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芒格

想想还是写写芒格吧。

( 2023年5月8日,查理·芒格先生于洛杉矶家中 )

读《芒格之道》的方法

先说《芒格之道》这本书。

这又是一本难以总结的书,我不相信有人真的“看完”了,在我眼里,这种书常看常新,永远看不完。

就好像圣经,虽然我不信基督。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内容大量重复。

随便摘两段:

我们把大量资产攥在手里,这是现在,不意味着永远。真有人拿枪顶着我的脑袋,逼我把这些钱投出去,迫不得已,我也能把这些钱投出去。(1987)

如果我说了算,我会征收高昂的短期利得税,压缩股市的交易量,让赌徒没有容身之地。(2022)

在我看来,不论是1987年还是2022年,芒格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你要少交易。

为什么要压缩股市交易量,芒格也说了,是要“让赌徒没有容身之地”。

你可能还会有一大堆问题,为什么交易就是赌徒呢,为什么手上有钱不投出去呢?不是说现金拿在手上跑不过通胀嘛?

是的,这些问题也困惑我很久。在芒格之道这本书里,也许你找不到答案。

怎么办?你可以去思考,可以去写读后感,也可以去问朋友,实在不行,多读几遍,慢慢体会。如果多读几遍还不能体会,那就再多读几遍。

没错,这书就是这么读的。巴菲特的股东信也是这么读的。

来自人性的大道理

我不清楚是不是有所谓的普世价值,但不论是《穷查理宝典》还是《芒格之道》又或者是《纳瓦尔宝典》,读完之后都让我确信了一点:这个世界运转的方式并不复杂

这些书翻来覆去把几个观点从不同的视角说了一遍又一遍,看的我昏昏欲睡。

后来我跟朋友炫耀说:我觉得我已经不用看这种书了,翻来覆去就是那些大道理。

朋友说,那你总结一下大道理是啥?我思考了一下,摘录了一段来自《穷查理宝典》的文字:

芒格在 1998 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同学聚会上演讲时提到:“在商界和科学界,有条往往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分两步:一、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二、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去行事。对于非常严格地遵守这种基本治学精神与方法所具有的价值,我打算用我自己的生活来证明。”

朋友差点喷血,原来所谓的大道理就是要找到一个大道理。

我点点头。

大道至简。这道理一定要说出来的话,就是:“你们必须先吃完胡萝卜,然后才准吃甜点。”

对芒格思想的三个印象

回想起来,非要展开的话,有三个点值得拿出来说说。

《穷查理宝典》开篇就提到西塞罗《论老年》这本著作。

看到这里,我特地去找来了原版来草草看了一遍,然后就懂了一个道理,原来知道很多很多的东西,是那么开心和值得歌颂的事情。

读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见过各种各样的奇葩,体验和阅历会给人带来磨练,人也就自然变得自由与平和。

这就是要终生学习的理由。每个日出都是新的一天,每天早上都要杀死昨天的自己。

第二个印象是芒格 1996 年发表的关于一场非正式演讲,大量提到了可口可乐这家公司。其中有这么一句话:“男人的大脑渴望那个他们无法拥有的漂亮女人手里拿着的饮料。”

这句话让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会存在消费品这个东西,或者说,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人们会花钱,又或者,为什么会存在商业,人类为什么会发明钱。

钱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你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消费,就是人们想要,仅此而已。

投资,就是控制自己“想要”,就那么简单。

不管你认不认可,从那一刻我明白了价值投资的目的真的不是赚钱,也不是收益率,而是“人”

第三个印象就是著名的“人类误判心理学”。

我曾经玩了很多年量化交易,在各种 K 线图和数据因子中玩的不亦乐乎,但一直解决不了一个心底的疑问即:如何面对例外。你找到再多的再漂亮的模式,最后都可能出现例外。

直到读到了芒格的这篇“人类误判心理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人性是那么脆弱,人是如此无能。

原来人那么容易犯错误,还会犯那么愚蠢的错误。那一刻我明白了,例外天天都在发生。

投资最大的确定性只有一点,那就是人性的弱点。

聪明真的不重要,自由而平和的活着,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才是投资人,或者是一个理性的人最重要的品质。

怀念芒格

一早看到芒格离世的消息时,我最大的感叹,是要感谢芒格,在离世前几个月,还给世界留下了内容丰富的极其宝贵的一篇播客。(https://podcasts.apple.com/cn/podcast/acquired/id1050462261?i=1000633030747)

还要感谢芒格,在今年2月份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芒格在华尔街日报的评论文章:为什么美国应该禁止加密货币)。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我至少看了 30 遍,我认为这篇文章指明了人类未来 100 年的前进方向。(我的评论:漫谈AI、加密货币与科技进步)

朋友圈一天被各种缅怀芒格的文章刷屏,不知道 100 年后,等我们这批人也都离去,这世界上还会有多少人会说自己是芒格门徒,还有多少人记得芒格留下的思想遗产。

芒格在这唯一一期播客的结尾说道:“人生将会很有趣,你们会做得很好,但不会那么容易。”

人类就一直在这样的苦难中微笑前行,慢慢变富。

最后伤感一下,我们人类现在很努力,只是不久的将来,由人类和 AI 智能体一起构成的新世界,芒格先生看不见了。

想到这里,有一丝遗憾,仅此而已。

( 2023年8月26日,我与“纸芒格”合影 )

bookmark_border宣宣:成功的信念

聊几句成功学。

宣宣是我的一个非常 geek 的 95 后朋友。

我对他的评价是:“宣宣,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导师,人类解放进步事业的精神领袖,卓越的工薪阶层思想家,魔方读书社的朋友,以及有严重拖延症的 95 后。”

在外人眼里,他是个非常不靠谱的年轻人。总讲着别人听不懂的话,总不按时完成别人给的任务,总不去赚钱,总把时间浪费在看书思考和对外人无意义的输出上——输出是输出了,但那些乱七八糟的文字,似乎没什么人看得懂,也没什么有兴趣看。

我觉得他是个成功者。他能专心把几本专业书翻烂,能拒绝一切想拒绝的事,能自由说想说的话。kao,跟我 20 年前一样……

聊到成功的捷径,瑞·达里欧(Ray Dalio)总结过两个词,我认为同样适用于这里:量入为出、善待彼此

但知易行难,路就在那里,真的去走,简单不容易。要量入为出,就要理性,要调查研究,要主动思考,要谦虚诚实;要善待彼此,就要主动 Social,就要厚脸皮,就要勇敢表达,就要习惯遭白眼。

最关键的,还必须勤奋。这一点刷掉一半选手。

有时候我们会思考,一个人到底该心怀天下,努力做点什么去拯救世界,还是应该关起门来照顾好自己,做个利己主义者。

显然,宣宣是后面这种人,他自由且我行我素,很少关心别人对他的看法。只有在一个小圈子里,大家才会理解这样的 geek。但是作为群体或者社会,geek 固然重要,共识更重要,因为社会的运作需要效率。

宣宣也有尝试跪舔社会,这篇文章就是。

其实成熟的社会,应当有一套合理的机制,允许这样的利己主义者存在,而且应该鼓励这样的自由存在并发扬光大,不要让他们太累。因为他们会定义未来,他们正在创造未来。

这就有点绕了,该怎么做呢?还是那两个词,量入为出、善待彼此。

你可以不接受他们,就好像你可以反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你不可以焚书坑儒。或者,你可以向他提问,获取更多信息。很多时候你看不懂真的不是他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提问了,交流了,共识更多了,大家也就都离成功更近了。

提问,是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的起点。

大排面,可能是成功的终点。

bookmark_border破圈指南、门槛与偶像

聊聊破圈。

我并不喜欢写这种实用主义的像鸡汤一样的东西,但的确也经常跟人聊到这事儿,既然有需求,那就还是写写。

(此文送给昨天过生日的奇点同学,祝奇点同学早日辞职,早日进文娱的圈,也早日破母单的圈)

年轻人破圈指南

圈外人该怎么加入一个圈子?

第一、虚位以待

太多的人在第一步就死了,有个朋友喊你一起去看展,你说哎呀,晚上有点累还是躺会儿吧,或许你就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破圈机会。卒!

都说大佬要保持松弛感,其实反了,越普通的人越应该松弛,充分的属于自己的时间是一切可能性的基础。钱、资源、人脉都可以攒,只有时间属于自己。

什么是自己的时间,就是完成自己的工作、学习任务之外,在充分休息之后,还有余力的时间,虚位才能以待。

时间如果没有,那先想办法有。

当前的状态是学生还是工作还是创业还是公务员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时间是最基础的弹药,特别是对于年轻人,充沛的精力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有时间以后,你还需要准备好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比如微信公众号、B站账号、或者小红书,然后不时去更新一下。

第二、做点事儿

观察一下这个圈子的人都在做什么,然后加入他们。

最简单的办法就去办公楼下的咖啡厅坐着偷听讲话,我最早深入了解腾讯这家公司,就是偶然发现只要在腾讯滨海大厦一楼的爱马哥咖啡厅坐坐,就可以听到很多有意思的八卦。可能有的人坐坐就真的只是坐坐,但可能有人坐坐就有上楼参观的机会了。

你有很多很多方式进入圈子,购买圈子的产品,参加圈子活动,都是直接的方式。想知道苹果公司的大牛们都在研究什么吗?买台苹果电脑,申请一个开发者,就可以加入开发者社区了,各行各业都是这样。

当然,有的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门槛可能非常隐蔽,这很正常。实际上大多数圈子的门槛就在于你根本不知道门槛在哪里。需要花点时间去琢磨。

但心诚则灵,你可以从一些最简单最表面的事情开始,比如翻译行业文档,比如整理行业相关的播客的录音稿等等。

我听到过的所有进入转行破圈的故事,几乎都是从用户访谈和整理录音稿开始的,文字是神奇的东西,通过大量阅读这个圈子保存的文字资料,你会学到这个圈子的人有谁,有什么黑话,以及最近在关注什么事情,以及各种八卦等等等等。

另一方面,除了自己能学到东西之外,这些文字素材也是你与圈内人打交道的高级弹药,通过亲自整理文字稿,你将会有机会拿到这个圈子需要的许多第一手资料,这就非常有价值了。

话说我今年翻译了史蒂夫·乔布斯档案馆(Steve Jobs Archive)于 4 月 11 日上线的新书《Make Something Wonderful》,这本书真的很棒!我相信它会改变很多人的一生,强烈推荐。(点这里:制造些美妙的东西——《Make Something Wonderful》全书翻译

第三、开始学习

每个圈子都会有自己圈子的专属技能,很多人喜欢去考个证报个班或者读个MBA,并打算以此进入新的圈子。

我持保留意见,这事儿就像买学区房一样,买不好你会发现你的邻居都是来混圈子的,大家大眼瞪小眼,赚钱的只有卖水的机构。

当然有的付费圈子质量也很高,但我还是对所有需要付费才能进入的圈子都有一定的戒备心。

有的培训机构本身就是圈内人,有机会给你一些资源。但最好的方式,还是有真正的圈内人来带你入行,重点在于,永远别指望有人主动来教你,哪怕已经付了钱。没有人有义务来教会你,尤其是你是一个圈外人而别人是圈内人的时候。

所以如果遇到有人愿意带你入行的机会,千万要珍惜。这个人可以跟你是任何关系,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同学,或者一起旅游的朋友,甚至路边的清洁工(传说中的扫地僧)。

一个好办法是多提问,并谨慎谦虚地对身边所有人一视同仁。虽然别人也不一定理你,但脸皮厚一点,想想马云当年兜售“中国黄页”的视频。

不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学到些什么。如果你想进码农的圈子,作为一个前端工程师,如果不能回答“Flex布局和Float布局有什么区别”,是不可能得到一份前端工作的,虽然这件事儿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一定就很重要。

对了,还可以问AI。

要终生学习!

第四、输出价值

学习了一些基础知识后,你一定会发现,如果想再进一步,就需要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这是圈子内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你很难从教科书或者培训机构那里学到。

其实从一开始,学习最好的办法是找机会向圈内人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找人互换。到这个时候,可能你只能通过这种方式继续学习了。

也就是说,是时候开始向圈子内输出有价值的内容了。

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是吧,一个刚刚进圈子的小白,怎么就可以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呢?

还记得翻译吗?没错,就是翻译,翻译是最容易提供有价值信息的方式。不光是语言的翻译,圈子里不同的人之间也需要翻译,高层的话语体系和中层的话语体系之间也需要翻译,翻译是一件非常有学问的事情。

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勇气输出观点,你是否是行业顶级专家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只要能输出你的真实观点,并且让你讲的话被对方听懂就足够了,就是有价值的了。

贡献越多,得到的也越多。不论如何,都要输出价值。

第五、训练同理心

持续翻译和输出价值的过程,刚开始需要勇气,但慢慢的,你需要训练同理心了。这可能是最难的地方,也许需要一些天赋,如果你天生就有,那再好不过。

经常你会发现,你讲的话没有回应,你自认为很好的内容得不到反馈,或者你明明把事情做了,换来的却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如果你继续问为什么?那情商也太低了,给个眼神自己体会吧。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需要自己去体会对方需要什么,体会圈子需要什么,再体会你需要什么?再体会你该做什么,该讲什么话,好的时机是什么。都是体会。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来呢?很多东西如果说得清,就不需要你了,你的任务就是把事情说清楚。或者,很多时候不需要说清楚,做就行了,又或者,时间太宝贵,没必要说清楚,多说无益,干就完了。

你听不懂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你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否则你就是问题。

举个真实的例子,我在面试时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突然有一天有个三年没打过交道的前辈突然跟你说,你跟我一起去北京出个差吧。你应该如何应对?

