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_border从GE的发展看企业多元化经营

从规模效应到多元化经营

一般对企业竞争力的理解中,规模效应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拥有很大规模的生意,那么这个企业将可能获得更便宜的原材料,更便宜的整体成本。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客户范围更加广泛,企业受到单一客户或者单一下游行业波动的影响就可能更小。总之,由于规模的扩大,各种经营要素之间互相叠加,企业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商业壁垒,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得利润最大化。

正因为人人都认识到这块奶酪的存在,多数企业都孜孜不倦的追求扩大规模,以获得规模效应。要扩大规模,就要不断拓展新的产品与新的市场,1957年,伊戈尔·安索夫(Igor Ansoff)提出企业多元化管理的概念,即公司向新的市场提供新的市场,以巩固自身的市场份额。

从企业战略角度,安索夫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面临新的市场和新的客户,企业已有的专业能力和技术积累可能都用不上,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安索夫的思路是将市场与产品看做企业经营的两只脚,一边是为现有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把已有产品卖给更多的客户,一边是在不断推出新品,以满足现有顾客的更多需求。这样不论是哪只脚向前迈进,另一只脚都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撑。企业可以一步一步往前行进,交替行走,最终开拓新的产品和新的客户,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达到扩大规模,建立壁垒的目的。

GE的兴起和衰落

20世纪许多的航母级企业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一个标志性的例子。

GE的创办可以追溯到1892年,大名鼎鼎的爱迪生是公司创始人之一。跟随着电力系统的普及发展,GE不断地扩张自身业务范围。针对政府部门以及军工市场的需求,GE提供从发电厂、供电网络到无线电、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甚至核电的产品,二战后,GE将军用产品积累下的技术拓展到民用领域,又提供从微波炉、电冰箱、电视机等等民用电器产品,最终形成了庞大的GE商业帝国。

从战前的基础设施产品,到战时的军工产品,再到战后的民用家电,GE的扩张之路伴随了整个20世纪美国经济的扩张历程,这个扩张历程很好的诠释了安索夫的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思想。

不过到197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滞涨的到来,美国经济告别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加上日本价廉物美的进口产品的竞争,GE的产品逐渐显得跟不上时代。更低的制造成本,更高的产品质量成了这个时候市场需要的东西,而GE庞大的部门体系与产品线成了累赘,多元化经营逐步变成了什么都能造却什么都不强,GE的产品不再有竞争力。

1981年GE历史上著名的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上任,对GE进行了巨大的改革。他首先进行了大裁员,提高公司的运营管理效率,1980 年通用电气有工作岗位 40.2 万个,韦尔奇上任两年中减少 7.2 万个工作岗位,到1989年,GE员工数进一步的减少到了29.2万。

同时,韦尔奇大刀阔斧的精简了公司的业务线,他提出著名的“数一数二战略”,要么在行业里做到数一数二,要么就砍掉或者卖掉。另外,韦尔奇成立了GE金融,在砍掉实体业务的同时扩展了金融领域的业务,通过金融服务的方式继续服务客户,以获取利润。

这种精兵简政和去多元化的改革思路非常成功,通过GE强大的品牌,雄厚的财力以及用户基础,虽然GE的业务被一块块砍掉,但GE依然在通过金融服务获取巨大的利润。砍掉那些大而不强的业务后,韦尔奇重新聚焦主营业务,继续奠定自身在细分行业里的地位,同时又通过金融服务赚取利润。韦尔奇上任后的20年里,GE看起来又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轨道,股价也一路创下新高。

不过,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新任CEO杰夫·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的上任,GE积累了多年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后面的故事就没那么光鲜了。

经过20多年的部门精简,大家突然发现,那么大的GE公司已经没有几个实体部门了。整个公司除了臃肿的管理层就是金融部门,金融部门肩负了为公司创造利润的神圣使命,不得不在会计手段上开始动手脚,以保证CEO和市场对利润持续增长的需求。

与此同时,新CEO伊梅尔特迫切希望为通用电气找到新的实体业务,然而这很难。911事件后,GE就基本上在走下坡路,08年的金融危机几乎彻底击垮了GE,金融危机发生的危急时刻,巴菲特的入股挽救了GE,但也没能让GE重新找到新的成长路径,后来更是爆出GE连续20多年的财务造假的行为。最终,巴菲特也在2017年卖掉了GE的全部股份,承认看错了GE,而GE在2021年宣布了拆分计划,GE的时代彻底结束。

关于企业多元化的思考

平台型大企业能够对公司业务提供标准化、高效、一流的基础服务,这是多元化的基础,而GE多元化之路很有代表性。不可否认,1980年代之前的GE取得的成功引人注目,作为那个时代的顶级科技企业,GE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帝国,吸引了无数人才的加入,通过不断扩张产品和市场,得以多元化经营。

但现在看来,GE的多元化虽然跟随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显得粗放和缺乏持续性。每个领域的市场爆发的阶段都能看到通用电气的身影,但实际上GE隐藏了大而不强的问题,组织管理能力是GE的短板。1970年代当市场增速下降,竞争变得激烈时,公司的产品就开始逐渐失去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的缺失可能更多来自于公司文化与管理体系,当杰克·韦尔奇上台后,一系列改革措施在那短时间内,可以说正好对症下药,扬长避短,也迅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拉长来看,这些措施似乎并没有改变GE的根本问题,事后看可能只是将组织管理能力的弱点暂时隐藏起来了。

总结来看就是,GE总是很擅长设定远大的目标,但常常没法实现他们,最后走上了财务造假的不归路。

对金融业务的投入和依赖,包括后来的财务造假,也是被广泛认为GE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个问题分析起来更复杂一些,我们不可否认,GE的品牌优势的确能够给金融业务带来巨大的加成,GE靠各种复杂的融资手段和贷款业务吃息差,就能获得巨大的利润,俨然成了一个银行。有的人可能诟病GE金融是不务正业,但从另一个方面理解,GE之所以能将金融业务经营20多年,且持续获得高,也正是因为它强大的品牌运营能力。这个品牌力不仅来自于杰克·韦尔奇对公司形象以及他自己CEO形象的塑造,更来自于GE百年的品牌沉淀,一脉相承。GE金融业务的崛起,可以理解为这种品牌形象塑造的一种多元化变现罢了。

其实对股东来说,只要对收益感到满意,大部分股东并不太关心这些收益是如何实现的,金融路线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此时GE完全有机会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金融巨头。我猜也许巴菲特也正是因为看中了这一点,才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出了手。

事实上后期的GE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有很多类似之处,他们都走上了一条金融加实业的多元化发展路线,都有着顶级的口碑和品牌,都有着最顶级的金融业务,也都控股了一些实体企业。但巨大的区别在于,伯克希尔公司的金融总部直到现在也只有20多人,所有实体业务的经营,都完全放权各个公司的CEO,另一方面伯克希尔对投资相当保守,极其注重新投资业务的盈利能力。而GE的思路完全不同,有着庞大却臃肿的管理层,希望整合一切新业务,却接二连三的失败。

也许因为早年公司的财务窟窿已经太大,所以公司不得不想办法讲更多的故事,但到2010年后的互联网时代,GE的实体业务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随着GE金融辛苦累积起来品牌优势也被财务造假一拳击倒,GE最终走向了被分拆的结局。

看到一个朋友说,在GE身上,我们看到了海航、德隆之类多元化大财团的影子,我觉得不仅如此,似乎我还看到了些许阿里巴巴甚至腾讯的影子。这些主营业务优秀的头部企业,如何能在后期多元化过程中继续建立壁垒,持续取得长期的优势,就成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回到最初提到的规模效应,要认识到多元化经营本身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实现规模效应的手段。用现在流行的话说,规模效应意味着在多元化经营中,每个产品都能被其他产品所赋能,同时赋能其他产品,这使得企业获得最终平均成本的优势。GE的品牌力与GE糟糕的组织管理能力贯穿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规模效应下,一方面GE超强品牌力赋能了各个业务板块,另一方面,糟糕的组织管理能力又拖累了明星业务的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元化是个放大器,既可以将企业优秀的基因发扬光大,也可能放大企业本身的缺点,加速企业的衰亡。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分辨出企业多元化经营放大器背后的优势或者硬伤就更加重要了。

2022.11

bookmark_border如果想入坑投资…

劝退

写这些东西,是因为最近行情有转好迹象,好多朋友问,“想学投资,我应该怎么开始?”。每当碰到这种问题,我都觉得一肚子话想说,但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最后千言万语只汇集成一句:“这都要问,还是先别想了吧。”

但这样劝退太敷衍人,总感觉不太好。还是写写,也算是对自己的总结。

主要是这个问题非常复杂,任何一个以投资作为职业的人,都是不停地犯错误、走弯路,撞得头破血流,摔倒再爬起来,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你历经千辛万苦刚刚踉踉跄跄站稳,突然有个朋友一边躺在城市里的海滩吹风,一边打电话问你怎么去探险,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闲下来仔细想想,除了那些骗子,每个职业投资人都不敢拍胸脯说自己的方法多么多么有效,多么多么厉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概是最好的形容,就像段永平讲的,投资就像打高尔夫,无论你已经是什么样的高手,每一杆都要竭尽全力的专注的去打,丝毫不能懈怠。

之所以以劝退为主,是因为我敢说绝大部分人是不适合投资的,社会分工也不允许。投资是一项非常特别的职业,表面上看,投资人成天就动动嘴皮子点点鼠标做做交易,什么也没有创造,但实际上,由投资人决定的资本的流向时刻在深刻影响全世界各行各业的发展,甚至能影响每个人的命运。这种职业特征,注定了最终全社会只能有只有一小撮人从事这个行业。

不过与此同时,投资的门槛又非常低。在国内投资门槛可能跟玩一把王者荣耀差不多。只要去在线开个户,登记一下个人信息,然后转点钱到股票账户里,就可以开始了。

正因为门槛低,投资这件事儿很容易让人有一种类似买彩票的心理,大多数人会带着“我也来试试,万一我就是那个天选之子呢”,这样的心态来尝试投资。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概率成为那些叱咤风云的金融大鳄一样的人物。

所以即使不停地劝退,投资这么一个高天花板低门槛的事情,几百年来依然持续不断的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炒了再说

如果真的想试试,我倒建议先什么都别学,最好保持一张白纸的状态,先炒一把试试再说。

投资是一种实践,其实跟玩网游没什么两样。因此,不管怎样,先去开个户,操作几把再说,并没有什么问题。至于投什么也不需要想太多,百度搜索也行,朋友推荐也行,反正以自己的判断,买自己觉得最有可能赚到钱的股票就行了。

一旦买进股票,股价报价栏里的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了,每一分钱的跳动都对应了股票账户里的真金白银,可能是几十几百,也可能是几千几万。可能有一半的概率,当天收盘的时候你就会赚到人生中第一笔投资收益,只要第二天点点卖出按钮,账上的钱就会变多,这种第一次从股票市场赚到钱的滋味是极其美妙的,每个人都应该体验一下,然后拍照留念。

