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Luftschloss、生态系统与同理心

单曲循环了一天《Luftschloss》。

作为白日梦的生态系统

这首曲子只有3分多钟,听了一天,然后我就觉得神清气爽,精神好多了,嗓子也不疼了,身体也舒坦了。

所以被洗脑不一定是坏事,要看被什么洗脑,以及在什么场合以怎样的状态被洗脑。

洗脑这个词儿容易引起误会,我也不喜欢。所谓洗脑实际上是创造一种氛围,让处在这种氛围中的人发生某种变化。

人总有一种理性的保护自己的能力,但它就如坚冰,只要在某种氛围中待久了,再硬,也会化。

除了氛围之外,现在还有一个用滥了的词叫“生态系统”。我认为它们在商业的场合表达的意思类似,当你处于某个生态系统中,你就会被潜移默化的被改变。

伟大的公司往往都创造生态系统,最典型莫过于苹果。从果粉、开发者、到苹果专卖店的天才们、苹果公司员工们,再到乔布斯、库克,都处于这个生态系统之中,玩的不亦乐乎。

苹果公司从中受益,每年收一次苹果税,割全世界的韭菜。

苹果公司赚钱吗?当然。你说这是洗脑吗?是。它做的对吗?我觉得没毛病。这就是商业。

不服,你行你上啊?别光 BB,看看华为。

Luftschloss 是个德语单词,原意是“白日梦”,或者“空中楼阁”一类的东西。当然这是翻译成中文的说法。

Luft 是空气的意思。Luftschloss 客观冷静的指代了那种飘在空中,无法落地的感觉。一方面有白日梦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一种浪漫、舒适的感觉,正如这首三分钟的曲子创造的氛围一样。

这里的白日梦并没有那么贬义,白日梦本身就是很舒服的,谁不想睡个午觉躺平做做白日梦呢。

生态系统也是那样,当你处于一个不错的生态系统比如苹果生态系统中,你会发现生活变得轻松舒适了很多,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好像经历了一场白日梦。

虽然进入这个生态系统需要一些代价,包括金钱的投入、时间精力的投入——你需要学习并遵守很多生态系统之中的规则。

表面上看,人在进入生态系统时失去了自我,被迫臣服于生态,且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依赖,这是一种牺牲没错,然而这种投入的牺牲是不是值得,只有自己知道

所以到底如何选择?选择不沉沦,选择沉沦,或选择清醒的沉沦?

看你。

生态系统中的 Scenius

《Luftschloss》是布莱恩·依诺(Brian Eno)的作品。

Eno 是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家。在 1970 年代,电子音乐迅速发展,Eno 本人做了许多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中包括开创了“氛围音乐”这个流派。

Eno 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实际上开创了一个电子乐的新的生态系统,为这个世界上增添了很多美好的东西。其中就包括《Luftschloss》这首作品,它发表于 1978 年的《After the Heat》专辑,也是早期氛围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 2009 年,Eno 曾发表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评论聊生态系统:

“有时有非常丰富的场景,涉及很多很多的人——有些是艺术家,有些是收藏家,有些是策展人、思想家、理论家,是时髦的人,它们知道什么是时髦的东西——各种各样的人创造了一种人才的生态。从这种生态中产生了一些奇妙的工作。”(https://www.synthtopia.com/content/2009/07/09/brian-eno-on-genius-and-scenius/)

然后 Eno 创造了一个词:Scenius。用来指代这种生态系统中的灵魂人物。

Eno 自己就是一个伟大的开创性的 Scenius。

从商业的角度,我们发现伟大的公司背后,几乎都能找到 Scenius 这样的角色,我们有时候也称其为 OG、或者教主、或者灵魂人物之类的词。

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许许多多的人围绕在他们周围,倒也不一定直接替他们打工卖命,而是跟随着他们的方向,各自做各自的事儿,并沉沦其中。

这些成员还会主动宣传自己的组织,不断纳入更多新鲜血液。他们往往会笃定的认为,自己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或者工作方式,找到了组织,真心的希望身边的朋友也加入。

就像作为果粉。我给苹果贡献了那么多钱,还不停地帮它安利给身边的朋友,我图个啥?

我想了半天,图的就是一个助人为乐。

每次看别人放个 ppt 折腾半天搞不定,我就有一种淡定的掏出 iPhone 打开 Keynote 的冲动。

不过大多数情况下,结果并不美妙。有时,对方在我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买了 MacBook 却不怎么会用,TA 可能不会骂苹果,因为不会用是他的问题,不是苹果的问题。但有时候 TA 会骂我——这安利的啥破玩意儿,Ctrl + C 按了半天都没法复制。

我为了保存脸面,只能灰头土脸的再去教他,Mac 系统上,要按 Command + C。

我又想了半天,我图个啥?可能图的还是一个助人为乐吧。

然后我就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乔布斯和库克是那个 Scenius ,但我不是。

后来疫情在家蹲着,玩了两年拼多多,我突然又明白了,黄峥也是一个 Scenius。

顶级优秀的艺术家也都应该是 Scenius。

同理心没那么简单

其实这几年来,我已经很少干那种助人为乐的傻事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前几年我花了不少时间去做户外领队,涨了不少知识。