你如何看待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就决定了你的发展前途。每个圈子里都充满了共鸣和隐喻,也正是这些无法用几句话说出来的东西,让圈子能够成为了圈子。

理解它们,需要大量知识积累,以及一点点智商以及情商,再加上天赋。

很多人为了理解这些,非要跟圈子里的人喝酒打牌混在一起,这就看个人洗好了。有一些小的Tips非常值得新人学习,比如主动带队旅游团建,或者主动帮大家策划项目,总之大家多玩在一起,时间长了,可能就有体会了。

先利他,然后悦己。

第六、维持声誉

有的人喜欢真性情,也有很多人特别注重外在形象。有人喜欢 E,也有人喜欢 I。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物极必反,最终唯一重要的事情,是你在圈内的声誉。

多少人知道你,你有哪些标签,你能提供什么价值,如何与你打交道。这些内容越明确,你也就越能为圈子提供你的价值,带来更好的声誉。更好的声誉又会把更多志同道合的圈内人或者圈外人带到你身边。

一旦形成这样的正反馈,事实上你已经是一个圈内人了。

在圈子里建立口碑,经营好声誉非常重要。尤其是要主动拉黑有毒的人,哪怕是你的上司,千万不要和价值观不一致的人辩论,即使你取得了辩论胜利,很可能也会获得一个黑粉。

尤其不要轻易树敌,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你需要朋友们的商业互吹,黑粉会要你命。

第七、诚实有耐心

永远不要说假话。

很多话可以不说,但说出来的话一定要是真话。做错了就承认错误,做得好就主动邀功领赏。对错不重要,事实上很多事情并没有对错,但诚实是最宝贵的美德。

大多数时候引导你不诚实的,是急功近利和缺乏耐心。要明白的是,其实大多数时候没有机会并不是你的问题,突然有很多机会可能也不是你厉害。谦虚谨慎观察,耐心等待机会出现,还是要诚实认识自己的位置。

这一点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也许是最难的。

“害怕错过”可能是大多数新人的心理状态,就好像第一次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就会害怕错过。

老人从不害怕错过,因为已经错过了太多。

也因此有了耐心。

第八、谨慎花钱

不要总以为花钱能解决问题。

在某些关键的时候,花钱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比如从上海到北京,多花点钱坐飞机就可能省下那么些时间。但比如你困了,再怎么花钱都不如睡一觉实在。这就是花钱解决不了的问题。

始终要谦虚去搞懂哪些是花钱解决不了的问题。事实上在今天这个社会,资本泛滥,圈内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可能很多时候都已经被解决掉了。

你会发现很多人来向你兜售他们的产品,告诉你花钱能解决很多很多问题,但事实上,花钱也许能解决人,大都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要谨慎的花赚到的每一分钱,始终要想清楚花钱的投入产出,尽可能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大多数人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将“本金”和“利润”区别对待。对待本金的时候慎之又慎,但对待利润的时候却似乎变了一个人,突然就挥金如土。

其实不论本金还是利润,不论自己的钱还是别人的钱,都没什么区别。

小心使得万年船。

第九、沉淀知识

写到这里你会发现,这里已经远远不是“破圈”指南了。

但其实每个人一生都在不断破圈,也在不断加入新的圈子。接下来还有什么?需要长期沉淀和成长。

把知识沉淀下来,尤其把那些踩过的坑犯过的错沉淀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你能多加入一些不同的圈子,并能够在不同圈子中都建立起自己的声誉,那你会发现你能提供的价值可能就多得多,你也更容易破更多的圈子——如果你想的话。

到了这一步,你才是你。你其实定义不了你是谁,你是谁往往是你活动的那些圈子定义的。

其实我在说 IP 打造。

一些好玩的圈子以及门槛

这里本来想展开写写如何拉群,但感觉还是以后再聊。

只说门槛,拉群最重要的是门槛,前面提到,很多圈子最大的门槛就是你根本不知道门槛在哪里。有的门槛是显性的,但很多门槛是隐性的,搞懂门槛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学习加入圈子的过程。

举几个加入门槛例子吧。

(这里没收广告费,但的确夹带了私货,而且感觉我在泄露天机)

第一个推荐的是“魔方读书社”(魔方读书,喜气洋洋

创始人梧桐树,身份保密,创建了这个致力于为年轻人提供自我展示、知识分享、长期学习的平台。

里面的资源远比你想象的多,加入门槛很简单也不简单。找到梧桐树或者读书社的朋友们比如我,参考:魔方读书社的朋友们,参加一次线下活动即可。

第二个推荐的是“Yestoday”(欢迎查看并下载巴菲特双语版股东信,更期待共建!

博主Ponge,创建了我能找到的国内价值投资领域线上的质量可能是最高的公开社群。

里面的资源远比你想象的多,加入门槛很简单也不简单。公众号菜单就有加入方式。但是加入后如何能获取其中海量的各种资源并学习消化,那就真的值得好好研究上一阵子了。

如果觉得难,可以先从翻译项目开始,这些内容非常非常非常有价值。

第三个推荐两个播客“文娱圈内人”和“投资实战派

对了,开头提到的奇点同学就是文娱圈内人粉丝群里的朋友,据我所知,他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散户投资人😁。

直接上图,就不多介绍了。

咒语还是要念的。

里面的资源远比你想象的多,加入门槛很简单也不简单。先进粉丝群,然后来录节目呗。

想进娱乐圈,这里就是大门。

想进投资圈,这里就是大门。

第四个推荐,放个我司实习生计划。

(链接:https://freevalue.feishu.cn/docs/doccnOtKTxj81xmlplj6PIZoQQf)

里面的资源远比你想象的多,加入门槛很简单也不简单。

这份实习生计划一直是公开的,但没有人告诉你该做什么,你自己决定该做什么。

还有很多很多很多优质的圈子,不是我不想推荐,而是我这里就是想夹带私货的。

对了,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不搞个自己的圈子。诺,这里:关于我

接近偶像,成为偶像

马斯克有一段名言,被写在特斯拉企业文化手册中:

“生活不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需要有值得憧憬和向往的未来激励和鼓舞我们前行。

必须有一些让你能在早上醒来,迫不及待起身的理由。

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什么鼓舞了你,什么让你对未来抱以热爱。”

人热爱的东西很多,玩要玩出名堂,所谓名堂往往会以人格化的方式凝聚在偶像身上。

我还是要说,上面提到那些圈子里的那些人,不论是梧桐树、Ponge、RUXUAN、丁丁,永庆、周鑫、奇点等等,都是各自圈子里厉害的人物,难能可贵的,他们都愿意主动提供一些途径,去认识更多的朋友。

当然他们这样做,必然有他们自己的目的。这没毛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偶像也是普通人,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偶像,每个人都在互相学习、相互成就,所有人都需要成长。

乔布斯、马斯克之类的人物都是我的偶像(我的偶像们),但可能离我很远。身边的这些人,他们也都是我的偶像,他们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偶像往往离我们很远,但圈子可以让我们离偶像更近一点。

这就是地偶精神。

“平民偶像”绝不只是唱歌跳舞陪吃陪玩。

再说一遍,我没有收广告费。

下次细聊拉群。

拜拜。

bookmark_border价值投资、吹水与情绪

本文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2023 年秋季《价值投资》2023 年 9 月 15 日课程学习感受。

吹水

什么是价值投资?字面理解,价值投资是提供价值的投资。什么是价值?价值就是投资了之后做了好事。那什么是好事?这就很难说了。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认为投资更多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技术问题。不过在我眼里,投资是思维方式问题,但如何寻找价值则更多是在投资思维基础上的一个关于方法论的技术问题。

在北大价值投资课上,姜国华教授用“吹水”两个字来比喻价值投资,初听有些荒诞,但细品甚妙。

一个人也好,一个公司也好,都复杂多变,孰好孰坏,你不可能凭第一印象就下结论。长期调查研究必不可少,问题是调查研究只是去到处搜索资料吗?是,但不只是。

就拿北大未名湖当做例子,要调查研究清楚未名湖这个东西,可以去网上搜索下载相关信息,也可以去校史馆获取保存多年的资料,又或者找北大同学们吹水闲聊调查询问。但最重要的也是最不能忽略的,就是亲自到未名湖畔,对着湖面一顿真吹水,吹出水花吹出波澜,亲身感受未名湖水面变化的样子、感受温度、气味等一切来自水面的反馈。

早上吹、晚上吹、春天吹、秋天吹,简单的重复的做着同样的事情,也许几个月几年都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同。这个过程或许无聊、没劲、甚至让人煎熬,但不排除有一天突然就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收到的反馈与以前完全不同了。

在顿悟的刹那,脑子里那些常年累积的无用信息可能瞬间就集合在了一起,你就突然懂得了某个超越他人的道理,发现并理解了某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这才真正寻找了它的价值所在。真正的价值投资人从来都是一个小众的群体,也许正是因为大多数人无法忍受这样的长期煎熬。

也别忘了,吹水的过程也对湖面本身造成影响,虽然每次只会引起小小的波澜,但日积月累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不过即使再艰难,每天去湖边吹水,也是一件令人心旷神怡的事情,要不怎么说价值投资者往往健康长寿呢。

消费与投资

点一份外卖,吃完就没了,这是消费。买一手股票,期待它上涨,这是投资。这是我们一般对消费与投资的理解。

我原来的理解,消费是以花钱为目的,赚个开心,投资是以赚钱为目的,以痛苦为代价。不过良药苦口,痛苦一段时间后能够赚点钱,然后开心开心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但深入理解价值投资后,我发现我错了。拉长时间来看,消费花了钱,反而是不开心的事情,投资才是开心的事情。

说消费并不使人开心,首先是因为消费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效用,比如吃饭是为了不饿,穿衣是为了不冷。在这个过程中人不是自由的,而是被迫去消费,被迫花钱。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品对人毫无价值,还会消耗金钱。如果可以不吃不喝,每天把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自由的事情上,何尝不是件更好的事情。

但这不可能做到,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实现。”话虽残酷,但这就是现实。

但反过来想,事情就简单多了。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不断创造价值的给予者,而不是一味满足自我需求的索取者,那么吃饭、穿衣这些事情就都与购买股票、艺术品等投资品一样,成了对自己的投资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是一件从满足自我需求出发的事情,而投资是一件主动走出去,去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事情。

购买投资品的目的,是希望获取未来的现金流,因此投资品就有了价值。正如北大未名湖一样,湖水就在那里,它未来是否能给你带来现金流,能带来多少现金流,这是投资人必须去思考和了解的。如果你什么也不做,那么投资品对你来说就是一个黑盒子,所谓投资就是在买盲盒。

买盲盒固然能让人获得短期的刺激感,但长期的不确定性会让人焦虑紧张甚至精神崩溃。对投资人来说,关于这个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主动走出去,忘掉自己的喜好,去了解他人,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

对公司来说,如果你足够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商业模式、企业文化以及公司的大大小小的人和事儿,那么这个投资品就不再是个黑盒子了。这时候也许你就有足够的信心与它一路同行,它也会给你相应的回报。

财富也绝不仅仅只是股票账户中每天变动的数字。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财富也不是凭空创造的,是在市场交易中被创造出来的。

情绪和市场

人是感情动物。情感是人类行为决策的基础,同样的人,在喜悦、兴奋或焦虑、害怕的情绪影响下,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行为。这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市场存在的基础,无数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人们的情感变化对市场价格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群体性的狂欢,几乎是确定性的每隔七八年就会发生一次,人们往往错误的将数量当成正确的唯一标准,就好像我们习惯性的用粉丝数来评判一个偶像一样。在一群乌合之众中,大多数人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转而变得盲从、无意识和智商降低。人们害怕与众不同、害怕遭到反驳、害怕因为表露出不同意见而遭到大多数人的唾弃。

这种害怕并非没有道理,早在16世纪,乔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坚持日心说被活活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公社因为坚持革命遭到屠杀而失败,只留下一首传唱至今的《国际歌》。

作为小众的价值投资者往往喜欢隐藏和保护自己而拒绝抛头露面,这样,价值投资者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但这并不代表价值投资者永不发声,偶尔,它们也会在关键时刻毫不避讳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在 2023 年的每日期刊股东会上,从不抱怨的芒格就显得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有些生气。

不论如何,情绪的过度爆发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不论对个体还是群体都是这样。也许听点舒缓的音乐,可能是控制自我情绪的好办法。只有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才有能力基于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正如芒格所说:“慢慢变富。”

但问题是,即使我们再努力,市场有时候也真的不是你凭一己之力所能控制的,我们更加难以预测明天、明年市场的情绪变化。我们只能适应它,理性的看待它。巴菲特那句话始终管用:“你所找寻的出路就是,想出一个好方法,然后持之以恒,尽最大可能,直到把梦想变成现实。”

做个人

价值最终是关于人的,价值投资也是一种利他、利社会的行为,这种牺牲自己造福他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听起来是反人性的。

但坚持价值投资的人往往却能收获自由平静的一生,也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至于这是不是真的牺牲了自己,可能就因人而异了。

bookmark_border证实和证伪

这篇文章原本发布于 2022.7.30。

有人看完后跟我说:“不要把现象当成规律,把自我理解当成本质”

我不反对,但我想回应的一句话是:“现代现象之本质就在于它根本就没有本质。如果取消本质是现代现象的实质性标识,那么,这恰恰表明,现象本身成为了本质。”

前半句来自德国社会思想家西美尔(Georg Simmel, 1858-1918),后半句来自刘小枫教授 2018 年出版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对其的评论。

听起来有些晦涩,我更喜欢的一句话来自英国大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 “I must create a system, or be enslaved by another man’s. I will not reason and compare: my business is to create.”(我必须创造一个体系,否则就会被另一个人的体系所奴役。我不会去推理和比较,我的任务是创造。)

我其实想说:“不要总想着去理解本质,有本事去定义本质。” — Bob

认识市场

李录在他的演讲中说,未来是无法预测的,但投资者的工作却是要预测未来,精确预测市场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怎么努力,我们给出的预测只是个概率。所以要对市场充满敬畏。

不过也不用悲观,把一切交给命运显然不是一个专业投资人应该有的想法。市场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好像“我是谁”一样,是个被讨论了几百年的哲学问题。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认识市场,对市场的基本认识,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的思考方向和行为。

我们不仅要预测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变得更好,还想预测到市场能够充分认识到这种变化,从而给出比现在更高的估值。为了做到这些,还是要先建立对市场的深刻认识。

三个世界

卡尔·波普尔把我们这个世界分为“物质”、“精神”、“知识”三个世界。物质世界类似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唯物主义的世界,它代表了这个世界本身存在的样子,包括所有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事物。精神世界是作为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唯心主义的那个世界。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知识世界,它代表人通过文字、会话、音乐等等方式记录下来的那些东西。

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个视角去看待市场,用同样的方式划分。

物质的市场代表所有市场中的公司以及所有其他投资者本身存在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经营状况会变好或者变坏,投资者们手上的钱会变多或者变少,这些客观发生的变化,都属于物质的市场。

精神的市场,代表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对市场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因人而异,但都会以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当情绪超过某种阈值,就会触发买入或者卖出的交易行为。

知识的市场,反映在各种消息上。公司发布的定期报告、高层的讲话、卖方分析师的报告,也包括我们投资人的投资报告或者研究记录,这些或公开或私密的消息,以各种不同媒介记录下来,并发生传播——能够在人群中传播是知识的市场与精神的市场最大的不同。

用更加直白的话,就是基本面、情绪面与消息面。这几方面共同组成了市场,以股价的形式表现出来。

证实和证伪

市场在物质层面是可预测的,这很好理解,就像牛顿三大定律可以轻松预测小球在下一秒处于什么位置一样,假如你可以搞清楚市场基本面的一切,你也可以轻松预测市场下一秒的位置。

但这只是理想,实际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物质的层面会不断变化,人的理性仅仅是精神和知识层面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就永远无法直接认识物质层面本身。

这就导致了我们任何时候对市场的认识都存在局限性,也就得出了“市场不可预测”这样的结论。

对于我们该如何获得知识,波普尔认为虽然知识永远不可能被证实,但可以被证伪。知识层面的内容是无法反映物质层面全貌的,但是我们有能力指出那些错误反映了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就是证伪。

如果认可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将在市场上获得的每一条消息都看作一种知识假说。然后作为投资人,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不是去尝试搜集最多最全的资料以尝试描述市场本身,而是应该找出那些有错误的部分,尽最大努力去证伪它。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工作就是一边搜集信息,一边尝试推翻假设其谬误之处的过程。

去伪存真,对提高做判断正确概率的价值,远高过搜集更多的知识。芒格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总是反过来想”,大概在说这个意思。

马斯克的套路

马斯克在2017年接受的一次采访(https://www.rollingstone.com/culture/culture-features/elon-musk-the-architect-of-tomorrow-120850/)中,总结了他所认为的“科学方法”,可以一种实战中更具操作性的套路。马斯克说,当遇到那些真正麻烦的问题的时候,这是真有效。

1.提出一个问题。2.尽可能收集更多的证据。3.根据证据制定公理,然后尝试给每一条公理设定概率值。4.根据有效性确定这些公理是否正确,公理间是否相关,是否必然导致结论,以及有多大的概率。5.试图去推翻结论,尝试寻求别人的反驳,帮助你去推翻。6.如果没人可以推翻你,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对的,但你并不一定是对的

马斯克的套路给“反过来想”的过程增加了一些有用的细节。

在研究工作中,尝试为这些信息建立关系连接和理清因果关系是件重要的事儿。去找到那些源头的公理,并赋予概率,是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也是寻找关键因素的过程。

证伪的过程,凸显出不断接受反驳的重要性。马斯克特别提到自我反驳还不够,还得不断尝试寻求别人的反驳。别人反驳中出现的各种理由,不论正确与否,都会是帮助解决问题的好素材。

到这里不难理解马斯克经常的大放厥词和语不惊人死不休,从这些充满争议的言论中,他不断寻找着全世界所有聪明的大脑的反驳。

寻求反驳和反驳别人都是好习惯。

最重要的还是得记住,你很可能是对的,但永远不一定。

2022.7.30

bookmark_border师夷长技以制夷

节日是辞旧迎新的日子

重要的节日,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息息相关

节日是种仪式

也是一个文化重要的标志与符号

会给我们留下记忆


记忆

如果把所有个体的连接都断开,那么个体还能独立生存吗?