当然赔钱的可能性也很大,可能中午吃了个饭回来,账上的钱就少了好几百,你会感叹中午吃的这顿饭真tm贵,甚至遇到极端行情,账上的钱减少的金额会让你吃不好睡不好,不停地后悔自己为什么买进那么糟糕的股票,这种感觉在脑子里成天挥之不去。

这两种感觉都体验过,就算过了第一关了。要注意的是,这种感觉很容易上瘾,如果你觉得你有点开始迷恋上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揉搓,就得注意一下了,你身体里的赌徒基因已经被激发了出来。

接下来,为了找到可能赚到钱的标的,你就会开始尝试学习各式各样的投资方法,找投资大神带带,找同道中人交流等等,这就是个很好的开始。

闲钱和闲时间——富人的游戏

在正式开始聊投资方法前,有必要先强调一点: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投资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再加一遍。

也许是人的天性,任何人都有赌徒基因,赚钱了,希望加仓进去多赚点,赔钱了,也希望加仓进去,早点翻盘回本,这种心理很正常,却是职业投资大敌。因为投资风光一时,后来倾家荡产的例子到处都是。我们必须敬畏市场,否则市场真的可能会搞的你家破人亡。

至于什么是闲钱,就因人而异了。有的人可能觉得每个月发公司剩下的就都是闲钱,有的人会觉得要存够买房买车的钱之后,再预留5年生活费,剩下的才是欠钱,也有人觉得从银行信用贷款借出来的钱也都算闲钱。

闲钱的标准逐渐被放宽,也是一些(可能是大多数)朋友逐渐陷入投资泥潭经常发生的故事。包括我自己在内,随着对投资这件事情了解的深入,对闲钱的定义也会不断变化。

这个问题如果展开讨论可以说很久,也是个值得以后专门讨论的问题。但一开始至少要给出一个底线,在决定拿钱投资前一定要思考这么个问题,假设来了个骗子,骗走了你这些钱,虽然很不情愿,但你依然能够接受这样的后果,那么这笔钱可以被当做闲钱。

除了闲钱,闲时间更容易会被忽略。投资是一个可以花掉一个人一辈子所有时间的工作,不论是打算以投资为职业,还是业余研究投资,都要准备好大量的时间。

为了做好投资,你需要花时间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首先是学习各种知识,从金融、财务到历史、政治、经济、心理,你还需要搜集研究各个行业的信息,甚至成为行业专家,还需要跟各行各业的打交道,以搜集获得各种信息,当然还需要研究和了解市场,光是盯着市场上每天海量的报价数据,就可以消磨的打发掉你大多数的时间。

所以为了投资,你会舍弃陪家人的时间,舍弃旅游娱乐刷剧的时间,舍弃喝酒撸串的时间,把这些原本开心的时间拿去研究学习,这听起来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所以其实我对闲时间的定义和闲钱是一样的,假设来了个骗子,骗走了未来投入的这些时间,你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这样的后果你可以接受,那么这些就是闲时间。

当然,如果真的投入了闲钱和闲时间,你不可能什么也没有得到,事实上你一定会得到很多。

问题来了,这两样东西如果没有怎么办,投资是富人的游戏,你还是劝退吧,好好工作。

只相信自己——独立思考

投资方法的好坏没有任何科学可言,市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一种方法是否能成功的应对瞬息万变的不确定事件,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问题是,在这个过程里,该相信谁。

投资不是一门科学,它没有漂亮的公式,也没有严谨的论证,你不可能学会一些什么公式,或者找到一本什么秘籍,就能够学成赚大钱。

也正是因为投资不是科学,于是投资经常就成了玄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市场上门派林立,不知道该信谁。也正因如此,投资圈子里有各种各样的大神、大佬、大款、以及大骗子。

作为小白,很多人会觉得投资太难,反正财富密码最后就是几个数字,找个大神求带飞就好。混迹时间久了,也可能会得到一些内幕消息、独家资源之类的东西,有时甚至能捞到些钱。

但长期来看,归根结底,这些都不可靠,能相信的只有自己。

相信自己代表的是独立思考,倒不是不能听别人的意见,反而为了独立思考,得尽量全面搜集信息。虽然可能会像个杠精一样,质疑一切人,一切观点,但事实上就是这样,世界上一切信息,包括我所说的这些,以及后面会提到的一切,也可能都是错的。都是成年人,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能代替自己承担后果。

天下熙熙攘攘,一切皆为利往,你永远指望不了一个投资老手能天外飞仙给你一个财富密码让你飞黄腾达,如果真有这样的一个财富密码,根本轮不到你。

依赖别人生存,在轰轰烈烈,市场景气的时候,可能有机会喝到点汤,但无数事实给我们的教训是,一旦行情反转,市场随时会成为一个人吃人的地狱,你可能很快就会变成炖汤的那点肉。我们常说不要考验人性,市场却恰恰不时考验一下人性,就连亲戚朋友父母子女都能反目成仇,每个人都在自保,谁还顾得上你,更别说那些铺天盖地小广告里的操盘方法,什么西装革履高谈阔论的老师,全是骗人和吃人的把戏。

市场是一个金矿,在淘金的路上,骗子比淘金者多得多。唯一不会背叛自己的只有自己,唯一能对自己负责的也只有自己。听起来整个世界都不好了,但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就是现实,是一段段的血泪史。

活下去——小心驶得万年船

如果能一直保持呼吸,那就不会死。如果能活下去,那就能一直活下去。这不是废话文学,而是简单但是终极的真理。如果上面那么多都没有劝退你,那最后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在市场上一直活下去。

在三天新鲜劲过了之后,离开市场的情况有无数种,最多的可能是赚到了和亏麻了。亏麻了,不玩了,赚到了,见好就收,也不玩了。

这时候我倒不劝退了,想认认真真的学习投资,甚至以投资为职业,首要的目标就是自由、平静的在市场里长期活下去,正所谓活到老,玩到老,其次再去考虑收益率之类的问题,不论什么情况都老乡别走。

最痛苦的一种死法大概就是上杠杆爆仓,我刚接触投资不久时,遇到过一位资深前辈跟我说过一句话,大家相识一场,以后什么都会忘掉,只要记得一句,小心驶得万年船。一晃过去十多年了,各种事情历历在目,唯独这句话忘不了。

为了能让新手更好的活下去,一个简单的小建议是,在熊市的时候进场。

熊市进场不会让人很舒服,大概率会在初期亏掉一些钱,不过两三年后大多是能赚到些钱的。现实中看到更多剧情,可能是牛市进场,高点加仓,投入身家,最后一地鸡毛,铩羽而归。

最后

大道至简,用闲钱闲时间投资,独立思考只相信自己,坚持活下去,足矣。扯了那么多,我觉得这三点是做好投资最基本的东西,真正理解和认可到它们的重要性,可以算入门了。

bookmark_border五郎的那些食物(七) – 宇都宫的饺子

S9E10 宇都宫的饺子

这一集里,五郎去的宇都宫,是日本的“饺子之城”。日本人一向在给地方打标签,宣传地方文化这方面特别有想法,每个地方都喜欢选些有意思的东西来代表自己的文化,宇都宫用了饺子。

宇都宫位于关东地区北部的栃木县,三面环山,往南100多公里就是东京。相比起在南边靠海,作为关东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的东京,宇都宫地区有大片的平原土地,农业更加发达。

虽然饺子进入日本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但一直到二战之后,饺子才慢慢有了现在的地位。二战时,宇都宫地区贡献了不少侵略中国的军人,日本战败后,从中国撤回宇都宫地区的日本军人把中国东北的饺子带回了宇都宫,这种制作方便、便宜、还好吃的食物在开始宇都宫落地生根。

在中国,人们特别是北方人,把饺子当成一种有特殊意义的主食,不过到了日本基本上不是这样,饺子作为一种外来食物,不再是主食而是以配菜的形式存在。这地位有点类似百叶包肉或者红烧狮子头或者卤鸡腿之类的东西在上海的地位,一般情况下,大家不会用它不太会当饭吃,但是在吃面、吃快餐之类的时候,如果要加个菜,就该它出现了。

虽然形式上,日本饺子的跟中国饺子没有太大区别,从和面擀皮到包法,日本的饺子都很类似中国北方的饺子,但是在日本作为配菜的饺子大多被做成煎饺锅贴的形式,那种香脆的口感更适合下酒。另一方面,日本饺子馅儿也远比不上中国的丰富,基本上就是肉加白菜加大蒜而已。

所以虽然饺子在日本很流行,但其实很多日本人并没有尝到过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各式各样花样繁多的水饺的味道。

五郎的扮演者松重丰在第一次来中国时,还特意去找了正宗的北方水饺来吃,那个好吃的味道,20多年过去,五郎本人依然还记得。

也许正是因为日本人对饺子并没有太多感情,于是就更加专注改良饺子本身。近几十年来日本食品工业的高度发达赋予了饺子更多的意义,饺子这东西对食品工业来说特别友好,从面粉到饺子皮到饺子馅到成品饺子,都可以做成半成品。

只要你想吃饺子,你可以买到饺子皮,饺子馅儿,或者买到速冻饺子,甚至也可以直接去买那种直接加热就可以吃的饺子,怎样都行,方便快捷味道也不差。用饺子解决填肚子的问题,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不论什么场合,饺子都可以出现。甚至饺子跟拉面、咖喱饭、寿司之类食物一道,成了日本人最日常的食物之一。下班之后,三五同事累了一天,到居酒屋点上两盘饺子,再来几样下酒小菜,美美喝上一杯,就是一件极度满足的事情了。

(图片均截屏自B站)

相关

bookmark_border1957年经济危机下的巴菲特基金

背景

1945年,二战结束,美国的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战后婴儿潮到来,美国家庭人口数增加,这带动了地产、汽车、石油、钢铁、橡胶等等产业的高速增长。虽然中间经历了朝鲜战争之类的局部冲突扰动,但在总体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们,经济都进入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时期。

伴随经济高增长的是大牛市、通胀、以及美联储加息。股市方面,道琼斯指数从1945年的160上涨到1957年超过500点,作为标杆的蓝筹股们纷纷暴涨了近10倍。与此同时,为了抑制住同时出现的通胀苗头和投资过热,美联储从1955年开始了持续两年的加息。

终于,一场全球性的衰退在1957年开始,不光是美国,这次衰退波及到了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等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引发了二战后的第一次全球经济危机。股市也随之大跌,在1957年下半年的几个月时间内,道琼斯指数一口气暴跌了20%。

巴菲特的合伙基金

1956年,巴菲特只有26岁,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决定退出市场,巴菲特拒绝接手老师的基金公司,回到家乡筹备成立自己的合伙基金。从1956年中开始,巴菲特陆续募资成立了3个合伙基金,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投资生涯。

虽然股市真正的大跌从1957年下半年才开始,但实际上从1956年开始,股市已经进入了高位整荡。在经历了多年的猛烈上涨后,大蓝筹股们开始剧烈震荡。

(图:燕翔 《美股70年————1948-2018年美国股市行情复盘》)

巴菲特可以说拿了一手臭牌,合伙基金几乎成立在大牛市的最高点。不过从另一方面考虑,如果没有大牛市,也许26岁的巴菲特也就没有办法那么顺利的募集到那些资金,甚至如果没有大牛市,格雷厄姆也可能不会在1956年关掉公司,巴菲特也就不会有出来单干的机会。

