再多的道理,也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在社会场景中实践,完成一个个生存任务。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应当提供一个安全的模拟社会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实践各种技能,不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应当在实践中被检验。

有理想,懂技术,能做事。这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未来人。

在这样的理念下,学科教育就被赋予了目的。

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机械的完成各个学科的知识灌输动作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当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持续学习以及融会贯通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并在各种模拟或真实的项目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在社会中的生存技能。在打怪升级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以上全方位提升个人能力的过程,应当是未来教育的内容。

二、未来学校形式:城乡校园双线结合,共同发展

城市化是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只在城市中接受教育。但城市人口的密度高,自然环境被严重挤压,天生决定了其无法提供足够亲近自然的学习体验,这尤其对艺术与美学教育而言是个灾难。

因此未来的学校应当在近郊或者低密度人口的乡村,有平行于城市学校的校园。除了为自然实践教育提供条件之外,位于城市外的校园还能够提供更大更多的冗余空间,便于需要各种设备更多科技实验进行,也提供足够大的空间供学生老师更多交流,更多交叉学科学习的可能性。

城市中的学校作为所谓的“小社会”,让学生在小范围的场景中体验较为单纯版本的真实社会,以小见大,映射未来踏入社会的各种行为,但是城市中的学校知识是单向输入的,这种束缚会对学校中的创新行为带来阻碍。

而位于郊区或者乡村的城市外校园,能够提供一个“远离”社会的试错空间,人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才能释放天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城市中的学校能带来的便利性显而易见,提供的更多社交关系以及其他好处。但是城市学校和城市外校园的结合,应当是一个趋势,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共同提供完整的下一代学校教育环境。

三、产教结合,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大学城这样的概念已经不稀奇了,但很多时候所谓大学城只是“校门口一条堕落街”,卖些文具用品加廉价小吃。未来的学校应当改变这样的现状。

未来的学校开展更多的自然实践和艺术教育活动,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亲近大自然,欣赏自然风光,学习不同的地方文化,了解传统艺术。

这些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新的产业需求,例如旅游和文创产业,学校所在地的旅游服务,文创周边产业都会被大量实践场景倒逼升级。教育一方面带来的知识传播,同时也能够为地方品牌建设,文化输出带来正面的影响。

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美术教育的载体有很多,除了传统的绘画,耗材相关艺术用品产业,新的媒体载体比如动漫,游戏,影视,甚至VR/AR制作,背后都需要有强大的产业链支撑,就像苹果公司的历史,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也带来了进行科技研发的强大动力。

让学生走出学校,参与更多的野外活动,在增强体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运动装备需求,小到呼吸灯,头灯,登山装备,大到房车,直升机等等,都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科技教育带来的相关产业发展就更加直接。除了最直接的研发成果孵化落地之外,高科技的校园本身就应当是各种高科技人才的研发、实验基地,吸引高精尖人才进驻。

哪怕由此带来的各种参观、考察,甚至学校结合当地文化组织的各种发布会、研讨会,也会带动相关的展会、高端研学旅游、酒店行业等等的发展。

技能实践教育,则最直接解决行业需求,直接在当地创造就业机会,直接带动技能相关产业的发展。

职业技能教育也是终身教育,随着科技发展,工具更新,技能教育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学校可以是一个人选择第二居所的重要理由之一。终身职业教育本身,也可以不断吸引人前来,为当地的住宿、餐饮、酒店、地产提供固定长期客源。

四、未来的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知识容器”

不论是艺术教育,科学教育还是技能实践教育,背后都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而学校应当是这些知识的容器。

传统的知识容器是学校的图书馆,未来数字化的学校必须拥有自己的线上知识库,用于保存知识,同时不断更新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学校的“硬资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资产,随着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这些知识应该能够被通过互联网访问、交换、使用、造福社会。

未来的学校绝不应该只是一堆教室,而应当是一些教育综合体,为学校所在地带来全方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这样的产业发展又能够反哺学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下一代学校还应当是知识的物理载体。这个知识的载体并不是书本,而应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空间。

艺术方面,学校建筑的设计、艺术品、理念都应当是这所学校审美和艺术价值观的体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在学校中生活的人。

全世界的最新的科技工具,都应该出现在未来的学校中。在学校中生活,衣食住行各方面都能接触和使用最新最高效的科技工具,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未来的学校作为一个物理载体,就是一个“未来社会”的实验室,从衣食住行,从艺术、科技、生活方式各个角度实验对真实生活的影响。

这会要求学校不停更新和改造硬件设施,接受反馈并满足新的需求。因此下一代学校的建筑,景观设计,都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方面控制体量,控制更新成本,另一方面学校本身应当保存所有建造更新的历史数据,例如建筑图纸、设计方案等,使得学校本身可复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的学校是那个时代的印记,社会的种子,能够发芽,能够茁壮成长。

五、未来学校需要线上线下结合,孪生发展

正如作为知识载体,当线上知识库和线下知识落地结合,未来的学校除了作为线下人和人链接的载体,还应当主动通过数字化手段,虚拟现实等,连接人、社会与信息空间、物理空间关系。

首先学校本身的建造,装修,运营,学生学习的过程,都应当线上线下同步。从一块荒地开始,学校就应该有自己的“线上生命”。

学校相关的人,包括老师,学生,教务人员等,都应当有线上的社群,并且能够在线上交流,终身交流。学习是终生的,老师和同学也是终生的。

学校相关的建筑,设施,空间,场景也都应当有线上和线下同步的版本。正如上面所说,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随着学校在不断的发芽,成长,学校的历史应当被以数字化的方式永久保存,去记录这些印记,也就记录了这个社会的历史。

这个记录的载体应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现在的文字和图片外,图纸,3D模型,沙盘都可以是可选的记录载体。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可以通过VR/AR或者其他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让全世界知道和了解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数字化的内容,也是学校的营销工具。

教育本身,也应当线下线上充分结合。

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当有数字化的产出。线上数据是线下教育产出记录证明,也是后续教育素材和教科书,这些数据极其宝贵。

因此,从教学方式内容,到校园硬件环境的设计,都应该为数字化提供便利。通过物联网等智能化手段,未来学校的教学过程也应当被数字化。

一定程度上说,未来的学校线下物理空间只是一个瞬时的载体,永久存在的线上数据才是学校存在的证据。

有了这些数据,再加上虚拟现实技术,我们能够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中“穿梭”,扩展教育场景。我们能够模拟各种自然空间,提供教育便利,举办线上展会,线上发布会等。我们也可以模拟空间变换,实现历史回看,或者穿梭未来。

通过对人行为的记录,对每个人线上产出物的保存,未来的学校应当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评估教学成果,对比研究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改进教学质量。通过模拟和可视化技术,我们能够构建各种各样的场景,打破学习的物理空间限制。

六、未来的学校应当提供开放的自由空间

未来学校应当拥有升级版本的多功能厅,提供更加强大的自由空间。

不同的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对空间的需求是不同的。

设计师固然能够设计适合大众的空间,但真正适合学生和老师教学空间是什么样子,只有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才清楚。

对空间来说,什么空间决定什么样的关系。对人来说,什么样的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空间。如果学校只有纪律,没有自由且一成不变,学校就是监狱。

学校只有提供足够的开放空间,供学生和老师自由设计,提供足够的可能性,才能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创造,满足不同教学内容的需求。

从硬件设计来看,开放空间允许不同团队,不同活动,对场地进行改造,因此建筑,室内,景观都应当对这种改造尽量友好,预留改造接口。

开放的空间,也提供更多交流的可能性。更多人和人的链接,团队协作,也是技能实践教育重要的内容,开放的空间就像开放的社会的缩影,让学生安全的“练习”在社会中生存。

前面也提到线上空间的存在。线下空间的改造升级成本毕竟不小,而一个线上虚拟空间就能提供相对低成本的自由设计方式。同样还是,线下开放空间的各种设计记录,应当能够在线上通过3D场景的方式还原,模拟,甚至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等手段,线上的各种方案能够低成本的在线下落地。同时结合AR/VR等手段,最大限度去满足教学的知识传播过程。

七、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安全的“模拟小社会”

内容上,包含了艺术,科学和实践。产业上,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拥有一个知识库,也有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作为载体。这些加起来,实质上形成了一个安全的“模拟小社会”。

真实社会存在货币,这个“模拟小社会”中,分数也应当类似货币,用来激励学习行为。当学生完成了学校认为合理的学习任务,应当得到相应的分数激励。学生也可以用自己获得的分数,去换取别的同学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帮助。这样的经济机制非常接近真实社会,通过这种手段,学校更像一个安全的“生存游戏”,在这个生存游戏中表现较好的学生,懂得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到真正的社会上就应当有更强的竞争力。

除了货币,学校内也应当拥有更多的模拟真实社会要素。衣食住行等日常必备物品,到卧室,客厅,厨房,交通,都应当尽量模拟真实社会中的样子,甚至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各种产业工种,都可以通过社团,内部实训等形式,提供相关的模拟场景。

这样的学校,就是当地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相对封闭又自由的空间中,模拟了社会中的各种事务。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这个模拟社会中自由探索的过程。而探索意味着会“犯错”。但因为是“模拟”,试错成本显著降低,因此学生是自由和安全的。

这样的学校提供了一个允许犯错的空间,因为学校边界的存在,学校能够容忍学生犯下的任何错误。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各种智能化手段,记录学生的行为并及时评估,从而学校能够及时监测和指引学生的行为,最终高效完成教学过程。

