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聊文化!
播客,梅开二度
一晃眼,距离第一次录播客(播客录制、IT产业与SaaS服务 )已经有几个月了。
9 月上旬,茅台喝瑞幸突然来了个联名,摸出了个酱香拿铁,一时火遍全网。我趁热又去录了一期播客。
与第一期内容偏重聊技术与商业不同,第二期内容接地气的多。虽然从酱香拿铁开始聊,但我更多想说的,还是如何看待公司、品牌、社会的年轻化,如何投资年轻人,如何投资新兴的科技文化娱乐消费等等产业 。
花了一些时间整理了脱水文字版,跟播客内容基本相同,略有改动,供大家(与AI一起)参考。
播客的信息密度非常恐怖,看看文字稿的字数就知道了。
我有个计划,用三期播客的长度,把我想说的该说的可以说的东西都说个差不多。
我希望我火力全开输出的观点,都能保持几十年有效,至少保持几年有效吧。
我的想法是,只有发现我的观点错了,我才会再出来录第四期。
这就是播客有意思的地方。
这个计划非常理想化,可能计划赶不上变化,但谁知道呢?
随缘。
酱香拿铁是一个伟大的品牌营销案例
从酱香拿铁开始聊起。
从朋友圈随手扒下来酱香拿铁买家秀, Elissa, 2023.11
瑞幸加上茅台的IP之后,大家消费热情很强,从数据上看,一天就卖了500多万杯,贡献了一亿多的收入。不过也会有一些人认为,这件事儿把茅台IP的含金量给降低了,甚至有的资深茅台投资者认为这件事儿严重损伤了茅台高端酒的名誉。
对此,我不以为然。
我认为酱香拿铁是非常成功的品牌营销案例,它成功的程度,是那种可以写进未来中国商学院教科书的,甚至即使放在教科书里,都应该是那种标志性的,最厉害的,放在最前面供后人学习的案例。
我并不是那种会第一时间对网红产品趋之若鹜的人。看到酱香拿铁出来之后,我起初也不以为意。但很快一早上几个小时时间,我就突然发现全网,不论是微博、小红书、包括我的微信朋友圈都在刷这个东西。
中午吃完午饭,我思考了一下,感觉这次营销活动不简单,不论是时机、内容、形式都堪称完美,然后就决定要好好聊聊。
我当时还没喝上酱香拿铁,就先去问了几个朋友一些问题,想了解下他们尤其是年轻人对这事儿的看法。《文娱圈内人》的主播RUXUAN第一个回复了我,她的第一句反馈就是这个东西难喝。
我一听到难喝就兴奋了。 没错,要的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效果。
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可口可乐。熟悉可口可乐历史的人可能知道,早年的可口可乐就是以独特的口味脱颖而出的,软饮料这个东西最重要的就是识别度,记忆点是最重要的。
觉得难喝,你就记住了。觉得酱香味难喝,你就记住酱香味了。
我是贵州人,我对酱香这种味道是非常非常有感情的,酱香的味道其实代表了很多东西,不仅代表了茅台、也代表了贵州、它让人想到红军长征,甚至代表了中国文化。
这个味道的确很多人喝不惯,这很正常。后来我也喝了一杯,一喝就发现对了,就是这个味道,就是我要的酱香味。
我一直很喜欢喝酱香味道的酒,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喝多了胃疼,也就喝得不多了。但喝到这个味道就会觉得很开心,你可以享受这个味道,还不用担心喝醉!
这种感觉很有意思,酱香拿铁就是那种小孩子喝了会难过,但老人喝了很开心的东西 (P.S.就好像迪士尼,小孩子去了会开心,因为全是好玩的,老人去了会无聊,因为没什么新鲜事儿了,门票还那么贵)。
酱香味道本身是一种符号,它真的是一个IP。
而酱香拿铁,可能真的会让这种味道和记忆,从我们这批老人脑子里转移到更年轻的那批人的脑子里,这就是我最有感触地方。
喝酒不是错,酒桌文化也不是错
所以,酱香拿铁用了一个年轻化的新产品,保留了它原来的口味、原来的文化,让这个品牌从中年群体走向了更年轻的群体。
年轻人未来可能更少有机会再去酒桌上重新再喝一遍茅台了,年轻人们谈生意可能也再不会那么频繁的上酒桌了,但他们可以通过这个新产品去了解、感受上一代人的故事。
在我们老人的脑子里,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故事的。如果没有茅台,可能就不会有你的公司,也不会有你的生意,不会有你的合作伙伴。年轻人现在不懂这些(这可能是好事),但有了酱香拿铁,年轻人可能就会领会到其中一些值得传承的精神。他喝了这样的东西以后,就会回去告诉朋友不好喝,或者好喝,或者告诉你其实你应该怎么喝更好喝,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人和人之间就互动起来了。 这就好像大家一起打游戏交流攻略一样,一旦互动起来,人与人之间就有了话题,可能就有了交情,就有了生意。
这一点跟酒桌文化是一样的。
其实茅台很重要的一点,是茅台的社会价值,作为标签的意义。对我们中老年人来说,你跟我喝二锅头,我会当你是朋友,你跟我喝茅台,我会跟你好好做生意,这就是交情。
我们以前出门开Party,有人带了一瓶茅台,所有人可能就会开始想,你是要跟我们做生意吗?我们今天是不是要聊点什么?
现在年轻人一样,你请我喝9块9的咖啡,我会把你当好朋友,你请我喝瑞幸的高端款,我们可能就是非常好的朋友,其中可能隐含了别的意思。我们除了做朋友,要不要聊点别的?
这种文化是一种社会共识。
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是比较含蓄内敛的,我的感受是,我们不会像老外一样,一上来就把事儿说的很清楚,所以大家需要茅台这样的东西来强化共识。我们的年轻人其实也是很含蓄的,很多时候,大家都是i人,喜欢一个人宅在家里,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玩游戏,懒得跟人交流。
但是,只要大家一喝到这种酱香味道,就可以开始聊别的,气氛一下就火热起来,这就跟我们在酒桌上喝茅台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觉得茅台这一波的传承是真的到位。
很多人对酒桌文化是非常抵触的,尤其是想到这种酒桌文化还要从中年群体延续到年轻人,就会更加抵触。
不过我对酒桌文化这件事儿本身并没那么抵触。虽然,酒桌文化的确有让人厌恶的地方,有的人是将喝酒当成一种服从测验——你必须在酒桌上听我的话,或者你必须喝醉,这样我才对你放心,但那只是一部分人的理解。
另一方面,我理解的酒桌文化,更多是一种共识沉淀,它意味着人和人之间非常多的无法用文字甚至言语来形容的隐喻。
有很多东西,可能我们没法在表面上写在合同里,有很多话可能也不方便说出来,还有很多很难表达的东西。但也许喝一顿酒以后,大家关系近了,酒后吐真言,就自然而然聊出来了。或者即使没有说出来,大家也心知肚明了。
这件事儿其实对做生意是非常重要的,不光是做生意,带团队、交朋友等等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人跟人的协作,就一定需要共识。
我带团队的经验给我很大的启发,我写了一行需求传达下去,10 个人就有 10 种不同的理解,为了统一大家,我就只能想办法把 1 行需求拆成 10 行需求给10 个人,再让每个人把它们拆成 100 个任务来执行。
事实上很多公司就这么干的,结果呢?任务拆的越细,执行效果反而越差!