但问题来了,如果是你在要当时1956年的市场行情中建仓,你该怎么做?一方面,1956年经济危机还没发生,婴儿潮还在继续,公路还在修,汽车还在造,一切预期都很好,另一方面,这些公司的股价已经涨的很高,政府还在持续加息市场剧烈动荡。买还是不买,这是一个矛盾,很难抉择,可能这也正是格雷厄姆选择关掉公司退出市场的原因之一。

在1956年末,巴菲特在给合伙人的信中提到:“我认为目前市场的价格水平超过了他们的固有价值,这主要反映在那些蓝筹股上”。

巴菲特没有继续买入涨幅很大的蓝筹股,事后看来,这个操作很成功,到1957年底,巴菲特手上的三个合伙公司没有出现亏损,还分别获得了6.2%,7.8%和25%的正收益。在大盘一度暴跌20%的1957年,取得这样的业绩实属不易。

在1957年末巴菲特给合伙人的信里,巴菲特提到了他持有的两类投资,第一类是低估类股票,第二类是套利类投资。

低估类投资和套利类投资

低估类投资,也称捡烟蒂,顾名思义就是买非常便宜的股票,然后等待价格回归,典型的格雷厄姆风格。在那个时代,判断公司低估的标准通常就是公司的清算价值,假设这个公司破产,现在账上的资产清算能得到的资金如果高于当前市值,那就有了安全边际,可以放心买入。烟蒂类公司大多分布在煤炭、铁路、制造业等,可能因为遇到一些短期利空因素,比如经营不善、市场低迷、官司缠身等,出现销售下滑,交易价格暴跌,低于清算价值,就成了烟蒂。

早期巴菲特的持仓的主要都是这种类型,而且当时巴菲特的持仓比较分散,手上往往同时持有几十只股票。

另一种不同的持仓类型是套利类投资,套利类机会通常出现在公司即将出现特定的并购、清算、充足、分拆之类活动时。在当时的市场背景下,美国市场上投资增速很快,大企业迅速发展,各种并购扩张事件也频频发生,这类套利类的投资机会也很多。

套利交易并非完全零风险,对巴菲特这样的套利交易者来说,如果能清晰的了解收购条款、收购形式、收购价格、预计完成时间等,就可以相对清晰地搞清楚其中的具体风险点,计算出比较准确的预期收益率,参与套利交易。

巴菲特在1957年给合伙人的信中透露了低估类与套利类投资的比例,1956年末是70:30,到了1957年末是85:15。

从仓位看,巴菲特似乎将套利类投资作为一种相对风险较低的类现金资产持有。在市场大幅上涨时,持有较多的套利类投资,而当市场出现大幅度下跌的时候,巴菲特就会卖掉一部分套利类投资,加到低估类的投资上。

在那几年里这样的策略很有效,使得在1957年经济危机的市场大跌中,巴菲特依然取得了相对大盘非常不错的收益,同时巴菲特还在低位买到了不少低估类的股票,这又让他在随后1958年的市场大反弹里,依然成功跟上了市场的涨幅。

高一个维度看,不论是低估类投资和套利类投资的投资逻辑其实很类似,无非是利用市场机会,以低估的价格买入资产,然后等待价值回归。不同的地方在于,对低估类投资而言,巴菲特是被动期待市场价格回归,而对套利类投资而言,未来的变现过程更加具有确定性。

从资产的估值角度看,除了市场交易价值外,还有清算价值以及投资价值两类,巴菲特的这两类投资策略本质上都是在市场的交易价格与清算价值或投资价值之间进行套利操作。

这两种投资思路各有优劣,低估类投资的主要问题是会面临价格无法回归甚至亏损持续扩大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熊市期间更是如此,而套利类的投资的问题,是在大牛市的年份里,往往难以跑赢指数的涨幅。

不过在后来的几年里,巴菲特逐渐发现,如果能够一边以低估的价格买入足够多的股票,一边亲自进入董事会,寻求控制公司,推动公司回购、分红等经营活动,似乎就可以统一两者,实现一边捡烟蒂一边套利。这种投资依然归类于套利类,但同时又有机会在牛市中享受到市场的涨幅,随着巴菲特资金量的扩大,这类控制类的套利投资所占的比例也变得越来越大。

能否复制巴菲特的策略

一个非常功利但实在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是否能复制巴菲特的策略。现在看来,完全照搬不太可能,不论是所谓低估类还是套利类投资机会,在现在的市场都没那么容易找到,即使偶尔遇到,也并非主流,这主要还是因为这种策略具有那个时代非常鲜明的特征。

在1950年代的美国市场上,之所以能找到很多低估类的小股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个年代信息透明度远没有现在那么高,连巴菲特都是靠翻阅《穆迪手册》和《价值线》去了解上市公司的,加上大盘连年的牛市拉高了市场整体估值,导致小公司容易受到忽略,更不要说被深入研究了。

市场中能够存在那么多短期遇到困境的优秀小公司也是很重要的一点。那时的美国股市已经有了好几十年的历史,一些行业中,尤其是巴菲特重点关注的基建、制造业、金融业,很多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也已经在特定领域经营了几十年的时间。几十年的经营中,经历了战火、多次经济危机,有的公司创始人都还换了好几代,有的公司经营方向调整了无数次,能够活下来的公司,不乏大浪淘沙,基本盘牢靠,经营业务比较稳定的公司。

二战后20年,又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也是这些老公司调整经营节奏,新钱老钱交接,进行并购、重组,优秀公司得以发展壮大重要时期。一些优秀的公司的经营状况虽然受到战争、政治等短期动荡因素的影响,但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只要管理层经营得当,专注主业,就有机会起死回生,估值得以修复,这些都是市场上能够出现低估类投资机会和套利类投资机会的重要基础。

时间再往后几十年,市场上的这类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巴菲特后来也承认套利类投资的收益开始变得不那么理想,投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在50年代,也许巴菲特想的更加深入,也许他根本没想那么多,只是运气好,但不论如何巴菲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抓住了这样的大机会。

相比起来,现在的信息的透明度和市场的研究深度远不是那个时候可以比的,市场上的资金变得非常聪明,且市场有效的多,真正低估的机会没那么容易找到了。另一方面,相比起美国,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资本市场历史并不长,公司也都普遍很年轻,许多优秀的公司可能成立才十来年,行业格局还在剧烈的变化中。中国的许多小公司即使已经上市,根基也依然不牢靠,还处在高速成长的创业阶段,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更激烈。

虽然无法直接照搬,但这些策略依然非常值得学习。这一番操作让我学到最重要的是,买的便宜,永远是第一位的。当然至于如何定义便宜,这个便宜的锚是什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取舍。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一定要想办法抓住时代给予的大机会,大方向看对了,后面的分析才有意义。

bookmark_border公司半年总结整理工作的总结

最近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都在围绕公司半年总结整理进行。

半年一次的总结整理

日常研究工作里,除日常更新与深度研究工作外,年度与半年的总结整理工作也是重要的一环。日常更新重在信息搜集,深度研究重在历史资料整理,相比之下,半年一次的总结整理工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包含对最近半年信息跟踪的沉淀,也包含历史资料整理的检验。

之所以选择半年一次的频率,首先是因为公司年报或半年报的定期报告中,一定会对公司经营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更新,从财务和经营数据的更新,到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这给我们分析经营状况变化提供了最重要的素材。

其次,半年左右的更新频率也与一个公司的经营变化周期相匹配。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变好还是变坏,公司在一两年时间内一定会发生一些经营状况的变化,每半年一次的观察和总结,足够能跟踪和抓住公司在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变化。

当然更高频率比如按季度甚至按月份去观察跟踪公司有时候也有必要,尤其在一些行业或者公司处于高度变化的时间段时。但话又说回来,如果公司的变化本身就是高度确定的,比如一家因为行业爆发高度景气而处于高速发展下的公司,我们更加关心的应该是它的“变化的变化”,要深入去把握这种“变化的变化”,每半年一次对变化结果进行观察,也足够了。

至少,在公司经营状况变化的方向上,半年期间发生多次变动的可能性很小。再退一步,跟踪公司是为了服务投资,假若公司真的在半年内就会变化巨大,那么我们是否真的有必要去把握并投资这样的公司就需要打个问号了。

总结资料沉淀和更新

作为半年一次的总结,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资料沉淀,而非快速响应工作,那些真正需要快速应对变化的事情,在日常更新中就应该解决掉。

所以在阅读中期报告时,理论上我们并不应该第一次接触这些信息。如果日常跟踪的紧,这半年来公司经营状况的大大小小的变化,在日常信息更新中都应该被提到过了。所以到半年总结的时候,要做的无非就是总结工作,把那些相对零散的信息点聚集并以适当的逻辑连接起来,力图形成清晰地发展脉络。

既然如此,搜集整理就不是半年总结最重要的工作,更重要的部分是将定期报告中提供的信息与日常更新中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和琢磨。比如如果发现管理层在定期报告中有意忽略掉了什么信息,那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也许是想引导舆论,也许是我们的关注点本来就偏了。又比如在定期报告中有时会突然提供完全超出预期的数据,那么就需要思考为什么我们在此之前没有预期到,如果再来一次是否有可能预期到,是因为漏掉了什么信息渠道,还是因为忽略了什么重要信息,又或者仅仅是因为全市场都在犯错。

比较和思考都是重新打磨研究方法与思考框架的过程,可能也是总结整理工作最有意思的部分。对外部投资人来讲,这是一年中难得有机会同时从管理层、券商、市场等等获取公司经营状况变化观点的时候。除此之外,这半年以来公司的各类调研纪要,会议纪要等,还有各家券商尤其是重点覆盖的券商的研究报告,观点更新等等,都应该被整理起来并重新过一遍,再综合起来进行总结整理。

既然有那么多的新的信息出现,所以半年总结的同时,深度研究的资料也应该被同步更新。可以看出来,日常信息更新和深度研究都是半年总结的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日常信息更新与提前准备好的深度研究资料,半年总结就难以进行。

对于行业中的大多数公司来说,阅读资料、思考和记录一些要点可能足够了,对于重点关注的标的公司,我们还有必要相对系统性的将总结观察的的结果记录下来。

发展逻辑的总结

大体上,对于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变化,我们可以从“事实”、“未来”、”指标”、”风险”这四个方面进行整理,它对应了下面四个问题:

1. 事实:过去半年,公司以及公司所在行业中都发生了什么,其中哪些与公司经营状况息息相关?

2. 未来:展望未来,公司的管理层想达到什么目标?公司经营会如何变化,更好还是更坏?

3. 指标:有哪些数据指标可以直观的反应公司经营状况变化,指标是如何变化的?

4. 风险:公司达到既定的目标,可能会遇到什么阻碍?这些阻碍来自何处,如何观察?