而且,因为允许犯错,并且犯错的代价可控,所以学生在未来学校中,可以真正的寻找和激发自己的潜力,自由发挥才能,不断打怪升级,创造出新的知识,形成真正的生产力。

总结

简单总结一下,未来的学校,为学生提供艺术,科学,实践教育的良好场所,带动一系列产业发展。教学过程中,配合各种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手段,使得学习行为更加高效。同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一个模拟小社会。真正产生创新,并具有生产力。

后记——

这篇文章写于疫情刚开始的2020年初,当时还没有想到疫情会对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更没有想到中国教育行业的改革会那么快到来。

2020.3

bookmark_border和平时代社会发展了,就有了阶层

第一阶层,“赤贫阶层”

被生活压迫,苟活着的一群人。典型年收入5万,不稳定。

这样一群人,生活的目的是活着。吃饭和睡觉,每个月收入到手,还完上个月借的钱或者交完各种房租。他们没有固定工作,没有保险,羡慕朝九晚五有稳定工作的人。

他们想要买一件像样的衣服,也许要攒上好几个月或者花更多的时间去还贷款,如果能饿着,那就不去吃饭。如果叫外卖,只要不是为了打牙祭,一般会选最便宜的套餐。如果是在大城市,能合租上一个房间就已经很开心了,落魄一些的可能睡在群组床位房,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独立租上一个一室一厅。羡慕能开车的人,但每个月要把工资贡献给地铁和公交,能坐公交不坐地铁,能走路不坐公交。

也不是每一个赤贫的人都会很节省,他们可能是妓女,或是赌徒,收入并不很低,有时能赚到大把大把的钞票,但因为缺乏教育或是其他原因,他们过着大手大脚日子,也许买着名贵的化妆品,也许打扮的人模狗样,但一旦失去收入立刻变得一贫如洗。

于是其中一些人也许会欠下巨额债务,而且缺乏偿债能力,几乎不可能还清。直到崩溃的那天,从大城市搬到小城市,小城市搬到县城,又或者进一步铤而走险,直到崩溃和毁灭的那一天。

不过他们中间的一部分,自己或者下一代或许因为勤奋,或许因为精明,能通过找到稳定工作,做生意等等,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开始有小小的积蓄,从而告别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第二阶层,“白领阶层”

社会的螺丝钉,勤勤恳恳干活的阶层。典型年收入20万。

这群人一般受过一定的教育,有一技之长,因此也就有了稳定的工作。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二三线城市,一般有房有车,房是小两房,车是国产代步车,如果是在大城市,住着上一代传下来的老破小或者拆迁房,也许合租着市区大房子,或者在郊区租着独立的房子。工作一般是普通公司职员,公务员,也可能是小卖部老板,或者小包工头。工作一般朝九晚五,也可能要经常加班,最最羡慕开豪车住别墅用名牌的有钱人。

毕竟衣食无忧,所以他们喜欢用品牌,标签来标榜自己。在这个阶层,如果一个人能穿上B家大衣,或者用上C家手袋,一定是一件可以炫耀的事情。他们也在意“品味”,看不起一掷千金的中国大妈,欣赏卖了房产去环游世界的浪人。如果自己能会弹钢琴,或者爱好钓鱼,那么一般会有几个小资群体,互相显摆或攀比。

他们喜欢下馆子,但是也没法天天吃人均几百的豪华餐厅,不过如果他们点了一碗面,一定会多加几个浇头。他们之中一部分人喜欢自己开车,另一部分人则喜欢打车,不过如果停车费很贵,他们也会选择公共交通,毕竟,坐在公交车上打发属于自己的时间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只要工作不丢,他们就能够稳稳的呆在社会的第二层,但是万一发生了特殊情况,例如重病,经济不景气,或者染上不良嗜好,只要失去工作带来的稳定收入,就很容易落回第一层。

他们中有一些,天资聪颖遇到贵人,那么有可能能够不断升职加薪,工作越来越忙,逐步跨入第三个阶层。

第三阶层,“精英阶层”

他们是公司的中坚力量,辛苦的工作者。典型年收入100万。

他们大多从小在优越的家境中长大,成绩优秀,见识广泛。因此能力出色,得以在工作中成为是业务骨干,技术精英,公司的顶梁柱。所以,他们的收入也超过绝大多数“白领”。又正因如此,在他们眼中最宝贵的一定是“时间”,用时间换金钱是这一阶层的人最乐意做的事情。第二阶层的一部分人视作宝贝的健身会员卡,航空会员卡,高尔夫球会员卡等等对他们来说是很平常的东西。

对于衣食住行,他们不再特定的去追求,而是以舒服为准。可能一身名牌,也可以从头到脚优衣库,可以开着自家奔驰出去自驾,也经常会选择叫滴滴打车。叫滴滴的时候,经常一念之间就顺手选择了优享,买机票时也往往多花几百,只因为时间更加符合行程。这个阶层的人,只要不特别“有想法”,一般都有房产并且不止一套,甚至在上海这种一线城市,也有大平层或者别墅,至少也有一套像样的三房。但他们之中很多都是“空中飞人”,一年到头在家睡觉的天数超过一半就已经不错了。

跟第二阶层的人不同,他们不怎么惧怕失业,他们的名字一般都在无数猎头的手中,有实力怎么会怕没饭吃?他们也会有不菲的积蓄,投资在股票,保险,基金等等产品中,他们天天都在想退休去享受生活,但是身体是诚实的,依然在孜孜不倦的工作。

对这群人来说,“投资”很可能是最大的坑,他们很聪明,但正是因为太过聪明,赚到的钱很可能就满仓了某一只腰斩的股票,他们很可能会用一个第二阶层的白领几年的薪水去买了字画,游艇,或是手表,豪车。但自以为是和投资失利,极有可能很快的带走他们积累的大量财产。

但有风险就有回报,假若投资成功,例如在300美元时买了大量比特币,或者在8000人民币时买了大量上海房产,又或者痴迷工作的公司上市成功,那么他们积累的大量财富,就能够将他们送到第四个阶层。

第四阶层,”自由阶层“

社会的中流砥柱。有钱有权有闲的阶层,大多是投资成功的社会精英,或是大佬的家产继承者。资产5000万起步,收入不重要。

他们一定也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缺高人一等的能力,但与第三阶层不同,他们拥有大量资产和被动收入。他们累积的财富或是权力,已经足以让他们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时间。在物质之上,他们更渴望在行业中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谈衣食住行对他们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有必要,他们能够用一身奢侈品武装自己,但事实上他们的衣食住行大多简单低调。不过,他们有时候喜欢通过某些品牌标榜自己的品味(并不一定是贵),以区别其他人。

因为不需要拥有稳定的工作,他们会有“太穷了”,“舍不得花钱”这样的口头禅。但别被他们骗了,事实上,他们的被动收入并不比起早贪黑的第三层次精英们少,更是第二层次的小白领们望尘莫及。

他们也许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群人,也是最容易被其他人羡慕的一群人。这个世界上创造出来的最豪华的东西,他们都能够去享受到,因为他们拥有自由的时间,所谓有钱有闲。当他们在古巴的沙滩上晒太阳,在阿尔卑斯山顶滑雪的时候,第三阶层的人们正在带领着一群第二阶层的打工仔努力工作。

他们的社交圈很广泛,“跨界”是他们引以为豪的生活方式。他们拥有让人羡慕的资产或是权力,这些可能是拥有价值上亿的房产,股票。于是他们往往想尽办法利用这些资源去做“想做的事”,热衷于放弃一成不变的工作,投身另一项自己喜爱的事业中。可能是真正花上几年年去环游世界顺便写书,又或者买下一块土地,自己设计建造一栋属于自己的郊外别墅。

为“爱好”买单是个无底洞。也许是互联网,也许是房地产,也许是电影,娱乐,总之,在享尽人间乐事之后,他们往往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把钱砸向某个产业。但这些爱好也许是一个坑。要么砸成大佬,要么血本无归回去打工。

第五阶层,“大佬阶层”

社会标杆,对资源运筹帷幄的一群人。资产以亿计,收入不重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会涌现出一批最高层次的资产持有者。用金钱来衡量他们的身价,已经不太合理,800亿和1000亿差别可能也就是两个涨停板。行业排名或占比更适合被作为他们的标签,普通人一般并不羡慕他们,因为他们对于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见上一面都不容易。

他们衣食住行完全由个人喜好决定,没有固定套路。他们往往是群体的中心,因为德高望重或是某些特殊贡献,成为大家顶礼膜拜的对象。在行业中的各大论坛以及访谈中,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拥有海量的资产,或是拥有能够调动海量资产的能力,以至于他们的想法随时决定社会某个行业的走向,他们是“大佬”。

因为持有资产,所以大佬们抗风险能力很强,一般的风浪起伏对他们来讲再正常不过了。但威胁来自于大佬和大佬间的较量,上了年纪的大佬们该如何保留自己或是家族在行业内的大佬位置,一直是各种电影电视剧的热门题材。

大佬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再正常不过,告老还乡,重新过上幸福退休生活,或者等待下一次东山再起也是常事。也有很多大佬们为人低调,有着固定的社交圈子,不轻易抛头露面。毕竟高处不胜寒,这个阶层就像珠穆朗玛,人人羡慕,但真正爬上去的人滋味如何,我也不太清楚。

社会仿佛金字塔,越往上,人越少。但对个人而言,并非越高越幸福,也非越高越好——好的定义因人而异。活在这个时代,找准定位更加重要。

2018.2

bookmark_border对房地产泡沫的认识

一、认识泡沫

1.1. 泡沫是松动的筹码
松动的筹码,就是容易被卖出的筹码,容易被卖出的筹码多了,我认为有泡沫了。如果房价大幅上涨或下跌时,有卖房动力,我认为属于泡沫,动力越足,泡沫程度越大。

