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有限和无限游戏》读书笔记(二)

提一下关于游戏这个词儿的翻译,英文的”Game”的内涵比中文里游戏更丰富,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游戏,一般还包含“博弈”一层意思。

因此,从中文视角看起来,这本书里的“游戏”一词经常一语双关,既代表那种非真实的、纯玩儿的“游戏性”的事情,也包含例如战争、商业等对抗性的博弈,也就是那种正儿八经的严肃的“正经游戏”。

即使这样,中文的“游戏”这个词儿的翻译也是合理的,如果把这个词儿都换成“博弈”,又少了游戏这一层意思,如果有的地方用游戏有的地方用博弈,可能只会更加混乱。不论如何,在理解作者意图的时候,要始终记得此游戏不仅仅是游戏。

第一章内容是全书的大框架,从第二章开始,作者以有限和无限两种游戏的视角切入,试图理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第二章讨论的是关于社会治理的话题,这个话题不免宏大,作者写的也是各种绕来绕去,以下仅代表个人思考,很多地方并不确定是否与作者原意保持一致。

权力和文化的产生

不论哪种游戏,参与群体都是重要的要素。群体合作必不可少,那么群体之间如何合作就值得讨论。

在有限游戏,群体会产生权力,权力是有限游戏中参与者的群体治理方式。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有限游戏,自然产生了政治权力。权力产生的目的是维持游戏秩序,从而对游戏的参与者进行控制,让游戏得以持续进行。

由于有规则门槛,有限游戏在某一时刻必然有有明确的参与群体,这些参与者们正因为通过了明确的严肃的门槛考核,才够资格成为了参与者。然而,这种严肃的门槛与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违背的——这是一种让人不自由的枷锁。

在有限游戏中,者为王,权力是胜利者制定的,获得权力胜利者还能够制定更低一级游戏的规则,低一级游戏的参与者,必须始终执行贯彻这些规则。

想想一个金字塔架构,权力自上而下,上层权力拥有者保护着下一层的权力拥有者,同时制定下一层游戏规则,整个世界的权力秩序被这样维护着。

权力的拥有者,他们本身也是游戏玩家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拥有者必须考虑使用一些规则让人们觉得更加“好玩”,从而让有限游戏持续进行下去,这也是让游戏变得更加好玩,或者说更加“游戏化”的根本动力。但别忘了,“游戏化”并不是有限游戏的初衷。“好玩”它只是组织者的一点小伎俩罢了,通过好玩让游戏持续进行下去也并不是游戏的目的,游戏进行的目的最终还是用来为选拔胜利者服务的

这些胜利者又会成为新的权力拥有者,他们又会重复之前权力拥有者干的事情。这些小伎俩就是在社会群体中的政治权力,每个有限游戏的参与者深陷其中,无法避开。

相比起身处权力之中的有限游戏参与群体,无限游戏的参与群体就显得更加模糊和自由。无限参与群体们跟着规则的变化,每时每刻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没有边界的,也无法追踪。也就是说,无限游戏中并不存在集中的权力,或者说群体并非由这种集中的权力所控制。

如果说权力代表了那些人们被灌输的那些必须做点什么,才能不被社会排斥的事情,那么文化就代表了无限游戏参与者们自发的愿意做点什么的结果。

文化是无限游戏中参与者的治理方式,文化是自下而上,没有边界的,也没有强迫性。但文化经常是参与者之间自发合作形成的,是彼此之间的默契,没有强迫性,但大家形成类似的行为模式。

文化没有边界,在社会中,并没有谁有权利控制文化的演进,文化包含的行为模式并没有固定规则,它时刻都在变化。有时候,权力拥有者会主动引导文化的演进方向,其实那并不是真正的文化。

文化是超越社会存在的,社会仅仅是组成文化的一部分,它能够引导的也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就像无限游戏中存在一个个有限游戏一样。

权力利用规则对行为模式进行控制,它告诉游戏参与者们某些固定的行为模式,仿佛这些行为模式就是游戏参与者与生俱来的宿命——你想在游戏里玩下去,就必须遵守它们。因此,一个社会中某些历史发生过的事儿必然不断重复,就好像几年一次选举一样周而复始。

文化则不是这样,文化会一直在演进,更多关于创造和变化。历史发生过的事情仅仅是历史,未来也许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但那将是全新的事情了。就好像刘慈欣过去写了一部《三体》,未来会写其他的小说,它们彼此关联,但一定不会再写一部三体出来。