这让我想起一个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故事,一次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聊天,比尔盖茨给巴菲特展示如何使用最新的 Windows 系统上的日历工具管理自己密密麻麻的日程,然后巴菲特掏出了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大概就写了两三件事儿,这是下周要做的事情。
共识就是这个逻辑,我们有的大企业尤其是国企,领导一句话大家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可能半年以后事情就做完了,这效率是非常高的。但很多人不理解,老是要问,为什么你说的话我听不懂,为什么你不把话说清楚。尤其是外企工作经验的人,价值观不同,总喜欢看着复杂的计划,然后督促执行,所有人表面上忙得要死,最后可能还是出现各种问题。
再回到酒桌文化,总结来说,很多人对酒桌文化是有误解的。当然喝太多酒对身体不好,但另一方面喝酒这个文化就是中国人做事儿的方式,我认为它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你真正做一个项目,不可能之前就把项目细节计划一条条写下来,你如果真的经历过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效率太低了,也是很多项目失败的原因。
团队之间一定是靠共识工作的,这种共识如何形成?就是平时大家多聊天、多喝酒、多吃饭,多一起玩儿,就那么简单。
这种文化就隐含在酱香两个字里面 。不理解酱香的人可能也不理解这种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我以问到那个味道,就感觉太好了,年轻人都在玩这个梗,还都在问为什么要喝这种奇怪的味道。
这就对了,这正给了我出来解释我们这种文化厉害之处的机会,解释酱香这种中国的文化符号的机会。
摇滚乐和iPhone都是社会共识,也就是文化
不光是酱香,其实国外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我很想说的就是摇滚乐和iPhone。
OpenAI科学家,《为什么伟大不能计划》的作者肯尼斯·斯坦利(Kenneth Stanley)在一次访谈里提到一句话,给了我巨大的启发。他说:“摇滚乐(rock and roll)是非常伟大的发明”,摇滚乐和第一台iPhone是并列的关系 (对话OpenAI科学家:iPhone时刻还没有到来 )
我想说说我的理解,这句话背后就是我刚刚讲的酱香拿铁的这个故事。iPhone 对于社会的意义是什么?iPhone 的意义在于,有了 iPhone,所有人都懂了向右滑动解锁那个动作,所有人都知道 App 可以用手指点击一下就打开,所有人都知道从屏幕左滑就是退出返回 App。
在 iPhone 之前,如果你用过 Windows Phone,用过诺基亚手机,每个手机都不一样,每个人操作的习惯都不一样。有了 iPhone 之后,大家就知道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去使用一个产品,该如何使用操作。
这件事儿的意义对于开发者是巨大的,我们那么多的 App 开发者,再去给移动互联网开发新产品,就不用再去关注那些底层细节了,因为那些都被苹果给固化掉了,我们只需要把精力放在更加创新的事情上就可以了。
这大大降低了开发 App 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创业的成本,这使得世界迅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就是社会共识 ,跟酱香拿铁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这些人有了共识,对于一些很细节的东西就不用再去纠结了,大家都知道怎么做了,专注那些创新的事情,合同可能不需要写 30 页了,只需要写 3 页就可以了,一样能把事情做完,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就会大大提升,就是这个逻辑。
摇滚乐也是类似的逻辑,吉他只有那么几个和弦,就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摇滚音乐。
所以无论是酱香拿铁,苹果手机,还是摇滚乐,都是时代的符号 。这个符号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它只是这个时代裸露在冰山表面上的一点点东西,在它下面还隐含了很多很多东西。
这些隐含的东西,其实就是文化。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代表了大家的共识,代表了我们该怎么做事情。
为什么酱香那么重要。因为酱香代表的是红军的故事,代表了我们国家勤俭持家的文化,我们就是这种节制的,低调奋进的文化,就是跟群众搞好关系的文化,就是这种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把事情做好的文化,不是欧美那种乱花钱的烧杀抢掠的文化,
为什么茅台很厉害,因为茅台承载了这样的文化。
为什么酱香拿铁很厉害,因为它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了。
信息茧房是高效的信息传播手段
另一个话题是信息茧房。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不是在搞小圈子,就比如酱香拿铁这件事儿,RUXUAN也提到担心是不是只有一线大城市的人们在自 High,大家信息茧房了,其实很多低线城市的人们其实并不关心酱香拿铁。
我认为信息茧房本身是中性的,它不是一件坏事情。就其本身,它是一种高效的传达信息的方式。
比如还是举带团队的例子,一个团队要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做的就是把需求落实下去。如果把需求写在一个公开的地方, 大家自己去看,那也不知道大家会不会看,看了没有。
所谓信息茧房,就是我们进入一个小会议室,把门关起来,然后在未来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里面,我们就讨论这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不要藏着掖着,都说出来。
大群里说话不方便,我们拉小群说。
酱香拿铁上市了,你觉得好喝就好喝,你觉得不好喝就不好喝,好喝就向在场的各位安利,因为在小房间里,大家是安全的,所以尽管说话。
原来我们觉得信息茧房不好,可能大多是因为我们在一个小房间里容易被洗脑。但其实反过来想,这不就是高效的沟通学习方法吗?
再聊到广告传媒行业,广告传媒不就是要做精准传播吗?信息茧房不就是最高效的精准传播吗?
所以当你观察到信息茧房的出现,说明这营销搞得真好。我相信瑞幸以及茅台这次营销活动背后的操盘手是非常厉害的,虽然我也不清楚他们细节上是如何做到的,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很厉害!就够了。
另一方面,我们脑子里总有很多信息茧房的负面例子,比如明星被黑粉黑崩溃了之类的,但那些很负面的事情背后还是负面的人,我们现在看到的酱香拿铁就是很正面的事情。
如果茅台去地铁投广告,同样的投入,产出一定没有现在这样的信息茧房效果来的好。这种主动制造信息茧房的手段,其实是非常高效的。
再来看华为手机的例子,没有做任何广告,所有人就都知道了。我们就要这样,不然你花那些广告费都干嘛呢?投那么多广告,可能大家对你还会有方案。在这种信息茧房的状态下,你似乎什么广告都不用做,只要把事情做了,结果大家就都知道了,就是要这个效果。
只要你把信息茧房这件事控制好,运用好,它就会给你带来极大的效率提升。
(插一句,这就是我理解的 Web3.0)
我们再回到前面的话题,酱香拿铁代表了一种文化,信息茧房其实代表的是这种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它最后能让我们这一群有共同文化的人,甚至整个民族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或者说更加现代化。
就好像打王者荣耀的时候,我只要吼一声两个字:“开大”。大家都知道要干什么,我不需要去写细节,不需要去写说明书,不需要一二三四列出任务清单。这在关键时刻,就是战斗力,就是决定胜负的东西。
这就是酱香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共识的力量,也是信息茧房的力量。
信息茧房和“iPhone时刻”
再补充一下,其实信息茧房这个词儿我本身不喜欢,“茧房”本身就有一些负面的东西在里面,给人的感觉是作茧自缚。
这里我们先继续用这个词儿,但我想扩张一下它的含义。
信息茧房是能够扩张的,比如本来可能只是我们几个小圈子在传事情,但如果这个内容本身很好,会引起很多人的思考,就比如酱香拿铁,有那么大的争议,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那么它其实是会代入更多人参与交流,触动人们不断扩圈的。
我们上次聊到过跨越鸿沟的事儿,其实酱香拿铁这个事儿就跟我们当年一窝蜂去做 App 开发是一样的。
刚开始做 App 的人只有我,因为苹果在上面开发布会,我就在下面看 SDK,然后会开完,我立刻就可以写个 DEMO 传到 Github 上面去开源,然后很多人就会来看来学习,今年又有什么新玩意儿,新 iPhone 又有什么新玩法。
这就是一种文化自动地逐步蔓延传播的过程。 以前为什么需要广告代理公司,因为以前信息传播的成本很高,以前信息传播的渠道不在我们手里,电视台、广播这些渠道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你要做传播就必须去找他们,给他们钱。
广告代理本质上就是一种“贿赂”式的生意,渠道资源是有限的,我给的钱多,你就刊登我的广告,不要刊登别人广告。这也是广告行业一向是腐败重灾区的根本原因,某种意义上说,广告行业就不应该存在。
但现在不用了,有了开源、有了互联网,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做这样的传播。
就我个人而言,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研究员,我没有高大上的 title,放在以前,我想去电视上讲话传播我的观点,我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或者说我需要给钱,给很多钱,所以我需要去融资,需要去喝茅台。我年底想去哪里讲个话,露个脸,都是要给钱的,这个行业就是这样。
但现在我可能只需要来录一期播客就解决了,就可以把信息传播出去了。
还有 AI 帮我传播。
如果我的内容好,它可能就会慢慢发酵,慢慢的传播很开。这其实就是信息茧房的逻辑,也就是我们上次说的跨越鸿沟的逻辑。
科技就是这么发展的。有一小撮人玩出了新东西,然后他成了偶像,就会引发一大群人的兴趣,一个好东西自然就会传播出去,从1到10,从10到 100.