1.2 住好房子不算泡沫。
C和老公,住60平的老公房,是刚需,住150平的大三房,不算刚需,也不算泡沫。哪怕小两口住上300平的别墅,也未必泡沫,他们足够有钱,收入足够高,社会地位足够高,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如果他们有钱如首富,住一栋城堡也不算泡沫。

1.3 买多套房未必是泡沫
给父母买一套,自己住一套,给子女留一套,暂时不住的租出去,只要买得到,收入覆盖月供,都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不算泡沫。

1.4 投资房可能是泡沫
M已经拥有一套别墅,纯粹投资目的,买了一套小两房,未来如果暴涨,有套现的动力,如果暴跌,也有止损的动力,因此我认为属于泡沫,因为筹码是松动的。

1.5 泡沫程度与房子价格无关
因为泡沫程度看筹码松动程度,富人倾向于保留自住的,提供必要的生活质量的住宅。因此富人在嘉兴,昆山,无锡投资购买的房产,哪怕价格再低也可以属于泡沫。另一方面,一些位于风景区度假区的享受性质豪宅,被富人用作投资工具,也可能属于泡沫。

1.6 泡沫程度与投机程度有关
B工资和房租收入并不能覆盖月供甚至首付,但他为了获取利润,预留了30个月的资金用于还贷,指望未来通过房产二次抵押或者出售来维持月供。这是最明显的泡沫,房子几乎一定会被出售,一旦房价波动,出售很可能会被加速。

二、发现泡沫
2.1 租售比不一定代表泡沫
足够高的租金会更好的锁定房子筹码,因为能提供更好的现金流,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筹码一定不会仅仅因为租金过低而松动,房产不同于股权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除了租金收益之外,房产还承载了居住,户籍,入学,社区环境等等内容,房产甚至还代表了收入。因此房产的价值绝对不能仅从租金收入来看。

2.2 房价收入比不一定代表泡沫
房价大大高于当地收入水平,的确会造成筹码的松动,因为住房持有者会更有卖掉部分房产套现的动力。另一方面,影响卖房行为并非绝对房价,影响卖房行为的对房产价格的预期与其他投资资产的价格预期两方面。换句话,人卖房是因为出现了人们普遍认为比房产更加保值增值的投资工具。

2.3 空置率不一定代表泡沫
整体空置率过高的确可以反映泡沫的存在,但空置率问题在于很难精确的统计,因为空置率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新区开发的初期,空置率一定会很高,空置率会随着地区的发展配套的完善逐渐降低,此时的空置率仅仅因为尚未入住,并不能代表泡沫存在。其次空置率高或者低的原因会有很多,不同性质楼盘小区之间空置率差异可能巨大,无统一标准。因此用空置率作为泡沫的指标会有一些麻烦。

2.4 杠杆率代表泡沫
杠杆率过高,当房价出现波动(不论涨跌),从而促进卖房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会密切关注身边买房人的杠杆率。杠杆率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银行房贷政策以及相关灰色融资渠道,然后是买房人风险偏好,再次是买房人的收入水平和偿贷能力。

如果出现全民高杠杆炒房,那么说明有严重的泡沫。
反过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的增长,偿贷能力提高,小的泡沫会被吸收。

2.5 阶级门槛消失带来泡沫
中国发展到人均GDP接近1万美金,居住环境的改善远远没有跟上物质条件改善。居住条件的改善需求极其迫切,再加上高收入就业机会的聚集,核心区域房产的持有者就代表了社会阶层的门槛,这加剧了筹码的锁定程度。

如果有一天中国整体上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只是北上深)建设能够跟发达国家媲美,高收入就业机会能够一定程度分散,会使得一些地区筹码松动,人口外流有卖出筹码冲动,出现泡沫。

2.6 恐慌心理透支预期带来泡沫
极端的例子原本5000的房子,因为某个政策的出现,瞬间报价50000,那从5000到50000的部分是几乎没有成交的,50000的定价也是毫无理由的,仅仅因为恐慌带来。这种定价完全透支未来的涨幅,消灭了继续上涨的预期,预期消失随后带来的就是筹码松动。

有一些不那么极端的例子,例如土拍楼板价带动周围房子价格暴涨,恐慌心理使得价格暴涨,一步到位透支未来涨幅,形成局部泡沫。

不管怎样,泡沫就是松动的筹码。这是我的理解。

三、对待泡沫
3.1. 拥抱泡沫
对待泡沫只需要一句话:有泡沫才有风险,有风险才有收益,没有泡沫也就没有投资价值。

3.2. 畏惧泡沫
不惧怕泡沫本身,我真正惧怕的是泡沫的破裂时资产泡沫部分价值的湮灭。所以最理想的投机,是买入没有泡沫或者泡沫小的资产,然后等待泡沫的出现或者变大,即使泡沫破裂,依然拥有资产和当初的价值。

3.3 成本为王,早日脱离死亡谷
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当泡沫破裂时,资产价格腰斩,也就是跌去50%,那么如果破裂前成本价已经上涨了200%或者300%或者更多,泡沫的破裂就没那么可怕。这就是脱离了死亡谷。

默念三遍:不追高,不追高,不追高。要长期投资,拒绝短炒赌博,买入足够便宜的资产。早日建立安全垫,脱离死亡谷,就是最大的安全。

3.4 时刻关注流动性
泡沫破裂的过程,微观上看就是筹码出现大量松动,市场上出现巨量的抛盘的过程。想在巨额抛盘中顺利跑路,就必须找有着明确的大体量买盘的标的,因此除非把房产作为收藏品,否则尽量远离远郊别墅之类标的。另一方面,同样的楼盘,投资客越多,筹码越不稳定,泡沫越大,相反自住比例越大,抛盘压力越小,流动性也就越好,因此要远离一些明显专门用来吸引投资客的楼盘,例如山东海南海景,或者新城的某些海量楼盘。

3.5 现金为王
不要指望逃顶,但泡沫破裂后会有足够多的卖出机会。纵观全球市场,真正的泡沫破裂是仅仅是出现在小体量的地区,例如所谓的东京,香港。然而放到足够大的时间尺度上,跌回去的总会慢慢回来。

住宅房产投资的量级是很有限的,最适合普通人从数百万资产到数千万资产的跨越,如果家产在几千万以上,玩法截然不同,没必要花太多心思在这个市场,应该早日去享受生活……

永远记住一切投资的目的都是获得现金,获得现金的目的是花掉,花掉的目的是支配资产使用以及占有别人的劳动,从而让自己享受生活。现金是关键。因此无论如何买入资产,都要计算好现金流。

三、欣赏泡沫

真正巨大的泡沫出现时是美丽的,也许会出现这些:

  • 政策默认和鼓励交易,不限购不限贷,成交巨大;
  • 房价加速飞涨,例如连续三年涨幅50%以上甚至更高;
  • 收入水平停滞不前,房子被认为是唯一的保值资产,富人纷纷买房;
  • 因为总价限制,一些老破小单价50万也许100万,而豪宅市场出现天价,已经不可用单价来计算;
  • 连续俩礼拜,每天新闻里都会提到房价,房价的上涨按天计算,以至于任何时候卖出都显得很愚蠢;
  • 因为总价太高,出现50年甚至更长的房贷

这并非不可能发生,也许因为经济极差或者因为战争活着其他,难以预测。若真出现,只静静欣赏。

还是希望这一天永远不来。

bookmark_border大锅饭,回锅肉和正统法餐

人吃饭这事儿有四个阶段。

第一,吃上顿没下顿,不时饿肚子,二锅头解馋;

第二,食堂大锅饭,价钱便宜量又足管饱,啤酒管够;

第三,路边点回锅肉吃白米饭,二两五粮液;

第四,坐下来认真吃一顿法餐,三道菜配齐,配xx年的xx酒。

要说什么是美食,首先得看哪个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中算得上高级的吃食,就算得上美食。如果跨越了阶段,还不一定能算。

一笼刚出炉包子,1块钱一个,在饿肚子的人手里是绝对美味,在食堂就很平常,要到正儿八经餐厅坐下来的餐厅,也许只能喂狗。

把包子改革下,用料足,馅儿大,擀皮儿用xx供应的面粉标准化(小杨生煎)就完成了第二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的跃升。对大锅饭吃惯的人来说绝对是可以装逼的好东西,但放到第三阶段的体系里也就那样,不过卖到两块五一个三块四块应该问题不大了。

然后如果有一家还不错的路边餐厅也卖包子,要想再做出点花,那可能就得更进一步,包包大虾,弄点名贵食材,讲讲故事,搞不好就成了网红包子,卖10,20块钱一个妥妥的,算得上美食了。

但是对于一家比如说米其林餐厅,88块钱4个包子是很平常的事儿,可能还有128四个,188四个的选项,再要说牛逼,那可能真得用尽一生精力和情怀,所谓工匠精神伺候之,然而投入的精力远远不止这点钱了。

如果要算投入跟产出,那么投入产出比最合适的那个点,一定跟当前的社会状和行业状况有关。主流的那个阶段稍微高一点的地方一定是投入产出比最好的。就好像人垫脚就能够到的苹果,是最好吃的。

社会有个主流阶段,20年前天朝可能主流是第第一第二,现在一二线大城市正在往第三第四走,欧美日本之类发达国家更高一点。

不说包子,所以产业都如此,做的事儿比主流的阶段低,那么都是苦活累活还被人看不起,客户不屑于消费,赚的都是辛苦钱。做的事儿比主流阶段高太多,那么成本高企消费人群少,撑一天算一天。所以如果资金成本低,可以先去高一个阶段的地方占坑然后熬,这样看起来比较有逼格,不过如果想赚快钱,跟风主流大概更正确。