除了强身健体,做户外领队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明白了助人为乐很多时候是吃力不讨好的。

大多数你觉得你在帮助对方的时候,对方并不一定会领情,又或者会把这种帮助当成理所应当。

这种人与人的连接是单向的,它不可靠。一方面,你可以付出不求回报,但这种付出对于对方可能是很大的负担——不论时间上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另一方面,万一你有一天突然有事儿不想帮助对方了,戒断效应带来的副作用是可怕的。

还有更可怕的,有很多聪明人会利用人喜欢“助人为乐”的这种心理,去达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伪装成老年游客的走私毒品的大妈,让你帮她拿行李。

助人为乐要分场合,背后重要的还是同理心。

(以下内容写于 2021.10.28)

投资大佬们都爱说同理心。

查理芒格在多个场合提到过,做好投资少不了同理心。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在《价值》书里也多次提到,要”富有超强同理心“,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有大局观之类的话。

我们对同理心的通常理解,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的能力。这样就能更好地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更好解决问题。

同理心的第一次失败

我第一次对同理心的体会,来自做户外领队的经历。我曾做过业余户外领队,这工作听起来并不难,跟导游差不多,无非就是带着一群十来人的队伍完成几天的户外徒步之类活动。

与导游不同,户外活动运动强度更大,也更危险。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导游工作外,你还要负责团队安全,带领团队顺利的完成计划的任务。

这过程中,你是队长,不论是队员体力不支、准备不足、装备损坏、还是突发路况、恶劣天气,都可能会带来突发影响。作为队长,你必须处理好一切。

刚开始学习做领队时,我就被告知”要有同理心“。第一次上任领队之前,我自然也非常重视这事儿。

在出发前,我试图设身处地的去回忆自己曾经当队员时的种种不愉快。我想着如果我是领队,一定不能让这些不愉快再发生,于是做了各种各样的准备与改进计划。

我设计了一套完美的流程,做了详尽准备。包括详细路书,完整的安全指南,也包括提前写好的欢迎词甚至安抚体力不支的队员的话术。我还花大量时间准备了各种Plan B,C,D…,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细致到有队员中途想坐车怎么办,晚上吃饭有人吃不惯怎么办,一直到主动为队员准备好足够的备用的水、干粮甚至袜子。

我想如果我是队员,应该遇不到比这再好的领队了。

第一次领队工作就这么开始了,可一切并没有那么顺利。一开始,漂亮的欢迎词和话术的确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正式活动一开始,似乎所有事情都在跟我作对。

结局十分悲催,整个活动过程状况百出,我的评分很低。

有个新手队员,可能是穿的鞋不太合适,才开始不久就走不动掉队了。作为队长,我安全起见,很快建议他及时中止,早早原路返回。后来因为没有完成行程,他一直不怎么高兴。

为了队伍安全,我一路上非常严格的要求所有队员严格按照事先立好的“规矩”行事,比如“走路不拍照,拍照不走路”,比如必须让领队走在最前面,队员绝对不能超过领队(以防走岔路)。尤其对不爱守规矩的老鸟,为了安全考虑,我一直不停要求他们要老实的待在队伍中。可他们也不满意,大概因为觉得自己户外经验丰富,还要成天听我的唠叨。

为了照顾体力没那么好的队员,我一直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不停嘘寒问暖,主动帮他们纠正走路姿势,帮他们背物资,帮他们安排在队伍中的位置,帮一切我能帮的事儿。

不过,他们似乎决定这都是些理所当然的事儿,不仅没有多少感谢之情,反而在第二天我不愿意再帮忙的时候,开始抱怨起来。

甚至,另一些队员对我只帮助其中一些队员的行为不满意,认为我偏袒一部分人,没有对所有队员负足够的责任…… 这种感觉简直太糟糕了,初次当领队甚至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吃力不讨好”。

管理期望比设身处地更重要

事后,一位领队前辈用一句话点醒了我,前辈跟我说,“你要管理期望,不能做保姆!”。

回想起来,我事无巨细的准备给了大家过高的期望,一上来就让队员们就看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领队”,期望被拉的很高,却享受到了一系列标准化却死板的服务,与期望不符,自然评价一落千丈。

毕竟所有人最终平安到达终点了,从“安全、顺利到达”这两个最重要的大局观来看,我是个合格领队。但这距离一个“优秀的领队”还差很远,大多数队员并不是来“参军”而是抱着放松休闲的态度来参加活动的,安全只是领队的最低要求。

其实整个路程中也并非所有路段都那么危险,比较轻松的路段,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的确应该更主动让大家自由一些。

更大的问题是,每个队员的经验,背景,期望各不相同,这直接导致我一刀切的做法几乎没有让任何人满意,反倒是强拧的瓜不甜,每个人都感到了些许不适的地方。

我所谓的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起到了反作用,看似聪明,实则犯傻,这与富有同理心背道而驰了。

还好有经验的领队们跟我说,犯这种直男错误再正常不过了,这是每个新手领队都容易犯的错误,这让我稍微得到了一点安慰。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确是重要的,但同理心绝对不只包含这些。

我学习了不少改进方法。比如可以一开始不要说太多漂亮话,可以先组织队员们在去程的大巴上做做自我介绍,不单介绍自己的背景,还要说出自己对行程的期待,尽可能的让队员们互相交流。