能,因为还有记忆

如果把所有个体的记忆都抹去,那么个体还能独立生存吗?

不能,没有记忆的个体,就没有好奇心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沉睡

烟尘散去,花田里一群人快乐地奔跑

冲锋衣变成了休闲装

不远处的一片空地上,还横七竖八地倒着几个已经睡着的

孩子

有鹰飞过,只有山

岿然不动

那只沉睡的雄狮

2023.9.13

森森, 午休的孩子们, 无锡市, 中国, 2023.9

bookmark_border后羿射日

开大

我脑子里后羿射日的版本大概是这样的:后羿是个玩弓箭很厉害的大神,为什么呢?因为他从小被父母抛弃,在深山里长大,没见过什么世面,所以无聊就只能打猎玩,时间久了,唯手熟尔。长大以后,练了一身本领,突然有一天天上冒出了十个太阳,老百姓日子不好过了,后羿看了看,反正自己有这个本领,就站了出来,干掉了九个太阳,成了大英雄。

怕人家说我瞎添油加醋,突然心血来潮想去找出处,翻来覆去最贴切的可能只有来自《庄子·秋水》中引用《山海经》的记载的几个字:“羿射九日,落为沃焦。今本无。”今本无三个字太精髓,给了太多想象空间。但再深究就头大了,放弃。

然后需要跟人解释后羿射日的时候,我就跟人家说:后羿很厉害的,小时候打猎玩儿成了大神,很牛X,后来国家有难他出来射了个太阳,然后就回去找嫦娥了。大概就这样,具体自己去琢磨吧。

再后来发现这样还麻烦,不如直接就跟人说:后羿就是那个平时猥琐发育,需要大家保护,大后期开大一波推的 carry 全场的大英雄。

这么说大家就都懂了。

于是华为发布 Mate60,我大吼一声:他开大了。酱香拿铁上市,我又大吼一声:安琪拉烧的好!

其实中国人那些含蓄内敛,又坚韧不拔,结硬寨打呆仗,关键时刻拯救世界的品格,都在里面了,这真的不是几个词能形容的。

后羿射日,到底啥意思,都在酒里了。

无用之用

前阵子跟人聊苏东坡,好多文章都是当年语文课本的东西,但除了小朋友外没多少人还能背出来。还有关于我被古文虐的童年阴影,上学时最怕的就是古文,尤其是要背诵的那种,怕的不是背诵本身,而是背错了一个字就可能要被当众批评然后回去重新抄 N 遍这种事情,或者翻译不准确总 Get 不到老师要的那个点的无奈。

同学们总说:凭什么古人写错了就叫通假字,我们写错了就叫错别字?老师说:古人写文章又不考试,你们考试写错一个字,就没用了。

大学时无聊,买了道德经回来琢磨,老去找各种翻译的版本,但总感觉有的意思解释不清。后来甚至想自己来翻译,写了几篇后觉得扛不住,总会有新的想法冒出来,实在太累,浅尝辄止放弃了。

不过后来总有一些词总在我脑子里打转,比如“劲气内敛,一触即发”,“天地不仁,万物刍狗”。这些词都不是原文,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出现在脑子里的,反正就是已经深深地刻在我脑子了,也会经常拿出来说。

类似的还有冯友兰的那句,“活着的意义在于活着,活着是活着的原因,也是活着的结果”。似乎原文也不是这样,但大概就这个意思。

后来读到史蒂芬·平克在《理性》中的一句话:逻辑推理就意味着要忘记你所知道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逻辑推理是不理性的。

我突然意识到,那些内容添油加醋的故事,那些背错的古文,那些无用的词句,才是理性的东西。

或者说,这才是我真正拥有的东西,才是不论经历多少时间,经过多少风雨,都永远属于我的东西,才是我之所以能称为“我”的东西。

月亮很亮

除了后羿射日,我们还有精卫填海,还有女娲补天,还有嫦娥奔月,还有好多好多故事。只要闲着无聊,我们的文人还喜欢研究回字有多少种写法。我们的程序员还喜欢研究 JavaScript 中的 this 有多少种用法。我们的投资人喜欢琢磨投资与投机的 n 种区别。

这些破事儿看似都没啥用,但它们唯一的用处,是人们超越国界的共识,这是文化的根基。不论天涯海角,只要听见有人说后羿开大了,yyds,推吧,dddd。

月亮很亮,但没有用,没用也亮。

bookmark_border我的偶像们

以下排名区分先后。

罗伯特·C·马丁(Robert C. Martin)

在我的偶像清单里排名第一的,只有人称 “Uncle Bob” 的鲍勃大叔,他是 2001 年敏捷宣言的 17 位起草者之一。自从我大学时候读了《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新世界的大门就打开了。

这本书中有一段小剧本,描述了两位都叫 Bob 的工程师结对完成一个计算保龄球比赛得分的小程序的全部过程。这个本来拿来故意搞笑的故事剧本,深刻揭示了在知识工作这类人类活动中,一切关于思考、沟通、出错、处理出错、最终从混乱中寻找出不完美的秩序,但又发现新的混乱的全部过程。这个简单的故事彻底改变了我至今为止的一切思维方式,大概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鲍勃大叔还出过几本书,从《Clean Code》、《The Clean Coder》到《Clean Agile》、《Clean Architecture》。“Clean” 这个词贯穿全程,毫无疑问,这就是鲍勃大叔所有理论最 ”Clean” 的概括。

软件行业有一条著名的康威定律, “任何为组织设计的系统,都会表现出组织本身的系统设计结构。”所以,一切软件开发架构的设计,都是在为客户进行组织管理架构的设计。

后来,我还读了很多软件架构设计相关的书,包括马丁·福勒(Martin Fowler)的《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企业应用架构模式》等等,它们让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商业模式分析、企业治理方法与项目管理上。最终很可惜没有成为一名好的开发工程师,也没有成为一名软件架构师,走上了研究企业经营的金融投资之路。

鲍勃大叔一度被人诟病不是个好的开发工程师,但又如何。作为一个作家与哲学家,他成功的彻底改变了我对编程工作的看法——软件开发工作更多是一种知识与价值观的输出而不是技术劳动(现在看起来更是这样,99% 的软件开发技术劳动很快就可以被 AI 代替了)。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

如果说鲍勃大叔给我提供了 Dev 的方向,那巴芒二老就给了我 Ops 的方法——DevOps是软件开发方法论的重要词汇,前半段负责开拓向前,后半段负责经营落地。

在我眼里,虽然巴菲特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和投资家,但他更是一个传道大师,一个精明的老段子手。老巴的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惊人,他能把高深隐晦的商业运作的原理,用所有人都能听一乐的段子说的清清楚楚。不管是 NFM (内布拉斯加家具店)的 B 夫人,Geico 的 CEO 托尼·奈斯里(Tony Nicely)还是 ABC 总裁汤姆墨菲(Tom Murphy),甚至是巴菲特的姑姑爱丽丝·巴菲特(Alice Buffett) ,老巴都能像一个超级大喇叭,把他们的故事讲的活灵活现。

把真理用不同的故事传播给大众的人总是会受到爱戴,老巴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更给他和他身边的 CEO 们带来了一大群信徒。

在 2022 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上,92 岁的巴菲特说道:“我常常把伯克希尔看做一幅画,它的大小是无限的;它有一个不断扩大的画布,我可以画我想画的东西。”原来,投资是门艺术。

我想这已经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总结了,他以一个超级控股公司的形式把大家聚在一起,和大家一起在这块画布上自由创作,主要创作者其实是他身边的那些 CEO 们,而老巴就在旁边一边大量阅读,一边喝着可乐写段子

鲍勃大叔曾经疯狂呼吁,在 21 世纪能干大事的不应该是大团队,而应该是无数彼此协作的小团队。从这个角度看,巴菲特才是那个真正把敏捷思想成功落地的大师。

芒格就更有意思了。作为一个经常坐在巴菲特身边吃糖的老头,芒格的思想更加接近中国道家——无为而治,他比巴菲特更无为。这背后的大智慧,来自芒格在跨学科认知方法上的造诣。

芒格在 1998 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同学聚会上演讲时提到:“在商界和科学界,有条往往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分两步:一、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二、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去行事。对于非常严格地遵守这种基本治学精神与方法所具有的价值,我打算用我自己的生活来证明。”这是跨学科认知的精髓,永远应当去关注那些不变的道理,先直击本质的变化,再就此展开。

很多人对多元思维的理解,是要去做斜杠青年,看到啥学啥,这实在太过草率。跨学科多元思维模型的本质,是要 “Less and Less, Better and Better”,把事儿越做越少,越干越好

这一多一少,是不是又有道家那味儿了。

罗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十多年前,第一次读了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自传《失焦》,又给我打开了一扇大门。

罗伯特·卡帕这个名字就是个意外。卡帕是犹太人,但犹太名字在欧洲不受待见,因此取了卡帕这个艺名,把自己包装成了一个地道美国佬。

几年后,一场意外,他的经纪人兼女友姬达·塔罗(Gerda Taro)在西班牙战场身亡。这场变故让卡帕从此专心投入了全球各地的战场拍摄。卡帕的照片,固然有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影子,但也并不拘泥于漂亮的构图。他更加随性,喜欢抓取那些不经意的真实瞬间,甚至包括了二战诺曼底登陆时的画面。

据说拍摄诺曼底登陆的胶片本来有 100 多张,但因为冲洗胶片的意外,只有几张模糊的照片保存下来,但张张传世经典。

二战结束,卡帕回到美国,战后失业无所事事,直到遇到了女明星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跟着她去了好莱坞,一切似乎就要圆满了。

但意外的高潮来了,卡帕拒绝了褒曼的求婚,回到了战场继续拍摄,理由是他不想停下来。

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听起来励志且鸡汤。但卡帕在 1954 年的越南,不小心踩了地雷,真正为这句话付出了代价。这是他最后一次意外,他再也没机会拍照片了。

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可能恰恰是因为靠得太近了,容易出意外。

卡帕这样的人,一生都是意外,但并不影响他成为我排名第三的偶像。

生活哪有那么多确定性,谁也不知道意外哪一天到来。谁不是天天被意外陪着过日子的呢?

史蒂芬·肖尓(Stephen Shore)

与巴芒二老类似,在摄影这件事情上,肖尓教给了我 Ops 的方法。

在对摄影的理解上,肖尓在他著名的《照片的本质》中提到:“摄影实际上是一门分析学科。画家从空白画布开始作画,摄影师则从混乱的世界中开始选择图像。”我很想再加一句,伟大的投资家例如巴菲特,从经营一门生意这块画布开始自由的创作。

任何照片,都可以从它的物质,描述层面,心理的层面去进行解析,平面的构成、凝固的时间、照片的材质共同决定着一张照片向读者传达的信息。作为摄影系教授的肖尓,以极其简洁的语言编写了这本教材,就如同照片媒介对信息的传达一样简洁、有力。

肖尓一生非常主动,从十几岁时开始,就主动学习摄影,主动与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联系,主动与 MoMA 的摄影主任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联系,主动用 8 x 10 大画幅创作,主动拥抱一切新鲜想法,主动反叛了整个时代。

我常常把史蒂芬·肖尓对时代的反叛和森山大道、鲍勃·迪伦(Bob Dylan)、或者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相提并论,这没毛病。但这种反叛在肖尓这里体现的更加平静而自由,一切那么自然和顺理成章,没有花哨的噱头,没有哗众取宠。

所谓大师们对时代的反叛,并非刻意制造对立,有意而为之。它更像是一种尊崇内心的行为,仅仅因为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只要足够专注,你就必定能够反叛时代。

其实肖尓的一生与卡帕一样充满了各种意外,他俩的结局却完全不同。

芒格的跨学科多元思维模型让我理解了努力的方向,卡帕的意外人生让我学会了观察边界。我从肖尓这里才真正学到如何脚踏实地的分析一门艺术,如何分析那些接近艺术的事情,以及如何脚踏实地的分析一切事物。

面向任何平凡的事物,只要真正热爱,就有能力从繁杂的信息中抽象出一些简单却直击人心的长久的美。

肖老爷子今年 77 岁高龄,依然还在巴德学院当摄影系主任,依然还是个老顽童,不但还在用手机、大疆无人机拍照、出书,而且还没事儿就在 Instgram 上发发帖子、闲聊几句。

bookmark_border艺术、金融及艺术培训

今天聊到一个话题,艺术和金融是不是两个极端。

“艺术和金融确实是不一样的领域,甚至是两个极端……投身于自己原创音乐制作人或者极少数狂热音乐爱好者,他们靠自己热爱的音乐就完全可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不会对物质追求太多,能维持体面生活就可以了。甚至很多文青,艺术家会觉得谈“钱”很俗气。这和金融总想着怎么赚钱是相反的。”

“我不知道艺术培训的边界在哪,但这两年因为疫情还有中小学升学分流,人人都搞文化课去了,艺术培训行业很惨淡。”

“所以一个学了金融的搞艺术的,可能就能一边儿赚好多钱,一边儿在艺术上自我实现?这也许就是行业跨界后的突破?”