另一方面,跨越阶段的时候,哪怕是同一个产业,也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天朝毕竟还是发展中国家,多数产业目前的阶段还是大锅饭,因此对于一群烧大锅饭的厨子从大锅饭里盛出一碗小菜,拿到隔壁法餐厅炫耀说“你们算老几,我们也能做,成本是你们的xxx分之一”的这种行为,只能呵呵。

自知之明很重要。

bookmark_border吃羊

冬天到了要吃羊肉。浓或者不浓,反正羊肉有膻味,做好了叫香,做不好叫膻。

最直接的做法是水煮,不管什么部位,简简单单一锅清水,炖去吧。原则上时间越长,汤色越奶白,脂肪,蛋白质统统融化到汤里,全是鲜美。北方的蒙羊的鲜味更加纯粹一些,几乎不需要放任何调料,一把盐,原味足矣。到了北京,开始加上一些以大葱为主的佐料,成了羊肉火锅,亦或是涮羊肉,也不错。到南方,因为本地的羊可能更加世俗,味道复杂些,吃起来口味也重一点,苏州的藏书羊肉这种,吃的时候已经开始加大量香菜末葱末和辣椒。一直到广东羊肉煲,虽然也算最炖羊肉,但已经葱姜八角香叶各式大料样样不少,羊味儿只占一半了。

江浙还喜欢红烧带皮羊肉,老实说我并不喜欢。我以为,羊肉为跟微甜的酱油并非好朋友,大概也只有很难接受异味的江浙人喜好这么干吧。

到四川西南那边,羊肉菜的做法则没那么重“羊”本身,各种药材炖羊肉汤和牛肉汤是最多的,但也有牛肉,羊的地位大部分时间还不如牛。

如果不拿来炖汤,羊肉最多的应该是跟大葱一起出现吧。羊肉切片,然后跟大葱片急火爆炒也相当不错的,一盘葱爆羊肉当菜,春饼卷着吃,颇有北方的感觉,到新疆去的话,那地方羊相对多的多,倒是经常把羊肉切碎跟洋葱同炒,即使离新疆很远的南方,随处可见拉面馆子一般也都会有葱爆羊肉盖浇饭这东西。

羊肉这玩意儿,自己就有很独特的味道,所以除了跟大葱或者洋葱经常一起出现之外,也不容易像猪肉一样可以百家配。而要纯粹的享受羊肉的鲜美,除了拿来炖汤之外,更到位,也奢侈,也更让人魂牵梦萦的,还是烤羊。

最传统粗暴的做法大概也就是烤全羊了,但我对这种吃法嗤之以鼻,噱头大于口味,更容易博眼球和赚钱吧。大多数小饭店的烤全羊,为了效率,要么是将羊肉先腌渍——经常过度腌渍——然后开水煮熟,最后仅仅是用火将外皮烤焦而已。一口下去,浓浓的未知调料味,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稍微有良心的烤羊店,用小只的羔羊,慢火烤上几小时,过程中为了保证不被烤成羊肉干,还要不停地涂油啊什么的涂调料啊什么的,此种做法,虽然羊肉味道还在,不过由于长时间的烤制,肉质很容易过老,没那么好的口感,颇为可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档一点的烤羊餐厅有时候会在烤的过程中,边烤边切肉,尽量让食客吃到最好吃的那一部分。

但搞这么麻烦,又是何必呢?都是为了“全羊”这个“全”的噱头。

羊排大概是最适合拿来烧烤的部位,羊腿因为大块瘦肉太多,反而不太适合烧烤。而羊排肥瘦各半,还天生就有一根充当竹签的肋骨。烤羊排最厉害的烤法,是让有一定水分的羊排直接进入用极高温度的环境下短时间快烤,简单,干脆的让羊排内部水分迅速蒸发,以至于内部成熟,水蒸气在蒸发过程中又保证外层脂肪融化焦黄但又不被高温直接烧焦。这样的烤羊排吃起来,就好像是一大锅羊肉汤浓缩在一根羊排上,鲜美无比。

为了做到这点,完美做法大概是利用新疆馕坑烤羊,把羊排丢在封闭的馕坑里快烤,又或者自制专门的烤炉达到类似效果,这养的烤羊只能在专门的烤羊馆子里吃到,北方多些,南方就难。由于羊排成本较高,聪明的人们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模仿羊排的比例,肥肉相间的用钢钎穿起切好的羊肉粒来烤,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羊肉串了。钢钎因为导热和不怕高温,所以好的羊肉串一定是要用钢钎,如果是用木头或者竹签考的羊肉串,那必定温度不够高,口味也只能打折了。而如果只是在家里用两百来度的烤箱用来烤羊排,口味一定是差了几个档次了。

没有这种条件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大概是用偏西式的办法,用对付牛排的方法来对付羊排,由于体积问题,必须先将羊排切成一根一根的羊排块,然后在火炉上,以极高的温度炙烤羊排,达到类似效果。这么做其实也很到位,而且更加精致和方便,是我极为推荐的做法。

感谢近年物流的发达,冬天休息日的下午,即使在湿冷的上海,也可以切上两根来自内蒙的羊排,煎到两面焦黄,撒上盐,配上一碗白米饭,让高温炙烤过羊肉的静静地躺在米饭上,静静的看着肉汁浸到饭里。

足够了。

bookmark_border厦门的印象

厦门半岛跟台湾岛隔海相望,跟金门三岛更是肉眼可望。小时候听过很多关于那段历史的传奇故事,也偷偷看过对岸军统时期的纪录片,更让我对这个城市有一种特别的敬畏。

第一次到厦门是从晋江坐大巴去的,清晨便到了厦门。

下车第一件事儿便是去找碗传说中沙茶面,作为沙茶面的大本营,满大街都有卖沙茶面的小店。

沙茶这味道,咸鲜十足,香味浓郁,用来配面条跟各种海鲜料,去腥提鲜,再合适不过。如果能受得了辣味,热汤上再浮上一层刺激的辣椒油,更是锦上添花。

吃沙茶面一般还会烫些配料进去,各类海鲜料用的很多,大肠猪肝等也都有,最好注意下你吃面的店家汤的配料是不是够新鲜。尤其大清早吃沙茶面,不良商家用一些隔夜的生料,炎热的厦门这些食材极易变质,你懂的。

鼓浪屿几乎是每个到厦门的游客必去之地。

坐车到码头买船票,船票很便宜,可以注意下公告牌上的当日人数,如果人数多的离谱,比如达到了八九万人,那么还是放弃吧。在这个时代的天朝,任何好地方都能够被蝗虫一样的游客毁掉,鼓浪屿也不例外。

如果能住在鼓浪屿岛上,那就是更好的事情了。如果因为坑爹的假期,非要在节假日出现在这里,我强烈建议下午三四点前都待在厦门本岛,晚餐时间再上岛。

晚上的鼓浪屿,远胜于白天。

住在鼓浪屿岛上,大致有三种选择。都强烈推荐。

首先是青旅,节假日自然是爆满,如果不是节假日,价钱可以非常便宜。青旅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机会很多的朋友同住一间房,如果喜欢热闹交朋友,住青旅就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有的青旅也提供了标间,那就只有去公共区域社交了。

然后是民宿,多如牛毛,基本上价格跟档次成正比。我不喜欢找太便宜的民宿,有的民宿条件实在不敢恭维。上岛后,先远离旅游团集中地龙头路,爬到半山腰,能看到一些清净又可爱的小别墅。如果看到一个喜欢的小房子或者小院子,门口又挂着“今日有房”的小牌子,那么恭喜你,走进去先坐下喝杯咖啡或者果汁吧。四周走走,看看主人有啥喜好,钢琴,油画,小说都是经常能看到的东西。跟主人聊聊天,问问空房间跟价钱,住下吧。

度假酒店就简单了,岛上几家酒店看起来都不错,档次都不低,价钱不低,但也还能接受。如果只是希望找个安静的地方休闲度假,果断去吧。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去三次,每次三到五天,一次住青旅,一次住民宿,一次住酒店。

节假日去,提前预定必不可少,平日去,直接walk in显然更好。

还有帐篷,我没试过,不过注意带六神花露水。

鼓浪屿岛上,其实没啥特别好吃的。

酒店的东西就不说了,很精致,但千篇一律。

龙头路以及附近的所谓的美食街,请远离,游客一多,乱七八糟,吃那些垃圾,不拉肚子就不错,更别说口味。

那些人气极旺的几个有名的小店卖些”xx记”的东西,如果真的是粉丝,可以去体验,如果只是为了从众,也远离吧。如果只是要带礼物,强烈建议淘宝。

也吃过几家民宿或咖啡屋提供的简餐,环境远好于菜品。

沙滩边上有一排海鲜排挡,一个字,坑,两个字,远离。记住,鼓浪屿其实不产海鲜。

漫步鼓浪屿核心地带,有一些小餐馆,可以炒几个小菜什么的,倒是可以试试。都是些当地人的外食小店,也做做游客生意,口味家常,价格实惠,海鲜什么的也可以酌情来两个,吃些当地人平日吃的东西,或者跟当地人聊聊天什么的。这种小店,口味如何,跟老板和厨子的心情关系更大一些吧。

往当地人买菜吃饭的地方走,还能看到一些卖白切或是卤味的小摊,买上一些,带上一包花生米,沙滩找个地方坐下,吹着海风,饮两口啤酒,实在惬意。我最爱白切鱿鱼和油炸花生米,下酒神器。