事实来自于上面提到的包括定期报告、券商研报、调研信息等多个信息来源,我们要做的是充分了解各方观点,经过交叉验证后,选择那些与公司经营相关息息相关且可信度较高的事件,并整理出来。事实整理部分其实对应了上一轮半年总结的未来展望与风险管理结果,通过观察当前时间点下的已经发生的事实,我们可以看看半年或者一年前的那些发展目标是不是都兑现了,当时预测的风险因素有没有发生,当时关注的那些因素现在是不是仍然是主要因素,或者有没有发生什么当时没有预见到的事儿。

接下来基于对事实的整理,我们应该做出对下个半年以及更长久时间的展望,并适当的做出预测。既然做出了预测,就要有管理预测结果的手段,一方面是找到某些关键指标来定量的跟踪预测的状态,另一方面是定性的寻找可能阻碍预测实现的风险因素,并做好准备。

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总结形成了完整的动态逻辑关系,它更加注重公司经营状况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公司经营状况发生变化的逻辑性。先分析公司的现状,然后搞清楚公司要去何方,通过某些数据指标定量的跟踪目标达成情况,同时定性的进行风险分析,尽可能时刻清楚公司当下所面临的发展风险。

这些内容的总结落地,为接下来半年时间里日常信息更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目标。日常信息更新工作是繁杂且琐碎的,清晰良好的半年总结有助于提高我们日常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尤其是在同时关注行业几十家公司的情况下。

可能正是因为半年总结承上启下的特点,在第一次写半年总结的时候,往往会觉得缺乏抓手,总感觉写下的总结缺乏重点,对未来预测也难有大的把握,但是一两年过去,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整理半年总结的时候,再回头与前次总结多多纵向比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不论是公司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还是市场关注点的变化,还是最后业绩的体现,可能在几个月或者个把季度里还看不出什么,一旦拉长到几年时间里,就会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bookmark_border证实和证伪

认识市场

李录在他的演讲中说,未来是无法预测的,但投资者的工作却是要预测未来,精确预测市场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怎么努力,我们给出的预测只是个概率。所以要对市场充满敬畏。

不过也不用悲观,把一切交给命运显然不是一个专业投资人应该有的想法。市场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好像“我是谁”一样,是个被讨论了几百年的哲学问题。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认识市场,对市场的基本认识,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的思考方向和行为。

我们不仅要预测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在未来的某个时点变的更好,还想预测到市场能够充分认识到这种变化,从而给出比现在更高的估值。为了做到这些,还是要先建立对市场的深刻认识。

三个世界

卡尔·波普尔把我们这个世界分为“物质”、“精神”、“知识”三个世界。物质世界类似我们大多数人理解的唯物主义的世界,他代表了这个世界本身存在的样子,包括所有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事物。精神世界是作为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唯心主义的那个世界。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个知识世界,它代表人通过文字、会话、音乐等等方式记录下来的那些东西。

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个视角去看待市场,用同样的方式划分。

物质的市场代表所有市场中的公司以及所有其他投资者本身存在的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经营状况会变好或者变坏,投资者们手上的钱会变多或者变少,这些客观发生的变化,都属于物质的市场。

精神的市场,代表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对市场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因人而异,但都会以情绪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当情绪超过某种阈值,就会触发买入或者卖出的交易行为。

知识的市场,反应在各种消息上。公司发布的定期报告、高层的讲话、卖方分析师的报告,也包括我们投资人的投资报告或者研究记录,这些或公开或私密的消息,以各种不同媒介记录下来,并发生传播——能够在人群中传播是知识的市场与精神的市场最大的不同。

用更加直白的话,就是基本面、情绪面与消息面。这几方面共同组成了市场,以股价的形式表现出来。

证实和证伪

市场在物质层面是可预测的,这很好理解,就像牛顿三大定律可以轻松预测小球在下一秒处于什么位置一样,假如你可以搞清楚市场基本面的一切,你也可以轻松预测市场下一秒的位置。

但这只是理想,实际上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物质的层面会不断变化,人的理性仅仅是精神和知识层面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就永远无法直接认识物质层面本身。

这就导致了我们任何时候对市场的认识都存在局限性,也就得出了“市场不可预测”这样的结论。

对于我们该如何获得知识,波普尔认为虽然知识永远不可能被证实,但可以被证伪。知识层面的内容是无法反应物质层面全貌的,但是我们有能力指出那些错误反映了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就是证伪。

如果认可这个观点,我们就可以将在市场上获得的每一条消息都看做一种知识假说。然后作为投资人,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不是去尝试搜集最多最全的资料以尝试描述市场本身,而是应该找出那些有错误的部分,尽最大努力去证伪它。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工作就是一边搜集信息,一边尝试推翻假设其谬误之处的过程。

去伪存真,对提高做判断正确概率的价值,远高过搜集更多的知识。芒格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总是反过来想”,大概在说这个意思。

马斯克的套路

马斯克在2017年接受的一次采访(https://www.rollingstone.com/culture/culture-features/elon-musk-the-architect-of-tomorrow-120850/)中,总结了他所认为的“科学方法”,可以一种实战中更具操作性的套路。马斯克说,当遇到那些真正麻烦的问题的时候,这是真有效。

1. 提出一个问题。

2. 尽可能收集更多的证据。

3. 根据证据制定公理,然后尝试给每一条公理设定概率值。

4. 根据有效性确定这些公理是否正确,公理间是否相关,是否必然导致结论,以及有多大的概率。

5. 试图去推翻结论,尝试寻求别人的反驳,帮助你去推翻。

6. 如果没人可以推翻你,那么你很可能就是对的,但你并不一定是对的

马斯克的套路给“反过来想”的过程增加了一些有用的细节。

在研究工作中,尝试为这些信息建立关系连接和理清因果关系是件重要的事儿。去找到那些源头的公理,并赋予概率,是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也是寻找关键因素的过程。

证伪的过程,凸显出来不断接受反驳的重要性。马斯克特别提到自我反驳还不够,还得不断尝试寻求别人的反驳。别人反驳中出现的各种理由,不论正确与否,都会是帮助解决问题的好素材。

到这里不难理解马斯克经常的大放厥词和语不惊人死不休,从这些充满争议的言论中,他不断寻找着全世界所有聪明的大脑的反驳。

寻求反驳和反驳别人都是好习惯。最重要的还是得记住,你很可能是对的,但永远不一定对。

bookmark_border五郎的那些食物(六) – 汽车餐厅

S9E9 汽车餐厅

汽车餐厅独特的用餐场景,造就了汽车餐厅食物独特的口味特色。

客人要么不来,要么就是大批大批的来,以至于汽车餐厅不太可能去提供那些选项丰富的精致菜品。仔细看看五郎去的这家汽车餐厅的菜单,无非也就是卖各种炒肉片、炸猪排、米饭、蔬菜和配汤而已。

大多数客人都是路过,一次性的,也就不要太指望店家做回头客的生意。所以汽车餐厅的食物品种甚至比一般的快餐盒饭还要单调,吃饱比吃好重要的多。甚至在口味上,汽车餐厅还要故意做的中庸些,以尽可能以最小的成本满足南来北往不同口味客人的需求。要是味道太有特色,反而可能将一些客人拒之门外了。

显然,客人在汽车用餐的最核心需求是填饱肚子,所以分量巨大就成了汽车餐厅特色之一。面对一群饥肠辘辘又疲惫不堪的客人,最好的服务也许就是一大盆热汤,一大碗肉加上一大碗米饭。很多时候口味也要略重一点,这样更容易多吃一些米饭,一切为了填饱肚子。

在我的记忆中,对汽车餐厅的印象其实并没有很好。原因除了相对平庸的味道外,毫无性价比的价钱也是重要的一点。这没办法,汽车餐厅既做的是一次性生意,又往往开在荒郊野岭的公路旁,各方面成本比较高,因此稍微贵一点也可以理解。有时候还不只是成本问题,中国一些偏远地方公路边的汽车餐厅恨不得狠狠宰你一笔,真是可以用又贵又难吃来形容。

不过,这几年恶意宰客的汽车餐厅越来越少,汽车餐厅反而成了一个容易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地方。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口味平庸是个问题,不过对远道而来的旅行者而言,汽车餐厅往往就成了第一时间体验代表当地口味的食物的窗口,也就更容易留下记忆点了。

甚至,一个个不同的汽车餐厅,就像一段段旅程里的一个个里程碑,串联起那些不那么连贯的记忆。

(图片均截屏自B站)

更多

bookmark_border五郎的那些食物(五)- 饭团

S9E8 饭团

说到日本最有代表性的食物,寿司当仁不让。不过要细拆分开来,寿司还分了很多种,除手握寿司之外,用海苔包起来的寿司卷,米饭裸露在最外层的加州卷,装在小木盒子里箱寿司,统统都叫寿司。

不论形态怎么变化,寿司都是一口一个,无非米饭加上配菜的组合,分割方式不同罢了。

对日常吃饭来说,这么做还是稍微麻烦了点,于是饭团——更加偷懒的做法——就出现了。

饭团做法很自由,用煮好的白米饭包上喜欢的馅料,一般用海苔片包着,然后压成或者搓成任何便于手拿的形状即可。跟精工细作的寿司比起来,饭团的制作简单和家常的多。

饭团使用的米饭没有特别的要求,不一定非要加寿司醋搅拌,一般用普通白米饭加点盐和芝麻就行,你喜欢就好。如果你愿意且不嫌麻烦,非在米饭里拌上醋、糖、盐、胡椒甚至酱油,也都没问题。

饭团的内馅的选择也很自由,搭配任何配合米饭一起吃的东西都行,比如三文鱼、金枪鱼、蟹肉、贝类之类海鲜,也可以用各种切碎的炒肉、鱼籽或是熟鸡蛋等,要可以用泡菜、姜片、甚至花椒粒来刺激味蕾也行,没有任何限制,还是你喜欢就好。你甚至可以连内馅都懒得做,直接将吃剩的鱼肉、蔬菜等切碎炒熟拌进米饭里捏成饭团,也完全没有问题。

这不就是没有炒过的炒饭吗?

没错,仔细想想,也许是日本一直都是分餐制的缘故,饭团才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平民美食得以保存。与分成一个个小碟子吃饭相比,把食物做成饭团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省很多事儿少洗很多碗啊!