即使行为模式一直在变化,我们依然将其看作是一种文化而非多种文化。文化这个词正是把这些似乎不相干的行为连接起来的纽带,文化就是这些行为模式的传承载体本身。

总的说来,权力是不变的,一旦更改规则,就成为了另一种游戏,但文化是可变的,再怎么被改造,还是同一种文化。如果说权力是钢铁,那文化就是水,上善若水。

社会中的财产

有了权力,就有了财产。社会中的财产,是有限游戏里的一种头衔罢了,就好像你过去完成了一些小游戏,获得了一些积分。财产的存在,使得有限游戏的胜利头衔变得可见、可计算、也可以比较,财产是头衔的标志。

但是财产并不等于头衔,头衔是内在的,头衔来自于有限游戏参与者的认可,头衔的转移、继承都需要相关所有参与者的认可,可以理解成头衔存在于游戏参与者的思想之中,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具体的结果,财产的转移需要许多参与者共同认可。财产则简单得多,财产的转移只需要按照规则更改就行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操作,财产只是个积分罢了。

可以这么理解,你的头衔代表了你为这个社会真正创造的价值,如果要将头衔转移给别人,你得昭告天下,还得让天下认可头衔的转移。你的财富仅仅是你账户里的钱,转移给别人,转账就行了。

这种治理模式,来自社会中最高权力拥有者,他们通过制定游戏规则,来确认你对这种财产的持有。

人们往往认为,积累足够多的财产就能够让人在游戏中获胜。但如果深入想想,似乎并非如此。人们对财产的拥有需要靠社会强制力保护,强制力来源于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游戏获胜者制定的。也就是说,积累财产就能在游戏中获胜的想法搞错了因果关系,是因为游戏获胜才获得了强制力从而获得财产,而不是因为获得财产才在游戏中获胜

财产其实可以被看作是参与游戏获胜的一种补偿,也只有游戏获胜者,才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形成社会强制力,让潜在的小偷、强盗、包括政府无法通过偷盗、抢劫或者征税的手段夺取你手中的财产。

拥有财产还是一种很矛盾的事情。别忘了大多数人拥有财产的目的其实是消费和享乐,俗话说花掉的钱才是真的钱,真正衡量财产的有效指标其实是消费。你只有把钱花掉,通过消费控制别人的注意力,改变别人的行为,才能证明你财产存在的真实性。

财产与头衔有时候会不那么匹配,比如一个很有地位的大佬账户上的钱就可能一夜之间被小偷偷走,比这个更可怕的是小偷偷到了巨额财产以后,如果不能让其他的游戏参与者信服,那么未来的游戏胜利者就很可能制定新的规则夺走小偷手里的财产。

这一点,给财产拥有者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全感,不论你是大佬还是小偷,只要你是财产拥有者,就免不了这种焦虑。唯一的办法是持续的赢得新的游戏,成为新的游戏胜利者,才能保护好自己的财产。

在战争年代,赢得游戏的方式可能是战争,在和平年代,赢得游戏的方式就是不断讲故事(广义上,战争其实也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让其他游戏参与者都认为你的头衔和你拥有的财产是匹配的,通过讲故事,也让其他参与者寻找到更多获取财产的可能性,也就不来觊觎你的财产。这正是文化的力量,换句话说,避免竞争最好的办法,就是试图让与竞争者一起不断地开拓新的领土,打破有限游戏的边界。

财产只是社会治理工具,对个人作为身外之物,别看太重。如果局限在社会这个有限游戏里,拥有财产可能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社会与文化的对抗

在一场文化的无限游戏中,社会就像一出剧情,参与者们各自饰演自己的角色。个人财产其实是由这出剧情保护着的。还是那句话,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演员,有限游戏中演员。

社会拥有自身的文化,但容易让人产生文化是社会一部分的误解,实际上相反,社会才是文化的一部分。由于社会只是无限游戏中的一出有限游戏,社会自然而然就会面临消亡,这种消亡带来的是文化的演进,从而带来社会的更替和进步。

文化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的权力拥有者会用很多手段来进行与文化的对抗,最直接的手段莫过于赋予艺术品消费的价值,用财富收买艺术家。这样的动作看似在奖励文化,实则正是在对抗文化,它客观上提高了文化演进的门槛——没钱搞艺术更难了。不过,这一切无法改变社会这场有限游戏的性质,虽然很难,但艺术依然会充满创造性,文化最终还是会破墙而出,时间问题而已。