虽然龙头路的小吃不靠谱,但路边不时出现的一些小吃摊还是很靠谱的。和龙头路上那些外地来淘金的小吃摊主不同,这些小吃摊主好多都是岛上的居民赚点外快。支起一口油锅,顺手可能也卖点啤酒饮料或是椰子一类,旁边放三五张小凳子,撑起一把遮阳伞。摊主年龄一般都不小,年轻人都出外打拼去了嘛,所以如果走在路上看见有个老头或老太慢吞吞的做着什么小吃,尽管上去攀谈两句好了,说不定会有以外的惊喜。

炸五香和虾饼大概是最多的,只是吃多几个容易腻。我曾遇到一个卖炸五香和虾饼的老太太,在林语堂故居门口做生意,吃了几条五香居然发现老太太就是林语堂后人,现在还住在老宅里。还一次,在海边一个不起眼的拐角见到一个小摊。做海蛎煎的大爷说,他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几十年来他一直都是这么做海蛎煎的,这里没有店租,没有摊位费,更没有没完没了的游客,他只是按照几十年的老办法,和老伴儿一起,慢慢吞吞的一个个做着海蛎煎,煎豆腐跟鱿鱼。不禁坐下,再要上两瓶啤酒,慢慢的吃到天黑。

地处水果产地,马拉桑很便宜,各种果汁奢侈的喝到饱,不过还是一样,远离龙头路。

要注意,鼓浪屿上的金包银最好别吃,全是冷冻货。

另外,鼓浪屿上有很多文艺气息很浓的小店,卖一些可能是主人原创的食物,比如咖喱螃蟹,比如自制酸梅汤。说味道究竟有如何倒是不敢说,但环境加上食物,再加上老板或者老板娘的推荐,能不能遇到,能不能喜欢上,全靠缘分了。

鼓浪屿的酒吧也不少,不过消费略高,跟上海有的一拼。三五好友喝酒聚会还行,只是心疼钱的话应该没法尽兴。更重要的原因是鼓浪屿那么好的夜晚,呆在酒吧简直是浪费,沙滩才是更好地去处。

除了吃,就是逛。有个笔山,也有个笔山公园,看日出绝佳地点。其他著名景点就不多说了,人不多的情况下去去也无妨。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钢琴博物馆,都能逛逛。

鼓浪屿就说那么多。

著名的厦大就不多讲,去转转不会后悔的。

厦大的咖啡馆可以去,文艺范儿很足,自习室可以去,看看书哪怕刷刷手机歇个脚也好,至于某某洞,某某湖,某某草坪更可以去,还有一些任何攻略上都会提到的地方,尽管去。如果能有一个厦大的朋友带着,那就是更好了。

从厦大大门出来,有个南普陀寺,著名旅游景点之一。然后有好大一片区域,思明南路,厦大西村,大学路一带,都可以逛逛。边走边注意路边小店,各种吃的不少。

我最爱大同鸭肉粥,鸭香四溢的粥泡上油条,满足感油然而生。再来盘鸭肉配上各种鸭下水,想少吃真不容易。

除了鸭肉粥,附近还有卖姜母鸭的,也可以试试。

晋江牛肉汤,想吃肉的话,来一碗也不错。

沙茶面啊扁食拌面啊到处都是,网上可以搜些小店,或者,走到哪儿吃到哪儿也行。

厦大西村和大学路附近,有很多大排档,晚上可以随便找一家,如果怕网上有名气的会坑人,最简单的办法,找找大排档的团购。最好不要去吃那些长的奇奇怪怪的玩意儿,除非确定好吃。看看别人吃啥,跟着点就差不多了。

吃扁食的话,最好配上花生酱拌面。鲜,咸,香。

土笋冻不得不说,口感独特,开胃爽口,试试总不会错,大学路上有一家很不错,比鼓浪屿那些路边滩靠谱得多。

花生汤也是我的最爱,浓稠的花生糊,打个蛋花,同样是泡油条吃,当早餐再合适不过。

早餐还有个东西是福建的锅边糊,类似加了虾汤的海蛎煎。

海蛎煎之类的这种东西,更是满大家都是了。

最适合我的行程,大概是一早从酒店出门,从大学路一路吃到厦大,然后在学校逛到下一个饭店,再一路吃回来,最后找一家大排档。如果有时间还可以逛逛附近的铁轨文化公园,休息一下回来再来夜宵。一天八顿太容易。

再走就到厦门的老城中心中山路了,典型的南方风格骑楼,加上全国都差不多的市中心配置,看看就好。

中山路上倒是没什么吃的,不过有时间的话到旁边的台湾美食街可以逛逛。台湾小吃挺多,只要肚子够,尝尝也好。

一般来说,到了厦门都得去海边看看。厦门的海岸线非常值得一看,很便宜的费用就能租个单人或双人或者三人字形成,然后沿着环岛路慢慢骑,最好准备一整天的时间,骑骑,走走,转转,可能的话背上游泳装备,一路上,能见到好几片非常不错的沙滩。因为游客一般从南边出发,所以越往北人越少,不过无所谓,看到喜欢的沙滩就可以下水游游。这一片没什么建筑,很开阔,这跟几十年前的炮战不无关系。我更喜欢做的,是躺在海滩上看看蓝天白云,顺便远眺一下金门三岛,想想若干年前的炮弹,也想象未来两岸够统一的一刻。

如果时间有多,还可以坐车回环岛起点的胡里山炮台,然后往龙虎山路方向走。曾厝垵可以去,附近有些休闲的咖啡馆餐厅,十分舒服,如果酒店能住在这附近那是更好了。龙虎山路继续往北,慢慢上山,风景越来越好,也有萤火虫主题公园跟植物园,植物园附近的到文屏路的非常漂亮,时间不是非常多的话,公园可以不用逛,只要顺着公路慢慢散步,已经足够。

文屏路附近还有一个全国有名的怪坡,路过时候尝试一下也挺有意思。

如果够奢侈,专门拿出一天来逛这一片也不是不可以,可以睡到自然醒,然后散步到中午,再找个安静的咖啡馆做一下午,简直完美。

bookmark_border难忘原汤牛肉粉

原载:难忘原汤牛肉粉 – 深夜谈吃

还在我刚能一个人独立去上学的那会儿,会每天一早在家门口的粉店来碗牛肉粉。大口大口吃粉喝汤,然后暖洋洋地背书包上学。”太阳最贵”的贵阳总是有着湿哒哒的清晨,吃上这么一碗牛肉粉,是那么习惯成自然的事儿。

花溪是贵阳市城郊一个风景区,离我长大的地方不远。花溪牛肉粉名气最大。这花溪牛肉粉,看起来不过是把米粉烫过置碗中,夹上几片切好的牛肉,浇上一大勺牛肉汤,码上调料。后来长大了些,跟着家里去到外地,也曾尝试自己做,却总也做不像。

贵阳人爱吃的米粉就不一样,浓米浆压成米粉,得在潮湿环境里放一个晚上。米粉经过一晚上微微发酵,涨得粗粗长长,表面开始有点黏糊糊,就成了开胃的酸粉。吃之前抓一漏勺,滚水中兜两下,就算不加牛肉汤,酸粉散发出微微酸气加上热腾腾的水气,拌上油辣椒撒上葱花,也是极美味的。

粉店一般有一口常年炖黄牛大骨以及牛腩牛腱的大锅,锅里还有大纱布包着的香料包,香料包里有几味香料就不得而知。店家每逢半夜往锅内添水添肉,文火慢慢炖煮,日复一日,从不间断,此为原汤。正由此,很多粉店都打着“原汤牛肉粉”的旗子。我小时候理解不了“原汤”二字含义,总想象一碗牛汤前人喝剩还要给后人继续,不免觉得不雅,甚至不敢去打“原汤”旗子的粉店,现在想起还挺有意思。

牛肉粉要够鲜,少不了一坨牛油。店家会把牛板油单独炒出来,烫好米粉后浇上一勺,带出浓浓牛味。小时候常去的那家粉店,老板连炼过的油渣也不放过,直接丢大锅里一块儿炖,扒拉在一边,熟客叫粉的时候,可以自己顺带捞些煮化了的牛油渣上来。虽说不健康,但这香味让人实在难以拒绝。

粉有了,牛油有了,再把牛腩切丁,牛腱切片,码粉上,浇上牛汤,最后还得加上各种佐料。佐料里面最主要的数糊辣椒,花溪产的干辣椒香却不辣,干炒出糊味,然后碾碎至香气扑鼻,就是糊辣椒。贵阳人多好吃辣,常常看见一碗端上的牛肉粉能铺上一半糊辣椒,外省人第一眼看去定会吓一跳。但这还不够,还得加花椒,吃得了花椒的人一定得来上一大勺花椒面,一直麻得舌头发跳才够刺激,让全身湿气全无,甚是爽快。最后的点睛之笔是泡菜,取个小碟子,粉店有不限量泡莲花白或泡酸萝卜。这些泡菜既可下碗里连粉一同吃,也可吃完粉单独享用。不管怎样,都酸辣清爽,用来解油腻最好不过。

一碗粉端上来,牛肉的香,粉的微酸,还有辣椒跟花椒混合出的刺激味道,再撒上些葱花香菜,一旁还有一碟泡菜,筷子搅匀,香味交织一起,大口吃下,回味无穷。在外漂泊多年,这一口原汤牛肉粉,也成了我时不时回一趟贵阳的理由。

bookmark_border回锅肉

(配图截取自石光华先生的《我的川菜生活》)