这是个非常好的话题,聊聊我的想法。

做事跟赚钱本身应该没有冲突,金融和艺术也不是两个极端,本质是关于悦己和利他的话题。

如果把艺术或者金融或者培训都看成一份事业,那么只要做得足够好,都能赚钱。

专注热爱的事业比如音乐创作,觉得赚不到钱,只有一种可能是事情做的还不够好。“好”必须是利他的,让别人觉得好,在现代商业社会,大把机会让你赚钱。

干金融搞投资的人也有很多根本不赚钱自high的,因为根本没有赚钱能力,或者纯粹是骗子,太多了。

相比悦己,利他更重要,只有长期利他的给予者,才能不断获取新的营养,形成正反馈,也让系统熵减,从而走向持续成长。如果一个商业模式无法利他,它就不可能长期持续;如果一个艺术品只能自high,它最终也只能被人忘掉。无法永续的,必将走向灭亡。

莫尼什·帕伯莱在聊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时说:“如果我们想玩无限游戏,我们必须成为给予者。我们不能带着’这对我有什么好处?‘的想法去做某件事。有时候我和某人聊天,他们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果我是一个给予者,我就会帮助那个人。我不会去想,花费这个时间对我有什么好处。因此,为了玩无限游戏,我们需要成为给予者。”就是这个意思。(https://mp.weixin.qq.com/s/s0fzcQlNqRNlaBs8oLpLFg

“谈钱很俗气”的自我安慰,只是不想或者不会把事情做得足够好的借口。

干金融的跟搞艺术的本质上没区别在 2022 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巴菲特把他的伯克希尔公司比喻成艺术品:“我常常把伯克希尔看做一幅画,它的大小是无限的,它有一个不断扩大的画布,我可以画我想画的东西”。

巴菲特同样是“不对物质追求太多,维持体面的生活”的典型代表,很多金融大佬、企业家都是这样。把精力放在专注创造价值,同时专注赚钱上,是最有趣的事情。艺术或者金融或者培训是不同的手段,赚钱是你打造的产品的利他程度的衡量结果。

“不对物质追求太多”,严格意义上是不对表面上那些对自己事业无关的物质追求太多,一个小提琴家会花大价钱在小提琴上,一个投资家会把自己的钱都投资在公司股票上。钱是这样,精力也是这样,把钱把精力都花在热爱又擅长的事业上。这些投入都会产生更高的回报,然后循环往复,直到某种能力极限。

金融资本家的工作就是通过资本配置,把同样的东西换个包装,做个摆盘,放到更加能够体现其价值(并且赚更多钱)的位置上。所以“一个学了金融的搞艺术的,就能一边儿赚好多钱,一边儿在艺术上自我实现”,我觉得没毛病。

艺术培训行业的惨淡,一方面是现在教育行业价值观的确有些问题,把升学作为唯一追求,但这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如果你相信柏拉图说的:“我会教孩子们音乐、物理和哲学,但更重要的是音乐,因为音乐以及其他艺术的模式,都是学习的关键”,那么你得想办法让家长也明白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你要真正做到这一点。

我们的美学教育一直是挺缺失的,我可能是到工作后才意识到这一点,但后来我的确发现从各类艺术中获得的各种模式让人受益匪浅。

如何真正从艺术培训中提取到一些模式,帮助提升学习,还能应用在孩子们的文化课上,提升文化课水平,而不只是学会一些肌肉记忆会谈几首曲子,这可能是现在的艺术培训老师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做到这一点,也就实现了利他,算得上“好”。

以及推广到成年人的艺术教育,如果能够让成年人也从中受益,这个市场更不小。

这个事儿听起来很好玩,以我自身经验来看也可以做到,值得试试看。

bookmark_border普通人的特许经营

tl;dr

我写这篇文章,想聊聊特许经营这个话题。

经营这个事儿,跟小到个人发展,大到行业变迁、国家竞争,都息息相关。经营有方,自然轻松加愉快,但经营不善,就是一地鸡毛。问题是到底应该如何“经营”,似乎学校从来没教过,但这件事儿其实很重要。

特许经营的内涵非常丰富,深刻理解这些内容并付诸实践,不仅对成功经营有帮助,也能让经营这件事变得容易起来,当然还能帮助赚很多钱。这不管对于个人成长还是企业经营,都是如此。

好生意

“特许经营”这个词来自英文“Franchise”,这个翻译可能并不准确,在字面意义上,“特许经营”很容易被理解为加盟生意里的经销权——人们会想到银行、电力、或是其他公用事业中的政府牌照之类的东西。这些当然是特许经营的一种,直观的理解,特许经营权是一种被权力拥有者赋予的特殊权力,具有“只能你做,别人不能做”的排他性

但它远不是全部,我们经常提到的特许经营内涵要更广泛。“被权力拥有者赋予”并非必要条件,权利拥有者实际上是个巨大的单一风险,没有了对它的依赖,特许经营才更加牢固长久——我们可能更加喜欢研究那些并非通过“被权力拥有者赋予”而产生的特许经营。

巴菲特在 1991 年致股东信中,简单明了的概括了特许经营的特征:1. 被客户需要,即有真实需求; 2. 它的客户认为找不到替代品,即产品差异化; 3. 不受价格管控影响,即有定价权。通过观察这三点特征,我们能够清晰的将有特许经营的生意和一般的生意区别开来,特许经营的生意意味着经营者“一直在赢”

特许经营是如此重要,巴菲特甚至把“生意(Business)”和“特许经营(Franchise)”这两个词并列对待,你的经营如果没有“特许经营”的特征,那它就仅仅是一桩“生意”。

特许经营的能力被巴菲特称作经营护城河。《巴菲特的护城河》这本书用许多案例剖析了这种特许经营的来源,包括品牌效应、规模效应、成本优势、客户转换成本、网络效应等等。实现特许经营,有经营护城河的企业,往往成长的更快,长期存活的可能性也更大,这也就带来了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对个人来说也是如此,特许经营这意味着当你与竞争对手付出同样的努力时,你能获得更多回报,这是多么令人开心的事情,就像游戏开挂一样,谁不想轻轻松松获胜呢?

总之,特许经营、护城河以及企业的竞争优势其实指的都是一个东西,它们定义了什么才是“好生意”

复利

从数学上看,复利不过只是一个简单的算式,但从商业上看,复利有更丰富的含义。

生活也好,生意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一个“投入-产出”的游戏。从一出生起,我们就开始不断投入精力和时间,长大后,或许能赚到些钱,再不断将赚到的钱投入更多的事情里去。这些投入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回报,而复利代表了一种获得指数回报的模式。

特许经营和复利是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复利是企业特许经营的能力的重要来源。过去的积累的那些东西形成了经营者的特许经营能力,它将在未来的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特许经营能力又对企业带来超额回报,这些超额回报提供了积累复利的可能性,持续加宽特许经营的护城河。

这成了一个高速转动的复利飞轮,它给生意带来的是指数级而不是线性增长。这种增长的可怕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超过人的想象。在弱者角度来看这并不公平,就好像有人在考试中作弊一样,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市场中的竞争本来就是开卷考试,人家利用历年的积累来参与竞争并获得成功,这再合理不过了。

实现复利的核心在于把精力放在那些做一次投入,长期起作用的事情上。有些投入当下带来的利益或许吸引人,但并不一定带来长期收益。从长期收益角度去思考问题,是指导经营决策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

经营是一种关于选择的艺术。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选择做有复利、能累积优势的事情。做有复利的事,事情就会就会变得越来越轻松,钱也会越来越好赚。

能力圈

对于如何建立特许经营这个问题,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从持续时间、适用范围、他人影响力三个维度来思考问题,进行抉择。

第一个思考维度是持续时间,它指特许经营能力是否有比较长的保质期。举个例子,假若你在20多年前就投入努力并学会了编写计算机程序,并建立了一个为客户制作漂亮网站的生意,这显然是一种特许经营能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不断发展,客户需求不断变化,你学习到的知识逐渐过时淘汰,这条护城河也就在不断的被侵蚀。有的能力保质期长,有的则保质期短,这一点直接影响到投入的长期回报。

第二个思考的维度是适用范围,它指的是你所投入获得回报能适用在哪些领域。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学生时代投入时间去学习数学、物理、语文、外语等,之所以这些知识这么重要,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很大的适用范围,值得我们更多做投入。

这个世界不断变化,这些知识大概率会一直有用,在这些东西上做投入,也就更容易产生长期复利。不过,有时候适当缩小适用范围也是很好的选择,人迹罕至的领域往往竞争更少,这有可能更加容易让你保持“一直赢”。

第三个思考维度对他人产生影响力的大小。不论投入的是什么,最终我们都要服务他人并并创造价值,因此如果把精力投入到未来可能影响更多人的东西,那么它也更有可能长期为我们持续产生回报。乔布斯在苹果公司设计产品时常常会说:“我们要考虑的是所有人”,这成了苹果产品的重要基因,也成就了苹果。

不过这也不绝对,同样如果无法服务广泛的客户,专心服务好更少的人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不论如何,对他人更广或更深的影响力,都是影响我们决策重要的组成因素。

还是要记住,拿捏取舍这三个维度的目的是保持一直赢,因为这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特许经营,这也正是能力圈的概念。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什么护城河、特许经营只与那些非常优秀的大公司有关,离我们很远,事实上不是这样。

研究市场定位的特劳特曾经提出:“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在消费者心中是谁。在顾客心智中树立在某一细分领域,你是第一的形象。”在能力圈内,你所向无敌,斩获超额利润,然后将利润用来持续扩张能力圈,加固护城河,就形成了复利。

所以其实能够产生复利的事情很多,生意的大小并不影响是否产生复利。能力圈的概念,既适用于优秀的大企业,也适用于任何企业的经营决策,还适用于个人的职业规划发展。尤其是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能力圈情况下,有了富余的时间和金钱,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拒绝浪费,小心翼翼的控制投入的方向,持续扩张自己的能力圈范围

再投入的过程,依然可以衡量上面三个维度的回报,第一,再投入的东西是否能带来更长期的回报;第二,再投入的东西是否能适用于更大的范围;第三、再投入的东西是否能带来更广泛或者更深入的对他人的影响力。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说法比如:“这都是利润,随便花”,“开心就好,及时行乐”,“赚钱就要靠赌”,“成功就要靠多元化”等等的观点,那都不正确。经营者应该专注于寻找具有持续加深护城河并有复利效应的事情,然后持续做下去。我们得确保自己已有的优势能够为每次新的扩张带来好处,并通过积累获得优势,并且每一次扩张都获得新的第一,就这么一直赢下去。在这个过程里,特许经营能力也得到不断加强。

个人选择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首当其冲的重要事情就是学习知识。知识就像做饭用的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习是最容易也是最有效的投入,终生学习是必要的。你永远应该把时间聚焦在学习和积累那些能够扩张自己能力圈的知识上。

要强调的是,学习不只是上课读书,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事情都关于学习。哪怕是看电影、刷短视频,或者是旅游,逛街,吃饭,这都是在接受信息并学习的过程。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打算在这些事情上面花钱或者花时间,都应当多思考一下这件事儿是否能带来更多的知识回报,以及同样投入这些时间,是否能有更好的选择。

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积累影响力。影响力也是一种能够带来长期复利的东西。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不光知道自己的名字,也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圈,这是长期提升自己特许经营能力的好办法。不论是写作、演讲、社交甚至做广告,都是可以尝试的方法,酒香也怕巷子深,发光的金子也得让人看见。

还有一项投入是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巴菲特用过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一辈子只唯一拥有的一辆车,而且要开一辈子,我一定会把使用手册反复读五遍,然后我会把它存在车库里,只要有一点刮痕,就会立马去修理,因为我不想它生锈坏掉。我会把它当做宝贝一样,毕竟这是要用一辈子的东西。没错,身体也一样。

除此之外,不可忽略的一种投入则是购买资产。如果上面说的那些都是积累无形资产的话,这里说的就是购买房产、股票等等有形资产。通过各种方式将积累的金钱或者别的资源用来购买有形资产,也是重要的加强你的优势,拓展能力圈的方式。

比如买一套位于大城市好地段的房子,这就会大大提升你在工作选择范围上的优势;比如拥有优秀公司的股权或债券,能够给你带来长期的现金流,解决后顾之忧。再比如你的工作是内容创作,那么不断地购买专业书籍、高级电脑等生产工具提升工作效率,都是非常好的长期投资。

不可忽略的是,同样的资产放在不同的人手里,带来的长期回报是不同的。就好像同样拥有一套上海市中心的房子,有的人能因此获得一份高薪工作,获得高额回报,有的人则无法做到。这其中的差别正是特许经营能力的差别,你的知识水平、影响力水平以及身体状况这些无形资产都会带来对于有形资产运营能力的差别。

当然,涉及到购买资产还一定会涉及到投资回报率。回到复利的概念,尽量让购买的资产长期发挥作用,就能够提升资产在自己手里的长期投资回报率。渐渐的,你就会发现同样投入那么多钱,获得的回报将远超竞争者们,这又带来更多获得资产的机会,实质上这也是一种特许经营的能力。

虽然这里是以普通人为例,但是这些方法不仅限于此,道理是相通的,一切经营之事,都应如此。

bookmark_border写给学生们:让你未来悲惨无比的6件事

学生时期应该是一个人探索生命意义、寻找自我价值、开拓未来发展的最佳时期。但是,如果学生们不注意把握机会,就有可能在这段时光中浪费掉太多宝贵的时间,因此陷入痛苦的挣扎之中,成长之路变得更加困难。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对于选择我没法给出具体的建议,但我想说的是做那些错误的事情,会让你在未来变得无比悲惨。

让你未来悲惨无比的6件事

第一件事,是认为当前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和老师给的,理所当然。 一旦这般想,那就会嫌弃家庭、学校等一切现实,视同等闲,不以为念,甚至会唾弃周遭之人,诉诸于游戏、烟酒、酒馆、甚至毒品,躲避学校,想要早日长大、毕业,摆脱现实之苦,追求更好的未来。

然则,十载光阴如梭,当一切已成往事,却发现往事如烟,千算万算,仍是不及当初。可能就此失去了健康、快乐,甚至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成问题。成年生活更是悲惨,自由无从寻觅,流连于追梦之路,却发现只有无尽的枷锁和艰难险阻,方能深深感受到悲惨。

第二件事,是强调异乎寻常,常常卖弄个性,拼命突破常规。你妄图挑战一切规则,将破坏规则视为快感,叛逆过了头。不管老师怎样劝告,家长怎样规劝,你的心灵深处都不会有所感应。因为你认为听从别人的意见,就是固步自封,缺乏创意和激情。你不在意别人眼中的声望,却喜欢违背常规,随意食言。这种态度必定会让周围的人对你留下糟糕的印象,再无名誉可言。