总之通过各种手段,你要去尽可能了解每个队员。然后在了解大家的基础上,再以领队身份补充并提出自己的期望(主要是安全),顺带着从给大家提供支持(而不是提要求)的角度为大家提供路书、安全须知、注意事项等信息。

走向无为而治,也许什么都不做才是最好的

在管理好队员期望的基础上,领队要意识到,整个户外活动中每个队员都在不断激发自己潜力,挑战自己。作为领队,我们得相信队员们的潜力,尽可能无为而治,主动把存在感降下来。

在户外任务过程中,一旦领队存在感弱了,队员们很容易自然意识到真正来自大自然的危险,从而提起十二分精神。

一旦队员们自己对自己负责了,很多领队之前遇到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领队只要坚守好“安全”这一条底线即可,在不涉及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给队员们最大的自由度,只有在队员或整个队伍真正遇到危险且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有必要出现,做雪中送炭的事儿就够了

这时领队不再是保姆,更多成为了队伍催化剂。针对不同的队员在不同阶段的需求,领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就足够了,因为领队的存在,队员们的期望被更好的满足甚至超出期望,领队与队员们形成共鸣,共同完成目标,这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投资中的同理心

绕了一圈,回到日常投资工作,同理心也同样重要。

我们公司日常会安排研究员之间的互相路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对这种路演的要求是“能让第一次听路演的人理解这家公司”。这其实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活儿,作为分享者既要把研究标的琢磨的非常透彻,又要精炼出核心要点,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给听众必要的信息。

大家研究能力都很强,但分享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喜欢事无巨细的罗列和输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听众来说,总是觉得要么信息过多过于冗杂,要么没讲到重点或漏了重要信息。

我们来重新理解“能让第一次听路演的人理解这家公司”,分享者不应该简单的事无巨细做罗列,也不能一味按照自己喜好做概括总结。与做领队一样,分享者不能忽略的是也主动去了解听众的背景与期望,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自己分享的内容。同样在听路演,不同的听众知识背景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关注点不同,期望也不同。

作为分享者,没有必要强行“设身处地”去向听众灌输某些观点,要相信听众都是可能用真金白银去下注标的的人,只要这个标的有意义,听众自然会提起十二分精神去寻找自己的关注点。反过来,作为听众的角色,也应该主动提出和告知分享者自己的期望,同时去了解分享者的期望,也了解其他听众的期望,再与自己的期望做匹配。这其中都少不了沟通与同理心。

公司只是试炼场,比公司内部分享更重要的,是在投资实战中与市场先生打交道。

价值投资者崇尚独立思考,但独立思考很容易走向“一意孤行”从而犯错误,就好像我初次做领队时候犯的错误一样。

在对行业、公司的判断中、对市场先生的判断中,我们一样需要富有同理心,首先去管理好市场先生的期望。市场先生代表了市场上大部分的投资者,他们是我们投资的对手盘,但更是我们一起陪伴优秀公司成长的同路人。

作为投资者,我们也应该先把存在感降下来,放低姿态去细致的感受到市场的一举一动,感受到市场为什么情绪亢奋,为什么出现低迷,在公司经营发生一系列变化,在发生一系列宏观事件的过程中,去感受市场的自信、坚定,抑或是害怕、无助。

这是一种慢慢形成的对于市场的感知力,就像作为一名优秀领队逐步开始了解队员们一样,我们对市场的理解逐渐加深,最终与市场形成共鸣。在此之前,不要轻易出手。这也是敬畏市场的表现,“市场大多数时候都是对的”。

我们相信大多数的时间里,市场会做出正确的判断,股价相应的也会随着市场先生的情绪,围绕着公司基本面变化的过程波动。

接下来才是雪中送炭的时间。在与市场产生足够共鸣后,我们可以将我们掌握的信息与市场预期做比较,然后判断市场上大多数人的预期是会逐渐加强还是慢慢落空,根据判断结果,自然而然能够做出相应的交易动作。如果我们判断正确,市场先生会给我们奖励。

人性就是这样,在没有与对方形成共鸣之前,任何多余的思考都是一意孤行。

富有超强的同理心,需要在沟通基础上的理解对方并管理好对方的期望,并在与对方形成共鸣的基础上做出相应决策。

同理心没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感知力。是你真正理解对方的结果,它并非什么神奇的读心术超能力,而是来自耐心、专注力、理性思考等一系列优秀品质长期作用的结果。

bookmark_border破圈指南、门槛与偶像

聊聊破圈。

我并不喜欢写这种实用主义的像鸡汤一样的东西,但的确也经常跟人聊到这事儿,既然有需求,那就还是写写。

(此文送给昨天过生日的奇点同学,祝奇点同学早日辞职,早日进文娱的圈,也早日破母单的圈)

年轻人破圈指南

圈外人该怎么加入一个圈子?

第一、虚位以待

太多的人在第一步就死了,有个朋友喊你一起去看展,你说哎呀,晚上有点累还是躺会儿吧,或许你就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破圈机会。卒!