回锅肉的做法充满了智慧的沉淀,水煮过的猪肉去除异味,突出猪肉的鲜香,干煸过程逼出大部分猪油,让猪肉好吃不腻口,又十分下饭。豆瓣经过猪油的煸炒,发酵出的豆瓣香气十足,再配上青蒜苗解腻,配上一碗白米饭,实在妙不可言。

小时候我刚学炒菜那会儿,有幸跟个川菜大厨小学两手,这可不得了,一炒就是十几年。其实回头想想,无非也就是几个简单的小技巧而已。 做一盘回锅肉,能找到上好的肥瘦适中的二刀肉是最好,用猪五花也未尝不可。但肉最好是新鲜的,新鲜肉才有足够的鲜味,冻肉的话香味就要大打折扣了。

回锅肉要先煮,煮肉其实是个技术活。清水里加上拍扁的生姜跟葱结花椒料酒,如果是新鲜买来的后腿肉,则等水开之后再下肉煮,若是冻过的猪肉甚至是刚从冷冻室拿出来的猪肉——在家做这很正常,家常菜不能奢求次次都有充裕的时间——那就凉水直接下肉开始煮,这样猪肉慢慢收缩,可以逼出些冰箱冻出来的雪味。

水开后转小火,把肉煮到六七成熟即可,在家可以用筷子戳一下,不出血水,就差不多了。如果煮的时间太长,肉炒出来容易烂,黏糊糊的就不好了,如果太生,切的时候血水冒出,会搞得血腥味十足,猪肉也没法完美的吸收清汤的香味。

猪肉捞出后,我的习惯是捞出猪肉用凉水冲,然后擦干立刻切片。回锅肉不是蒜泥白肉,切片不能太薄是公认的,。切片之后锅中入底油烧热然后下肉片开始煸炒即可。

煸回锅肉片大概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一个步骤吧,火候要控制的很好,肉酥吐油,到微微卷曲即可。火大了,肉片表层很容易焦但里层温度又没有到位,这样就吐不出油,吃起来肥腻得很,如果转小火慢慢干熬,倒是可以很完美的吐油,但一不小心肉片吐油过度,吃到嘴里不是糯糯的油润感觉干巴巴的发脆感觉就不好了。

我有个小技巧是火尽量大一些,当感觉油还没吐出来而表面开始有些焦黄的时候,稍微点上一点旁边的肉汤。这样可以一方面降低些表面温度,保持猪肉的油润感觉不至于焦黑,然后继续干煸等肉里层吐油,另一方面,从西方的烹饪理论来说,这也是西餐做肉的惯用小伎俩,用液体(法国人爱用红酒)萃取高温锅子上沾着的美拉德反应产生的棕黄色精华,full of flavor…

一般来说,如果煸肉过程一点点不专注没做好,那这盘回锅肉也就只能一个人关灯自己忍受了。

关于煸肉,后来我看到过两个不同的版本。 石光华先生在《我的川菜生活》中提到过一个小技巧是可以把刚捞出的猪肉放在冰箱冷冻室急冻几分钟,表面冻干,这听起来非常有意思,我很是认同的。另一个小技巧是肉下锅之前在煮肉清汤里划散沥干再下油锅,这倒是能解决肉片粘连不容易炒开得问题,肉片表面带点水分也更加容易控制火候,但我有些担心在家里如果炉火不够大的话,这样反而会增大煸肉的难度。所以如果是家里用不粘锅来煸肉,应该先下肉然后点一下清汤的做法更加容易控制。 而陈梦因先生在《食记》中提到的另一个方法,是去皮煮肉,然后煮肉切片后自然风干再煸炒。这我就不敢苟同了,不过可以想象出广东香港的食客大概比较害怕肥肉带着猪油吃到嘴里的油润感觉,更能接受略微干香一些的类似猪油渣感觉的回锅肉,还吃不得猪皮,于是发明了这么个“风干回锅肉”的做法。

煸完肉,在家里动作不够快的话,可以先把肉给盛出来。如果此时锅中油过多的话,盛出一些另作他用是可以的。虽然油多增香,但为了健康妥协一下也未尝不可。 另外,回锅肉的在炒制之前是绝对不用提前腌制入味的,如果肉不够新鲜异味比较大,煮肉都还没有去掉的话,那么这块肉也可以扔到垃圾桶了吧。

我做回锅肉一向是只用郫县豆瓣酱的,其实郫县豆瓣酱有很多种,我人不在四川,也就无福品味各种不同豆瓣酱的微妙差别了。好在一般超市里都有普通的郫县豆瓣卖,用它即可,但千万得用四川出的红油豆瓣,像上海的超市常见的出的六月鲜“豆瓣酱”就跟郫县豆瓣完全不是一种东西,名字相同罢了。

豆瓣酱要在砧板上剁细,这样上桌时不至于还能吃到整块豆瓣影响口干,剁细也能让豆瓣酱的味道充分的释放出来。豆瓣入锅时候,一定要在煸肉炒出的油里油制一下,炒出红油来,也把豆瓣的香味充分的炒出来,这时候火千万要小一点,豆瓣一旦炒焦粘在锅底,整道菜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豆瓣炒香后,立刻开大火下煸好的猪肉,翻锅三两下,肉片应该能立刻均匀的裹上酱香四溢的豆瓣酱,并且保持锅气。如果这时候豆瓣酱裹不上肉片,很可能是肉片煸炒过头了,如果下肉片立刻没了锅气,很可能是肉片太厚没煸炒充分,也很可能是忘了开火,我在家就经常犯忘了开大火的错误,只能贻笑大方了。

至于回锅肉搭配的蔬菜,在家随手一做的话,其实用什么都可以。青蒜苗,蒜薹,莲白叶,青椒,洋葱,大葱,香干,芹菜,蕨菜,甚至常州的茨菰都可以,因为蔬菜只略翻炒就出锅,所以如果蔬菜不易熟的话得先焯个水或者过油,这就不多说了。但味道最好最地道还是得用青蒜苗了,蒜苗清香易熟,最后下蒜苗猛火翻炒几下即可出锅,既保持青蒜的清香,解回锅肉的油腻,又不至于味道太重抢了肉的味道。相比起来,蒜薹的酸味,莲白叶,青椒,洋葱等等的甜味跟蔬菜香味,芹菜的芹菜香味,都很容易喧宾夺主,用它们来搭配回锅肉,味道固然也不错,但就完全没有青蒜苗跟回锅肉看起来那么搭了。至于有的菜谱上说出锅前还要加几片甜椒好看,我就只能侧目而视了。

很多回锅肉的做法会提到最后下一点酱油,豆豉,鸡精,料酒,糖,甜面酱等等。这些我一般是统统不加的,回锅肉要的就是豆瓣酱纯粹的香气跟红亮。不过呢,如果个人口味需要,稍微加一些也不是不可以。尤其是糖这个东西很多人喜欢用来提鲜,我也可以接受。下老抽肯定不行,下去肯定会坏了颜色,现在的猪肉都是饲料猪,没那么鲜美,稍稍加点味精鸡精或者味极鲜酱油,也是可以的。料酒带点酒香进来,我以为会抢了豆瓣的香味,我不会这么干。至于豆豉,倒是根据个人口味了,豆豉跟豆瓣酱本来就是兄弟,略略来一点改变一下风味也并非不可以。另外,有人喜欢炒点蒜片或者蒜粒进去,我觉得也可以接受,不过有青蒜苗了,再加蒜片总觉得有些多余。

吃回锅肉还是要配饭,而且别吃多,毕竟油大。完美的回锅肉应该表面焦香,又油润糯口,肥而不腻,肥瘦层次分明,咀嚼下去完美融合不觉肥腻。味道应该是猪肉香跟豆瓣香气的完美结合,肉片的里层应该还能保持部分朴素的猪肉香气(所以肉片要微厚一点),这样吃起来才层次分明不会死咸,外加青蒜苗的蒜香和清爽,真是完美的搭配。

饿极之后,第一口就着回锅肉的香喷喷的白米饭才是最完美的,一旦吃多了,也就享受不到这美味了。

其实真正做一盘完美的回锅肉是很难的,正如石光华先生所说:“越简单的,越要用心”。而完美只是心中的奢求,不可完美,用心即可,也何必纠结“正宗”,好吃足矣。 另外还不得不感叹中文的博大精深,回锅肉三个字竟有如此多的变化。如果把回锅肉叫成“特调微辣鲜香豆瓣青蒜苗配干煸水煮猪五花肉”,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2014.3

bookmark_border辣肉素鸡面和小笼包

上品小笼的辣肉面和小笼包

虽然”盖浇“这个东西不是上海的专利,但是在上海,基本上每家传统小店都是离不开各种盖浇的,很多本地人都会经常吃这些东西,甚至每日每餐吃的都是这些东西。

这家上品小笼的辣肉面,味道和口感都非常一般。面条用的就是家常碱水挂面,往往带着一股碱味被捞出,面汤也比较糊。而且如果不多要求,他家的面汤是不放酱油的,这也许仅仅是为了减少一道工序,省时间多煮出几碗面。因为没有酱油,一端上来碱水味道更重了。 他们家的辣肉浇头也很一般,第一口的感觉酱油比较多,味道偏咸,倒是基本吃不出辣味。也许这就是他们家的面条不放酱油的原因。更让人不舒服的是,辣肉咬在嘴里有点柴,且不入味,这跟辣肉外面偏咸的酱料形成了对比。应该是炒辣肉的时候,过早的放了冷水造成的。

相比之下,小笼好吃得多,毕竟刚出炉的小笼包味道都是十分赞的。上海的小笼,个头都不很大,死面做成,肉馅搅拌到起胶,因此一蒸就能出来很多汤汁。在冬天,一口下去里面鲜美的肉汤流出来,相当给力。可以自己用小碟子放点醋蘸着吃,更有风味。但他家小笼缺点也很明显,和大多数街头的上海小笼一样,包子皮似乎不够薄,口感不好。尤其是褶子的地方,很厚而且做工粗糙而且很厚,一不好吃,二不好看。