我后来一直在说,我在等一个新的iPhone时刻,当看到酱香茅台的时候,我确信这个iPhone时刻来了,或者说,这次我们应该叫“华为时刻” 。
就这两个东西,华为手机,酱香拿铁,你不需要做广告,它就能传播出去,不仅传播全国,还能传播全世界,我相信有了这个案例之后,以后还会有其他联名,比如 Mana 咖啡就已经有类似的联名了。
再引申一点,未来一段时间甚至整个广告行业,文娱行业,科技行业,都一下子就看到未来了,这就是我在群里喊“iPhone时刻”来了的原因。
从酱香拿铁到文娱产业投资
你会发现,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元宇宙” ,在我的眼里,如果限定在文化的范畴,元宇宙其实就是以前的“二次元”,本质是人们意识的转变,共识的转变,或者说社会文化的进化。
酱香拿铁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一定不会只看到一个酱香拿铁,肯定还会有别的。为什么茅台这次选择了瑞幸?因为瑞幸门店多,可以触达更加广泛的线下客户。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我们最近有好多门店非常多的连锁品牌,是不是都能够茅台一下或者酱香一下,这些都是我很期待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去思考我们国家的文化标签,除了酱香还有没有别的。后来我思考这个问题,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拼多多,当然还有很多能够代表我们国家的传统 IP,比如之前的故宫,最近的山海经,封神等等,其实都可以去做联名,用这样类似的方式去做传播。
这种传播不是一次性的,就像海水一样,会一波接一波。 就好像华为第一天只摸出了一个 Mate 60,过几天又摸出一个新的,我相信接下来一段时间,一定会过段时间就冒出一个新东西。
仔细想想,我们国家有太多这样可以拿出来说的东西了。然而前几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家都没有机会来做这样的事情。所以今天来聊到文娱行业的投资,我相信说到这里,整个文娱圈的人都应该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了。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一个年轻人——不是也没关系,如果是从事文娱行业,或者广泛一些,也包括互联网行业,游戏行业,艺术行业,你现在不应该再坐着等待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东西出来了,你应该立刻去想想我应该做点啥,我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资源去创造新的IP。
现在就是这样,酱香拿铁已经带头了,你跟在后面会有很大的流量红利的。说的功利一点就是这样,现在是流量红利的阶段,包括我自己也第一时间跑出来录播客。
这波流量一定要蹭,大大方方的蹭。
在小圈子里玩起来的年轻人们
下一个话题是关于年轻人。
讲一个故事,今年三四月份的时候,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经济大环境也不是很好,整个氛围都比较丧。正好那段时间春暖花开,我们公司就在无锡的蠡湖边,我就去买了一个大帐篷,搭在湖边的草地上,放了几个月。
我在帐篷里看早新闻, Bob, 2023.4
然后我每天早上就可以跑到湖边的帐篷里待上几个小时,看看新闻,看看风景,再看看湖里的鸭子,思考各种东西。
结果我就发现,平时还好,一到周末我要去的时候,到处都是人,车都停不了。那地方成了一个游乐场,有玩游戏的、打牌的、烧烤的、露营的。慢慢的我发现大家玩的越来越高级了,有玩cosplay的、跳舞的,也有人自带桨板、皮划艇,慢慢的到汽油发动机的摩托艇,然后各种无人飞机、航模飞机,很多玩具我都没见过,特别夸张。
其实你会发现,如果你没有在这些群体里面,你对这些群体的理解是很浮在表面的。如果你深入他们,你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很多的小圈层,或者说小社会。就好像我们研究 B 站,粗略的说UP主是一个小圈子,但其实还会分比如二次元的、美食的、知识的圈子等等。
我们投资圈也是这样的,外人可能只知道投资圈。其实往细了圈层多了去了,一级、二级的,价值投资的,什么什么的玩法和游戏规则都不一样,dddd。
在社会生活里面,也有很多特立独行的小圈层,很多有意思的群体。当我们站在圈子外面的时候,其实只是一个评论员,更重要的是你应该参与到这个群体里,甚至成为这个群体里有影响力的人。
作为圈外人去往一个圈子里看,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假象。
我今年也参加了跑步的圈子,每周定期跟大家去跑步。当你在外面看的时候,你看到的是那帮人天天在小红书上晒优越,天天在朋友圈晒吃的晒玩的晒去了哪里哪里,感觉就是一帮人不务正业,甚至会让一些人感到反感。
但是当我真正跟他们待在一起了几个月之后,每周都在一起活动、跑步之后,我才会发现这群人真的很厉害。
第一,他们有非常完善的运营机制。我以前是在互联网行业的,见过各种各样的运营,他们团队的运营在我眼里是非常非常专业的,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从草根出来,历经几年摸爬滚打,自己跟自己玩,就好像非洲部落一样,在实战中逐步建立了各种游戏规则。
如何收人、如何踢人、如何组织活动,这些事儿跟我们做 App 或者消费品运营是一模一样的。我发现我们眼里的那些运营套路他们全都会,而且都已经深入人心成了共识了。
举个小例子,跑团每次跑步都会有一个东西叫补给。这个补给慢慢的其实变成了一次野餐,好多人就是冲着野餐去的,不吃好喝好,哪有力气跑步减肥?