在同样分餐制的韩国,也发展出了类似的饭团的国民美食紫菜包饭,而到了不在乎分餐制的我们国家,似乎一份蛋炒饭加几碟小菜就解决所有问题,饭团这种做法就显得没那么必要。

不过到了近几十年,工业化让饭团可以在工厂里生产了。煮饭、做馅、包饭团,都由机器在工厂里一气呵成,一条中央厨房生产线一个小时就能生产出几千个价廉物美的饭团出来,再加上冷冻保存和运输技术的成熟,这些饭团能够被大批量生产之后,再被送到各个便利店之类的城市各个角落去售卖,这大大巩固了饭团国民美食的地位。

到现在,就连中国的便利店里,都可以随时买到几块钱一个金枪鱼饭团,在一些城市,饭团甚至已经代替了豆浆油条阳春面,成为了不少中国人的早餐选择。

也正是因为饭团如此廉价和平民化,可能只有在日本才会偶尔出现五郎光顾的这种专门做饭团的餐厅,在这种餐厅里面吃饭团,也许情怀因素更多一些了吧。

更多

bookmark_border跟踪公司的关键指标

在投资一家公司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公司进行长期跟踪。这个跟踪过程贯穿从投资前到持有中以及投资后。从时间上说,短的会持续几个月,长的则会持续好几年甚至数十年。

全市场有上百个行业几千家公司,每个公司都有林林总总的财务、经营数据,虽然对任何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投资者来说,全面细致的完成对一家公司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并不困难,但可怕的是,我们日常面对的是几百家公司的各类数据和信息,而且它们还在天天更新。信息爆炸无法避免,各种信息碎片每天像弹片一样向我们飞来。为了处理好它们,我们不得不做出取舍,寻找更加有效可持续的跟踪分析方法。

跟踪关键指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我们的期望,是通过梳理出各类数据之间的关系脉络,试图找到那么一两个对于公司经营状况最关键的数据指标,跟踪它就行了。

这种跟踪关键指标的感觉,就像跟老朋友相处。这样的老朋友跟同班同学不同,平日里大家各忙各的,并没有什么一起交流的机会,甚至你都没有精力让他每天有固定的时间出现在你的大脑中,最多偶尔可以从其他人口中得到一些关于他的消息罢了。

不过,每隔上一段时间,你就能把他找出来喝一顿酒吃上一顿饭,并聊上几个小时。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老朋友,在这宝贵的几个小时里面,你们会聊些什么呢?

你们关心的话题总会有某个切入点,也许是近期的升职加薪,也可能是又搬家了,或者是经济环境变化对大家的影响,也许是胖了瘦了是不是去健身了。不论怎样,真的是老朋友,不可能每次见面都只谈论天气。

在研究公司的时候,也是类似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把公司再翻出来看的时候,关键指标就是这么一个切入话题的视角,从而展开对公司经营状况的更新和讨论。

关键指标的变动,一定也有一系列指标的同步变动。就好像只要我们切入了一个重点话题,就可以顺着这条线索不断的展开,去讨论公司的方方面面。反过来,公司方方面面的各种变化,最后也都会汇集到关键指标的某些变化上面。

选择合理的关键指标虽然并不那么困难,这就好像你了解一个人多了以后,自然而然共同话题就会浮现出来。公司看多了,关键指标也同样自然会浮现出来。

不过花上工夫足够细致的去对公司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就已经是一个门槛了,再能从各种信息中梳理出关键的部分则更需要一些经验和思考。市场总是热闹和喧嚣的,时时刻刻都会充斥着各种热点话题,这些热点话题也会对公司经营造成可大可小的影响,如果不是对公司本身充分了解,我们很容易放大热点对公司的影响,而错误的看待了公司本身的状况。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主动忽略市场热点,转而去专心的“客观”评估公司,因为反过来,我们也经常低估了市场热点信息对公司发展的长期影响力。如何随着市场变化把握好这种平衡,就更是一种艺术了。

另外一个不太容易的地方,你和老朋友聊天时,你总是很容易看到是否引起了他的共鸣,老朋友会给你及时反馈。但对于公司来说,当你开始谈论某些你认为重要的话题作为关键指标时,你必须等上一段时间,例如几个月,才会从股价波动和市场的反应中捕捉到一些证明你的观察是正确或者错误的信号。

公司就在那里,市场就在那里,他们在发展,也许在不断变化,我们一厢情愿的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关键指标,不断去假设、验证、再强化或推翻假设、再提出新的假设,只要有必要,就随时调整自己对关键指标的判断。我们一旦认知形成,再去调整它就会遇到困难,这个过程很难熬,需要深厚功力以及平和的心态。

这里总结几种日常工作里,我们选取跟踪关键指标时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第一种情况,是我们常常简单的把公司整体的经营数据,例如收入、利润等作为关键指标对待。

尤其是新手,研究公司时容易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就喜欢这么简单处理问题。这并没什么大错,市场上很多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关心股票和公司的。

不过这往往显露出的是我们对公司经营的了解不够深刻,我们要意识到公司收入和利润只是一个财务结果,而我们关心的是这个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就好像第一次相亲你可能会直接直白的询问收入状况,但老朋友叙旧你总能找到更多比收入状况更重要的话题。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容易将对股价影响较大的行业数据作为观察公司的关键指标。

这种情况尤其出现在一些受到行业、宏观影响比较大的股票,比如周期类股票上。也许这些数据对指导交易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因此从交易的角度,我们提升对他们的关注度很合理。

但要记住我们跟踪关键指标的目的,是要去把控公司的经营状况,然后做出预测。行业数据是一类可以用于验证和预测的辅助指标,但我们更关注公司本身。

第三种情况,是我们容易总结过多的关键指标。

很多时候研究真的是看着容易,一上手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对公司不了解时,焦头烂额的不知道该看什么,当研究逐步深入,看的东西足够多之后,突然又有一天觉得自己醍醐灌顶,什么都想看,什么都觉得很重要。

从不知道聊什么到什么都能聊的确是一种进步,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不过如果大脑中关键指标过多,也就等于一定会错过真正的关键指标。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相信,要合理的谈论一个公司,真正的关键指标只会有那么两三个,在这个基础上要避免主观的去“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关键信息。我们常常会说,二选一我们永远会选错的那个,事实上的确这样主观的刻意选择往往是犯错的开始。

暂时搁置和沉淀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一方面可以适当扩大一些研究面,去搜集更加广泛的信息,然后再不时的回来琢磨琢磨,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去看看市场的反应,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作为对自己的思考角度的参考。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公司本身发展缺乏主线,经营状况变化很快,容易在市场上随波逐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关键指标。如果是这样,那对公司经营的把控就会很有难度,可能要考虑是否真的需要去把控这类公司了。

bookmark_border不动如山

投资是件专业的事情

今年整个3月,在各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市场一直低迷。一些人坚持不住了,这些人里,有去年兴致勃勃冲进来准备以交易为生的新兵,也有在市场中浸淫多年的老司机们。三天两头就有传来诸如基金经理辞职,私募清仓之类的消息传来。

郭德纲在相声里说,相声是天底下最简单的事,两个人往台上一站,一说一乐的事儿就完了,但就是有人付钱听说话。

听相声更很容易,相声听多了,谁都可以指点个一二三四,这里说的不对了,那里应该改进了。但问题就在于,这看似简单的事,实际上手就完全两样了。你要真站到台上去,别说能让听众笑起来,估计不出五分钟就给吁下台去。要练到能泰然自若在台上说相声收钱的地步,怎么也得十几年的功夫,说的就那几句话,背后非得有足够的储备才能做到有板有眼,一招一式自然的从每句词里面表现出来。

投资也是差不多道理,一买一卖就完了,但要就靠一买一卖把钱赚到手,尤其是真到了把全部身家都押进去的地步,事情就变得完全不一样了。简单动作的背后也得有百倍千倍的储备。

归根结底,投资一件专业的工作,做好专业的事儿就得有专业的经验,从了解生意到阅读财报,从心理分析到国际政治,哪个方面都得有积累,平时不觉得,但关键时刻任何一个短板都是致命的问题。

伯克希尔又新高了

翻看关注的股票清单里今年以来各类公司的涨跌幅,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RK.A,BRK.B)表现极其亮眼。它不但默默创了新高,年初至今涨幅超过了15%,还在过去一年的涨幅超过了30%,过去5年的涨幅超过了100%,稳稳穿越周期。

去年(21年)初,市场上出现有一阵子买基金的热潮。一批公募基金经理成了大明星,过去几年业绩动则三四十个点,亮出每年七八十个点收益的基金都不少,让人看得一阵心痒。

仅仅过去一年就变了天。相当多基金净值跳水打折,连著名的“木头姐”掌管的基金净值都大幅回撤,自20年起收益成功“会师”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不出意料,姜还是老的辣。

截至2021年底,伯克希尔已经持有5.6%的苹果公司股份,市值超过1610亿美元,股票持仓占比超过45%。因此,不少人将巴菲特近两年的成功归咎于拥抱了科技股,这个说法也并非没有道理。

不少人都在抄巴菲特的作业,过去两年里身边买到苹果公司股票或者类似标的的朋友也不少,但到现在收益大都走了类似木头姐的路线,坐了个巨大的过山车。实际上在经历大跌之后整体亏损的也大有人在,大多数人综合收益还不如木头姐,更别说跟巴菲特去对比。

和一般意义上的基金比起来,伯克希尔公司的估值并非持仓证券市值之和,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虽然在公布的伯克希尔股票持仓中,苹果有1600多亿美金,但考虑到伯克希尔公司7000多亿美金的总市值,这个比例也没有那么高,这还是在苹果股价几年里翻了几倍的结果。

即使到现在,巴菲特手上依然还有超过1400亿的现金资产,如果把时间放到2017年巴菲特开始建仓苹果的时间段里,每次买入苹果都只耗费了他手上现金的一小部分而已,并且这些现金每年都还在稳稳地增加。

从17年到现在,苹果公司股价的上涨整体十分流畅,并没有特别大的回撤。能够确定的是,与木头姐的基金相比,不论股价持续大涨还是波动,其实都不会对伯克希尔的整体投资组合造成过大的影响。

把时间再往回放5年,回顾2011-2016巴菲特投资IBM的失败过程,更能证明如此。即使IBM在那几年里股价并未上涨,整个伯克希尔公司的账面价值依然保持稳健,因为在伯克希尔公司的资产组合中,真正占大头的,还是那些被完全控股,而且能持续不断的为巴菲特提供现金流的业务,比如保险业务,公共事业业之类。

正因为手里一直握着这些稳固的产生现金流的优质资产,也难怪每次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巴菲特都可以站出来淡定的持续加仓买入。

不动如山

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期名将,以战无不胜闻名于史。武田家最著名的是写着“风林火山”四个汉字的军旗,出自《孙子兵法》——“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人们容易看到的是,在战场上武田家的部队次次得胜归来,很容易将战功归功于那些冲锋陷阵的武将——就像巴菲特买入的苹果公司。不过,这四句话中分量最重的,还是压轴的不动如山四个字。

武田家的部队出战时,不论前方战况如何,武田信玄总是亲自率领“山部”留守后方,静观其变,到坚决保持不动。这样,如果前方进攻顺利,自然势如破竹,敌人已占劣势,再想到后面还有山部主力,自然自然迅速瓦解崩溃。反过来,如果前方战况不妙,山部就成了我方部队的坚实后盾。“山部”还在,前方就有近乎于无敌的心理优势,从而能够自始至终全力以赴,放开手脚尽情发挥。