上品小笼的辣肉面和小笼包肯定算不上是好吃,但也代表了上海小吃的味道——毕竟,不是每家小店都能做出顶级小吃的。在上海吃到的大多数普通小吃,也都是类似的味道。 价格上,则是非常平价。虽说不上很便宜,但这个价钱足以将这里变成上班族每天的食堂,也正让这里生意一直那么火爆。

2011年初价格:辣肉面 7元/碗,鲜肉小笼 6元一两(8个)

乔家栅的辣肉素鸡面

乔家栅的面比起上品小笼的,要到位的多。

乔家栅的辣肉面“默认”是搭配上一片素鸡的,除此之外,还会“附赠”一片生菜叶子。这样一碗面有荤有素,味道很足。 面条口感不错,宽汤一碗,汤水清爽,咸淡适口,味道很足。辣肉充满了油水而且分量靠谱,不会让人有“欠着”的感觉。

一般印象里,上海的浇头偏甜,他家的辣肉也有甜味,但一点不过分,只是用糖提了瘦肉的鲜味。肉火候到位,下锅之前应该用少量生粉搅打过,一颗颗的辣肉弹性十足有不缺乏嚼头。肉很新鲜,香气足够,十分有感觉。

更绝的,仔细嚼几颗辣肉,还真能吃出一丝丝辣味。这种辣味非常淡雅,它就像一个小丑演员在逗你玩,让人在这种上海的甜味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一种活泼的快感。 那一片素鸡恰到好处,口感很嫩,有点像肉跟辣肉口感截然不同但又互相呼应,趣味十足。一个是真“肉”,一个是仿“肉”,一口辣肉一口素鸡,好似小丑演员身边带了个女助手,就这么表演着他们的节目。

点睛之笔是这一片生菜,辣肉大荤,素鸡小荤,面汤虽清淡辣肉浇头会带上薄薄一层浮油。一叶生菜的出现正好吸收了这些荤油。结果是生菜素菜荤吃,别有风味,而辣肉素鸡还有面汤则因为这生菜清淡了很多,没那么腻人了。 除掉上面这些,随面附赠的一小碟开胃咸菜更是让一切变得如此美妙。

这是上海传统的雪菜毛豆,说是咸菜但一点都不咸,反而清新爽口,虽然有了生菜,但一碗面下肚,总觉得还是有点油腻腻的。这时候吃上两口雪菜,那感觉仿佛马戏之后的一曲轻音乐,让一颗躁动的兴奋地心慢慢平静下来,有种“结束了”的感觉。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成开胃小菜,在开始吃面之前先来上几口。或者直接拌在面里一起吃,又或者,开头一小口,往面里夹一筷子,再剩一下口最后解决。一碟小菜,乐在其中。

不过乔家栅毕竟只是个小店,面的质量并不是非常稳定。端上的面会经常放了太多酱油,或者太少酱油,或者太少的面汤,或者太多的面汤。总之,能否吃上一碗一切恰到好处的辣肉素鸡面,还得碰碰运气,多去几次。 价钱方面,比上品小笼的要贵得多,但还是非常超值,毕竟是小店。

2011年初价格:辣肉素鸡面 12元/碗

bookmark_border我怎么看待互联网应用的发展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互联网是为什么?

Bill Gates在2001年发表的“数字世纪”的文章,在今天看来,大部分都已经成为了现实。对于互联网领域IT领域的预测,非一个技术天才+商业天才不可,顺便说到S.B.那样的商业奇才,充其量能够把Office的销售额提升个几倍,但很难主导技术的发展方向。

互联网没有新东西 – 复制生活

21世纪,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元世纪”。而互联网之所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第一步则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

仔细体会,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互联网行业的很多赚钱赚眼球的应用,其实都是一个现实生活其他应用的“互联网版本”。例如最简单的IM应用,是面对面讲话或者寻呼机的互联网版本;Office工具,是传统纸质办公的互联网版本;各种各样的的OA,则替代了以往众多行政人员大脑中控制的“工作流”。显然我们很容易接受这种“替代”,那要回答这种互联网替代的“为什么”,就要首先去感觉这种“替代”。

一个替代的例子,则是SNS。SNS从03年左右被作为概念提出,到06年之后的火热,再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可以说催生了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产业。而SNS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复制人真实的社会关系。在真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要花去很大的成本维护社会关系方式不外乎是聚会,吃饭,或是电话,或是BBS,甚至是Blog,而这些方式对真是社会关系的复制程度,都远远没有SNS那么彻底,那么到位(论坛也许是最接近SNS了)。SNS的出现,使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轻松做到以往以前需要很大成本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现在在SNS上,24*7的维护者自己的社会关系,好像造就了很多“宅男宅女”,其实他们通过SNS,与各种朋友们的联系和交际可能比传统意义上那些成天出入灯红酒绿的“交际花”们还厉害。

这个替代的过程中,互联网对传统生活流程并非一成不变的复制,很多时候充满着“适应”,而产生很多新的玩法。例如OICQ工具诞生之日,曾模仿制作了“网络寻呼机”,使用方式有些类似对讲机(很多QQ老用户都还适应早前“一人一句话”那种方式吧)。后来我们发现,互联网降低了寻呼成本,直接可以改进为“二人世界”聊天,也就是现在大家习惯的“开一个窗口,二人聊天”模式。

很多互联网应用,并非一开始就以“替代者”的身份出现,但是一个互联网应用要融入用户,则经常找到一个“被替代者”,有了这样的“被替代者”,这个应用才能慢慢渗透进用户群,才能慢慢改进。

搜索引擎大概是现在最火热的互联网应用了。很多人都知道,搜索引擎的前身是Yahoo公司的“网络索引目录”,而真正到搜索引擎出现爆发式成长,则是人们有一天突然发现,这种新鲜玩意儿能够代替传统的书籍,电视或是智者,而向我们提供知识。直到这一天,搜索引擎才开始慢慢的起到这个“替代者”的角色,于是慢慢的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图书馆,百科全书等等的份额开始越来越小。

在线视频(Yotube, Youku等等)也是类似,很早起以前大家觉得在线视频是一种很无聊的应用。慢慢的,人们发现我们花在在线视频上的休闲时间可能已经超过了花在电视上的休闲时间!随着带宽,资费等等瓶颈的消除,在线视频的未来一定是进军家庭电视屏幕而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传统电视。(很期待某天在家打开电视看到的是yytv 或者 pptv 而不是某种 ccav)

这些都遵循这样一个公式:传统产业 + 互联网(包括计算机)= 新应用

SNS只不过是代替了传统的交际;
Twitter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多人广播交流(可以理解成公共场合演讲)的复制品;
QQ只不过是寻呼机或是电话机的复制品;
WebGame只不过是传统多人游戏的复制品;
电子商务只不过是对传统买卖行为的复制;
……

互联网确实正在复制整个真实世界,我想通过这个公式告诉大家的是,如果你正在做一个互联网应用,并且很自豪的宣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应用,不属于现有任何产业。那么也许你已经走上歧途。

甚至我想说,互联网没有新东西,一切互联网应用都可以看做某种传统应用的互联网改进。互联网应用复制生活,更重要的是“替代生活”,从而改变了生活方式。

以光速改变生活

之所以我们愿意去接受互联网应用对我们生活的替代,并不只是因为我们“喜新厌旧”,而是互联网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下面探讨的是上一部分中的”互联网(包括计算机)”到底是什么。这里我把一切总结为两个字:速度

IT和互联网领域,一切东西归结为一个电信号,并且以光速传输,这便是互联网应用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不同。

比如Office工具对纸质文档的替代过程,就是因为文档使用电信号在计算机中进行编辑,比使用纸张来的快速的多。这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事情,而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使这些电信号不仅在一台计算机中被处理,还在全世界的计算机之间被处理,甚至,无线互联网的出现使这些内容能够“随时随地”的被处理,这便带来了更大的改进。

我们接触到的应用,归结起来都会经过:数字化(单机) – 互联网 – 无处不在的无线互联网这几个阶段。这过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是很多想不到的速度,可能更准确的说法是“及时”,有人说这里面还有很多“智能化”的好处。往深处说,所谓的“智能化”也就是速度的另一种体现。因为在这几个过程中,信息越“触手可得”,越“速度”,我们越是能够对信息进行更好的处理,从而带来更大价值。

例如对于ERP系统,它替代了传统生产管理中的许多事务,则包含了很多“智能化”。最早,我们使用一台计算机,记录生产本身中的诸多事务,从而比纸质记录更加快速的处理数据和快速反应,这是第一个阶段。后来使用网络,我们在工厂中部署整套的ERP系统,有机的接合了各个生产的环节而并非只是生产本身。这个阶段,则是所谓的“基于网络的解决方案”,而随着无线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生产中的更多事务都能够被及时的数字化,及时的传输到网络中,及时的反映给人,反应给机器。

有很多“产业”或是“应用”,往往在没有IT的时候意义不大,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随着三个阶段的推移而浮现出更大的意义。例如Twitter服务:很久之前我们就能够在公众场合大声喊话从而引起关注或是传播信息,在计算机来临后,我们也曾通过邮寄软盘光盘等方式发布信息,互联网来临后,这样的看似无意义的举动突然成本变的非常低,于是Twitter出现了,而移动互联网使得Twitter的及时性大大增加。