社会与文化的矛盾难以调和,文化是无限游戏,它始终在创造新东西,社会上有限游戏,它有固定的目标。因此文化不可能持续不断为社会固定目标服务。

社会的悲哀之处在于它始终需要寻找一个敌人,并通过打败敌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不仅社会如此,社会的权力拥有者如此,社会的参与者也如此。社会参与者试图通过限制另外一群人的自由来证明自己的自由,这种做法是徒劳无功的。在这种竞争中,胜利和失败同样意味着游戏毁灭,最终社会中的一切角色,都将落入另一场无限游戏即文化中去。

社会中的冲突不可避免,但人民不应该有敌人。换句话说,文化才是社会群体存在的目的。我们要意识到,文化由艺术家创造,这里的艺术家也是广义的,泛指所有文化创造者。文化不像社会受到时间、空间以及权力的限制,文化的边界只取决于艺术家们目之所及的范围,文化的边界自始至终在不断拓展,艺术家们永远在拓展边界的路上。

社会就是,权力拥有者的雕像能保留,但人会死去;文化就是,艺术家们会死去,但艺术品会永生。

更多

bookmark_border学习做饭好榜样——我喜欢的B站美食UP主推荐

发现最近两年在美食视频上花掉的时间超过想象。

定性回顾,已经好久不看电视了,最近也没什么好电影看,更是很少追剧,短视频刷的无聊,于是不知不觉的就把大量闲暇时间交给了B站的美食up主们。

思考了一下个人对美食视频的需求,作为习惯自己做饭的业余厨子,还是希望闲暇时间吸收一些知识,学到一点什么东西的。

所以,翻了翻平时关注的UP主,以下几类整活儿类UP主会当综艺节目看看,但都不在这里的推荐之列。

•节奏太慢,情怀类的看不下去(滇西小哥、日食记……)•秀技术的东西只当综艺节目看看,但不会认真看(绵羊、二喵、澳洲阿彭、黑猫……)•猎奇类的,看着过瘾,不过难以系统的学到东西(寻真味佬美、草原二蛋……)•特别专注某一类食材的,猎奇成分更多,于自己不够实用(燕子堡BBQ学徒Ray、海鲜日记……)•旅行、探店、吃播类的,以及比较粗糙的顿更视频之类,就不举例了……

这么盘下来,于我而言,真正常看甚至反复多遍琢磨下来的UP主,大概有这么几个特征:

•自己要么专业厨子,要么过去是专业厨子,至少也得是资深美食家•教学类为主,会特别强调核心步骤、制作要点,简单地说,真的想教会你……•整活的成分可以有,但不能以整活为主,不能喧宾夺主•因为整活成分通常不多,粉丝数可能并不多更新频率不低,且制作精良——这很难,一周几更还要保证质量需要做很好的平衡,不少专业厨子因为精力不足做不到这一点,不少非专业厨子因为干货太少也做不到这一点•通常擅长某一类或某一菜系菜品

正片开始,特别声明,下面清单不完整,纯粹以个人喜爱程度为准,充满随机性,排名不分先后……(狗头保命)

@詹姆士主厨 :在美食这件事上,詹姆士是我的启蒙老师,从美食大三通到型男大主厨再到贵州台的《詹姆士的厨房》,我相当一部分美食知识储备都来自老詹。老詹是老牌的厨子和节目制作人了,今年其实已经55岁了(真看不出来),现在B站的詹姆士主厨,内容相比以前更加随意轻松,更多以日常料理为主。老詹最大的特点是讲解细致到位,他是真的想教会你……可能唯一问题就是料理风格以台湾和日本家常菜或者西餐居多,当然这也算不上是问题,看更加中式的菜谱关注贵州卫视的《詹姆士的厨房》也是很ok的。

@品诺美食开课啦 品诺小吃培训中心老师们的良心号,不管是品诺王老师还是阿杜都教的很到位,尤其是对不怎么熟悉面食的南方小伙伴如果想试试北方面点尤其是陕西小吃,看它就对了。不过说实话,对于这些面食真的有点看会了但手还不会的感觉。讲真他们的营销对我很成功,我一度想过有一天有钱有闲的情况下,去西安报个班学几道小吃,万一以后失业了还可以糊口用……

@小高姐的魔法调料 小高姐可能是少数几个非职业厨子里我非常推荐的UP了,虽然非职业,但论做饭水平也看的出来是认真琢磨过的。小高姐身在国外,面食做的一绝,其他家常菜也都会涉及,最棒的是小高姐用的全是家用材料,适合在家里模仿学习。