这没毛病,仔细想想,这都是非常高明的运营手段。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太多太多了,我都不敢相信一群业余玩家能把做到那么好。
第二点让我影响深刻的,是这群人里有很多各行各业的牛人,我也在其中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这也跟茅台的逻辑是很像的,有时候比如公司没有生意做了,就跑去酒局上,也没啥正事儿,来喝,喝就行了。喝完了随便聊聊,可能生意就来了。
跑步也是一样的,跑着跑着,跑到后面七八公里,大家互相加加油,跑完做做拉伸聊聊天,你是做啥的,我是做啥的,大家互通有无一下,说不定生意就来了。
一群人因为爱好,共同去做一件有些难但有意义的事儿,共识来源于一起吃苦。
酱香拿铁,也是一样。
第三点让我感触很深的,就是当你在一个圈层里面越爬越高,越玩越深,其实你在外人看起来会花了不少钱,被割了不少韭菜。
我自己在摄影圈子玩了很多年,也花了不少钱。早年手机拍照还不流行,从索尼、佳能的数码相机开始,到佳能的单反,后来富士的微单,再后来越来越贵,一直买到徕卡,现在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相机多少钱买的了。
这其实让我们想到一件事情,一个社会文化进化到一种社会现象或者社会范式之后,绝对都会有对应的产品或者服务,在细分领域出现标杆的公司,以及标杆的产品。比如摄影圈的富士、徕卡,再比如航拍圈就有类似大疆这样的公司,打羽毛球就有尤尼克斯这样的品牌。
说的直白一点,总有一款适合你,总有一款来赚你的钱,这就是细分行业里面的标杆公司。
说回投资,我们经常说我们要找细分市场的领先者,这就是细分市场的领先者。
寻找细分市场领先的公司
所以,你光去看年报或者纸面的研究报告,很多问题是很难看出来的。就比如跑步,你就跟那帮年轻人去跑一圈,听听他们的想法,你就知道真实的用户为什么会买这个牌子,不买那个牌子。
人在跑步到极限的时候不太会说假话的,跟酒后吐真言差不多。 他们就是这么想的,但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一手信息。
比如说到耐克的碳板鞋,卖的很贵,但有的朋友一开始就喜欢买贵的,结果一跑起来就发现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需要去研究怎么办。这时候圈子里的朋友会就给他推荐,你应该先买这种,碳版其实不适合初学者,比如应该先买训练鞋,跑量上来了再买什么什么鞋,一定要买跑步袜,就不会出水泡。在这样的过程里,各种商业机会就来了。
又比如摄影圈,门道更多,我身边器材党一大堆,大家互相推荐各种各样的器材,既是快乐,也都是商业机会,我贩卖二手老镜头还小赚了一些钱。又比如过去几十年瑜伽的扩圈,比如羽毛球的扩圈等等。当然比如羽毛球,因为场地的限制,因为设备的要求,就很难形成新的社会范式,而瑜伽可能就形成了。
另一方面,新的技术会来带来新的扩圈需求,比如羽毛球这种运动,我本来不是羽毛球圈的,可能未来元宇宙发达了,我能够在元宇宙里通过游戏和朋友打羽毛球,这样我的游戏圈就和原来羽毛球圈的朋友们融合到一起去了,一些原来没有大规模扩圈机会的行业,有可能就有了大规模扩圈机会了,这些都是投资机会。
还比如羽毛球的例子,可能原来卖实体羽毛球拍的公司无法在原来的平台上生存下去了,但他们如果到元宇宙羽毛球圈子里做新的生意,原来的人脉、经验、知识都可以成为他们宝贵的财富,为他们提供竞争优势。
对一个消费品的投资行为,本质上是在投资这个消费品背后的社会文化,或者社会范式。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延伸理解,这种文化是在扩圈的,那这个领域的公司就值得投资。
我们说价值投资,第一步就是要调查研究,不一定我们自己非要去引领一种社会范式的变化,但我们一定要先参与进去 。
观察年轻人很重要,每个社会的年轻人都有他们喜欢玩的东西,我们很难去强求要怎么怎么样,让它自然发展就好了。很多圈子的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发展起来,比如跑步,圈子里的人的自然能感受到它的好处,这个圈子就会有粘性,自然就会发展。
摇滚乐背后的社会范式
我们再回到对社会范式的理解,回到那句话,再来理解摇滚乐和 iPhone 是同样伟大的发明。我们现在也可以说,跑步和 iPhone 是同样伟大的发明,这也没毛病。
第二点,摇滚乐这个东西有他诞生的背景和社会文化,摇滚乐的诞生和当时的英国社会背景,和二战以后得世界格局演变都有许多离不开的关系,这个今天就不多说了。
插一句,推荐电影《海盗电台》。
我们关注同样的点,是这些社会范式都让一大群年轻人们有事儿干了,high 起来了,年轻人们可以去亲身参与摇滚乐了,荷尔蒙有地方释放了。
摇滚乐门槛非常低,这一点非常重要。低到什么程度?你只要去找一把吉他,找个鼓,就可以在家里自己玩起来,跑步也是类似的事情,你甚至不需要买任何装备,就可以到家里楼下去跑一圈。
但同时,这些活动的天花板又非常的高,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儿。你可以有梦想,有朝一日去舞台演出。这些活动就好像一场游戏,如果你想在游戏里得到高分,完成高难度的任务,比如去跑一场马拉松,或者去组织一场摇滚表演,那么你就需要训练,需要买很好的装备,可能需要买很贵的跑鞋,很贵的琴。
更重要的是,你还需要组团队,需要练习、协作,然后一起出去发布作品,获得成就。
在这一点上,这些社会范式都是一样的。
第三点,是当这些年轻人们长大以后,它们对这些活动是会有感情的。就好像我现在对跑步就很有感情,如果不忙的话,每两三天就会去跑一次,很舒服、
文化传承、助人为乐和创业
另一点我体会很深的内容,是这种文化还可以促进老一代人和年轻人之间的文化交流。
原来,我可能跟比我小十几二十岁的那些00后甚至10后们很难有什么交流或者共同话题,但我发现自从开始跑步之后,我跟他们很有的聊。
我们可以聊很多事情,比如我十来年前就去游泳、跑步,后来还把膝盖跑伤了,还跑出了一堆小毛病。我可以跟他们说你们这么拼命不行,要保护自己身体,我就是例子,他们就会觉得有道理。
反过来,我也可以跟他们学,比如现在有很好的护膝了,有什么新装备了,有什么新玩法了,有很多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这就是新一代和老一代的交流。
又说回酱香拿铁,应该这么说,所有的科技进步,所有那些我们认为高大上的东西,最终都是大家玩出来的。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马斯克,每次看马斯克的传记或者故事,我都很羡慕他能够玩到这种高度,而我就没有玩成这样。
羡慕很重要 。因为羡慕偶像,我就会开始行动,开始玩航模,开始动手。就好像因为羡慕别人能够一口气跑马拉松,我就会开始在楼下小区里跑一圈,只要起步,慢慢的我就可以上赛道去跑了。
可能有一天,我也可以一口气跑完整个马拉松了。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跑步圈子里比比皆是。
在科技圈子里其实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比如早年我开始写代码,只是照着苹果发布会公开 SDK 写几个 Hello World 或者 Get Started 做着玩,然后当我们后来听到别人有什么需求的时候,我就会说:“这个我会啊,我能搞定啊,很容易啊,我帮你做吧。”
然后我就去创业了,然后就真的创业了,还真的赚到钱了,我就是这么走到现在的。所以创业其实很简单,就是玩出来的,但要玩到极致。
上次的播客里,我讲过整个社会的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是对效率的追求,这没错,但效率可能只是表层的东西,科技发展本质上是效率的提升。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理解这种提升就是大家玩出来的,在玩的过程中,你就会感受到,你需要去帮助别人解决很多的问题,任何人之间有的交流,就有了交易,也就有了商业。
这里就要提到乔布斯了。乔布斯经常讲的一句话话是,苹果公司要做科技和人文之间的桥梁,就是这个意思。经常有人让我总结乔布斯或者苹果公司的核心,我的一句话总结是:乔布斯就是让你做个人 。
什么叫“做个人”?就是你要去理解别人是怎么想的,干任何事情之前,都要看看别人怎么想,然后去理解别人的痛点在哪里,别人有什么样的需求,然后你能不能通过你熟悉的方式,你玩的东西,比如代码、音乐或者跑步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助人为乐!