大战之时,一切水到渠成。表面上战功来自前线,山部在战斗中自始至终保持不动,但真正使得全军胜利的,正是山部本身。

即使真的发生极端情况,一两次前方大败,也不会影响大局。及时撤兵,回来重整部队,用不了多时又可以恢复元气。

外人看起来,武田家的部队就总是那么打了鸡血一样勇猛,只要山部始终不动,持久打下去,长期全军就是必胜。

不幸的是,后来武田信玄本人不幸战死,后继者他儿子似乎不懂这个道理,仗着自家军队的强大倾巢出动。终于在三年后长筱一战由于战术失误元气大伤,之后一蹶不振。

在战场上,我们永远没法预测下一场战斗的胜负,在股票市场,市场先生的疯狂程度就和相声剧场里观众的反应一样经常超出想象无法预判。

要想活到最后,就得掌控它,而不是被动挨打。为了做到这些,坚实的山部部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022.3.31

bookmark_border五郎的那些食物(四)- 午市快餐 & 贵州菜

S9E6 午市快餐

天下好吃的食物再多,我们也不能天天大餐是吧,遍布大街小巷的午市套餐,也是了解感受一种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外卖还没有那么风靡之前,我们还是更加习惯每到饭点下楼去吃顿快餐的。尤其是在大城市写字楼密集区的中午,一到饭点,马路边、巷子里就会打出一块块“盒饭”、“快餐”之类的招牌,鳞次栉比。小餐馆也好,路边摊也好,都会出来做午餐的生意。因为中午吃饭时间大都比较集中,这些地方往往排起长队。经过一上午工作的白领吃货们,三五成群,排着队、聊着天、等着饭。

能把这个生意做下去,非得有两把刷子才行。一方面,这种天天吃的快餐不能太贵,必须得有性价比,另一方面,毕竟每天中午都要吃,客人会异常挑剔,但凡有一点不合胃口都不行。久而久之,每个店家都会沉淀下自家的招牌特色菜品,这家的扣肉特别香、那家的蔬菜口味重特别下饭、那个老太太做的粉丝用了特别的调料,全球仅此一家等等等等。

这些小秘密往往不足为外人道,外人也不关心,真只有天天在这儿吃快餐的客人们才在一年一年的日积月累中如数家珍。不同地域的快餐内容完全不同,这些在时间中积攒下来的口味,是真正经过检验的珍宝,十分有意思。

这种快餐在日本被取了个直接简单粗暴的名字——“ranchi”,音同英文的“launch”。和中国一样,为了提高效率,店家往往会指定特定的当日限定套餐,提前批量准备好,以满足中午人流高峰时间的用餐需求。

踏踏实实、日复一日做好每一道菜,一份价廉物美的盒饭,是记录、也是传承,更是一天天客人的满足。

吃这样的快餐难不成会有些单调,店家通常也会提前准备好一些可以单点的加菜,比如卤肉、鸡腿、炸鸡块之类。”中午加个鸡腿”这个梗就是这么来的。

饭后五郎毫不意外地加了一份唐扬鸡块,裹粉油炸的鸡块配上沙拉酱与解腻的包菜丝。

在慵懒的午后,这种简单又到位的满足感,不输一顿豪华大餐后的一道收尾甜品。

S9E7 贵州菜

出乎意料的,今天这家在日本的贵州菜,地道程度可以打80分,这个分数可以远远超过在上海啊北京啊之类的大城市吃到的大多数贵州菜。

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贵州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老百姓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再加上贵州这地方山是真的多,气候经常阴冷潮湿,食物难以保存,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口味又下饭的贵州菜就诞生了。

贵州人特别爱追求口味上的刺激,因此贵州菜口味偏重,既吸收了来自四川湖南的辣,又发扬了自家擅长制作发酵食物的特点。于是发酵过的糟辣椒、豆豉就成了主角,酸、辣、发酵过的豆香混合在一起,这种味道独一无二。

糟辣椒类似湖南剁椒,比起剁椒糟辣椒的酸味更加突出,用来当做调料炒出来的菜品,风味也更加突出。所以比起剁椒,糟辣椒的应用范围也大的多,不仅可以用来炒菜,也可以直接当做蘸料、甚至炒饭、煮著名的酸汤火锅,都用得上。

与糟辣椒同样有标志性的是贵州的干豆豉和水豆豉。干豆豉大概是最具有贵州特色的调料之一了,与常见的广式黑豆豉不同,干豆豉的制作过程中,一旦将黄豆煮熟以后,就始终保持干燥,再没有浸泡清洗的步骤,只是借助贵州阴冷的空气慢慢将黄豆风干发酵。因为没有用清水清洗的过程,豆子的发酵风味更加浓郁————甚至是臭气熏天,味道就如同刚打完球的汗脚一样。是的,就是那么重口味。

干豆豉的味道由于实在是过于刺激,一般只在炒菜的时候作为特别的调料添加进去,跟辣椒、猪油等等香味混合在一起形成独特风味。在家里我每次要使用干豆豉,都要注意用完之后立刻扎紧塑料袋,不然整个房间都会一直萦绕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味道。

水豆豉就完全不同,水豆豉的豆子完全泡在水里发酵,制作出来的豆豉味道就温和得多。这又是另外一种鲜香,一般就适用于各种凉拌菜。

豆豉火锅似乎是一种更完美的吃法,用干豆豉和各种辣椒一起煮火锅,然后用水豆豉当做蘸水,一次性可以享受两种极端美味。里面可以烫煮各种青菜或肉类,到最后,越煮越浓郁的汤汁还可以拌米饭吃,这种味道真的是很难用言语形容,只有实际吃上一次才能感受到。

顺便要提一下的是,回锅肉作为四川名菜,地道的做法一定是郫县豆瓣来炒。不过在贵州,大家就不那么拘泥地道不地道。回锅肉不但可以用豆瓣酱炒,也可以用糟辣椒炒,也可以用各种豆豉来炒,甚至还可以用来凉拌,用来下火锅。总之,只要是肥瘦相间的猪肉,好吃就行,下饭就好。

贵州菜可以说的实在太多,这些仅仅是九牛一毛,不过肚子已经足够饱了。

更多

bookmark_border五郎的那些食物(三)- 日式烤肉

5. S9E5 日式烤肉

人类爱吃烤肉,大概就和爱吃薯片和炸鸡一样来自于本能。

在这个星球上,东方与西方吃烤肉的方式大不相同。也许和习惯使用的餐具有关,大多数使用刀叉的西方国家都倾向将肉大块大块的整块烤熟,然后用刀叉分切着吃。使用筷子的东方国家,则倾向于先将肉切成小块或者小片,然后再烤。

切成小片之后,如果在普通的平板上煎烤,肉在烤制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就容易捣乱,导致温度不够高,抑制了美拉德反应的发生,使烤肉风味全无,成了炒肉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习惯于用树枝、竹签、铁签之类将肉串成串再火烤,形成了独特的“撸串”文化。我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却不太一样,他们习惯用网格状的金属烤肉网在炭火上烤肉。烤出的汁水会直接滴落到炭火里,而且这么做,就算用筷子也可以轻松吃烤肉了。

大多数的亚洲国家,历史上都不以肉类为主要食物。吃肉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一直都是挺奢侈的事。在日本,直到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期间,政府才开始允许和鼓励国民吃肉。

然而在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影响下,日本人很快美国人那里学会了吃牛肉,日式烤肉以牛肉为主,这也促进了日本的养牛业的发展。

日本人还充分发扬了拿来主义,把美国牛排的精髓给学了过来。日式烤肉不会过度腌渍,这最大程度保持了肉的原味。基本上,他们只用盐和胡椒轻轻给肉上些底味。就算是异味较重的猪肉,也只会用些葱来腌渍去味。这种吃法,在习惯用重调料来去腥增香的中国和韩国都不容易看到。

日本人也有自己的改良。也许脱胎于对鱼类的处理,日本人对肉类处理的细致程度恐怕是粗犷的美国人做不到的。在日式烤肉店,各种肉类被按部位分割的清清楚楚,你可以吃到牛小排、雪花牛肉、牛横膈膜,牛肩胛肉等等。不仅是部位划分的细致,为了让客人方便不同部位的烤制,各种肉还会被按照部位的不同,被精心切成大小、厚薄合适的形状。这与韩国烤肉粗放的整块煎烤再用大剪刀剪成小块的做法完全不同。

从客人的角度来感受,吃日式烤肉是一种特别的享受。你可以亲自用筷子把一片片烤肉夹起放在被炭火烤的滚烫的烤肉网上,然后静静的看着肉片从粉红色逐渐成熟为迷人的褐色。与此同时,油脂被高温逼出,你可以看着每一滴油脂从肉里渗出,冒着小泡泡,然后滴在炭火上,产生充满风味的油烟,给烤肉增添上无法抵御的烟熏香气。

烤肉大权在你自己的手上,你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控制每一片烤肉如何进入你的肚子里。可以一口闷,也可以小口咀嚼,可以配一碗白米饭,也可以蘸点酱包生菜吃。你可以控制每一片烤肉的成熟程度、甚至烟熏程度。

这个过程其乐无穷,其中的趣味,大概只有中国的火锅能与之相比了。

相关

bookmark_border保持投资过程的舒适

芒格的阿里巴巴投资

今年1月,查理芒格旗下的每日期刊公司公布了最新持仓,芒格继续加仓阿里巴巴。到21年底,芒格已经将自己接近30%的仓位给了阿里巴巴。不过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股价一直在跌。

在2月的股东会上,当芒格被问到对阿里巴巴这笔投资的看法时,芒格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回答:“阿里巴巴是让我感到舒适的投资机会”。

不愧是芒格,买个股票跌了那么多,没有睡不好觉吃不下饭,还能感到舒适。

看看芒格买入阿里巴巴的全过程。2021年第一季度,首次买入16.5万股,平均持仓价227美元,这个价格相比阿里巴巴股价的最高点,已经跌去了30%。

第二季度,持仓没有发生变化。到了第三季度,阿里巴巴股价持续下跌,芒格又出手加仓了13.7万股,此时持仓大约30万股。芒格这次加仓价格大约在160-170美元,大概是最高点跌去50%的位置。

第四季度,随着阿里巴巴大幅下调2022年的收入指引,股价仍然继续一路下跌。芒格在第四季度大幅加仓了阿里巴巴达30万股,到现在总持仓达到了60万股。这次加仓的买入价格大约在110-120美元附近,因此大致可以估算,一年下来芒格的综合持仓成本在160美元附近。

按现在100美元的价格计算,芒格对阿里巴巴的投资,到目前为止浮亏接近40%。

再来看持仓比例,在披露的美国股票持仓中,芒格在第一季度买入时,大约买入了20%的仓位,由于股价下跌和其他持仓股票的上涨,在第三季度加仓之后,阿里巴巴的仓位依然保持在20%左右。直到完成了第四季度的加仓,总仓位终于达到了不到30%。

在逐步加仓阿里巴巴的过程中,芒格并没有卖掉其他的持股,那他的钱是哪儿来的呢?一方面,他卖掉了一些其他没有披露的股票,另一方面他还加了杠杆,用于购买股票的资金中还包括了大约6900万美元的融资贷款。

每日期刊公司的业务除了投资外,还有出版和软件信息服务,不论是出版报纸还是向法院提供软件产品,它们都能相对稳定产生现金流,一年大约几百万美金。这意味着与伯克希尔这样的保险公司类似,芒格可以将公司每年产生的几百万美元现金流投入到投资业务中。这里芒格似乎更加激进,不只是用这些现金流来加仓,而是用这些现金流来支付融资贷款的利息,按2021财年300多万美元的现金流计算,这已经能够支付这些融资产生的利息了。

不仅如此,每日期刊公司本身业务,尤其是信息服务业务也还在保持增长,而并不需要持续投入过多现金。也就是说,如果每年产生的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增加,芒格还有机会用更多“免费”的资金来加仓买入股票。