@老隐记:这可能是去年花时间最多的UP主了,不少视频都琢磨了好几遍,也学着做了很多道传统老菜。老隐是正儿八经国宴大师李宝珠,人在哈尔滨,以北方菜为主,60年职业生涯不是开玩笑的。老隐更新频率也很感人,每周都能看到几道新菜。重要的是,看看做的都是些家常菜,其实很多都是些显功力的菜,老隐很少翻车,全是一次完成,顺便还把各个关键步骤制作要点讲的清清楚楚,这绝对不是普通厨子能做到的。70多岁的国宴大师能用这样的形式发挥余热,徒儿遍天下,真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儿。

@美食作家王刚R:不用说,厨子UP主顶流,经过几年的打磨和积累,王刚的菜谱基本上涵盖所有家常菜,视频制作也越来越精良,最良心的是期期带技术总结,真正让你看完能照着他做。据说有很多美食UP主都照着王刚的视频学会了再自己创意发挥,如果真是这样王刚可以说是教学类美食视频的种子选手了。最近在创业搞自己的卤菜店以及预制菜工厂,往行业上游发展,祝顺利。

@黎叔教做菜:川菜大师黎云波黎叔,黎叔视频最大的特点是短小但精悍,虽然视频大都短,但关键步骤和要点一定会讲的很清楚,可以快速学到大师精髓。不过缺点可能就是视频短了点,如果没点基础,可能没那么容易领会。不过,黎叔最近出了39.9的付费课程,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

@叔叔的临时生活安顿处:叔擅长重庆江湖菜,做菜功夫细致,手法老道,特色是叔叔是个文化人,做菜引经据典又且结合实践,实在看的过瘾,相当有意思。文化人做菜比起厨子更加写意,免不了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常常能激发出各种创意,这种态度也很适合我们这些非专业厨子学习。

@孤独的美食家阿部 :阿部是一间日本东京餐厅的厨子大叔,闲暇之余一个人在饭店里给自己做点吃的,解决填饱肚子问题的同时,可能也在给餐厅试菜。因为语言跟习惯问题,我能长期关注的外国厨子并不多,阿部大叔是其中一个,一方面是实在喜欢元气满满略带中二的阿部师傅的精气神,另一方面是阿部每道菜都不太复杂,特别适合在家尝试,大叔每道菜都会准备好手写食谱,操作过程干净清爽不拖泥带水,令人赏心悦目。

@Ricky 講煮講食:粤菜以及西餐这边,又是因为饮食习惯问题,能长期关注的其实并不太多,但香港名厨Ricky的视频还是很值得看。Ricky跟詹姆士一样,也是混迹电视圈多年的老手了,上过不少综艺节目。除了菜谱外,在精气神上Ricky跟阿部有异曲同工之妙,举手投足间都透露出对厨子这份职业虔诚至极的感情,这种职业状态不免令人羡慕。

@东北厨子大鹏:比起高大上的港台大厨,比起几十年资格的国宴大师,东北厨子大鹏能进这个推荐,纯粹是因为恰到好处的接地气。大鹏作为十几年经验的路边小饭馆厨子,做起东北家常菜那是熟练的一塌糊涂的嘎嘎香。大鹏有两个号,东北厨子大鹏这个号更多侧重于教学,所有视频都在家里用家用厨具操作,学普通中式家常菜再靠谱不过了。

@第一大厨:地道的中式厨师长手把手教做菜,大多数菜式一看就是餐厅做法,其实没什么特色,类似第一大厨内容的UP主也还挺多的。不过,没什么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实实在在就是最好的。经常在宴席上我们吃完某个菜,可能就会想这是怎么做的,在第一大厨阿俊这里,你就能找到答案。

@宁波毛厨:其实我很惊讶宁波毛厨只有不到两万粉丝。毛厨的菜谱宁波特色十足,讲解也非常到位,可能纯粹是因为宁波菜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太小众了,而且宁波话确实也不太好听^_^,不过对于生活在江浙的人来说,宁波菜还是风味十足,值得学习。

其他还有很多厉害的厨子,比如@澳洲阿彭@主厨农国栋@梁福来@澳门厨房佬@主厨广坦@老饭骨@超子美食@米其林在逃行政总厨等等等等,不一一列举了,即使是一开始就ban掉的那些整活儿类UP主,有的也有不少干货值得一看。

时间都给了美食视频是有原因的,把上面列出来的UP主们琢磨透,已经耗费我太多精力了。

果然B站是最好的学习网站,衷心希望厨子们的事业顺利,我会尽力送出三连的。

bookmark_border《有限和无限游戏》读书笔记(一)