反过来,比如我现在膝盖痛,就会有别人来帮助我。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知识,未来我又可以去帮助其他人,把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跑的更好。
一旦社会上的人们都这样互相帮助了,你拥有了一大群朋友,还会害怕没有工作,没有工资吗?你还会害怕生存不下去吗?还会在家里躺平吗?如果社会上的人们都这样,我们还会担心社会没有发展的原动力吗。所以其实这就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原动力就是“做个人”,每个人都做个人,有个词叫“人文主义”,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去玩,因为玩就是人类的本能,玩就是人文主义的东西,当你什么都不想的时候,你还想干点什么,这才是你真正想干的事情 。
不是说老师让你去干什么,老板让你去干什么,或者谁逼你去干什么。以后那些事情可以让AI来干,让机器人来干,你自己想干什么最重要。还有一句话,你想干什么玩什么,并且能够造福别人很重要,想干坏事想搞破坏是不可以的。
苹果公司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司,苹果的产品,就是你去帮助别人的装备,我经常说,苹果公司就是一个在给你递刀子的人,就是这个意思。
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商业社会的本质是交换,你想得到什么,就需要用别的东西去交换。
公司交换了一个产品或者一个服务,或者一大波人的需求,只是说,在这个满足需求的过程里,你的供给是否有约束,或者充分,你是否有提价权。或者说,你的供给持续的周期有多久,需求的周期有多久,这就是生意的模型。
每一波技术的变革,或者说人口本身年龄圈层变化之后,它都会产生新的需求,也需要新的供给。
作为想在社会上立足的人,你应该要满足社会的某一类需求 。
我们上次聊到IT的时候,我讲过一个事情,就是 SaSS 公司怎么才能做得好,真的就是你要去教客户做事。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礼貌,但其实你看我去跑步,年轻人叫我怎么保护膝盖不受伤,这就是在教我做事,他可能会推荐我去用什么 App,用什么跑步手表,里面有什么功能,这也是在教我做事。
把这个例子引申开来,如果你在做一家 SaSS 公司,你要去服务一家大企业或者比如服务一家国企,你首先就要跟他们玩到一起去,或者让他们跟你玩到一起来,然后你就会发现他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然后你就可以跟他说,可以这么这么搞,一旦对方开始问你,为什么你这么厉害?接下来就可以做生意了嘛。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在政府机构工作的朋友,经常在聊他有很多日常繁琐的事务,有一次我说,你们这些八股文,用 AI 两句话写完改改就行了吗。他说用 AI 太麻烦了,还要科学上网什么的,又要学习这个那个。我说不用啊,字节的豆包已经公开了,直接用抖音登录就可以了,国产的 AI 也很好用。
然后他就去尝试了,几个字一写,问题一问,以什么样的身份帮我写什么什么东西,真的文档就生成了,问题就解决了,工作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这种事儿还有很多很多,可能因为我有 IT 从业背景,所以对我来说根本没有任何难度,但是对别人来说,可能就真的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这时候商业机会就来了嘛。
对这件事情,我还有更多的想法,就是我干脆不收你钱了,一句话的事情,我就免费教你呗,一句话的事情,还要收个咨询费多没意思。
这样的结果是,我又交到了一个朋友,他其实会很感谢我,可能请我吃个饭,或者请我喝一杯酱香拿铁,也可能会在社交媒体上说我很多好话。这就带来了另一件事情,这不就是社交的意义吗,这不又回到酱香拿铁了吗?
我可能还会告诉你,酱香拿铁其实很好喝,是因为酱香拿铁包含了我们之间的某个很愉快的回忆,所以它才变得好喝,以前我们老说”都在酒里了“,现在换成了酱香拿铁,道理还是那个道理。
这个事儿慢慢就会演变成,当以后我的朋友又有其他朋友来向他学习如何使用 AI 的时候,只要一杯酱香拿铁就能解决问题,时间一长,我们酱香拿铁粉丝团,就成了 AI 爱好者粉丝团。粉丝还会安利给其他粉丝,这个事儿你会发现绕回来了,跟我们当年手机 App 出现的时候是一模一样的,微信就是这么人传人的传遍了全中国。
这个过程,就又回到跨越鸿沟的过程来了。
回到酱香拿铁,第一产品本身它在你没喝之前闻到的气味是一部分,第二喝完之后你感受到的东西,比如是甜的是苦的这是一部分,第三其实是当时喝它的氛围。
消费品的背后,一定是人 。
这个产品只要传承了酱香、咖啡这些已有的元素,然后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能够给人们带来味觉记忆,就已经足够了。剩下的事情要交给喝他们的人。
当代年轻人的多样化和个人品牌
首先是要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跟年轻人打交道。我第一次在群里提到中年大叔们都很喜欢 AKB48,有人质疑说,是不是那些小姑娘们长大了,粉丝们也都结婚了,也就不粉她们了。
我认为不是的,不同年龄的人之间打交道这件事儿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这个时代的偶像,和以前不同了。真正的粉丝可能真的会粉一辈子,不会因为你结婚了或者谈恋爱了,就不再粉你。
这才是真的粉。
就好像以前在大学里,老师们老教授们也都很喜欢我,是因为我能给他们带来他们不知道的东西,反过来也一样,就像前面说的大家可以沟通交流。
而且,这种交流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的,刚开始我粉某个人,可能只是因为他跑步跑得好快,或者游戏打的好好,又或者跳舞跳的好看。就好像我们刚开始在 B 站看小姐姐们跳舞,可能真的单纯只是因为跳舞跳的好或者长的好看,但这只是开始,当你深入去了解一个人,或者了解这个行业,你真正的加入了他们的圈子,就好像前面跑团的例子,你才会发现他们能做的事情远远超出你的想象,而且你根本想象不到他们能做的这么好。
像我这种在互联网圈、金融圈呆了好多年的人,都会感叹为什么有一些草根社群发展的那么好,当我真的进入他们,看到他们是如何运营的时候,我突然懂了,我太老了,我脑子里的那些套路都是10年前的东西了,现在的年轻人早就有了新的玩法,有各种各样的新东西了。
新的玩法、新的词汇、新的生活方式,早已经把新的社群聚在了一起,只是我们这群老人还躲在公司里看年报,看各种数据,然后揣测经济很差,担心这担心那。
这不是井底之蛙是什么?