时间长了,就算有人愿意和你交往,那也只会是和你一样反叛、油腔滑调的伙伴。你们肆意挥霍时间,却忽然发现,周围的同龄人在许多方面都比你更加优秀,而你却一事无成。这种悲惨的命运,恭喜你,又一次品尝到了。

第三件事,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不断追求,而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总是追求高分、评价和金钱,不择手段,偷题目、打压同学,不惜作弊,你的快乐都来自于老师的一句夸奖。你不知足,想要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都只能学到一些皮毛,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不管什么东西,你总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些,有些许表面光鲜,却总错漏百出,这让你越来越痛苦。

十年过去了,你突然发现,你不知道自己在这样追求的意义何在。再也没有考试,也没有人欣赏你的作品了。你的生活变得空虚,工作也变得毫无意义,只是为了赚点钱维持生计。时间一长,你的精神状态越来越空虚,痛苦不堪。最终,你甚至连工作和收入都成了问题,你成功地收获了一生的悲惨。

第四件事,是你不停地埋怨着你所遭遇的一切。你发现这个世界何其不公啊,生来就有不平等。老师和同学也不例外,他们喜欢给你加诸许多不合理的事情,似乎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你受苦。你向所有人发泄着你的不满,可惜这些抱怨并没有让你感到更好,甚至让你感到更无力。你为什么要接受这些不公和不合理的事情?为什么这个世界不按照你的想象来运转呢?你不断承受着打击,这些打击让你痛苦不堪,甚至有一度你跌入了谷底,无法自拔。你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会这么残酷,为什么你总是遭受着不公和不幸。

你恨透了这个世界,对于一切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所有的糟糕都不断地充斥着你的生活。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似乎证实了你对于世界的悲观看法。最终,你的生活变得像你的世界一样糟糕和混沌不堪。

第五件事,你是一个被灌输式教育毒害的人。你从未思考过学习的真正意义。你对教科书感到枯燥无味,对教育体制和国情产生了怀疑和不满,却又始终期待老师能灌输给你考高分的知识。你不理解学习的目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背记那些似乎永远用不到的知识。你认为学校教育与未来赚钱毫无关系,赚钱的方法学校从不教授。

其实你这种人,眼里只有自己小圈子,只懂得追逐单一的所谓爱好,却疏忽了知识的广博与深厚,意识不到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你的学识仅仅是狭窄的片面之词,连一个粗浅的知识结构都没有建立起来。

时间荏苒,十年之后,你惊异地发现自己的所学居然已经过时。年轻人比你更聪明,老人比你更有经验,而你呢,变得毫无用处,在社会的舞台上被无情地淘汰。你只有自己才知道那种无助和无奈,黯然离去,默默地为自己的无知和愚昧懊悔。

这最后一件事,你选择了成为一个只看眼前利益的人。一切都应付就好,这是你一贯的信条。你为了即将到来的考试,通宵背书,可每到新学期,你就将上学期学过的东西全部遗忘。你的学习没有任何积累,每到大考时,你总是感觉有一大堆书要看。可惜的是,你对学科没有真正的喜爱,实际上,你没有真正掌握过一件东西。

日子久了,你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困境,明明很努力却总是遗忘前面的内容,这使你感到极为烦恼。你开始憎恨这个世界,为什么努力得不到回报!

几个值得记住的故事

谁没穿裤子: 在海滩上,只有当退潮的时候,才会发现哪些人没穿裤子。潮水还没有褪去的时候,如果你光靠看脸去评判一个人,那就会犯错误了。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面,最重要的是“穿裤子”,而不是在脸上“化妆”。这件事平时只有自己知道,但在关键时刻,不同的人之间的区别就会体现出来。

学习击剑的故事: 击剑是一项十分考验体力的运动。但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击剑运动员,除了刻苦训练以外,还要学习击剑运动的发展历史,了解各国的发展现状,区分不同的击剑种类,学习受力分析,计算动作的角度,阅读各类文献。跨学科学习非常重要。

任何一样技能其实都是跨学科的。跨学科的学习方法一方面能让自己在某个专业技能上变得超过其他人(哪怕是打游戏),另一方面,跨学科学习也带来对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动力,真正的爱好是不会导致偏科的。更重要的是,跨学科学习中,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领域的佼佼者,同学之间的交流就变得更有意义了。

导航地图的故事: 其实现在都有手机导航了,但还是要学习看地图认方向,光依赖手机导航是成为不了一个好司机的。

学习一门学科或者一项技能,重要的是对原理的学习掌握,这是很多要学习看似无用的知识的目的。事实上,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正如复旦大学的精神“自由而无用”

谁是未来最有钱的人: 班里几十个同学,你看好谁会是20年以后最有钱的那个?不一定是成绩最好的,也不一定是现在家里最有钱的,但一定是人品最好的。

做人要有原则,要重视自己的人品,做不到成绩最好很正常,一个班成绩最好只有一个人,但是维护好正直、诚实,以及自己在朋友中良好的声誉是可以做到并且应该坚持的事情。

结尾

最后用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名言结尾:“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bookmark_border生意第一课:动画片《巴菲特神秘俱乐部》

很多人想不到,巴菲特还“演”过一部经典动画片。

真不是噱头,《巴菲特神秘俱乐部》动画片前后出了两季,每季20多集,主角是巴菲特爷爷和一群孩子们。

每一集里,都有一个巴菲特爷爷和孩子们的小故事,然后带出一个与商业、财富有关的知识点。不但内容关于巴菲特,主角是巴菲特,配音也是巴菲特本人亲自上。

但凡有人问我怎么最快了解巴菲特,我首推这部动画片。故事虽然短小精悍,但真的把那些最简单却深刻的道理讲到位了。就算是成年人甚至专业人士,闲暇时花点时间看两集也是非常惬意的事情,而且内容回味无穷。

花了点时间,我把第一季每集的内容稍微整理了一下。

相比第一季故事的短小精悍,第二季就水了很多,我就不整理了。如果要看原版动画片,在各个视频网站随处都很容易搜到。

第一季每一集的内容要点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实在是大道至简。但即使在成人世界,你也经常会发现很难有人全部做到这些。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犯过这些常识性错误

•S1E1:做生意首先要找好的地段

如果觉得不好赚钱,首先要看看是不是地段没选对,地段没选好,就会事倍功半。选择地段是非常重要的学问,重要性甚至超过做生意本身。

•S1E2:好的服务要做营销宣传

不要忽略了营销的重要性,有再好的产品,也要靠各种营销手段传播给客户。实际上营销也是产品本身的一部分,好产品一定离不开好营销。

•S1E3:每个生意都要做好计划

如果想把事情做成,一定要想清楚再做,有计划不一定成功,但没有计划等于失败,不要指望误打误撞就能做成事情。当然,计划也要随时调整,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S1E4:存钱非常重要

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都一定要存钱。在未来需要花钱的时候,你才有机会从容应对,做出最有利自己的选择。公司没有钱了就会破产,个人没有钱了就会被动。

•S1E5:只做自己熟悉的生意

只有在自己的真正熟悉的领域做生意,你才对生意有把控力,才可能生存下来。这个道理如此简单,但人的好奇心总是驱使人去做一些自己不熟悉领域的事情,这真的很可怕。

•S1E6:避免跟风

潮流这种东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盲目跟随潮流,在退潮的时候你必然损失惨重。那些稳定可靠的生意才值得长久投资,做生意也是如此,做人更是如此。

•S1E7:永远谨慎借钱

借钱的风险是巨大的,所有借来的钱都要还,一旦生意不好或者发生什么状况,就会陷入财务困境,这很可能让你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因此,对任何借钱的行为要非常谨慎。

•S1E8:始终权衡利弊

做生意过程中,随时都要决策,决策时始终要仔细权衡利弊,充分了解会得到什么以及会失去什么后再做选择。什么都要的话,只会什么也得不到。

•S1E9:不要过度刷卡

不要为了超前消费去支付信用卡的利息。长期来看,为了超前消费支付信用卡的利息并不划算,那不会让你得到更多。超前消费一时爽,等到还款火葬场。

•S1E10:把梦想变成工作

这关于职业观,一定要努力去追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将它做到很好,直到将其变成自己的工作。反过来,不让自己很开心的事情,就别做了。

•S1E11:与人协作合作共赢

成功的生意离不开与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一方面,不要拒绝合作,拘泥于单打独斗,另一方面,要主动寻找能与自己愉快协作的商业伙伴,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一起共赢。

•S1E12:提供优质客户服务

客户是上帝,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都要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并让客户满意。服务也是公司商品的一部分,它虽然无形,但会直接影响生意成败。

•S1E13:保持持续学习

你不可能知道所有东西,但只要学会如何学习,就可以持续学习了解新事物。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比早上起床时变得更聪明一点。

•S1E14:倾听客户意见

一个成功的生意要让客户满意,让客户满意就离不开倾听客户的想法。持续向客户提问题,倾听客户的想法,然后努力让客户满意,是打造一个成功的生意的必备内容。

•S1E15:需求催生高价

需求旺盛,供不应求时,产品就能卖出高价,反过来需求消失,供大于求时,产品就会降价出售。作为商家,要合理利用高价填补研发成本和创新风险,而作为消费者,如果能更耐心等等,就可能获得更好的价钱。另外,对于个人而言,知识与爱是的供给是无限的(这句似乎是巴菲特特意加上的私货)。

•S1E16:注重用户心智

对生意来说,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客户愿意付费的程度,也决定了品牌价值。能占有用户心智是优秀生意中一项价值极高的无形资产。

•S1E17:持续精进工作

任何一件事情,没有谁一开始就能做到很好。但做不好并不代表能力不行,只要认真对待,持续积累,就能一天比一天做的更好。反过来,如果一开始就做的还不错,也不能洋洋得意。生意的成功,需要持续精益求精,把每件小事都做到最好。

•S1E18:失败不气馁

任何企业想研发新的产品或者提供新的服务,都一定会遭遇失败。虽然不停的失败不一定会带来成功,但最终生意的成功者,一定都是在经历失败后没有放弃的人。

•S1E19:向经验丰富的人学习

一个成功的生意需要的技能是多方面的,从专业能力到商业知识到客户服务,你不可能样样都行。因此,一定要主动找经验丰富的导师请教,学习他的经验,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注意,一定要选好的、可以长期依赖的导师。

•S1E20:尊重他人想法

对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思考角度都会不同。做生意决策的时候,要广泛倾听各种想法,而不要轻易否定他人意见。一个轻松的积极的乐观的交流环境,对生意非常重要。

•S1E21:适度包装

对于生意人来说,很可能注重外在才是容易被忽略的那一点。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即使已经有了过硬的产品,也仍然需要特别注重产品包装,而且,生意的外在表现会反作用于产品本身,外在和内在是一个整体。

•S1E22:太好的不一定是真的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听起来非常棒可以赚大钱的机会,要知道,好的生意往往是双赢的,如果你将得到的特别多,那就意味着一定会付出些什么代价,听起来特别好的事情事实上很可能有坑,一定要谨慎理性的思考问题。

•S1E23:谨防多米诺股票效应

做任何事都要考虑相应的后果,有时候,一个决策会带来一连串的后果,这些后果很可能比之前想象的要严重。因此做生意的每一个决策都要谨慎考虑长远后果,想远一点很重要,谨防多米诺效应。

•S1E24:尝试新点子

生意场上竞争激烈,要想脱颖而出,换个思路想问题,尝试些新点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是重要的手段。成功的生意很可能就孕育在一个漂亮的新点子里面。

•S1E25:深入了解再给评价

评价一个公司,或者评价一个人,不能仅看外表,或者只听别人三言两语的评价就给结论。不论是公司还是人,名不符实的都太多了,它可能远比你想象的要烂或者要好,因此在给出结论之前,一定要亲自深入调查了解。

•S1E26:爱惜名誉

公司或者个人的名誉对成功的生意非常重要,建立好的名誉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积累,但毁掉名誉很容易。在经营过程中,无时无刻要爱惜自己的名誉。

bookmark_border如果想入坑投资…

劝退

写这些东西,是因为最近行情有转好迹象,好多朋友问,“想学投资,我应该怎么开始?”。每当碰到这种问题,我都觉得一肚子话想说,但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最后千言万语只汇集成一句:“这都要问,还是先别想了吧。”

但这样劝退太敷衍人,总感觉不太好。还是写写,也算是对自己的总结。

主要是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任何一个以投资作为职业的人,都是不停地犯错误、走弯路,撞得头破血流,摔倒再爬起来,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你历经千辛万苦刚刚踉踉跄跄站稳,突然有个朋友一边躺在城市里的海滩吹风,一边打电话问你怎么去探险,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闲下来仔细想想,除了那些骗子,每个职业投资人都不敢拍胸脯说自己的方法多么多么有效,多么多么厉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概是最好的形容,就像段永平讲的,投资就像打高尔夫,无论你已经是什么样的高手,每一杆都要竭尽全力的专注的去打,丝毫不能懈怠。

之所以以劝退为主,是因为我敢说绝大部分人是不适合投资的,社会分工也不允许。投资是一项非常特别的职业,表面上看,投资人成天就动动嘴皮子点点鼠标做做交易,什么也没有创造,但实际上,由投资人决定的资本的流向时刻在深刻影响全世界各行各业的发展,甚至能影响每个人的命运。这种职业特征,注定了最终全社会只能有只有一小撮人从事这个行业。

不过与此同时,投资的门槛又非常低。在国内投资门槛可能跟玩一把王者荣耀差不多。只要去在线开个户,登记一下个人信息,然后转点钱到股票账户里,就可以开始了。

正因为门槛低,投资这件事儿很容易让人有一种类似买彩票的心理,大多数人会带着“我也来试试,万一我就是那个天选之子呢”,这样的心态来尝试投资。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概率成为那些叱咤风云的金融大鳄一样的人物。

所以即使不停地劝退,投资这么一个高天花板低门槛的事情,几百年来依然持续不断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炒了再说

如果真的想试试,我倒建议先什么都别学,最好保持一张白纸的状态,先炒一把试试再说。

投资是一种实践,其实跟玩网游没什么两样。因此,不管怎样,先去开个户,操作几把再说,并没有什么问题。至于投什么也不需要想太多,百度搜索也行,朋友推荐也行,反正以自己的判断,买自己觉得最有可能赚到钱的股票就行了。

一旦买进股票,股价报价栏里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了,每一分钱的跳动都对应了股票账户里的真金白银,可能是几十几百,也可能是几千几万。可能有一半的概率,当天收盘的时候你就会赚到人生中第一笔投资收益,只要第二天点点卖出按钮,账上的钱就会变多,这种第一次从股票市场赚到钱的滋味是极其美妙的,每个人都应该体验一下,然后拍照留念。