上面也提到过,每日期刊公司还持有不少外国股票没有披露出来,每日期刊公司实际总股票仓位是3.95亿美元,阿里巴巴实际上的仓位比例更低,所以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一年后阿里巴巴的股价再继续跌,芒格还能有钱继续买入。虽然如果真是那样,芒格对阿里巴巴的持仓比例可能要接近一半了。

相信买入后股价腰斩也不是芒格希望看到的,到今天为止,阿里巴巴似乎还没有看到止跌的迹象,我们暂时不去评价芒格对阿里巴巴的下注本身是否正确,仅仅从持仓组合和操作看来,这对我们也有不少启发,主要是控制买入仓位和保持现金流这两点。

控制买入仓位和保持现金流

首先越跌越买,越买越多的金字塔建仓法还是很简单但很实用的建仓方法。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仓位管理真的很重要,即使是神如芒格,也没能避免买入一家下跌了30%的优质公司后,依然还能再次跌去一半。不过这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这样的下跌发生时,得还有本事去加仓。

首先是仓位控制也就是资产比例的管理,先买入一部分仓位,然后耐心等待。我不清楚芒格加仓的标准是什么,可能是30%的跌幅,也可能是市场情绪或者其他什么指标,总之能在一年的持续下跌中等待并逐步加仓,这可能已经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了。得把握住市场的节奏才行,别一跌就开始加仓,也别一涨起来就觉得买少了就迫不及待的再次冲进去,市场的疯狂与恐慌往往都会超出想象。

更重要的是对现金流的管理。我相信芒格的舒适除了来自他对阿里巴巴和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之外,更建立在每日期刊公司稳健的现金流之上,健康的正向现金流,使得他能够泰然自若的用上融资贷款这类杠杆工具,不但能够长期持有,还有机会在市场出现极端行情时获取更多的资金加仓买入股票。

对普通人来说,这种利用企业经营现金流买入股票的机会很难获得,但我们也应该想办法对个人投资账户保持正向现金流。可以是从个人定期收入中取出一部分用于投资,可以是获取股票分红或其他相对固定的收益,也可以是控制仓位,留出一部分现金定期投进个人的股票组合。不论哪种方法,这样的正向现金流都会给我们的投资提供持续不断的安全保障,在关键时刻,它们能确保我们留在市场上,这很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的市场表现不好,这时候来提控制买入仓位和保持现金流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一种心理按摩的味道。不过实际上难做到的反而是在市场快速上涨的过程中,比如芒格去年刚开始买入阿里巴巴的时候。市场的快速上涨或者反弹,往往更容易引起“害怕错过”的心理,然后忘了这两点。回头来看,不论市场状况如何,保持交易的平常心和始终如一的交易风格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一切最后还是得落在对买入标的本身的长期判断上。好公司永远在成长,对优秀的公司来说,未来一定会比现在强,内在价值也一定会比现在高,这才是穿越周期的根本。

说实话,我难以想象如果抓错了一个机会会怎样,阿里巴巴最终是否会涅槃重生,也要等到几年后才会见分晓。但这更加促使我们持续的学习并夯实事先的研究工作,只有确保投资的公司牢牢的守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事先什么都搞清楚了,当各种事儿来临的时候,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保持从容和舒适。

bookmark_border五郎的那些食物(二)- 希腊菜 & 日式中国料理

3. S9E3 希腊菜

我们说到希腊菜,可能首先会联想到橄榄油、沙拉、奶酪之类的轻食,再加上希腊、爱琴海这些词听起来小清新又文艺,希腊菜就常常和健康食品,减脂餐什么的联系在一起。

希腊菜如此小众,以至于找遍了全上海,也就有那么一两家看起来比较地道的馆子。在其他二三线城市比如无锡,所谓希腊餐厅似乎更多只是普通西餐厅为了制造噱头,在普通西餐基础上加了些希腊风的装修罢了。

我印象最深的希腊食物,是形状类似百叶包的葡萄叶包饭。说是包饭,里面含肉量并不低。不过因为吃起来口感很特别,是一种充满腌渍过的葡萄叶加上柠檬汁的混合酸味。这种味道给人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我都几乎记不起来独特的味道里面的内馅到底是些什么东西了。

希腊地处地中海东岸,整个国家以山地为主,缺乏耕地,所以希腊食物以土豆、茄子、鹰嘴豆之类的食材为主。意大利距离希腊也很近,事实上历史上意大利就是古希腊的殖民地,所以希腊菜可能是意大利菜的爷爷,也就是更加老式的意大利菜。但是,意大利菜可谓是深入人心的世界级美食,在意大利菜的光环下,希腊菜的特色就没那么明显了。

与意大利菜一样,橄榄油和蔬菜沙拉也是一般希腊餐厅都会有的菜品。除此之外,地中海地区都爱吃的皮塔饼也是希腊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茄子泥、鹰嘴豆泥、酸奶酱之类带有浓浓希腊风的小菜配皮塔饼卷着吃,就成了希腊菜的重要主食。

“穆萨卡”(Moussaka)是希腊最传统的国菜之一。土豆、茄子、牛肉酱、烘蛋、番茄酱、芝士以类似意大利烤千层饼的形式混合在一起。吃起来有些特别,土豆和茄子带来独特的口感,番茄肉酱芝士又颇有意大利菜的味道。如果吃的时候不那么优雅,把所有馅料都混合在一起,居然有那么点意式地三鲜的味道。

正是如此,虽然希腊菜的历史更加古老,但是正经吃起希腊菜,反倒有一种中东食物和意大利风味融合的感觉。说到这里,当你看到冒着肉香和芝士香味的穆萨卡配上薯条与羊排一起端上来的时候,你一定没法再把这东西跟“健身餐”联系在一起了。

4. S9E4 日式中国料理

和日本菜大多以清淡口味为主不同,中国的家常菜会注重下饭,调味重的多,久而久之,重口味和下饭居然就成了中国料理在日本的重要标签。

所以,日式中国料理不但调味偏重,还习惯于浇上一大碗为了下饭调制的浓稠芡汁。这芡汁量之大,浓稠程度之高,已经完全不是中餐常见到的勾芡,而更像是一种中式咖喱——香料被换成了酱油或者番茄酱一类的咖喱汁。

这种标签化的矫枉过正并不稀奇,想想国内各地的出现的川菜也是一样的道理。

不知什么时候起,麻辣成了川菜的标签,久而久之,全国各地吃到的川菜就都是重麻重辣的了,甚至口味之重超过四川本地。中国料理在日本的地位,可能就类似川菜在上海的地位一样。

不仅仅是川菜,在上海,你完全可以在一家南京路旁边的馆子里同时吃到川菜湘菜东北菜,啥都能吃到,啥都不地道。同样,你也可以在一家日本的中国料理餐厅同时吃到粤菜、淮扬菜、东北菜以及各种改良的创新菜,融合也成了日式中国料理的一大特色。

这里面各菜系出现的比例,似乎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与文化影响力有关。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文化输出也更明显。粤菜里的经典菜,比如XO酱爆大虾、白灼生菜这种菜名出现频率就很高。那些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家喻户晓的中国菜名比如番茄炒蛋、麻婆豆腐、咕咾肉、青椒肉丝之类也有很高的出镜率,另外还有一些国内并不常出现,但在日本成了家常菜的融合中国菜,比如干烧虾仁、天津饭之类。

但是不管是什么菜,日本人都得来上一勺芡汁,更适合你下饭吃。可能日本人去吃中国料理,就是冲着这股“咖喱芡”,这样才觉得够中国,才能有足够的区分度,才能吊起日本人的胃口,就好像大多数上海人去吃川菜,也就只冲着麻辣味一样。

我们的视角来看更可怕的是,就这千篇一律的中式咖喱调味,有时候还非得用上本地受欢迎的食材,才能吸引本地食客。于是,在五郎的菜单上,我们就看到了就冒出了诸如鳗鱼炒饭,水煮鱼翅,牛蒡荞麦面之类的日式中餐,这些就更加和地道不沾边了。

话说回来,日本人看国内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那些日料店,可能也会是一样的想法。但不论怎样,存在就是合理的,生存下去就是胜利的。我们如果把日式中国料理理解成一种地道的日本本土美食,再去享受这种自然融合、改良、变化带来的多样性,也是一件有极大的乐趣的事儿。

相关

bookmark_border五郎的那些食物(一)- 日式炸猪排 & 炖金目鲷

食物和文化

不记得哪位高人说过,你可以没有时间去从事艺术创作,但你得有欣赏艺术的眼光,才不会感到迷失。

即使没有能力把每顿饭都吃成满汉全席,也应该时刻关注真正的美食长什么样子。在预制菜、连锁餐厅、以及各种外卖泛滥的今天,食物给人带来的愉悦,绝不能只与价格成正比。

食物是文化的代表,只停留在食材新鲜、入口即化的表面就实在可惜了。如果在饱肚子之外,一种食物能在特定的文化背景、环境、场合下,通过味道、口感、形状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与享受它的人的真实需求碰撞、形成共鸣,那就不辜负了食物本身存在的意义。

要做到这一点,真得花上些时间去了解食物。

先从孤独的美食家开始,从五郎的那些食物开始。

1. S9E1 日式炸猪排

在上海,也有爱吃炸猪排习惯,但和日式炸猪排比起来区别还是很大的。

炸猪排一般不用猪腿肉而是猪腰部的肉。日式炸猪排用的一般是猪外脊,这个位置相当于牛的西冷,特点是一大块纯瘦肉,周围裹了一大圈肥肉。这圈肥肉经过酥炸后切开,一口下去满口猪油,口感其实和中国的炸小酥肉类似。

这样的油腻正是我们想要的。配上热腾腾的米饭,脂肪和碳水混合的快乐无与伦比。这种快感,和西方的炸鸡配汉堡,或是鱼配薯条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如此,日式炸猪排所配的酱汁,除了酱油,蒜泥,或者各种咖喱酱之外,也常常加些沙拉酱、番茄酱一类一起。

用来解腻的蔬菜部分,会用切成细丝的卷心菜,这也和汉堡包里面的生菜类似,不过口感更爽脆,更容易用筷子夹,适合配米饭。

如果不用外脊而是里脊来做,控制好火候避免过老就很关键。剧里的手机男,点的那份五成熟的里脊炸猪排就是如此。猪里脊充满细嫩的瘦肉,带有不多的肌肉间脂肪,与猪外脊充满浓郁的猪肉香味不同,细嫩的里脊吃起来会有一种切割奶油的愉悦感。

不过国内普遍认生猪肉会有寄生虫,半熟猪里脊不太被接受。理论上,既然牛肉可以吃半熟,那么只要加工条件允许,吃半熟猪肉自然也有合理性。只是,由于国内猪肉加工条件原因,还是尽量别吃半熟猪肉的好。

也许因为日式炸猪排用的猪肉加工要求略高,又注重火候不会过度油炸烹饪,日式炸猪排也不用锤子松肉,而且会切成1-2厘米的厚片,肉本身盐和胡椒粉腌渍入味就够了。炸制过程也比较简单,类似煎牛排一样一步到位,不会复炸。