这三个阶段,几乎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计算机开始普及所有新应用需要经历的。

再看民用的E-Mail应用。最早,也许我们经常把一些信息保存在计算机上,方便处理,如果需要交流,我们可以打印出来并且邮寄,这是第一阶段。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E-Mail,通过网络直接邮寄,这是速度的提升。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我们随时随地收发E-Mail(可以理解成短信,其实他们差不多),这便造就了黑莓,造就了新的传奇。

再看Mp3音乐,从留声机,到随声听,到随身CD,到随身Mp3,到iPod;

再看最原始的读书笔记,到电脑上的读书笔记,到douban应用。

我们套用这个发展过程,可以假设,任何应用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而在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便会称霸市场。大家可以思考一下Windows XP,IE,Google Search, iPod, Facebook, Twitter,Amazon这些曾经或者正在称霸市场的产品或者是任意一个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1. 属于什么传统产业,2. 属于哪个阶段

如果我们再激进一些,去寻找各个产业,绘制出一张二维图表,也许我们思路会更加开阔。

利用这个规律,我们不妨对电子商务做一个蓝图展望。以电子商务为例,电子商务现在正在第二个阶段蓬勃发展。过去,没有电子商务,我们仅仅是去商店买东西,后来,商店开始使用单机记录销售和货物信息,再后来是ebay,是taobao,这是第二个阶段。而第三个阶段显然还没有到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和电子商务结合能够带来什么:

Ellnie是一个白领,她每天的早饭都是在上班的地铁上使用选购,地铁到站后她订购的早餐就出现在出站口;
Fanna出门旅游,她两手空空的站在峡谷中,订购了帐篷,食物以及其他一切,一小时后她便开始了野营;
Gisa在大街上逛街,突然下雨,她订购了一把雨伞,5分钟后伞送到了手中。送货者是根据GPS找到Gisa的。
有一种新的职业出现,他们就像110巡警,负责在大街上巡视,当接到“辖区”内有订单出现时,便最快速度前去取货并送货,听起来好像很复杂,当然一切的取货,送货过程路线都是由光速实时计算的(别忘了“物联网”)。

觉得不可思议么?想想看无线互联网结合SNS已经让你随时随地了解朋友们的最新动向了。

taobao已经开始研发自主手机,这个市场会相当的大。

我要说的是:互联网最大的优势是“速度”,可能更准确的说法是“及时”。当高速的互联网取代传统的工作生活方式,这便是机会。

瓶颈

如果你认真的读到这里,可能已经开始跃跃欲试拿着你绘制的“二维表格”并开始酝酿着创业计划了。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我们上面说的一切都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

最大的瓶颈也许是技术,例如在没有3G服务或者3G服务资费很高的地区,很多应用都难以开展。另一个瓶颈或许是政策,看看Twitter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就会明白。有许许多多的瓶颈制约着发展,但永远记住,只要某天某个瓶颈一被解除,发展必定是爆发式的。

当通往第三个阶段时,在技术上的瓶颈主要有这些:

3G网络的速度和资费 – 看看中国联通的wo的价格;
移动终端的性能价格 – 看看明年一月Apple将要推出的平板电脑,我很期待的Windows Mobile 7以及相关设备;
云服务 – 看看中国是否能有真正靠谱的云服务商出现
数据为中心的服务发展 – 众多Open API是否能通往一个终点

而我们所必须关心的,则是这个应用的瓶颈有多少,在哪儿,是否可能突破,何时能够突破。永远记住,瓶颈突破的标准,是应用带来的价值大于应用本身的成本。

依赖

一切的一切之后,我们再也离不开互联网了,于是:互联网产业形成了。

一个新应用的产生

其实除了互联网,每个行业的新产品都有这么一个改变人类生活的过程。汽车,钢铁,喷气式飞机……而互联网不同的,大概就是它以光速而来吧。

bookmark_border八卦 和 星座

很早就想看些这种东西,这些天说忙不忙,说闲不闲,于是开始认真研究了。

我可以百分百的说我不是个迷信的人,如果没有能让我信服的道理,我是不会去研究的。

身体越来越差,试过一些方法,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前些日子为了驱寒吃了太多羊肉,这些天明显上火严重,黄帝内经曰:离火上身。

从离火说起吧。

八卦之中,离卦外刚内柔,阳刚之气在其外,阴柔之身于其内,则离,离也就是美丽,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是离。

上火,就是典型的离火的感觉,靠着每天的食物,带来那些暂时的热量,维持着冬天的体温,看起来是很好很美丽的时期,而实质上,身体确实越来越脱离正规,就好像一团烈火包住了一个虚弱的身体,看似勇往直前,实则虚无缥缈,当那一团火光燃尽之时,一切都趋向于无,趋向消亡。

因此离火是种可怕的东西。外表光鲜,不一定就是好事。

虽说离火也有好处,即外表光鲜,但仅此而已。

而相反的是坎水,阴柔其外,阳刚其内。也许是现在需要的吧。

不说太多,倒是一直在思考很多数字的含义,比如老阴的6,老阳的9,9*9=81的九九归一。

八八六十四卦,通过简单的二分,把世界通过六次分解选出了64种状况,然后给每一种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导出每种状况下何吉何凶,这分明就是世界的道理,是中国人用一种特殊方式对待人处事的阐述,可惜太难懂。

何谓卦,挂也。八卦,就是在纷繁复杂的思维下,把事情挂起来,客观的,理性的,把凌乱的思维分成清晰64种方式,然后仔细的思考,理性的回答问题。再复杂的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八卦指导了如何面对现实,指导人如何归于理性。当把八八六十四卦都研究透了之后,确实,你几乎就能在所有环境下游刃有余了。

终于领略了八卦的高明之处。它确实把道德经里面很多道理做了极为严谨的分类。可惜现在很多东西都还不是那么懂。

觉着这显然比西方的12星座高明的多。

很早之前一直把星座当成“资本主义迷信”,星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很无聊的像猜谜一样的告诉你一些无聊的事情,但是很早也注意到有的星座解释非常的完善和有意义,这很类似八卦中的某些解释。甚至,很多人看起来和星座描述确实好像有关系。

这也好解释,根本的理论是,当一个人不停地认为自己“属于某星座”时,他就会开始按照这种星座的描述生活,不是“星座像他”,而是“他像星座”。

但其实,还不只这些。

星座按照12各月来划分,人类文明大多实在温带的北半球,因此每个月之间最大的差异也许就是天气了。根据一些理论,儿童在0岁成长过程中,天气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这些东西很有可能影响长大的人。

稍微聪明点的人应该能理解,一个一生下来就在春意盎然气氛里长大的婴儿和一个一生下来就面临严寒饥饿的婴儿肯定会有一些不同,其实多愁善感的双鱼座。

这种差别虽然我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大影响,但这应该是为数不多的解释“星座理论”的东西吧。

但是还有别的。

不管它是如何划分的,星座它也帮你划分了12种状况,告诉了你在这其中一种状况下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有些什么好处,有些什么坏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和八卦的卦象是类似的。也许你并不属于这种星座描述的内容,但潜意识的,长时间的或者有时候失去理性防备之后,人很容易潜意识里面开始模仿自己的目标星座。然后,星座的指示也就成了一种理性的,旁观者的指示,这样的指示往往是有效的。

就好像一个有限自动状态机,在某个状态下,只要通过这个状态转移,就能够进入另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状态。由于当局者迷,非理性的人往往无法搞清楚当前状态和需要进入怎么样的状态转移,而这个时侯来,看看星座,倒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思维行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古话。因此对于真正相信星座的人,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这确实会是有意义的。

很无聊,不过,倒是真的从这里面学到了一些东西。至少,中国的八卦比起西方那套东西来说,严谨的多。二进制比十二进制牛很多 呵呵。

有个最简单的道理,当犹豫不决的时候,就丢硬币也好,猜数字也好,选择一卦,开始行动,然后按照八卦指示让事情一步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不是很像敏捷开发?),这至少比某些“智人”成天思考“to be or not to be”好的多,最怕,就是“什么也不做”。

bookmark_border配了一台机器

今儿帮同学弄了一台机器,定位在普通应用+上网+学习基本操作~~~使用者是电脑盲

一番周折,主要配置如下

sempron64 2500+ 华擎p4m 256*2 wd80g benq17寸纯平

总价3120!

一番使用,价格之低,性能之强超乎想象.....

回来查了查taobao价格:

sempron64 2500+盒装 499

华擎k8m 445

ddr333 256 130*2

……

总体说来,和砍过价之后也差不多,应该说买得还行,卖家应该只有100左右利润了,呵呵

自己评价起来,256*2的双通道家用很爽,即使共享掉64m显存依然还是很不错的,sempron64的处理器也算是沾上了64bit的光,2500+的超频不用说,上去30%-50%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最实惠的算是那块k8m 全集成,才445的价钱,还是一句话,太实惠了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块主板竟然直接支持sata+raid,试想,两块sata120g坐在一块儿,岂不是。。。。4000m/min的ghost速度,不是闹着玩的 我的笔记本硬盘ghost速度才120m/min

如果有玩游戏的需要,还可以上来一块9600pro的,也就几百rmb的事情

那块cpu,最后是520成交的,结果正在安装时,旁边有人问价,那装者头也不回——560..

那块主板,开价到了550,正常价格应该在430左右,汗死。。。

一个杂牌子2.1音箱竟然是100块!宰!

机箱+电源230块,电源还是杂牌,机箱薄得跟什么似的,毛边都没刮干净,还扎手。。。。

总结,梦之岛是个宰人的地方,我大概找到所谓非行家买品牌机比兼容机便宜的原因了吧,呵呵

发表于 2005年10月02日 11:2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