又开了个新坑。

哲学是一种凌驾于生活之上的学问,从生活到艺术,从工作到投资,哲学似乎始终像一轮不落的太阳,照亮面前的路。

《有限和无限游戏》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哲学类的书似乎都是这样,在不同的时候即使读同样内容的文字,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想法。

也许因为都信仰不可知论,我对詹姆斯·卡斯的文字很有共鸣。读哲学作品便是如此,比起逐字逐句逐段理解作者的意图,能从内容上产生共鸣更加有意思。至少对于这类内容而言,大框架其实并不那么复杂,但恰恰是作者思考问题的细微逻辑、引用的小例子、或者某句感慨或发牢骚的话,才隐藏了真正有意思的点。

趁着春节假期,把这本书再次翻了一遍,应该说,这些年对无限游戏的事情越来越有感触。

两种游戏

世界的游戏分成两种,一种是有限的游戏,一种是无限的游戏。

先说有限游戏,从时空角度来说,有限的游戏有明确发生的开始结束时间,有明确发生的地点,有明确的参与者,最更重要的是,有限的游戏有明确的规则

规则是有限游戏的门槛,有限游戏通过规则选择了参与者,如果你不满足游戏的参与规则,那你就不能参与游戏。

随着游戏的惊醒,在将来的某个时间,游戏将根据规则将选出胜利者,同时产生其他参与者的排名。

然而,一旦有人成为了游戏的胜利者,也就意味着游戏结束了。游戏的结束并不是一件悲伤的事,正是有限游戏存在的目的。

从一局象棋、一场运动会到一部电影、或者一场战争,或者正在做的一个任务,公司的一个项目等等等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有限游戏,

与有限游戏相对的,是另一种无限的游戏。无限游戏的特性与上面完全相反,无限游戏的规则是活的,人是活的,一切都可以变化。无限游戏没有特定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没有固定的参与者。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参与者。

更准确的说,时间地点参与者这些有限游戏的要素对无限游戏而言并不重要,根本不需要去关心。

无限游戏有且只有一条规则,就是游戏必须继续进行下去。

这也与有限游戏会产生胜利者并结束游戏的特性恰恰相反。在将游戏继续进行下去的前提下,无限游戏会凌驾于有限游戏之上。有限游戏只是无限游戏的一个切片,一切有限游戏都可以被看做无限游戏的一个个瞬间,或者一个个局部,一切有限游戏的参与者,都可以被看作无限游戏的一部分。

如果说有限游戏代表了瞬间,那无限游戏就代表了永恒。

人生是每个人最真实的一个无限游戏,只要活着,游戏就没有结束。

全世界都是游戏的发生地点,全世界的人都是你这个游戏的参与者,不管他们不愿意。

与此同时,你也被动参与了其他所有人的无限游戏。

大到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民族,小到一个人,一只动物,都可以是无限游戏。

与有限游戏比起来,无限游戏似乎更具生物性——生命有无限可能,只要活着

真正的自由

从参与者角度出发,听起来有限游戏是主动参与的是自由的,无限游戏是被动参与的是不自由的。

但事实上,完全相反。

在有限游戏面前,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如果不认同游戏规则,你可以不玩,但在无限游戏面前,很遗憾,我们没有任何选择自由,不论你是否愿意,你都是游戏的一部分。

实际上,在有限游戏中有选择的自由并非代表我们真正拥有自由,有限游戏有明确的规则,这规则也是门槛,正是门槛让我们受到束缚。

要参与一场有限游戏,你就必须始终在某些方面努力,去做某些确定的事情,去扮演某个角色,去反复练习,这反而成为了束缚自由的最大因素。一旦选择了A,就会放弃B,可悲的是你不得不选择A。

并且,在进入了一个有限的游戏里之后,你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自我,而成为了游戏规则规定的一个参与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只是一个角色而已。你已经失去了自我。

直到游戏结束的时候。正如姜文说过:“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演员。”。剥夺掉你的自由的,正是这种有限游戏离不开的自我屏蔽——一种类似演员的行为。

简单的说,人是无限的,但在一场有限游戏中,你不再是你,只是一部分的你

反过来,在一场无限游戏中,我们看似没有选择的自由,但只要无限游戏还在继续,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在当下该如何做自己,自由的选择是否要扮演某种角色然后加入到某个有限的游戏中去。