都说大佬要保持松弛感,其实反了,越普通的人越应该松弛,充分的属于自己的时间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础。钱、资源、人脉都可以攒,只有时间属于自己。

什么是自己的时间,就是完成自己的工作、学习任务之外,在充分休息之后,还有余力的时间,虚位才能以待。

时间如果没有,那先想办法有。

当前的状态是学生还是工作还是创业还是公务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时间是最基础的弹药,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充沛的精力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有时间以后,你还需要准备好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B站账号、或者小红书,然后不时去更新一下。

第二、做点事儿

观察一下这个圈子的人都在做什么,然后加入他们。

最简单的办法就去办公楼下的咖啡厅坐着偷听讲话,我最早深入了解腾讯这家公司,就是偶然发现只要在腾讯滨海大厦一楼的爱马哥咖啡厅坐坐,就可以听到很多有意思的八卦。可能有的人坐坐就真的只是坐坐,但可能有人坐坐就有上楼参观的机会了。

你有很多很多方式进入圈子,购买圈子的产品,参加圈子活动,都是直接的方式。想知道苹果公司的大牛们都在研究什么吗?买台苹果电脑,申请一个开发者,就可以加入开发者社区了,各行各业都是这样。

当然,有的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门槛可能非常隐蔽,这很正常。实际上大多数圈子的门槛就在于你根本不知道门槛在哪里。需要花点时间去琢磨。

但心诚则灵,你可以从一些最简单最表面的事情开始,比如翻译行业文档,比如整理行业相关的播客的录音稿等等。

我听到过的所有进入转行破圈的故事,几乎都是从用户访谈和整理录音稿开始的,文字是神奇的东西,通过大量阅读这个圈子保存的文字资料,你会学到这个圈子的人有谁,有什么黑话,以及最近在关注什么事情,以及各种八卦等等等等。

另一方面,除了自己能学到东西之外,这些文字素材也是你与圈内人打交道的高级弹药,通过亲自整理文字稿,你将会有机会拿到这个圈子需要的许多第一手资料,这就非常有价值了。

话说我今年翻译了史蒂夫·乔布斯档案馆(Steve Jobs Archive)于 4 月 11 日上线的新书《Make Something Wonderful》,这本书真的很棒!我相信它会改变很多人的一生,强烈推荐。(点这里:制造些美妙的东西——《Make Something Wonderful》全书翻译

第三、开始学习

每个圈子都会有自己圈子的专属技能,很多人喜欢去考个证报个班或者读个MBA,并打算以此进入新的圈子。

我持保留意见,这事儿就像买学区房一样,买不好你会发现你的邻居都是来混圈子的,大家大眼瞪小眼,赚钱的只有卖水的机构。

当然有的付费圈子质量也很高,但我还是对所有需要付费才能进入的圈子都有一定的戒备心。

有的培训机构本身就是圈内人,有机会给你一些资源。但最好的方式,还是有真正的圈内人来带你入行,重点在于,永远别指望有人主动来教你,哪怕已经付了钱。没有人有义务来教会你,尤其是你是一个圈外人而别人是圈内人的时候。

所以如果遇到有人愿意带你入行的机会,千万要珍惜。这个人可以跟你是任何关系,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同学,或者一起旅游的朋友,甚至路边的清洁工(传说中的扫地僧)。

一个好办法是多提问,并谨慎谦虚地对身边所有人一视同仁。虽然别人也不一定理你,但脸皮厚一点,想想马云当年兜售“中国黄页”的视频。

不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学到些什么。如果你想进码农的圈子,作为一个前端工程师,如果不能回答“Flex布局和Float布局有什么区别”,是不可能得到一份前端工作的,虽然这件事儿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一定就很重要。

对了,还可以问AI。

要终生学习!

第四、输出价值

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后,你一定会发现,如果想再进一步,就需要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这是圈子内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你很难从教科书或者培训机构那里学到。

其实从一开始,学习最好的办法是找机会向圈内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找人互换。到这个时候,可能你只能通过这种方式继续学习了。

也就是说,是时候开始向圈子内输出有价值的内容了。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是吧,一个刚刚进圈子的小白,怎么就可以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呢?

还记得翻译吗?没错,就是翻译,翻译是最容易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方式。不光是语言的翻译,圈子里不同的人之间也需要翻译,高层的话语体系和中层的话语体系之间也需要翻译,翻译是一件非常有学问的事情。

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勇气输出观点,你是否是行业顶级专家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只要能输出你的真实观点,并且让你讲的话被对方听懂就足够了,就是有价值的了。

贡献越多,得到的也越多。不论如何,都要输出价值。

第五、训练同理心

持续翻译和输出价值的过程,刚开始需要勇气,但慢慢的,你需要训练同理心了。这可能是最难的地方,也许需要一些天赋,如果你天生就有,那再好不过。

经常你会发现,你讲的话没有回应,你自认为很好的内容得不到反馈,或者你明明把事情做了,换来的却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如果你继续问为什么?那情商也太低了,给个眼神自己体会吧。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需要自己去体会对方需要什么,体会圈子需要什么,再体会你需要什么?再体会你该做什么,该讲什么话,好的时机是什么。都是体会。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呢?很多东西如果说得清,就不需要你了,你的任务就是把事情说清楚。或者,很多时候不需要说清楚,做就行了,又或者,时间太宝贵,没必要说清楚,多说无益,干就完了。

你听不懂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你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你就是问题。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在面试时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突然有一天有个三年没打过交道的前辈突然跟你说,你跟我一起去北京出个差吧。你应该如何应对?