当然赔钱的可能性也很大,可能中午吃了个饭回来,账上的钱就少了好几百,你会感叹中午吃的这顿饭真tm贵,甚至遇到极端行情,账上的钱减少的金额会让你吃不好睡不好,不停地后悔自己为什么买进那么糟糕的股票,这种感觉在脑子里成天挥之不去。

这两种感觉都体验过,就算过了第一关了。要注意的是,这种感觉很容易上瘾,如果你觉得你有点开始迷恋上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揉搓,就得注意一下了,你身体里的赌徒基因已经被激发了出来。

接下来,为了找到可能赚到钱的标的,你就会开始尝试学习各式各样的投资方法,找投资大神带带,找同道中人交流等等,这就是个很好的开始。

闲钱和闲时间——富人的游戏

在正式开始聊投资方法前,有必要先强调一点: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再加一遍。

也许是人的天性,任何人都有赌徒基因,赚钱了,希望加仓进去多赚点,赔钱了,也希望加仓进去,早点翻盘回本,这种心理很正常,却是职业投资大敌。因为投资风光一时,后来倾家荡产的例子到处都是。我们必须敬畏市场,否则市场真的可能会搞的你家破人亡。

至于什么是闲钱,就因人而异了。有的人可能觉得每个月发公司剩下的就都是闲钱,有的人会觉得要存够买房买车的钱之后,再预留5年生活费,剩下的才是欠钱,也有人觉得从银行信用贷款借出来的钱也都算闲钱。

闲钱的标准逐渐被放宽,也是一些(可能是大多数)朋友逐渐陷入投资泥潭经常发生的故事。包括我自己在内,随着对投资这件事情了解的深入,对闲钱的定义也会不断变化。

这个问题如果展开讨论可以说很久,也是个值得以后专门讨论的问题。但一开始至少要给出一个底线,在决定拿钱投资前一定要思考这么个问题,假设来了个骗子,骗走了你这些钱,虽然很不情愿,但你依然能够接受这样的后果,那么这笔钱可以被当做闲钱。

除了闲钱,闲时间更容易会被忽略。投资是一个可以花掉一个人一辈子所有时间的工作,不论是打算以投资为职业,还是业余研究投资,都要准备好大量的时间。

为了做好投资,你需要花时间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首先是学习各种知识,从金融、财务到历史、政治、经济、心理,你还需要搜集研究各个行业的信息,甚至成为行业专家,还需要跟各行各业的打交道,以搜集获得各种信息,当然还需要研究和了解市场,光是盯着市场上每天海量的报价数据,就可以消磨的打发掉你大多数的时间。

所以为了投资,你会舍弃陪家人的时间,舍弃旅游娱乐刷剧的时间,舍弃喝酒撸串的时间,把这些原本开心的时间拿去研究学习,这听起来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所以其实我对闲时间的定义和闲钱是一样的,假设来了个骗子,骗走了未来投入的这些时间,你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后果你可以接受,那么这些就是闲时间。

当然,如果真的投入了闲钱和闲时间,你不可能什么也没有得到,事实上你一定会得到很多。

问题来了,这两样东西如果没有怎么办,投资是富人的游戏,你还是劝退吧,好好工作。

只相信自己——独立思考

投资方法的好坏没有任何科学可言,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一种方法是否能成功的应对瞬息万变的不确定事件,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问题是,在这个过程里,该相信谁。

投资不是一门科学,它没有漂亮的公式,也没有严谨的论证,你不可能学会一些什么公式,或者找到一本什么秘籍,就能够学成赚大钱。

也正是因为投资不是科学,于是投资经常就成了玄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市场上门派林立,不知道该信谁。也正因如此,投资圈子里有各种各样的大神、大佬、大款、以及大骗子。

作为小白,很多人会觉得投资太难,反正财富密码最后就是几个数字,找个大神求带飞就好。混迹时间久了,也可能会得到一些内幕消息、独家资源之类的东西,有时甚至能捞到些钱。

但长期来看,归根结底,这些都不可靠,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相信自己代表的是独立思考,倒不是不能听别人的意见,反而为了独立思考,得尽量全面搜集信息。虽然可能会像个杠精一样,质疑一切人,一切观点,但事实上就是这样,世界上一切信息,包括我所说的这些,以及后面会提到的一切,也可能都是错的。都是成年人,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代替自己承担后果。

天下熙熙攘攘,一切皆为利往,你永远指望不了一个投资老手能天外飞仙给你一个财富密码让你飞黄腾达,如果真有这样的一个财富密码,根本轮不到你。

依赖别人生存,在轰轰烈烈,市场景气的时候,可能有机会喝到点汤,但无数事实给我们的教训是,一旦行情反转,市场随时会成为一个人吃人的地狱,你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炖汤的那点肉。我们常说不要考验人性,市场却恰恰不时考验一下人性,就连亲戚朋友父母子女都能反目成仇,每个人都在自保,谁还顾得上你,更别说那些铺天盖地小广告里的操盘方法,什么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老师,全是骗人和吃人的把戏。

市场是一个金矿,在淘金的路上,骗子比淘金者多得多。唯一不会背叛自己的只有自己,唯一能对自己负责的也只有自己。听起来整个世界都不好了,但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现实,是一段段的血泪史。

活下去——小心驶得万年船

如果能一直保持呼吸,那就不会死。如果能活下去,那就能一直活下去。这不是废话文学,而是简单但是终极的真理。如果上面那么多都没有劝退你,那最后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在市场上一直活下去。

在三天新鲜劲过了之后,离开市场的情况有无数种,最多的可能是赚到了和亏麻了。亏麻了,不玩了,赚到了,见好就收,也不玩了。

这时候我倒不劝退了,想认认真真的学习投资,甚至以投资为职业,首要的目标就是自由、平静的在市场里长期活下去,正所谓活到老,玩到老,其次再去考虑收益率之类的问题,不论什么情况都老乡别走。

最痛苦的一种死法大概就是上杠杆爆仓,我刚接触投资不久时,遇到过一位资深前辈跟我说过一句话,大家相识一场,以后什么都会忘掉,只要记得一句,小心驶得万年船。一晃过去十多年了,各种事情历历在目,唯独这句话忘不了。

为了能让新手更好的活下去,一个简单的小建议是,在熊市的时候进场。

熊市进场不会让人很舒服,大概率会在初期亏掉一些钱,不过两三年后大多是能赚到些钱的。现实中看到更多剧情,可能是牛市进场,高点加仓,投入身家,最后一地鸡毛,铩羽而归。

最后

大道至简,用闲钱闲时间投资,独立思考只相信自己,坚持活下去,足矣。扯了那么多,我觉得这三点是做好投资最基本的东西,真正理解和认可到它们的重要性,可以算入门了。

bookmark_border公司半年总结整理工作的总结

最近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都在围绕公司半年总结整理进行。

半年一次的总结整理

日常研究工作里,除日常更新与深度研究工作外,年度与半年的总结整理工作也是重要的一环。日常更新重在信息搜集,深度研究重在历史资料整理,相比之下,半年一次的总结整理工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包含对最近半年信息跟踪的沉淀,也包含历史资料整理的检验。

之所以选择半年一次的频率,首先是因为公司年报或半年报的定期报告中,一定会对公司经营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更新,从财务和经营数据的更新,到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这给我们分析经营状况变化提供了最重要的素材。

其次,半年左右的更新频率也与一个公司的经营变化周期相匹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变好还是变坏,公司在一两年时间内一定会发生一些经营状况的变化,每半年一次的观察和总结,足够能跟踪和抓住公司在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变化。

当然更高频率比如按季度甚至按月份去观察跟踪公司有时候也有必要,尤其在一些行业或者公司处于高度变化的时间段时。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公司的变化本身就是高度确定的,比如一家因为行业爆发高度景气而处于高速发展下的公司,我们更加关心的应该是它的“变化的变化”,要深入去把握这种“变化的变化”,每半年一次对变化结果进行观察,也足够了。

至少,在公司经营状况变化的方向上,半年期间发生多次变动的可能性很小。再退一步,跟踪公司是为了服务投资,假若公司真的在半年内就会变化巨大,那么我们是否真的有必要去把握并投资这样的公司就需要打个问号了。

总结资料沉淀和更新

作为半年一次的总结,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资料沉淀,而非快速响应工作,那些真正需要快速应对变化的事情,在日常更新中就应该解决掉。

所以在阅读中期报告时,理论上我们并不应该第一次接触这些信息。如果日常跟踪的紧,这半年来公司经营状况的大大小小的变化,在日常信息更新中都应该被提到过了。所以到半年总结的时候,要做的无非就是总结工作,把那些相对零散的信息点聚集并以适当的逻辑连接起来,力图形成清晰地发展脉络。

既然如此,搜集整理就不是半年总结最重要的工作,更重要的部分是将定期报告中提供的信息与日常更新中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和琢磨。比如如果发现管理层在定期报告中有意忽略掉了什么信息,那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也许是想引导舆论,也许是我们的关注点本来就偏了。又比如在定期报告中有时会突然提供完全超出预期的数据,那么就需要思考为什么我们在此之前没有预期到,如果再来一次是否有可能预期到,是因为漏掉了什么信息渠道,还是因为忽略了什么重要信息,又或者仅仅是因为全市场都在犯错。

比较和思考都是重新打磨研究方法与思考框架的过程,可能也是总结整理工作最有意思的部分。对外部投资人来讲,这是一年中难得有机会同时从管理层、券商、市场等等获取公司经营状况变化观点的时候。除此之外,这半年以来公司的各类调研纪要,会议纪要等,还有各家券商尤其是重点覆盖的券商的研究报告,观点更新等等,都应该被整理起来并重新过一遍,再综合起来进行总结整理。

既然有那么多的新的信息出现,所以半年总结的同时,深度研究的资料也应该被同步更新。可以看出来,日常信息更新和深度研究都是半年总结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日常信息更新与提前准备好的深度研究资料,半年总结就难以进行。

对于行业中的大多数公司来说,阅读资料、思考和记录一些要点可能足够了,对于重点关注的标的公司,我们还有必要相对系统性的将总结观察的的结果记录下来。

发展逻辑的总结

大体上,对于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变化,我们可以从“事实”、“未来”、”指标”、”风险”这四个方面进行整理,它对应了下面四个问题:

1. 事实:过去半年,公司以及公司所在行业中都发生了什么,其中哪些与公司经营状况息息相关?

2. 未来:展望未来,公司的管理层想达到什么目标?公司经营会如何变化,更好还是更坏?

3. 指标:有哪些数据指标可以直观的反应公司经营状况变化,指标是如何变化的?

4. 风险:公司达到既定的目标,可能会遇到什么阻碍?这些阻碍来自何处,如何观察?

事实来自于上面提到的包括定期报告、券商研报、调研信息等多个信息来源,我们要做的是充分了解各方观点,经过交叉验证后,选择那些与公司经营相关息息相关且可信度较高的事件,并整理出来。事实整理部分其实对应了上一轮半年总结的未来展望与风险管理结果,通过观察当前时间点下的已经发生的事实,我们可以看看半年或者一年前的那些发展目标是不是都兑现了,当时预测的风险因素有没有发生,当时关注的那些因素现在是不是仍然是主要因素,或者有没有发生什么当时没有预见到的事儿。

接下来基于对事实的整理,我们应该做出对下个半年以及更长久时间的展望,并适当的做出预测。既然做出了预测,就要有管理预测结果的手段,一方面是找到某些关键指标来定量的跟踪预测的状态,另一方面是定性的寻找可能阻碍预测实现的风险因素,并做好准备。

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总结形成了完整的动态逻辑关系,它更加注重公司经营状况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公司经营状况发生变化的逻辑性。先分析公司的现状,然后搞清楚公司要去何方,通过某些数据指标定量的跟踪目标达成情况,同时定性的进行风险分析,尽可能时刻清楚公司当下所面临的发展风险。

这些内容的总结落地,为接下来半年时间里日常信息更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目标。日常信息更新工作是繁杂且琐碎的,清晰良好的半年总结有助于提高我们日常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尤其是在同时关注行业几十家公司的情况下。

可能正是因为半年总结承上启下的特点,在第一次写半年总结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缺乏抓手,总感觉写下的总结缺乏重点,对未来预测也难有大的把握,但是一两年过去,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整理半年总结的时候,再回头与前次总结多多纵向比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不论是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还是市场关注点的变化,还是最后业绩的体现,可能在几个月或者个把季度里还看不出什么,一旦拉长到几年时间里,就会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bookmark_border证实和证伪

认识市场

李录在他的演讲中说,未来是无法预测的,但投资者的工作却是要预测未来,精确预测市场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怎么努力,我们给出的预测只是个概率。所以要对市场充满敬畏。

不过也不用悲观,把一切交给命运显然不是一个专业投资人应该有的想法。市场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好像“我是谁”一样,是个被讨论了几百年的哲学问题。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认识市场,对市场的基本认识,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的思考方向和行为。

我们不仅要预测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变的更好,还想预测到市场能够充分认识到这种变化,从而给出比现在更高的估值。为了做到这些,还是要先建立对市场的深刻认识。

三个世界

卡尔·波普尔把我们这个世界分为“物质”、“精神”、“知识”三个世界。物质世界类似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唯物主义的世界,他代表了这个世界本身存在的样子,包括所有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事物。精神世界是作为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唯心主义的那个世界。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知识世界,它代表人通过文字、会话、音乐等等方式记录下来的那些东西。

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个视角去看待市场,用同样的方式划分。

物质的市场代表所有市场中的公司以及所有其他投资者本身存在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经营状况会变好或者变坏,投资者们手上的钱会变多或者变少,这些客观发生的变化,都属于物质的市场。

精神的市场,代表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对市场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因人而异,但都会以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当情绪超过某种阈值,就会触发买入或者卖出的交易行为。

知识的市场,反应在各种消息上。公司发布的定期报告、高层的讲话、卖方分析师的报告,也包括我们投资人的投资报告或者研究记录,这些或公开或私密的消息,以各种不同媒介记录下来,并发生传播——能够在人群中传播是知识的市场与精神的市场最大的不同。

用更加直白的话,就是基本面、情绪面与消息面。这几方面共同组成了市场,以股价的形式表现出来。

证实和证伪

市场在物质层面是可预测的,这很好理解,就像牛顿三大定律可以轻松预测小球在下一秒处于什么位置一样,假如你可以搞清楚市场基本面的一切,你也可以轻松预测市场下一秒的位置。

但这只是理想,实际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物质的层面会不断变化,人的理性仅仅是精神和知识层面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就永远无法直接认识物质层面本身。

这就导致了我们任何时候对市场的认识都存在局限性,也就得出了“市场不可预测”这样的结论。

对于我们该如何获得知识,波普尔认为虽然知识永远不可能被证实,但可以被证伪。知识层面的内容是无法反应物质层面全貌的,但是我们有能力指出那些错误反映了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就是证伪。