所以,我跟年轻人们在一起玩了以后,我就对我们的经济非常非常的有信心了。另外有一点,我很喜欢 B 站,你可以去看 B 站上的年轻人们都在玩什么,口罩的几年没有机会出去玩,我几乎就是靠 B 站混过来的,天天在 B 站上看年轻人们玩各种好玩的东西,三天两头又有新的 UP 主冒出来,做这做那,各种各样的奇葩都有,大家玩的很开心,大家也在做好多新鲜的事情。
比如美食视频这个东西大家都很熟悉,已经存在很多很多年了。我以前也想过到了移动互联网或者短视频的时代,美食视频这个东西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会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我觉得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但我真想象不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
前面三年大家都在家里做饭,所以很多 UP 主就开始去做美食视频,像绵羊这样的头部大 UP 我已经看了好多年了,我觉得这已经就是美食视频的天花板了。但是,后来我发现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有很多的新的小UP主都有一些独特的东西放在里面。
举个例子,有个东西叫糊弄学,你听不懂对吧,那你就不是我们这个圈子的人。糊弄学就是之前很多人在家里虽然不会做饭但又必须自己做饭,所以就只能自己糊弄着做,把食材弄熟了就行。
我自己其实很会做饭,但我看了之后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慢慢的我做饭也开始糊弄了。
如果家里只有一个西红柿,两个鸡蛋,或者只有一点生菜,一根青椒,一点米饭,这些最基本的东西,糊弄学会教你怎么在 5 分钟内把它们变成已过很好吃的饭。不要去关心摆盘,不要去管什么形象,反正是糊弄,直接锅里一丢,把火一开,然后怎么一顿操作,调料一加,就可以吃了。
而且连锅吃,都不用洗碗,听起来很 Low,但真的超级实用。
学习了糊弄学后的一顿午餐, Bob, 2023.10
跟糊弄学比起来,绵羊的米其林A货工厂就显得有点华而不实(我没有任何贬低绵羊的意思!!!),很多人不会做饭,过去几年在家里就是这么糊弄过来的。所以这个东西在上了B站之后,点击量其实是很高的。
它是真的在传播有用的知识。
所以其实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在 B 站上,你既能找到米其林三星的大厨教你在家做高大上的食物,也可以糊弄糊弄解决问题,所以就美食视频简单的四个字,它就可能变成了几百个不同的风格,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风格。
我没有收广告费,但我依然很愿意推荐很多我喜欢的UP主。
这让我想到两点,第一是我就发现,年轻人玩美食视频,或者说玩美食这件事儿,已经玩出了花样。每个人都在做自己了,这又回到了乔布斯说的那句话,你可以做个人了。第二是对于平台而言,现在 B 站上面的内容丰富程度真的远超出我的想象。我记得很多年前还是土豆网的时代,就讲过这个愿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但这个事情在土豆网时代没有做成,现在我在B站已经看到有这个样子了。
文娱产业的投资建议
最后来聊些干货,我们聊回投资。
第一件事情,是如果能够理解我刚刚提到的圈层或者是圈子,那么其实你可以去投资这些所谓的小众文化 。其实有的圈子并不小众,不过关键点在于你也不一定非要去混大的圈子,或者说纯粹的规模化并不是投资需要关注的点,投资的规模可能并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你是不是能够在这个圈子里做到最好,拥有足够的知识或者产品,让圈子里的人们或者想要进入这个圈子的人们获得价值。你是不是有足够铁的粉丝,和你一起在圈子玩起来,这变得非常重要。
这个逻辑和我当时讲 SaaS 公司时候,我说过我是相信有小而美的 SaaS 公司的,是一个逻辑。
如果你的亲朋好友,做了一个小而美的生意,去参与他们是 ok 的。
当然对于一些人,更多的投资渠道还是投资二级市场,没有那么多小而美的投资机会。
说到对平台的投资,我是这么来理解的,我们说的平台主要是指互联网文化娱乐相关方面的平台,它其实更多代表的是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某一个细分领域。
比如 B 站代表了大家玩视频和产业链,腾讯代表了游戏和产业链,拼多多可能代表了消费品制造业以及产业链,其实都可以理解成我们整个国家的几个细分领域,这些都是平台。
我的建议是首先如果你有闲钱,现在可以考虑投资平台 ,因为既然这个iPhone时刻已经到了,接下来整个社会都会玩起来,是会有非常好的机会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要来录这个播客的一个原因。
我觉得我已经看到了,我经历了 iPhone 2007年发布,经历了 iPhone 4 发布,我看到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是怎么一步步起来,然后渗透到现在这个样子,我经历过这个事情。现在我看到酱香茅台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起来了,我觉得后面十年一定会有非常好的机会。
另一方面,如果你没钱,或者钱不够多怎么办。很简单,去玩,玩出名堂,去参加各种各样你喜欢的活动,深刻的了解这个圈层的人都在干什么,找到那个领域的大佬·。当你了解这些人他的需求在哪里,他们对产品的需求在哪里,你就可以亲自进去服务其他人,你也可以去观察这里面有没有哪些产品做的并不好,是不是还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亲身参与进去,
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我的意思是,把自己投资出去 。这是真的有意义的价值投资。
你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亲身渗透进去了才是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地方再去研究价格。这种调查研究,真的不只是坐在案头去看书学习,当然案头工作也很重要,但那些永远只是基础知识,真的要去研究标的的时候,必须亲身参与进去。就好像我花了三年时间成了B站死忠粉一样。
最后你会发现很有意思很好玩的地方,如果你真的做成了,一方面你能够亲自参与某个行业,它能够给你带来正向现金流,另一方面你又可以把钱投回这个行业,享受资本增值的红利。这不就是巴菲特干的事儿吗,我们说价值投资,不就是要做这样的事儿吗。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好的生态系统,它里面有很好的价值正循环。
如果大家都这么干的话,就好像当时iPhone出现,整个产业都会带起来,年轻人都会激活起来,好多人都会写代码了,会写代码之后又能够去干别的事儿,比如我当年就是先学会了写代码,然后去做项目、带团队、最后进入金融行业,学习投资,一步一步就这么走过来了。整个社会就这么发展起来了。
所以理解了这个路径流程,现在 AI 出现了,接下来投资机会会非常多。很多人都在问,AI 有什么可以做的?我觉得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这个投资机会就是千人千面的,不是说你在微博上看到哪个大V,他投什么你就投什么,那样很容易被骗的。
你必须真的参与到这个行业里,然后自己去寻找这样的投资机会 ,最后和大家一起把这件事儿做成,然后再来投资,继续把这个行业发展下去,这种感觉多好。
概括起来就是两点,第一是要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只要看到年轻人们还在跳舞,只要看到B站的UP主们还在更新,我就充满了信心。
第二点就是投资要“为人民服务”。关键是搞清楚谁是你的人民,对你来说,你身边跟你关系好的那一小撮人就是人民,服务好他们就好了。
你的投资,应该致力于打造成让你身边的朋友们变得更好的产品或者服务,这样你自己也能赚到钱,获得现金流,你的投资也会增值。