你如何看待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就决定了你的发展前途。每个圈子里都充满了共鸣和隐喻,也正是这些无法用几句话说出来的东西,让圈子能够成为了圈子。

理解它们,需要大量知识积累,以及一点点智商以及情商,再加上天赋。

很多人为了理解这些,非要跟圈子里的人喝酒打牌混在一起,这就看个人洗好了。有一些小的Tips非常值得新人学习,比如主动带队旅游团建,或者主动帮大家策划项目,总之大家多玩在一起,时间长了,可能就有体会了。

先利他,然后悦己。

第六、维持声誉

有的人喜欢真性情,也有很多人特别注重外在形象。有人喜欢 E,也有人喜欢 I。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物极必反,最终唯一重要的事情,是你在圈内的声誉。

多少人知道你,你有哪些标签,你能提供什么价值,如何与你打交道。这些内容越明确,你也就越能为圈子提供你的价值,带来更好的声誉。更好的声誉又会把更多志同道合的圈内人或者圈外人带到你身边。

一旦形成这样的正反馈,事实上你已经是一个圈内人了。

在圈子里建立口碑,经营好声誉非常重要。尤其是要主动拉黑有毒的人,哪怕是你的上司,千万不要和价值观不一致的人辩论,即使你取得了辩论胜利,很可能也会获得一个黑粉。

尤其不要轻易树敌,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需要朋友们的商业互吹,黑粉会要你命。

第七、诚实有耐心

永远不要说假话。

很多话可以不说,但说出来的话一定要是真话。做错了就承认错误,做得好就主动邀功领赏。对错不重要,事实上很多事情并没有对错,但诚实是最宝贵的美德。

大多数时候引导你不诚实的,是急功近利和缺乏耐心。要明白的是,其实大多数时候没有机会并不是你的问题,突然有很多机会可能也不是你厉害。谦虚谨慎观察,耐心等待机会出现,还是要诚实认识自己的位置。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也许是最难的。

“害怕错过”可能是大多数新人的心理状态,就好像第一次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就会害怕错过。

老人从不害怕错过,因为已经错过了太多。

也因此有了耐心。

第八、谨慎花钱

不要总以为花钱能解决问题。

在某些关键的时候,花钱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比如从上海到北京,多花点钱坐飞机就可能省下那么些时间。但比如你困了,再怎么花钱都不如睡一觉实在。这就是花钱解决不了的问题。

始终要谦虚去搞懂哪些是花钱解决不了的问题。事实上在今天这个社会,资本泛滥,圈内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可能很多时候都已经被解决掉了。

你会发现很多人来向你兜售他们的产品,告诉你花钱能解决很多很多问题,但事实上,花钱也许能解决人,大都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要谨慎的花赚到的每一分钱,始终要想清楚花钱的投入产出,尽可能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大多数人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将“本金”和“利润”区别对待。对待本金的时候慎之又慎,但对待利润的时候却似乎变了一个人,突然就挥金如土。

其实不论本金还是利润,不论自己的钱还是别人的钱,都没什么区别。

小心使得万年船。

第九、沉淀知识

写到这里你会发现,这里已经远远不是“破圈”指南了。

但其实每个人一生都在不断破圈,也在不断加入新的圈子。接下来还有什么?需要长期沉淀和成长。

把知识沉淀下来,尤其把那些踩过的坑犯过的错沉淀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能多加入一些不同的圈子,并能够在不同圈子中都建立起自己的声誉,那你会发现你能提供的价值可能就多得多,你也更容易破更多的圈子——如果你想的话。

到了这一步,你才是你。你其实定义不了你是谁,你是谁往往是你活动的那些圈子定义的。

其实我在说 IP 打造。

一些好玩的圈子以及门槛

这里本来想展开写写如何拉群,但感觉还是以后再聊。

只说门槛,拉群最重要的是门槛,前面提到,很多圈子最大的门槛就是你根本不知道门槛在哪里。有的门槛是显性的,但很多门槛是隐性的,搞懂门槛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学习加入圈子的过程。

举几个加入门槛例子吧。

(这里没收广告费,但的确夹带了私货,而且感觉我在泄露天机)

第一个推荐的是“魔方读书社”(魔方读书,喜气洋洋

创始人梧桐树,身份保密,创建了这个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自我展示、知识分享、长期学习的平台。

里面的资源远比你想象的多,加入门槛很简单也不简单。找到梧桐树或者读书社的朋友们比如我,参考:魔方读书社的朋友们,参加一次线下活动即可。

第二个推荐的是“Yestoday”(欢迎查看并下载巴菲特双语版股东信,更期待共建!