如果认可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将在市场上获得的每一条消息都看做一种知识假说。然后作为投资人,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不是去尝试搜集最多最全的资料以尝试描述市场本身,而是应该找出那些有错误的部分,尽最大努力去证伪它。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工作就是一边搜集信息,一边尝试推翻假设其谬误之处的过程。

去伪存真,对提高做判断正确概率的价值,远高过搜集更多的知识。芒格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总是反过来想”,大概在说这个意思。

马斯克的套路

马斯克在2017年接受的一次采访(https://www.rollingstone.com/culture/culture-features/elon-musk-the-architect-of-tomorrow-120850/)中,总结了他所认为的“科学方法”,可以一种实战中更具操作性的套路。马斯克说,当遇到那些真正麻烦的问题的时候,这是真有效。

1. 提出一个问题。

2. 尽可能收集更多的证据。

3. 根据证据制定公理,然后尝试给每一条公理设定概率值。

4. 根据有效性确定这些公理是否正确,公理间是否相关,是否必然导致结论,以及有多大的概率。

5. 试图去推翻结论,尝试寻求别人的反驳,帮助你去推翻。

6. 如果没人可以推翻你,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对的,但你并不一定是对的

马斯克的套路给“反过来想”的过程增加了一些有用的细节。

在研究工作中,尝试为这些信息建立关系连接和理清因果关系是件重要的事儿。去找到那些源头的公理,并赋予概率,是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也是寻找关键因素的过程。

证伪的过程,凸显出来不断接受反驳的重要性。马斯克特别提到自我反驳还不够,还得不断尝试寻求别人的反驳。别人反驳中出现的各种理由,不论正确与否,都会是帮助解决问题的好素材。

到这里不难理解马斯克经常的大放厥词和语不惊人死不休,从这些充满争议的言论中,他不断寻找着全世界所有聪明的大脑的反驳。

寻求反驳和反驳别人都是好习惯。最重要的还是得记住,你很可能是对的,但永远不一定对。

bookmark_border关于清单工作方法

一、重要的工作习惯

查理·芒格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清单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论日常学习、工作,还是到判断一家企业,做出投资决策,你都应该养成核对清单的习惯,这是像个聪明人那样去理性思考的基础。

上学时期的课程表,应该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清单了。这个清单包含了老师帮你制定好的一学期课程,它控制了你绝大部分的童年时光的时间,这让课程表成了个令人讨厌的东西。

我之前在IT行业工作,虽然这个行业的特征就是忙,996、007似乎理所应当,但我一直都是坚定的996反对者,即使在天天工作到晚上12点的项目冲刺阶段也如此。我认为人的精力有限,靠一味追加工作时间可以在短期出成果,但并不能长期提高工作效率,也并非常态。我喜欢拿微软,谷歌,亚马逊之类国外大公司作为行业标杆来做对比,为什么人家就可以做到一边高效产出一边WLB?

在各方面的观察学习之后,我发现在那些管理良好的大企业里,使用清单几乎是每个员工在平常不过的日常习惯,以至于这个习惯常常被忽略。

随着工作内容越来越多且复杂,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我自己的工作中使用清单也实在算不上一个新话题。多年以来,我一直都是一个清单重度依赖者,即使这样,我现在也依然认为使用好清单相当不容易——在实际工作中,我几乎没有遇到过能完美用好清单的人,包括我自己。

为什么清单听起来这么简单却这么难用呢?我认为最大的难点在于,清单本身极度简单,但灵活性极高,几乎可以在任何场合下使用。但也因为这样,清单没有所谓的“最佳实践”,这直接造成不少人在使用清单过程中照本宣科,于是总感水土不服。作为清单的使用者,首先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要使用清单。

二、为什么要使用清单

解放大脑,大概是使用清单最重要的目标。“单线程”似乎是人大脑的一种重要特性,当我们把所有需要处理的事情准备好并放在面前时,大脑可以有非常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但是,一旦纷繁复杂的不同事情堆叠起来,大脑需要在不同事情之间来回切换,就变得十分效率低下,人也就变得焦头烂额。

大脑更应该用来想事情,而不是用来记事情。在庞杂甚至混乱的工作任务中,你可以把那些暂时用不上的信息写到清单上,大脑就可以专心去思考单一的一件事儿。清单是一个大脑的缓冲池,当有了清单后,你会真正感受到对大脑的掌控感,也有机会获得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高效率。

这种我们对大脑的掌控感,对于处于紧急状况下的人更加有意义。不论是急救室抢救病人的医生、正在处理突发机械故障的飞行员,还是面临极端行情的投资人,甚至是面对正在气头上客户的客服人员,在那个当下,他们都特别需要解放大脑去做出关键决策从而解决问题,而不是浪费时间去考虑“接下来我该做些什么”。这时的清单,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我们必须承认人人都会犯错。美国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在《清单革命》一书里,把人类会犯的错误分为“无知”、“无能”两类,避免“无知”需要靠日常学习和积累,清单是有效的让人避免犯下“无能之错”的重要工具。就像飞行员在处理机械故障中遇到的情况一样,清单赋予了飞行员在极端情况下有条不紊处理问题的能力。

大脑被从不擅长的搜寻记忆这样的事儿中解放出来后,我们得到的一个好处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疏漏。细节决定成败,在完成复杂的工作过程中,与思考与进行创造性工作相比,避免疏漏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低。

使用清单的另一个目标,是获取完成某件事情的完成证明。在工作中,我们不只是在做事儿,更重要的是把事情完成、做好、搞定。做事儿本身与把事情完成,有本质的区别。你在清单的工作项打上勾,这意味着大脑可以真正把这件事暂时清除出去,然后专心的去寻找和完成下一个工作事项。清单的存在时刻提醒你专注的先将手上的事情做完,这是持续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如果在你自己的个人工作中,这一点表现还没有那么明显的话,那么在团队协作场景中,清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清单是团队工作的共识体现,通过共同使用清单,你能够随时看到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以及当前项目的完成情况。比起口头沟通或者召开团队会议,清单是一种极其简单且有效的沟通方式。

清单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好几样不同的目标,但一口吃个胖子是不现实的,在使用清单的过程中,你也应该逐个去评估和调整目标的实现情况,然后有侧重点的执行。清单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如果问题本身都不存在,那么使用清单就是多此一举的事了。

因此,永远不要偷懒照搬别人的清单。每个人在每个不同的工作环境下,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自己的检查清单,在制定和执行清单时,一定要想清楚你希望用清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不用清单解决或者就能解决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问题,那就别花精力去搞清单。

三、克服使用清单的困难

但是我们经常低估清单能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工作比较顺手的时候,总会觉得列个清单多此一举。问题是,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使用清单的习惯了。

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用简单的强迫做清单的方法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真正克服这一点还是要靠不时的对工作内容进行回顾,然后对照上面提到的几点清单使用目的进行反思。只要有对工作效率和完成效果的极致追求,就必定会意识到做的不足之处,这时你才能强烈的意识到使用清单可能对自己的工作带来的明显变化,这才是持续使用清单的源动力来源。

除非你的工作真的轻松和简单到大脑完全没有负担,否则你就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在工作中感觉到出现困难时,先不要管困难来自于什么,第一反应都应该是列出接下来要做的工作的检查清单,然后逐个核对、逐个解决。

即使在清单上写下多数是一些习以为常的小事,也不要觉得没面子。再困难的事情,也是由一串简单的小事儿组成的。你真正要需要克服的地方,是诚实的面对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使用清单,其实不是拒绝清单本身,而是不够追求极致,在逃避问题,期望能寻找捷径,避开难做的事。

清单工作法的背后其实是这样一种工作态度:诚实面对一切问题,然后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分而治之,并在其中勇于挑战困难,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保持这样的工作态度,很难出现用不上清单的情况,除非你的工作真的没有任何挑战性,那也的确没有使用清单的必要了。

另外一种拒绝使用清单的情况,是害怕变得死板,因此不希望将工作仅仅局限在执行清单里的工作项中。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这样的问题常常出现在团队或是强迫自己使用清单工作的个人身上。在清单上的所有项目中打钩,是一件特别爽的事情,以至于当清单全部打钩,你可能就会觉得事情大功告成了。然后清单可能就变成了一种偷懒的工作方法——只要我打了勾,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你必须意识到,清单只代表了工作成果的下限,远非全部。真正解决问题,依然需要大脑时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再回顾使用清单的目的,清单存在的意义都是在帮助大脑思考,绝非代替大脑思考。这一点很重要,清单不会让事情变少,也不会让时间变多,清单只是手段,让大脑去解决问题完成工作才是最终目的。

要记住的是,你不只要完成负责核对和执行清单,光给清单打钩是不够的,你也是要负责编写和制定清单内容的人。如此一来,使用清单与变得死板其实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了。

清单有时候也会变得事无巨细,以至于逐项去勾选清单的工作都变的枯燥无味。你也许会怪罪编写和整理清单占用了过多的时间。这时你可能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第一个方面是是否真的有那么多需要检查的工作项,如果是真的,例如飞机着陆前的检查项目,那么这种枯燥的核对工作正是必要的。这正是清单的意义,如果没有清单,那可能就不是枯燥无味而是手忙脚乱了。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你是否应该对清单中的工作项划分层级了,清单应该只列出影响工作成果的关键因素。即使真的有那么多事情,也应该对任务有个优先级的划分。在实际应用中,我认为一个清单列表不要超过10个工作项。越少越好,如果真的太多内容,就可以考虑设置另一份清单了。或者考虑引入子任务的概念,合并其中一些工作项,这样确保在核对清单永远只去核对那些起到关键因素的工作项。要记住清单是用来减轻大脑负担的,如果清单本身带来了更大的负担,那一定有哪里不对了。

四、清单工具的选择

回到每天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记录清单,也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清单工具本身的效率问题是不可忽略的,它直接决定了你使用清单的成本,称手的好工具会让工作效率加倍,而不合适的工具会大幅度降低你持续使用清单的欲望。作为一个工具控,我用过无数款清单管理工具,最后的结论是,你必须根据实际场景,怎么舒服怎么来。

对于那些非常重要且有长期指导意义的清单,比如芒格在投资一个企业前的检查清单那一类,我的建议是将他们打印到纸上随身带着^_^,有必要可以挂在墙上醒目的位置。而飞行员的故障处理手册,就没必要这么做了,将他保存在飞行员随身的平板电脑中大概是最好的选择。

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你的工作主要在电脑上进行,那么就很适合选一款趁手的清单软件,但如果不经常使用电脑,那么用随意贴和笔来制作清单也是不错的想法。

如果是在团队工作的场景,选择一个功能强大的清单管理工具(很多项目管理软件都有这样的功能),然后通过大屏幕显示在每个人都能看见的地方,也许会让清单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总之,使用清单最重要的目的是还为了解放大脑,提高效率,因此决定使用什么工具标准,还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就行了。

所以回想起来,简简单单的一张清单,要真正用好还真是要花不少功夫。

2021.12.1 无锡

bookmark_border当我们在说理性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康德一谈起理性,就写出几大本晦涩难懂的文字,然后伟大的哲学家们围绕什么是理性这个话题聊了几百年。

传说有人让查理芒格用一个词来描述自己成功的秘诀,查理的回答只有一个词,理性。的确,查理的理性使得他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日常生活中,理性似乎是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各种让人印象深刻的优秀品质都被我们归于理性。这本身并不错,但理性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它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场景下,都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正因为理性本身的形而上,我们难以用更加形而上的语言去描述理性本身,也就很难有什么办法去准确定义它。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从各种侧面去观察它。

有人把理性看作对人的动物性本能的克制,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人类的动物性本能是利己的,它来自人类的生存需要。基础的动物性,是类似巴甫洛夫的狗一样的条件反射,例如人天生对高热量的食物更感兴趣的现象,或者是看到股票上涨就想去买的冲动。我相信这种本能是进化使然,一般情况下,尤其在大脑发育未成熟的孩童期会有利于生存。

动物性是利己的,但并非百分之百的有效。这个世界很复杂,纯动物性带来的决策经常不靠谱。就好像无节制的摄入高热量食物可能反而影响身体健康一样,任何决策都会付出代价,当下满足心理欲求,也许其付出的代价往往超过了当下的收益,从而最终也不利于自我利益的实现。

理性的反面可以被称为感性而不是动物性,更多指那种跟着感觉走做决策的状态。理性有时候固然需要人克服自身动物性,但却不代表一旦出现动物性都要被克服。理性的快乐在于掌控而非克制,动物性本身不是错,只是需要受到控制。

人的决策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生存。每个人的任何决策都应该是利己的,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置身危险之中。理性是一种长期利己主义罢了,这与人的动物性并不总是冲突,最终都是为了让人更好的达到目的,长期真正利己,从而让自身在竞争中生存下去。

正因为理性最终目的是利己,所以你必须独立做出决策。指望跟着任何其他人的决策,都无法称作理性的。

然而,单纯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也不足以称之为理性。任何人的决策都来自于外界信息而最终由自己决策,试想任何一个不够理性的人,他所做的决策,也是他在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见之后自己的选择,这也是独立的思考。

光独立思考还不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一个盲人摸象的环境里,再怎么独立思考,也无法做出足够理性的决策。

这彰显出信息全面的重要。理性思考首先要准确全面的梳理客观事实,然后再去做判断,而不是凭借想象决策。相较于不那么理性的竞争者,理性的一方在丰富信息量的加持下,更容易从高维度掌控全局,从而收放自如。

自然而然,理性就必须建立在强烈的好奇心,与诚实勤奋的工作之上。没有这些,你不可能掌握足够全面的信息,也就不可能做出理性决策。

理性还需要智慧,智慧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搜集基础上,对信息的充分处理和自我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信息可信度高,哪些信息可以用来作为演绎推理判断的素材,这些问题的探索与思考都必不可少。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如此渺小,纵然我们再聪明智慧,只要一开始思考,就会不停的犯错误。但这并不会阻挡理性的前进,理性思考是一个动态推进的持续过程,犯错,改错,再犯错,再改错。每一次推进都更加接近目标。在这个过程里,勇敢也是绕不开的品质,真的勇士必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然后杀出一条通往理性的血路。

在探索理性的道路上,阻碍我们的除了犯错,还有诱惑。感性的探索往往是舒适和令人愉悦的,有无数容易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就像在一个游戏里开新地图一般快乐。

相比之下,对理性的探索更多是一种从目标倒推的逆向探索。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最稀缺的资源,于是这个探索过程必然充满放弃,为了接近目标,你必须去放弃一些容易和轻松的事情,去做那些更加困难的事情。这个痛苦的过程,没有足够的勇气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理性是一种延迟满足,在这段伟大的延迟期间,好奇心,勤奋,诚实,智慧,勇敢一道发挥作用,理性总是从质疑与保守开始,持续推进,最后归于自由和平静,而感性往往始于动物性本能的狂热,终于代价失控引发的崩溃。