举一个可能不是很礼貌的例子。现在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是很多行业的人都憋了三年了,就是很多小姐姐们都在抖音大学跳了三年舞了,她们接下来想干什么,会走什么样的路,真的可以去直播带货,不只在线上,也可以在线下,不只带国内的货,也可以带出海的货,
拼多多不是要出海吗,这就是我现在看到的。很多人都会从线上走向线下,那么他们走向线下之后能做什么,做培训也好,去商场做活动也好,去做文旅宣传也好,现在我们叫资产运营。前几年我们投资了那么多固定资产,接下来如何把它们运营好,就靠这些人,一定是靠年轻人。
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偶像,找一帮年轻人去搞搞活动,偶像的粉丝们一下子就全来了,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可能就适合去给他们捧场,然后去给他们买单,就是这么一个逻辑。
再说消费品,今年以来,尤其是疫情开放之后,有很多新品类的消费品也值得关注。
就比如说帐篷,我在买了一个帐篷之后,就发现还会有一大堆周边要买,后来发现我陷进去了,不光是钱,还有时间和精力,我每天会花好多时间研究各种帐篷的玩法。我自己是即使止损了,一个原因是后来天太热了,另一个原因是我不想花太多时间在这个事情上面。
但是很多人就可能就真的在这个上面花了很多很多钱,这只是户外用品的例子,当然范围很大,细的标的就不谈了,但大概就是这么个逻辑。
再说说的大的投资机会,展望未来十年,我们应该怎么看投资机会呢。
想起彼得林奇投资消费品的例子, 带着小孩子去商场玩,小孩子自然地就跑到那里去了,那这家公司可能就值得我们关注。
我喜欢的那些互联网平台公司
对于中国互联网的这些大平台,我也是这么看的。
我自己最喜欢的是 B 站 ,虽然 B 站现在亏损,股价也很糟糕,但我就是喜欢它。为什么?因为B站对我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件事情,是某一年末B站发的年终报告,我一看里面有一条我当年 B 站登陆天数是 365 天,没有哪天我没有上 B 站。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B 站就悄悄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了。
当时我看到那个结果之后,就又买了大会员,我想想这样我都不买大会员太对不起它了,我一口气买了三年,正好打折,这点钱还是出得起的。
然后我就自己分析,B 站对我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第一就是娱乐,它已经代替了我几乎所有看综艺包括电视剧的时间,比起抖音我可能更喜欢B站,抖音的东西太碎了,而B站的东西有意思的多,像前面说的,很多UP主拍的东西真的很好玩。
一方面我很喜欢看很多创新的好玩的东西,比如枪弹的鬼畜视频,比如害怕区一姐欣小萌的搞怪视频,比如社死区鹦萍 Apple 的大型社死现场,再比如各种千奇百怪的美食视频,我觉得这些内容真的很好,真的很有潜力,对我的吸引力远超电视上那些综艺节目。
另一方面,我自己的工作是做投资研究,其实很多知识都是在 B 站学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对于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你在 B 站上看看别人是怎么讲的,别人是怎么玩的,然后顺着别人讲的那些东西再去找资料,绝对比你自己吭哧吭哧去找研究报告要方便靠谱地多。
我们会看年报,看财务报告,然后得出一些我们的结论,B 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让我们去验证这些结论,看看真实的世界里面发生的情况跟我们看到的东西是否是一致的,为什么。
这样一下子可以让我的研究效率提的非常高,比如在做汽车产业研究的时候,就发现B站有非常多的高质量的汽车 UP 主,我会先去看那些 UP 主们的关注点,看他们是怎么聊的,其实后来我发现,他们很多都是资深的行业人士,对行业的研究其实非常的深入。
甚至现在有了 AI,我还可以去把视频 down 下来,然后丢给 AI,做个Summary,再找一些关键词跳着看,同时还可以去搜一下别的书本资料,研究效率超级高,这已经变成我日常工作流的一部分了。
甚至,还有个神奇的东西是粉丝群,你不但可以看他们的视频,听他们的观点,甚至你还能方便的进他们的群,跟他们直接交流。懂的都懂,这对于投资研究员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资源。
其实这个故事最早我是在知乎听到的,但说实话知乎没做成。大家曾经开玩笑的说,B 站成了全国最大的知识平台,知乎成了全国最大的娱乐平台。现在看起来,这个故事好像变成了真的了。
我自己是很喜欢 B 站的,当然 B 站有它自己的问题,比如管理层的问题,比如像我自己想去当个 UP 去讲写东西,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听。
所以我现在还在录播客,做 UP 主的成本还是太高。我也想过在家里整一套做视频的装备,不过目前还是决定先专注主业,专注看书学习。可能 B 站未来需要更好的服务 UP 主,这是我一直认为很重要的一件事儿。
但是另一方面,就是我们以前聊过的关于 B 站要不要做贴片广告的事儿。我觉得我是理解 B 站为什么不做贴片广告的,每次打开 B 站,没有广告,视频可以直接看,B 站真的是一个让我很舒服的网站,如果 B 站做了贴片广告,它不会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甚至B站的视频都是很容易下载了,如果有需要我可以下载下来丢给 AI 然后再去怎么学习。
总之 B 站真的对用户很好,我很喜欢这样的公司。
我无法预测 B 站十年以后的样子,但我希望 B 站上的那些 UP 主未来能比B站更强。比如最近很火的影视飓风,如果他们能够专心服务好别的 UP 主,出一些好的产品,把他们讲的那些专业的东西做成一个非常方便好用的产品或者服务,让我这样的人也能够轻松地到B站上去开个频道,那我觉得有可能未来影视飓风的估值都能比B站高。
这个故事让我突然又想到乔布斯,乔布斯是鲍勃迪伦的忠实粉丝,抑郁的时候都在听鲍勃迪伦的歌,甚至还跟鲍勃迪伦的前女友有过一段感情。最终乔布斯做出了一个比鲍勃迪伦的摇滚乐更伟大的产品,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你的粉丝比你还强。
只有你的粉丝比你强,你才是真的强。 马斯克是乔布斯的粉丝,特斯拉以后是不是有可能比苹果强?我觉得是有可能的,如果马斯克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实现的话,我觉得是很有可能的。只有平台上的粉丝比平台强,那么平台才不会弱,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如果展望未来的十年,这就是我最期待的,在 B 站上有哪些 UP 主能跑出来,让 B 站也成为一个很强的平台。
第二个就聊拼多多吧 。拼多多这家公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文化,这跟酱香拿铁是一样的。与 B 站一样,口罩三年的时间,其实拼多多也是我的救命恩人。
拼多多让我们可以有很多便宜的东西可以用,包括买菜在内,反正都呆在家里,白牌买了也不需要有人看,其实那些东西质量也不差,也能用,还蛮好用的。
所以比如我出门要请朋友吃饭,我一直都会说的一句话是:我一身穿的都是拼多多,你不要宰我 。我真的一身上下都是拼多多,就这样挺好的,够用就行了。
我其实挺浪费的,比如衣服破了个小洞,我也不用去考虑怎么缝缝补补,那太麻烦了。我就直接扔了就行了,再买一件就好了,实际上我现在T恤不是买一件,而是一次买十件,反正便宜。
拼多多代表的就是这种文化,我觉得是非常非常好的,也是非常值得拿出去说的。它不是我们原来看到的消费主义的那套,比如看个直播,大佬榜一大哥就要一直往上面砸钱,然后就显得你很厉害。拼多多不是那种东西,那种东西是应该要被摒弃的,是不好的。
反过来,拼多多的文化是我认为好的,要提倡的,所以我很支持拼多多的出海,不但为人民服务,还要为全世界人民服务 ,让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力造福全世界。