博主Ponge,创建了我能找到的国内价值投资领域线上的质量可能是最高的公开社群。

里面的资源远比你想象的多,加入门槛很简单也不简单。公众号菜单就有加入方式。但是加入后如何能获取其中海量的各种资源并学习消化,那就真的值得好好研究上一阵子了。

如果觉得难,可以先从翻译项目开始,这些内容非常非常非常有价值。

第三个推荐两个播客“文娱圈内人”和“投资实战派

对了,开头提到的奇点同学就是文娱圈内人粉丝群里的朋友,据我所知,他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散户投资人😁。

直接上图,就不多介绍了。

咒语还是要念的。

里面的资源远比你想象的多,加入门槛很简单也不简单。先进粉丝群,然后来录节目呗。

想进娱乐圈,这里就是大门。

想进投资圈,这里就是大门。

第四个推荐,放个我司实习生计划。

(链接:https://freevalue.feishu.cn/docs/doccnOtKTxj81xmlplj6PIZoQQf)

里面的资源远比你想象的多,加入门槛很简单也不简单。

这份实习生计划一直是公开的,但没有人告诉你该做什么,你自己决定该做什么。

还有很多很多很多优质的圈子,不是我不想推荐,而是我这里就是想夹带私货的。

对了,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不搞个自己的圈子。诺,这里:关于我

接近偶像,成为偶像

马斯克有一段名言,被写在特斯拉企业文化手册中:

“生活不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值得憧憬和向往的未来激励和鼓舞我们前行。

必须有一些让你能在早上醒来,迫不及待起身的理由。

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什么鼓舞了你,什么让你对未来抱以热爱。”

人热爱的东西很多,玩要玩出名堂,所谓名堂往往会以人格化的方式凝聚在偶像身上。

我还是要说,上面提到那些圈子里的那些人,不论是梧桐树、Ponge、RUXUAN、丁丁,永庆、周鑫、奇点等等,都是各自圈子里厉害的人物,难能可贵的,他们都愿意主动提供一些途径,去认识更多的朋友。

当然他们这样做,必然有他们自己的目的。这没毛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偶像也是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偶像,每个人都在互相学习、相互成就,所有人都需要成长。

乔布斯、马斯克之类的人物都是我的偶像(我的偶像们),但可能离我很远。身边的这些人,他们也都是我的偶像,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偶像往往离我们很远,但圈子可以让我们离偶像更近一点。

这就是地偶精神。

“平民偶像”绝不只是唱歌跳舞陪吃陪玩。

再说一遍,我没有收广告费。

下次细聊拉群。

拜拜。

bookmark_border娃娃、离火运与八卦

来聊玄学。

看着娃娃才能睡着

人类天生存在恐怖谷效应。日本人森昌弘在 1970 年代就发现了这一点,当我们看到那些跟我们长得很像,但又不是真人,或者不确定那是不是真人的时候,就会感到恐慌。

在战后的那几十年,依靠着廉价劳动力和大量工业出口商品,日本经济发展极其迅速,像极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1968、1969年日本GDP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2.9%和12.5%,但197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1970年日本GDP的年度增长只有0.4%。

那个年代,日本动漫产业进入了最辉煌的阶段,那时候已经有赛文奥特曼了!赛文奥特曼是“7超人(Seven Ultraman)”的音译,你没看错,就是“7”。再来一句话冷知识,我小时候最爱的艾迪奥特曼来自“80超人(Eighty Ultraman)”的音译。顺便再提一句,7 和 40 都是圣经中很有意义的数字,80 是两个 40。

另一方面,1970 年代,“丰田工作方法” 如日中天,有了它,日本汽车工厂的生产率大幅提升。日本人通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与思考,找到了一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席卷全球。

这跟娃娃有什么关系呢?有!奥特曼就是一种典型的长得像人的机器人,早期的机器人制作粗糙,但逐步变得精细。不过,森昌弘的恐怖谷理论发现,随着奥特曼们越来越像真人,人们对奥特曼的感觉就会从喜欢变成害怕。除非,奥特曼能够真正 100% 接近人类,这又是技术做不到的。

我其实在聊科技发展史。你会发现,这实际上阻碍了人类的技术进一步进步,人们本能的害怕制造出第二个”自己“。

于是,“二次元”诞生了。1970年的日本诞生了另外一部你肯定听过的动画片叫哆啦A梦。它放弃了奥特曼那种跟人长得越来越像的路子,转而使用了走可爱路线的机器猫,然后火到现在,成了许多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包括我)。

把时间再往前面推几十年,你会发现在 1920年代的美国,迪士尼和米老鼠的诞生,背后也有类似的故事。只不过那时候是美国人学会了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产生了一股来自美洲大陆的神秘力量,席卷全球,随后遭遇了大萧条。

同样关键词,同样的配方,同样的故事。

把时间往后再推到 21世纪,1998 年韩国大宇破产,韩国汽车产业被肢解。1999 年韩国政府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然后就连我都被蓝色生死恋这样的童话故事和宋慧乔女神洗了脑。

再丢一些关键词:特斯拉、比亚迪、理想、男人的第二个家、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中国、现在大街上的娃娃!