意外和未来

在对不可预知的未来的态度上,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参与者截然相反。

在有限游戏中,任何意外都会破坏游戏规则,游戏规则被破坏,是有限游戏中止的原因,不过破坏规则对无限游戏来说却是常态,甚至一定意义上,无限游戏之所以能够持续,正是因为规则不断被破坏。

就好像自然界的优胜劣汰一样,无限游戏进程中的破坏是个体的重生,个体的重生中往往蕴含了新的生命力,从而让整个游戏继续进行下去。

因为如此,有限游戏的参与者必须尽可能避免自己发生意外,却时刻想着让自己的对手们发生意外,因为这是让自己打败对手,赢得游戏的方法。所以,有限游戏的参与者往往表现得诡计多端和难以捉摸。

无限游戏的玩家们则心态则开放的多,因为规则随时可能变化,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未来某个时刻一定会被打破,因此不断应对规则的变化贯穿了整个游戏。应对变化的过程,既是玩家最大的乐趣来源,也是使得无限游戏能够持续进行下去的最主要原因。

假若无限游戏中的意外变化一旦消失,它就坍缩成一种有限游戏,这个无限游戏也就不再存在了。

胜利者和死亡

我们该记得,有限游戏的获胜者是以死亡为代价的。获胜者的产生意味着这一轮游戏的终结,也意味着其他参与者的失败,死亡是获得胜利的原因。

有限游戏参与者,要么获胜后消亡,要么失败后消亡,总之随时面临死亡,总有一天游戏会结束。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场有限游戏的参与者的死亡,是主动的自找的,有限游戏的参与者始终在对抗自身的存在

因此,对于有限游戏的参与者而言,即使胜利获得荣誉作为某种头衔,也是抽象的、虚幻的,它仅仅存在游戏消亡后的记忆中。

或者说,单纯对于有限游戏本身而言,胜利和消亡将在同一时刻到来,瞬间即永恒。

只有对于无限游戏的参与者,自我生死则并非什么大事,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死亡,就好像你控制不了自己出生时的名字一样。

在无限游戏中,虽然每时每刻都有相对的优胜情况,但游戏始终在继续,这种竞争永远无法分出胜负,你永远不能保证未来不会发生什么意外情况从而彻底改变游戏格局。

甚至,你的死亡也随时会到来,并且在无限的游戏进程中,死亡的到来是无可避免的。不过好在就算你死了,也会以别的方式重生,游戏仍然继续。你的对手们仍然可以继续玩这场游戏,你也许也会以新的身份重新加入游戏。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似乎就可以不再惧怕死亡,也不需要与死亡对抗——这是徒劳无功的。这一点,恰恰解除了我们的自我限制,

这种限制的解除,最直接体现在对待我们的游戏伙伴的态度上。在无限的游戏中,我们的游戏任务不再是杀死竞争对手以获得优胜,反过来,取代对抗的是合作和共赢。我们尽量与伙伴们交流协同,一起对抗来自外界可能的游戏死亡威胁。

这种向死而生的游戏态度在无限游戏中是永恒的,不会因为部分个体的死亡而结束。

在这样的游戏中,我们似乎放弃了有限游戏中所谓的优胜、权力、头衔,但我们却实实在在获得了自由,获得了永远活下去的可能性。对于过去我们毫不在意,我们只关注能否获得未来

合作代替了竞争,意味着每个个体都在向游戏贡献自己的力量,群体中彼此间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无限的游戏是具有强烈的建设性的。

bookmark_border《黄金时代的摄影50讲》学习笔记(二):大师们拍黑白的原因

为什么大师们都喜欢拍黑白,现在也还有很多人拍黑白?

黑白是摄影最初的语言,直到20世纪50年代彩色摄影技术才逐渐成熟,早期彩色摄影主要用于商业摄影,严肃的纪实摄影都习惯用黑白。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曾经说:“彩色摄影是胡扯”。 

保罗·斯特兰德 Paul Strand (1890-1976) 曾经说:“彩色摄影无法表达更深的情感。” 

沃克·埃文斯 Walker Evans (1903-1975) 曾经说:“彩色很容易使摄影堕落,特别是强烈的色彩更会使照片变得一败涂地,彩色摄影即是低级。” 

安塞尔·亚当斯 Ansel Adams (1902-1984)评论威廉·艾格斯顿 William Egglesto (1939-)的红色天花板说:“你拍不好就弄成红色的。” 

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 (1924-2019)曾经说:“黑白其实就是摄影的色彩。”