我们有那么多的制造业资源,我们的人又那么勤劳,我们造出来那么多的好东西,现在国内的电商市场已经很卷了。现在拼多多提供了一个出海的渠道,让全世界都能享受到中国的制造业制造出来的好东西。
比如我现在戴的帽子,拼多多买的,才6块钱,没有牌子,这怎么了?我戴出去挺好的。
拼多多近一两年给人的感觉优惠券变少了,这很正常。你看拼多多的财报就知道了,它的利润哪儿来的,其实就是默默提价了。这不是问题,因为即使提价了,它依然还便宜,依然还是有一些方法,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去研究优惠券,你开始可以买到便宜的商品。
再说腾讯。
腾讯的文化在我看来是游戏,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腾讯是一家卖衣服的公司,就是卖皮肤的。皮肤是什么?比如我自己,在王者荣耀玩了好多年,或者我在吃鸡也晚了很多年,我对他们是有感情的。不仅对游戏,也对那些一起战斗过的英雄有感情。既然有感情,那买个皮肤就很正常,寄托我这种感情。
所以腾讯最后是卖感情的公司 ,这个就有点像娱乐产业,比如电影,上了一个新电影,你就愿意去看,愿意去付费。这两年,可能大家没钱可能也没机会去为这种东西付费,那么以后是不是可以。这种付费就跟可口可乐一样,回到消费最原始的逻辑,我们是在为一种符号付费,或者现在流行的说法,我们在为精神价值付费。
腾讯的点就在这里,腾讯对我们的精神价值是有定价权的,我很喜欢玩游戏,疫情的时候我会通宵玩原神,或者通宵玩和平精英,现在真的没时间,但有时候真的很想玩,也就真的很想付点费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回归本质,腾讯最后的机会还是靠这个,对腾讯来说,不论是线下支付还是云计算,它去卷其他行业最终还是要为了这个服务的。
接下来再说说我现在很看好的加密货币以及 Web3 。最近国家已经发文了,我们要搞元宇宙,要搞区块链,接下来这些事情如果逐步落地的话,腾讯一定是标杆性的公司,而且可能会有巨大的机会。
(这块下次细聊)
我很喜欢腾讯,前几年腾讯出了很多不是很好的问题,包括腐败什么的。但是我还是想说,我对腾讯也是有感情的,作为国内的头部社交平台以及内容平台,腾讯的想象空间还很大。
另外再说说字节,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抖音,但我对字节的感情主要在飞书。现在不管是我个人,还是公司,我的工作流几乎全在飞书上。
在海外市场,大家的工作流可能更多在 Google Docs 或者微软的那一套东西上面,不过海外的娱乐流已经开始转移到 TikTok、Lemon8 这些产品上,它的意义就很大了。
我们再结合拼多多的出海,接下来我们要干的事情就是出海,国内都卷成这样了,大家一起出海去赚全世界人的钱吧,就应该干这事儿。
对了,还提到一个好玩的事儿,原来出海很难的一件事儿是语言问题,现在AI解决了。最近我老跟人说,有AI了,我现在看书都可以看原版,不光英文,什么法文德文拉丁文都可以,我可以随手去找一段康德的德文原文,然后翻译出来拿出去装X。我现在真的是这么看书的,不需要看别人的翻译版本了,这是全新的体验。
另外还有美团,美团这家公司最厉害的点就是“开水团” 。其实就是很务实,长期有耐心的精神,不去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其实文化跟拼多多有点像。大家就踏踏实实的做事情,踏踏实实的提升效率。
之前大家诟病的地方,是说美团是不是压榨劳动力,压榨外卖小哥。未来可能RoboTaxi,AI什么的我觉得就要出来了,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新闻,美团搞了一个无人机大赛,在9月底就要进行了。
信号很明显,美团是一家真的为很多人服务,并且改变了很多人生活方式的公司,不管怎么样它都是伟大的公司。但它现在面临的问题可能主要在成本端,它必须去平衡这件事儿,这对公司很痛苦。
接下来,比如说如果真的马斯克把自动驾驶这个技术搞成熟了,真的能够实现无人应用了,无人车都用上了,我们看的久一点,展望十年,那么就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总之,对于科技类公司,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看未来,因为它一直在变 ,科技公司不像买了一个矿,这个矿产能多少可以未来是一直不变的。科技公司你一定要看到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可以观察,如果到了某个跨越鸿沟的点,就是你所设想甚至是幻想的东西真的开始在身边蔓延开了,不再是试点了,大规模的推广了,这就是投资机会。
我自己总结一下上面说的东西,我们不具体推荐具体哪家公司,但我是可以推荐整个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在这个时间点,整个产业都憋了3年了,说起来也跌的差不多了,估值也不算搞了,接下来看到的全是机会,至少从我眼里看到的全是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天要来录这一期节目。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科技领域的发展就是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什么是先进?
年轻人玩的开心就是先进。
我们的文化是内敛的文化,很多事情我不说并不代表我不知道,就像华为,拼多多这些公司,闷声不吭,就把大事干了。这就是我们国民的底层假设,闷声赚大钱,都在酒里了。
再聊聊,可能这跟我们的是种田的民族有关,种田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看天吃饭,可能遇到天灾。所以我们就好像巴菲特一样,赚了钱要存着,万一有天灾,我们就可以拿出来过冬。我们不是那种赚1块钱就要花5块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就是平时低调做事,天天都在努力工作,但不说出来。有一天突然你就会发现,我们还有华为手机,我们还有酱香拿铁,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
在外人看来,也许我们很弱小,但实际上我们的强大是自内而外的,不是那种天天在外面放狠话,然后搞些虚头巴脑花里胡哨的东西的那种强大。
这就是求真务实,又回到B站、拼多多,这些公司,就是我喜欢的,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修饰,但它就是好。今天我们讲科技、文娱,又讲到要去做文化产业的投资,创新,要去做一些新的 IP,理解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一定不要去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博眼球抢流量的东西,我们就按照我们的套路来走,可能这就是本分吧。
又说到巴菲特,巴菲特有钱吗?当然有,可是我就是爱吃麦当劳,就是爱喝可乐,但需要的时候我就坐私人飞机出行。我自己平时也是这样,上班时间来得及我就走路,或者骑个共享单车,但如果真的有事情我也会开车,实实在在就好,这种文化是我觉得我们需要弘扬的。
所以回到投资,要创新,这种文化是根基,酱香拿铁一定程度上代表的也是这种文化,不要喝几千一瓶的飞天茅台了,20块钱的酱香拿铁也可以拉近大家的关系,这也是让我突然一下子觉得 iPhone 时刻要来了的原因之一。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年轻人接受了。
大家原来都以为年轻人是那种天天宅在家里躺平的宅男腐女,现在突然发现不是,他们很厉害的,潜力很大的!
我想起那句话叫二次元拯救世界,我们现在可能要换个说法,叫元宇宙拯救世界 。
结尾
有人跟我说,那么多内容,可以拆成好几篇文章发了,增加可读性。
我也想过,但我思考了3分钟后决定还是一口气发出来。
我的理想是,简单的纯粹的才是最好的,最好这些内容可以喂给 AI,然后以后再跟我聊投资,我就用我的 AI 回答你……
可读性应该是 AI 干的事儿,我还是去玩儿吧。
特别喜欢跟年轻的朋友们一起玩,看着大家还在跳舞,运动,打游戏,我就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