这就是为啥我会说研究汽车产业科技产业离不开学习二次元。

2022年3月,富士和马格南联手,在上海举办了一场为期 4 个月,名为「reconnect / 再次连接」的摄影展,这次展览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注意展览的时间和地点),摄影师奥利维亚·亚瑟(Olivia Author)和冯立让大家感受了一番“娃娃”。

对很多人来说,娃娃是一种心灵慰藉,在经济高速发展随后突然紧急刹车的时刻,人们需要适应,也需要一些东西,来安抚紧绷的神经。在中国香港,一直有“打小人”的习俗,你是不是也有过对着桌上的娃娃发泄情绪的经历?如果看到这里,给个一键三连呗。。。让我也平复一下心情。

在戴口罩的那几年,很多人都买了娃娃,娃娃承载了希望,承载了梦想。我甚至听到过“看着娃娃才能睡着”的声音,这种感觉,可能就跟小朋友看机器猫可以止住哭闹差不多吧。

我可以理解,至少从结果来看,2020年,你们都把泡泡玛特买上市了!

更何况,娃娃只是开始,现在还有数字藏品这样的伟大的东西,那是数字化,区块链上的,元宇宙里的“超级娃娃”!

离火上身的时代

这两天的上海,正大广场、南京路之类的地方搞起了各种元宇宙网红打卡点。前两天,漕河泾还开了一个号称“中国Web3解决方案”的大会,还有各种活动、展览等等等等。

杨裕欣, 商场门口的大娃娃, 上海市, 中国, 2023.10

我去看了下,铺天盖地的娃娃,好不热闹,但我很慌。

人类是贪婪的,太多太多的人,恨不得一下子骑到娃娃头上,恨不得一口气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恨不得一口气跑上一个马拉松,恨不得一个通宵打造一个新时代的罗马。

跟朋友聊天,我说我们聊聊社群运营好吗?我们聊聊城市规划好吗?那我们聊聊价值投资好吗?

“不不不不不不!搞钱吧!”

“我不缺钱!”

“滚!”

在我眼里,娃娃归根结底是一种私人藏品。藏品这东西最重要的事情,是它连接人和人的功能。

可能对于一些人而言,看着娃娃就能睡着是最重要的,就好像干掉一瓶红酒就能睡着一样。但谁都知道,睡着不代表睡得香。当太阳重新升起,你发现A股还是趴在 3000 点,公司还是没有生意,口袋里还是没有钱,娃娃还是在桌上看着你,你心里还是那么慌。

你或许会在某一刻意识到,娃娃只能救你一时,娃娃背后的人才能真正帮助你渡过难关。突然你发现,娃友群里的某个人突然成了你的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或者你也成了卖娃娃的一份子,从此赚了钱、走出低谷、登上巅峰。

但有时候,娃娃背后的是个坏人,它不是在帮你,而且继续在害你,甚至你都意识不到,就被娃娃 pua 了。

李子柒的故事并不完美,而我现在真的为周杰伦捏把汗。

最近流行提九紫离火运。作为一名不可知论者,我对玄学的态度是很玄学的^_^,其实玄学也是如此,它是否真实不重要,重要的是玄学也是一种连接人和人的工具,跟娃娃一样。

你信离火运吗?就好像问了一句你信娃娃会带来神秘力量吗,或者就好像问了一句拼多多真的能抢到 500 块现金优惠吗?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问了谁,谁又回答了你。

说到离火,在我眼里,娃娃就是离卦的典型。离火上身的感觉就好像叠加了一种BUFF——半夜一个人入住酒店,在门口高唱一句“乌蒙山连着山!外!山!”——浑身就有了勇气。

不否认这种BUFF的力量,但这就好像明星脂粉,看起来光鲜,而已,我始终明白这一点。

所以在即将到来的离火运时代,真实的才是最贵的。你必须明白,藏品的背后是人,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人,你喜欢的是人,会给你反馈的是人,未来可能会害你的还是人。一定会有一大群包裹着糖衣的骗子出现,未来不久,你遇到的1000 个人里,有 999 个骗子和一个马云——全是忽悠。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好戏刚刚开始,要坚信价值的创造。

在离火运时代,需要珍惜所有的诚实、勇气、理性、耐心和信念——如果还有的话。

你思考的,全是对的

在社会中,人是被身边的人所定义的,这无可厚非。但是,人归根结底还是人自己,我最喜欢的一个对“Bob”的解释是Bob = Bob obey bob,我的信仰只有我自己。你所说的,都是错的。我思考的,全是对的。反过来也一样。

这件事情在接下来的时代,会非常非常的重要。明星,大师,神仙,都会出现然后都会消失。人工智能已经让一场伟大的变革开始,每个人都迟早需要变成对自己负责的超级个体,所谓新技术和现代化到来的同时,战争、暴力、欺骗、背叛也会一同到来,你很快就会发现,明星会塌房,大师会黑化,神仙会掏空你口袋里的钱。直到身边的人背叛自己,任何人都不值得相信。

很多人会选择逃避,离火运的世界,想想就可怕。不过,困难都是想出来的,答案都是干出来的,还是要珍惜一切仍然有勇气的诚实的值得相信的人,也要远离那些虚伪的背叛的有毒的人。虽然这很难。

对自己负责的人永远只有自己。看一个人是否靠谱,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是否愿意亲自陪粉丝们聊天,看他的粉丝群群主是不是他自己,看他是不是能够亲自讲出自己的故事。

数据都是别人给的,故事才是自己的。有多少钱,有几套房,有多少粉丝,有多少个币都是数据,数据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