这几乎囊括了人类优秀品质的各个方面,大概也就是为什么理性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2021.11.13, 浙江长兴

bookmark_border投资研究的基本框架

在成为一个职业股票投资研究员之后,究竟应该如何研究股票最困惑我的问题之一。身边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研究思路,即使是“价值投资”四个字,每个人的理解也多少有差异。而且,研究方法是一个始终在变化的东西,每个人每个时期针对不同的股票,研究思路方法都会不同。

金融市场里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市场是不可预测的,而我们的工作就是预测市场的变化并从中赚钱。在市场各种眼花缭乱的资料面前,找到研究方法背后共性的东西就至关重要。

研究的本质是信息处理

不论如何,我们做研究的目的是获利,获利来源于低买高卖。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股价是如何形成的,才可能去研究和寻找低买高卖的方法。虽然股价的形成是一个异常复杂的事情,但我可以百分之百确定的是,股价变动来源于市场上信息的变化。

股价是市场上各类投资人进行交易的结果,没有交易就没有股价。驱使投资人进行交易动作的,只有是信息变化。利好信息会驱使投资人加大买入,推高股价,反过来利空信息会驱使投资人进行卖出,拉低股价。

我们对信息变化的观察,必须从上帝视角来看。信息是市场上所有利益相关方发生的事件总和,它不仅仅包含企业基本面变化,也包含了当前市场的交易数据和一切量价信息,甚至包括“有一位投资者刚刚领到了一大笔年终奖”之类大大小小的事件。

我们相信股票的价格是市场所有参与者对所有信息变化最真实的反应。因此,股票投资与在路边买彩票或是在赌场赌大小有本质上的不同。后者是纯概率游戏,你无法通过已有信息预测结果,而股价有被预测的可能性。

先不去讨论信息如何影响股价,只需要相信股价形成与信息息息相关就足够了。既然股价受信息变化影响,那么投资研究就是一项信息处理的工作,如果连这一点都不相信,投资研究就毫无意义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该如何处理信息。这里我把信息处理工作划分为搜寻、优化、评估三个部分。

信息处理从搜集信息开始

先说搜寻,研究的英文“Resesrch”,字面意思就是“重复寻找”。事实上也是这样,信息搜寻是研究的起点。投资研究也开始于搜寻,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尝试收集一切能够收集到的信息。

看公司公告和定期报告,是收集信息,在知乎、雪球或者其他渠道获取讨论、调研纪要资料,也是收集信息。直接去参加行业活动,去公司调研,甚至打听各种坊间传言,都是搜集信息。

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石,接下来研究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这里先不展开讨论具体如何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管理好信息获取渠道和方式,尽可能高效的获取和保存信息以供后续使用是极其重要的。

市场信息的三个分类

接下来说信息优化。优化信息的过程首先试图给信息分类,然后将信息变化与股价建立因果联系。

仔细想想,信息影响股价无非来自于基本面,消息面,情绪面这三个方面,这也是我们重点研究的三个方向。

基本面主要指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包括行业、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动。这些因素最终作用在企业身上,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这些客观发生的事实,被认为是基本面的范畴,基本面的信息往往能够用理性去推演。

公司的股价与一个公司的经营状况正相关。例如公司经营良好,在某时间段内业绩十倍百倍的上涨,股价自然大涨。

消息面区别于基本面,在于基本面被认为是一种客观状态,消息面代表的是人们对基本面变化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主观判断预测。人对基本面产生认识是需要时间的,这个认识过程还需要消耗人的精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对同样的基本面的理解也会不同。

公司进行了一次重大行业并购,在并购进行中,并购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负面。但随着知道并购进程消息并观察到并购影响的投资者越来越多,投资者们认为的这次事件公司经营影响的确定性也越来越高。这是一个预期由模糊走向清晰的过程,股价会持续的向着最终大多数人认可的方向波动。

情绪面则由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情绪状态决定,它可以看作是基本面与消息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情绪面的信息往往是一种难以用理性推演和量化的东西。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投资者一切的交易行为,最终都由情绪面的信息所推动。

公司的股价也可能与市场情绪或者单纯因为某些游资的炒作相关。例如因为行业里发生了某些重大事件,公司被xx游资盯上,机构散户都极其亢奋,股价在短时间内暴涨暴跌大幅波动。我们需要意识到,情绪面信息引起的股价波动并不一定与公司经营状况直接相关。

建立因果关系,寻找盈利要素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模型:企业或市场基本面首先发生变化,然后这个变化消息逐渐传递开来,市场上的投资者们纷纷接收到这个的消息并做出自己的理解,最后这种理解可能触发了投资者某种情绪,从而驱使投资者做出交易动作。市场上许许多多的交易动作一起形成,最终形成了股价。

这个模型看起来不难,困难的地方在于影响股价的因果关系链不是一条,而是很多很多条。我们可以找到许许多多基本面,消息面,以及情绪面的信息,同时形成许许多多的影响股价的因果关系链。

问题来了,哪条关系链最终影响股价呢?

将信息分类只是信息优化的开始,信息优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从上面说的无数因果关系链中找到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对股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指标。这样的关键指标可以被称为盈利要素。

“要素”就是在所框定的这个时间段内,认为最起作用的那一个。我们在方法论上,可以选择各种流派,价值投资也好、趋势投资也好、量化投资也好,本质上都是在通过不同的角度选择这个要素 经常会听到人说各种“因子”,其实也是在说这个事情,不过因子这个词也许更多被用在量化投资里面。更加普遍的情况下我还是更愿意称其为“盈利要素”。

再深入一点,从基本面入手,一个公司的基本面,收入状况、盈利状况、某个费用的变动、或是库存变动、重要订单的变化都有可能被选中成为盈利要素,这取决于研究标的的经营性质,生意模式等等不同。从消息面入手,盈利要素可能就是的某个消息源具有特别确定性的小道消息(利用内幕消息盈利是犯罪行为,这里只是举个例子)。从情绪面入手,盈利要素可能就是以某种K线组合或者技术指标的形式表现出来。

需要注意盈利要素并非时刻存在。事实上很多时候,很可能并没有一种影响股价的指标远远高于其它的要素存在,许多因果关系的作用都差不多,而股价在他们的共同影响下波动。

因此,找不到盈利要素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但我们要相信,随着我们的研究深入,在某些时刻一定会有某个盈利要素浮现出来。

一旦浮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出手的机会了。

在实战中持续评估,在评估中走向实战

我们可以从消息搜集,持续跟踪中感知到关键指标的变化和盈利要素的存在。但我们还需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的去市场中评估我们判断的正确性。

这就到了评估过程,我们要评估盈利要素的正确性。 金融市场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存在许许多多聪明人的地方,我们永远不敢保证我们在聪明程度上能够一直超过大多数人。

历史研究,是评估盈利要素的基础方法。历史是一面镜子,没有人敢保证一定能正确预测未来,但如果找到的盈利要素,连过去已成事实的股价变化都无法解释,那一定是我们自己错了!

在它能够很漂亮的解释历史发生的事儿之后,也并不代表这样的盈利要素在未来依然有效。我们还需要不断跟踪变化,或者先用小部分资金去试探市场的反映,去确保盈利要素在真实市场的有效性。总之将其放到市场上去验证,市场自然会告诉我们对错。

盈利要素一定不只是一两个指标,而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评估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调整、试探、琢磨这个逻辑链条,不断地添砖加瓦,完善它。

我们心目中也会同时存在多个盈利要素,实战就是不断评估并平衡仓位和确定性的过程。这些盈利要素的逻辑链强度直接决定我们资金配置的仓位。

在交易层面,当我们在某个时间段内,相对更加确认这个盈利要素的正确性时,我们就加大仓位。反过来当出现新的信息削弱了因果关系链时,我们就相应减少仓位。

所以这儿的评估,已经并非单纯的研究信息处理处理步骤,而是投资实战的一部分了。评估是一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思维方式。在评估过程里,我们需要保持耐心,以小见大,如果我们选择的盈利要素正确,那股价也应该跟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波动,给我们带来持续不断的利润。

坚持长期主义形成知识复利

整体来看,搜寻,优化,评估三个步骤循环迭代,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交易系统,它使我们长期盈利。

经过处理的信息就成了知识,我们相信,只要向着正确的方向长期积累和演进,不断积累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就能够形成知识复利。

因此,投资研究必定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工作。但一旦有了这样的积累,我们也就越来越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找到珍贵的确定性。

这样形成的知识沉淀,也是我们能够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信心来源,是我们能够在市场里活下来的前提,而利润是市场必定会给我们的奖励。

总结

稍微总结一下,研究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这么三点:

  • 市场价格形成与信息息息相关,投资研究是信息处理工作
  • 搜寻,优化,评估信息并寻找盈利要素,是信息处理工作的核心步骤
  • 长期跟踪评估盈利要素的确定性,形成知识复利,赚到钱

最后再讨论一下对基本框架这个词的理解,它来自于中国哲学中的道。道、法、术是中国的古老智慧中认识世界的三个层次。

术,指的是具体操作方法,其实最容易掌握,但也最千变万化,正所谓“术变易”。

其实上面扯了那么多,没有说具体的研究方法,比如怎么看财报、看K线之类的细节。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这些技能都是需要在实战中,遇神杀神遇佛杀佛逐个击破一个个学会的,但他们是“术”层面的东西,是针对不同的标的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具体选择的。

法,指的是方法论,是一系列具体动作背后的方法、原理、或者原则。在各种操作方法的背后,自然而然会总结形成出一些方法论,例如价值投资方法论之类。在法的层面,各类思想逐步的被归并总结。

我们也没有去讨论到底该价值投资还是趋势投资,没有去讨论该研究周期股还是成长股,该研究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这些是关乎于“法”的部分,我认为各种方法论都有其优劣而没有对错,匹配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关键在于作为用真金白银下注的投资人,我们是不是能驾驭好它。

道则指的是那些亘古不变的东西,是认识事物最终的价值观,它指导着所有“方法论”的形成。好像你说你要“价值投资”,那我们必须追问下去“为什么要价值投资呢?”,追问到最后,一定会有一些不变的且可以指导我们思考的东西。这部分东西像几何学的基本公理那样,显而易见且难以再深入追问证明,看似简单却是所有方法论思考的起点。

这些内容不仅适合股票市场,对其他各类投资研究都是如此。虽然这里通篇以股票投资为例,但是它也一样适用于债券,地产,黄金等其它投资领域。

基本框架清楚了,接下来才可以评估一个好的方法论或者工具技能的“性价比”。人的精力是最大的成本,要把精力用在最有成效的地方。至于这个具体方法论是什么,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信息获取渠道都不同,只能因人而异了,这也就是所谓“能力圈”吧。

2021.10.31 上海

bookmark_border从系统论的有序性讨论看待市场有效性

对于“有效性”,系统论中“涨落有序律”讨论了类似的问题,对系统的“有序性”进行描述。

普里戈金耗散结构认为非线性系统在每一时刻的测量值都会落在某个均值的周围,形成一种动态“涨落”。

一个系统测量值的涨落会作用于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并引发子系统环境变化,从而引发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协同效应:这种涨落对子系统是一种扰动,一部分子系统“通过这个过程走向有序(竞争成功,生存,消耗能量,熵减)”,另一部分子系统则会“在涨落中崩溃(竞争失败,熵增,死亡,可能释放能量)”。

系统本身因为子系统变化也会发生整体变化,同时系统本身也是更高层系统的子系统,系统的变化和它的子系统一样,有可能趋向消亡也有可能趋于稳定,对于熵减系统,系统在下一个时刻“依然存在”,对于熵增系统,下一刻时刻系统有可能发生耗散而不在存在。因此,只要系统保持存在,就可以假象系统中存在一只“麦克斯韦妖”,它是系统的保卫者,负责保持系统稳定的工作。使得系统整体变化始终会保持“趋向”最终稳定的状态,整体消耗能量的同时熵减。

用牛顿力学形象的解释:一个物体会始终受到方向朝着稳定状态的力(稳定),否则随着时间推移,物体就不再是物体(耗散)。

“涨落”为非线性系统提供了“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变化”的可能性,让系统有了”活力“,使得系统会长期向某个稳定状态变化。

重点要讨论系统可测量性。一个线性系统,理论上能够被测量,只需要知道系统的初始状态,再描述出”麦克斯韦妖“的工作能力,就可以计算出下一个时刻的系统状态,类似S1 = S0 + v * t,然后通过积分就可以描述系统每个时刻的状态

但问题是如果一个系统本身始终在发生变化,且对系统进行测量所需的时间超过系统变化的所需时间,这时候系统实际上是不可测的,从外界观察来看,这就是一个非线性不连续的系统,非线性系统所处的这种状态就是“混沌状态”。

放到对股价的理解上,由于公司价值在不停的变化,这个力也在不停变化,于是公司的股价也无法被精确测量。但只要公司长期存在,股价就始终受到向公司价值的方向运动的力。

市场价格的“有效”指的是“最终有效”,在每一个时刻股价都不等于公司价值,但“最终”等于公司价值。

于是可以得到几个推论:

  • 任何时刻(时间趋向于无穷短时)股价都不等于公司价值(市场一定无效)
  • 某一时刻股价的变动的方向(确定的时间段),与趋向公司价值的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确定时间段市场有效性不确定)
  • 在足够长的时间尺度上,股价最终等于公司价值,股价变动方向与趋向公司价值的变动方向长期相同(长期市场有效)
  • 时间尺度越长,股价变动趋势与公司价值变动趋势相同可能性越高

再进一步,信息论里面讨论分布式信息系统的”最终一致性“概念是一个意思,由于信息传输存在损耗,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整个市场可以看做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市场价格反映所有已知信息)各节点的信息在某一时刻一定不一致,在一段给定时间内有概率一致,在长期来看最终一致。

除此之外,还可以具体讨论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如何能利用不可靠信息进行决策的问题,参考:”拜占庭容错机制“(PBFT)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926234/article/details/80622654

简单的理解就是利用信息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尽可能把信息广播给其他信息节点,再从其它节点收集反馈,反馈得到相同信息越多,越证明市场上各节点信息一致程度高。

收回来,放到股票市场来看,理解了这些,很容易理解“股票市场价格是不可预测的,但我们的工作是预测市场”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股票市场可以看做一个分布式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提供安全性和活性,这两种性质使得一部分事情不会在这个系统中发生,一部分性质一定会在这个系统中发生。

当外部环境扰动发生时,股票的各个子系统(公司)和子系统之间发生竞争和淘汰,最终通过物以类聚形成差异化。差异化恰恰为系统创建更适合的外部环境,使得系统持续发展。

如上,系统本身性质和客观外部条件共同决定系统未来发展,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同决定事物发展,这导致事物发展现象的不可预测。

拆分来看,这种不可预测性表现在不能在时间,准确程度,共识三个维度同时准确。

我们能做的是放弃其中之一,即主动放弃时间准确性。或者说的更精确一些,我们主动放弃部分时间有效性,从而换取更高的预测准确性和市场一致性。

20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