技术层面,摄影包括胶卷生产、拍摄、药水冲洗、显影、输出放大,每一步都很复杂。因为技术的原因,早期彩色胶卷感官度很低,药水成本也非常昂贵,冲洗方法也麻烦。照片放大过程,彩色相比黑白也更复杂。

因此,彩色和黑白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创作技法,传统黑白摄影大师不会轻易去尝试。

经济层面,彩色摄影成本比黑白高很多,直到今天黑白胶卷也便宜很多。比如森山大道当时用黑白胶卷的重要原因就是没钱。摄影在历史上是很贵的事情,不像现在手机可以随便拍。

以前摄影是需要有钱的,黑白胶卷是摄影的最低门槛。放在我们自己身上,进入艺术圈是有门槛的,做艺术品都是要有成本的,办一个艺术展从相纸到策展都要花很多钱,艺术行业其实还很传统。现在很少有艺术家把作品发在互联网上就成为艺术家,互联网还没有颠覆艺术圈。传统进入艺术圈还是需要读个艺术学位,办自己的艺术展,再等待机会,需要一系列经济和商业上的运作。

当全世界都在拍黑白的时候,没有人会认可彩色摄影。只有足够有影响力的人开始认定某个人的彩色摄影是好的,才会扭转这样的风气。

传播层面,摄影拍摄出来的照片需要为了某种传播。早期的纪实摄影,不论是马格南图片社或者美国农业安全局纪实摄影项目,他们拍照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借助摄影大众传播的功能。这些摄影活动本身有政治倾向,借助大众传播,纪实的方式展出,引发人文关怀,进而推动政府某些政策的改变,进而推动社会变革。

在这种环境下,沃克·埃文斯更愿意以平视、平等的态度表现拍摄对象,抓住被摄者真实的状态,可以说开创了绝对客观的、直接的、不带太多个人感情的纪实摄影。

摄影的本体是一种媒介,只是一种工具,什么人都可以用它。沃克·埃文斯尽可能抛弃掉主观想法,客观的记录。日本的中平卓马 Takuma-Nakahira (1938-2015)后来也发现,拍照都在说谎,甚至把自己的底片全部烧光,反而看到了沃克·埃文斯后才发现真正的摄影。

大众传播的摄影和艺术的摄影基本上是两条路线,当时报纸上的照片不是艺术品。我们在报纸上看的照片具有传播功能,当时不论是报纸或杂志,都受制于印刷技术,也受制于当时印刷和流通成本。因此黑白照片的传播更简单。

黑白照片已经能够满足那个时代的消费端需求,因此生产端黑白摄影也就足够了。

表现层面,从摄影的本质上看,“当我们观察船、帆、桥、树或者人物的时候,应该撇开他们的一般特征,而把他们看作是形状、线条、质地、明暗、颜色和立体物的结合体”。

这告诉我们应该从形式层面而不应该从物质层面去理解照片,更多去关心设计学中的点、线、面、形状等维度。色彩相对于形状更难掌握,对于当时的摄影家来说,颜色其实是很难掌控的。相对来说黑白照片少掉了一个非常巨大的维度,会简单很多。人第一眼看到的是颜色,接着才是形状以及其他点线面的东西,颜色是浮在最表面的。颜色会让人影响特别深刻,色彩是非常吸引人的点。

因此色彩对我们观察世界的干扰非常大,一旦除掉色彩,我们就可以专心去观察点线面的形状。对于摄影的颜色如何影响人的感受,在当时并没有很好的研究。

认知层面。当时主流的风气希望摄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绘画划清界限。这时黑白固有的摄影特性就成了很多人坚守摄影底盘的底气,摄影的黑白让人能够将摄影与彩色的绘画划清界限。

因此当时很多人认为黑白是纯粹的严肃的摄影,彩色则是商业化的世俗的摄影。这种认知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转变过来。二战后到六十年代以后,美国的发展到达了空前的阶段,大部分美国基础设施都在六七十年代建设出来,许多新生事物也都是在那个时候流行起来,彩色影像才逐步替代了人们那个时候的生活。

人们离开乡村,聚集到大城市,电视、广告牌等等人造彩色色彩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背景下,彩色摄影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人性层面,不管是大师还是普通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名气越大的人越不愿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人的一生是一条越走越窄的路,大师们也愿意坚守黑白,大师们也会担心“晚节不保”。