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个,那就是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和本质,但是还能够做到依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即使混在999个骗子里,我喜欢,我愿意,所以我该说还说。999 个人都在说搞钱,我还是说社群运营,说城市规划,说价值投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骂得人太多,那就拉黑,拉个小群说呗。

梵高的死,虽然一百多年后看起来很美好,但依然是一场悲剧。

水克火,多喝点水就好了,要么听听音乐也行。不急,慢慢来,大道至简,无欲则刚。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流水不争先,争得是滔滔不绝。没错,你会发现,在离火运的时代,会有各种各样的口号、标语,每天让人脑袋嗡嗡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更要思考,“我思故我在”:你思考的,全是对的

至于赚钱,变富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学习和成长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赚钱,只是成长的过程而已,最近听了好多故事,德不配位是很危险的事情,要慢慢变富。

八卦

翻出一段写于十几年前的文字,那是上一次算出来离卦的时候。

这就是离火运的时代,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故事,不同的人

(以下写于2008年12月)

很早就想看些这种东西,这些天说忙不忙,说闲不闲,于是开始认真研究了。

我可以百分百的说我不是个迷信的人,如果没有能让我信服的道理,我是不会去研究的。

身体越来越差,试过一些方法,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前些日子为了驱寒吃了太多羊肉,这些天明显上火严重,黄帝内经曰:离火上身。

从离火说起吧。

八卦之中,离卦外刚内柔,阳刚之气在其外,阴柔之身于其内,则离,离也就是美丽,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是离。

上火,就是典型的离火的感觉,靠着每天的食物,带来那些暂时的热量,维持着冬天的体温,看起来是很好很美丽的时期,而实质上,身体确实越来越脱离正规,就好像一团烈火包住了一个虚弱的身体,看似勇往直前,实则虚无缥缈,当那一团火光燃尽之时,一切都趋向于无,趋向消亡。

因此离火是种可怕的东西。外表光鲜,不一定就是好事。

虽说离火也有好处,即外表光鲜,但仅此而已。

而相反的是坎水,阴柔其外,阳刚其内。也许是现在需要的吧。

不说太多,倒是一直在思考很多数字的含义,比如老阴的6,老阳的9,9*9=81的九九归一。

八八六十四卦,通过简单的二分,把世界通过六次分解选出了64种状况,然后给每一种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导出每种状况下何吉何凶,这分明就是世界的道理,是中国人用一种特殊方式对待人处事的阐述,可惜太难懂。

何谓卦,挂也。八卦,就是在纷繁复杂的思维下,把事情挂起来,客观的,理性的,把凌乱的思维分成清晰 64 种方式,然后仔细的思考,理性的回答问题。再复杂的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做,八卦指导了如何面对现实,指导人如何归于理性。当把八八六十四卦都研究透了之后,确实,你几乎就能在所有环境下游刃有余了。

终于领略了八卦的高明之处。它确实把道德经里面很多道理做了极为严谨的分类。可惜现在很多东西都还不是那么懂。

觉着这显然比西方的 12 星座高明的多。

很早之前一直把星座当成“资本主义迷信”,星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很无聊的像猜谜一样的告诉你一些无聊的事情,但是很早也注意到有的星座解释非常的完善和有意义,这很类似八卦中的某些解释。甚至,很多人看起来和星座描述确实好像有关系。

这也好解释,根本的理论是,当一个人不停地认为自己“属于某星座”时,他就会开始按照这种星座的描述生活,不是“星座像他”,而是“他像星座”。

但其实,还不只这些。

星座按照 12 个月来划分,人类文明大多实在温带的北半球,因此每个月之间最大的差异也许就是天气了。根据一些理论,儿童在 0 岁成长过程中,天气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并且这些东西很有可能影响长大的人。

稍微聪明点的人应该能理解,一个一生下来就在春意盎然气氛里长大的婴儿和一个一生下来就面临严寒饥饿的婴儿肯定会有一些不同,其实多愁善感的双鱼座。

这种差别虽然我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大影响,但这应该是为数不多的解释“星座理论”的东西吧。

但是还有别的。

不管它是如何划分的,星座它也帮你划分了 12 种状况,告诉了你在这其中一种状况下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有些什么好处,有些什么坏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和八卦的卦象是类似的。也许你并不属于这种星座描述的内容,但潜意识的,长时间的或者有时候失去理性防备之后,人很容易潜意识里面开始模仿自己的目标星座。然后,星座的指示也就成了一种理性的,旁观者的指示,这样的指示往往是有效的。

就好像一个有限自动状态机,在某个状态下,只要通过这个状态转移,就能够进入另一个相对比较好的状态。由于当局者迷,非理性的人往往无法搞清楚当前状态和需要进入怎么样的状态转移,而这个时侯来,看看星座,倒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思维行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信则有,不信则无”这句古话。因此对于真正相信星座的人,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这确实会是有意义的。

很无聊,不过,倒是真的从这里面学到了一些东西。至少,中国的八卦比起西方那套东西来说,严谨的多。二进制比十二进制牛很多 呵呵。

有个最简单的道理,当犹豫不决的时候,就丢硬币也好,猜数字也好,选择一卦,开始行动,然后按照八卦指示让事情一步一步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不是很像敏捷开发?),这至少比某些“智人”成天思考“to be or not to be”好的多,最怕,就是“什么也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