更多

《黄金时代的摄影50讲》学习笔记(一)

bookmark_border来自日式炖菜的简单味道

这两年越来越懒,越来越不想在做饭这件事儿上花太多的时间了,然后今年就喜欢上了做日式炖菜。

说到日常吃的最多的日料,我第一反应一定不是生鱼片,也不是寿司,而是炖菜。

这就像虽然老外一说到中国菜都会讨论北京烤鸭或者糖醋里脊,但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要挑个最能代表日常食物的菜,可能也就是番茄炒蛋。

日式炖菜的地位,大概就相当于中国的番茄炒蛋。传说日本的姑娘到了能熟练做一碗牛肉炖土豆的时候,就可以嫁出去了。

炖菜的做法非常简单,无非是洋葱、肉类,再加上土豆,或者番茄、萝卜一类的东西一起炖。

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细节满满,这也像极了番茄炒蛋。

洋葱一定要事先用少量油中火煸炒软成焦糖色,这时候洋葱细胞壁破裂,水分和糖分都已经渗出来,水分蒸发干,糖分就成了焦糖色。这时候的洋葱没有了辛辣,只剩香甜。

然后放入肉类一起煸炒,选用什么肉都可以,重点是要有足够的油脂。带有肥油的牛肉最佳,猪五花肉或者腿肉切成大厚片也可以,偷懒直接用肥牛或者肥羊片也不是不可以。那些腌渍过的肉类也是极好的,腊肉、香肠什么的都可以往里放,反正都是切成厚片然后长时间炖煮,啥都能给炖烂了。

除了猪牛羊这样的红肉,用鲷鱼、秋刀鱼一类带有丰富油脂的鱼来炖也是不错的选择,把鱼去头去尾去内脏剁成大块,放到炒好的洋葱里面略煎出油,洋葱可以很好的中和鱼类的腥味。如果还是觉得腥,可以再放点生姜片或是姜蓉。

用中小火把油脂煸炒出来,以充分释放肉类油脂的香味,并让这种香味和焦糖色的洋葱充分混合在一起。

这一步需要耐心,火太大,洋葱很快就会炒糊但肉还没被煸透就不好了;火太小,又根本煸炒不出油脂,也就没法带出浓厚的肉香。换成鱼块也是一样。这一步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只是需要经验,唯手熟尔。

想象下,用中火长时间煸炒食物的画面其实非常优雅,如果一个姑娘愿意在你面前专心致志做这样一道食物,一定要抓紧时间静静地观察和欣赏这段难得的时光。不过如果观察下来发现她还不够耐心,那就是还没到可以嫁出去的时候。

完美的火候是肉类的油脂和汁水都被充分逼出,同时洋葱被炒成深褐色,他们充分结合在一起,底料就炒好了,然后可以开始调味。

米酒、味淋、鲣鱼粉,昆布酱油以及白糖,组成了基本的和风味道调味汁。基本味型就是加了糖的酱油,至于米酒或者别的气味完全可以根据喜好和食材来添加,不拘泥于任何配方。

现在你可以充分感受到厨子对各种调味品的敏感程度了,最好的厨子肯定会根据你的喜好来调味。比如我自己就喜欢加花雕酒再加一点味极鲜和耗油,这样少了日式海鲜的味道,多了点中式红烧的香味,也是非常棒的。

调味后,再加清水没过食材,把切好的大块土豆加进去一起炖就行了。土豆是用的最多的食材,不管是炖猪肉牛肉还是鱼类都不会踩雷。

日本人也有好多玄学的小贴士,什么要用北海道土豆的家乡味道啊,什么用锡箔纸折成锅盖才能闷出香味啊,我都不怎么信。用淀粉含量比较多的黄心土豆就完事儿了,不过可以留意的是,如果把土豆平铺在肉的上面炖而不是直接混合在一起炖,土豆其实是被蒸熟的,最后出锅前再把它们搅拌在一起,大块儿土豆内外入味程度就会不一样。尤其是在炖鱼一类的味道比较大的肉类的时候,这么做反而会带来更加丰富的味觉层次,让整道菜变的更加有趣。

在20多分钟的炖煮时间里,淀粉慢慢糊化,洋葱、肉类以及调味汤汁的混合味道慢慢渗透进土豆里面,尤其是肉类油脂的味道遇到土豆,又是万恶的脂肪加碳水组合,让人不能再满足了

在实际操作中,炖菜对厨具要求极低,基本上只要有把刀,有口锅就可以做,还一点也不影响出品。在那些一个人的时间里,就算只有电磁炉、电饭锅、甚至电水壶,都可以给自己来上一锅热腾腾的炖肉,再配上一碗米饭吃下去,随时随地满血复活

等吃完再减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