相比之下,上海炸猪排为了能入味和确保猪排吃起来不柴,一般会把肉锤松锤散,同时下比较重的调味,并多次炸制全熟。

2. S9E2 炖金目鲷

日本人会吃鱼,炖鱼是最基础的烹饪方式。

炖鱼实在简单,清水、白糖、味琳、清酒、酱油按一定比例烧上一锅煮上,再把处理干净的鱼块丢进去煮就完事儿了。

如果有闲情逸致,可以去趟日本超市,买上原汁原味的味淋、原装进口的万字酱油以及日本清酒回来复刻。不过这么一折腾,调料钱都可以买上好几顿鱼了。

简单点,味淋就用几块钱一大瓶的料酒代替,料酒里多加一点糖。酱油就用普通的生抽,为了增加鲜味,可以再来一勺蚝油,最后加上一点白酒增香。无非是用粮食发酵之后的复合香味在尽可能保持原味的基础上去腥增香,在这一点上,大家都差不多。

日式炖鱼最大的特点在于会放很多糖而且不另外放油。不过,日本人用的大多是些脂肪丰厚的海鱼,这些海鱼本身富含油脂,吃起腥味浓烈,具有攻击性。多加些糖,甜味会让整道菜更加柔和,也会与海鱼脂肪的独特腥味一起混合提供一种特别的脂肪香味的用处。可以想象一下猪油酱油拌米饭的味道,然后把其中的猪油换成海鱼脂肪,这种特别的腥香可能就是所谓的”和风“感觉。

所以,虽然叫炖鱼,但要对比起来,我国北方的侉炖鱼味道更加浓重,南方或者东部沿海地区日常的蒸鱼味道可能更接近于日式炖鱼,但大都喜欢用葱姜丝浇上热油激发出来的香味,去盖掉原本的鱼腥味,因此口感大不相同。

潮汕地区有一种特别的煮鱼方式,使用普宁豆酱来炖煮鱼类。这种做法倒是和日式炖鱼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更加取豆酱发酵的酱香味,也不会再加糖。

说到鱼的种类,大体上日本人平时吃的那些鱼类都可以拿来煮,无非就是根据鱼的新鲜程度或是脂肪含量以及个人的喜好,适当调整糖和酱油味淋的比例。

像金目鲷这种鱼,品质好的在国内甚至要卖到几百一斤,如果不是为了尝鲜,我觉得大可不必。这些其实都并非什么特别名贵的鱼,仅仅是运输成本高罢了,也用不着专门去买体型很大而且很贵的鱼,虽然大鱼肉厚,但水煮很容易让鱼肉变老,处理不好大鱼反而没那么好吃。自己炖鱼,用普通尺寸的鲷鱼、金枪鱼、鲭鱼、鲳鱼都可以,便宜的就十来块钱一条,一人一顿正好。

不同的鱼有不同的味道,金枪鱼肥美、鲭鱼肉厚、鲳鱼鲜味足,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无法取舍,就因地制宜,用当地最便宜的鱼。当然,如果能有机会到日本静冈海边走走,那就一定要来上一条金目鲷了。

bookmark_border关于存钱、期望、预测和尝试

一、存钱

关于存钱和快乐程度的关系。

英国哲学家弗兰克·拉姆齐(Frank Ramsey)在《储蓄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了一个简洁却很有意思的公式:储蓄率 乘以 边际效用 等于 终极快乐程度 减去 你获得的所有净快乐效用程度。

(The rate of saving multiplied by the marginal utility of money should always be equal to the amount by which the total net rate of enjoyment of utility falls short of the maximum possible rate of enjoyment)。

听起来非常抽象。

简单的理解,资产收益率越高的人越愿意存钱,存的钱越多,快乐程度积累的也越高。资产收益率低的人,存钱反而是不划算的,钱放在他们手里不会增值,因此当下花掉也许更划算。

这导致社会上分化成两种人,一种是节俭、富有且越来越快乐的人,另一种是挥霍、贫穷且始终很痛苦的人。

区分这两种人的临界点,一方面在于资产收益率,也就是人运营资产和管钱的能力。管钱能力越强,越愿意储蓄,因为未来钱更多。另一方面,在于对未来生活的期待的程度,是不是相信未来会变的更美好。如果持续相信社会的发展,也就越愿意储蓄,因为在未来花钱获得的快乐会更多。

一个资产收益率高的人愿意存更多的钱,更多的钱又会持续累积他的快乐程度。反过来,因为存钱可能是不划算的,所以一个没有赚钱能力的人反而不愿意存更多钱,这也导致他获得快乐的增量始终很低,很可能将痛苦一生。

很有意思的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快乐程度的,并非存钱还是花钱本身,而是他的资产收益率和对未来的期望。

二、试仓

我们做出预测的准确度,往往比想象的低。

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会过度自信,实际上我们的认知在大部分时候都是有偏差的。

不过我们还有一种纠正偏差的能力,它总能在关键时刻拯救我们。

因此,谦虚这种品质的地位就非常高,它是提高预测准确率的基石。只有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认知不完美,才有动力持续向前改进。这种“始终不满意”的态度,是一种完美主义和追求极致的表现。

然而谦虚是不够的,谦虚的第二步得是纠偏。在纠偏这件事儿上,最难的地方在于我们往往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去试错。

试想一关游戏如果我们能用SL大法,只要时间足够长一定能够过关。但在现实里,我们既不能Save时间,也不能Load进度。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去创造一个个简化的,较低成本的试错机会,去不断验证我们的预测,力图用最小的代价将其证伪。

泛泛的来看,纠偏是一个根据预测做出试探性动作,并不断获取反馈的过程。

在投资方法中,这个过程就是试仓。

我们要获取哪些反馈呢?首先自然是观察股价的波动趋势,大趋势如果并没有在上涨,显然可以证伪以上两方面内容。

其次,是在细节上,影响股价的因素会很多,我们要不断从股价变动的信息中获取反馈,努力理清那些大大小小的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因素重要性和影响程度排序。

我们要试的,一方面是我们的预测是否正在逐渐发酵并被市场接受,另一方面是我们预测的事情,是否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决定股价关键因素。

这个过程,正如尼采所说,“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

比证明自己知道多少更重要的,是努力寻找还有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2021.12.29

bookmark_border华尔街幽灵的礼物——三大交易法则

在《华尔街幽灵》这本书中,不知名的交易大师幽灵给了我们三条号称战无不胜的交易法则:

一,只持有正确的仓位
二,正确的加仓才能获利
三,巨量即是套现良机

这三条法则听起来如此正确又简洁明了。

但这本书也有不小的争议。首先,这三个法则仿佛是正确的废话,典型的“一学就会,一做就废”。

然后,书中给出了很多具体交易方法,比如“放量之后3天内全部清仓”,然而市场变幻莫测,这种带有玄学性质的技术型操作法则,放到今天很难说是有效的。

还有,书中的大量案例,都以美国期货市场的短线交易为背景,因此可能难以让我们引起共鸣。

在深刻理解这三条法则之前,我们需要关注这三条法则背后的思维方式,想清楚几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第一,幽灵的交易法则,是不是只适合书中举的短线交易例子?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交易的底层逻辑可以有巨大的区别,但从表面上看,大家是相通的,不管我们的投资方法论是什么,最终我们都是在与市场打交道并从市场中赚钱。

幽灵的交易法则是关乎于市场的,市场是共同的,所以这套法则既适用于短线交易,也适用于长线交易,既适用于基本面投资方法,也适用于量化投资方法。

第二,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仓位?

这个问题搞不清楚,不管是法则一还是法则二我们都无从下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想清楚的是我们到底打算赚什么钱。

对于长期价值投资者来说,我们最终要赚的是公司内在价值的增长部分,一方面,我们需要判断公司内在价值是否能够会随时间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要判断这种期待是不是还没有充分反应到股价上,同时满足这两点就是正确。

所以并不能绝对的说,买了就盈利才是正确的仓位。也许对短线快速交易来说是这样,但是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公司的股价除了受基本面影响外,也会受短期消息和市场情绪变化所影响,这其中很多影响是复杂且不可预测的。

很多短期因素都会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股价,正确并不代表始终处于盈利状态,只要公司基本面没问题,我们就可以认为持有的仓位是正确的的。如果是因为短期因素股价跌了,我们反而应该更确认判断的正确性,相应加大仓位。

这种“跌了也加仓”的操作,与幽灵的法则一并不矛盾。幽灵在短线交易的例子中,建议我们用3/2/1这样的倒金字塔方式在上涨中逐渐加仓。

我们完全可以用5/4/3/2/1的方式建立仓位,第一次建立3份仓位,如果跌了再加仓,也就是常用的网格交易法。

只要我们对基本面的判断是正确的,具体交易方法并不重要,更重要的还是你必须拥有完备的交易计划和仓位管理方法。

第三,我们该怎么理解“巨量”。成交量放大到平日的十倍算巨量?那9倍算不算?8倍算不算?有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还是完全靠感觉?如果完全靠感觉这不就又成了玄学了吗?

在我看来,幽灵的三条法则中,第三条法则是所有交易法则的精髓。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只看短短的一句话描述,而要先去深刻理解书中对于各种市场情绪的描述与这第三条法则的来历。

幽灵在这本书里说,市场不总是正确的。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这句话,股价并不总能反应出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尤其是在公司在市场上不那么受关注的阶段,这表现为一段时间的成交低迷,股价长期横盘甚至阴跌,而且对短期消息很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可能都会引起一阵暴跌。这种横盘并不一定发生在估值的低位,在一轮上涨之后的高位也会很容易发生。

从幽灵的第三条法则看来,我们应该在市场关注度极高的时候清仓,反过来,出现长期的市场盘整恰恰是市场赐给我们的建仓时机。只是在建仓时要始终牢记法则一和法则二,时时刻刻要保证仓位的正确性,一旦发现错误就要立刻清仓。

如果一切顺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人会关注到我们买入的公司,这导致成交量和股价都持续增加。与此同时,根据法则二,我们的仓位也会随着股价的上涨而增加。

对巨量的理解,不能简单的当做成交量的多少,而应该是市场关注度和亢奋程度。这样理解,成交量到底放大几倍就不那么重要了。从基本面投资的视角,对巨量的观察,可以是近期市场交流的次数,可以是微博热搜的话题,也可以是新闻联播的报道。在巨量到来之时,市场的有效程度必定大大增加,股价至少会反映出比建仓时更高的公司内在价值。

虽然不排除之后市场可能会过度亢奋的吹出更大的泡沫,但在这种时候清仓一定是更加安全的——如果完美的践行了法则一和法则二,这时候你的仓位一定不会轻。

理解这三个问题之后,再回头看这三条交易法则,就清晰多了。

从我个人的交易经验来看,做到法则三是最难的。当市场亢奋、股价暴涨,盈利几倍甚至十几倍,每天看着账户的盈利数字向上跳动的时候,实在很难不起恋战之心。

于是常见会有“卖一半”,或者“利润留着随它去”之类的想法。然而这都是一次次血泪教训的开始,事后看来,这些动作带来的心理安慰,也成了最后利润大幅回吐的重要原因。

根据幽灵的交易法则,在市场极其亢奋时,应当立刻全部卖出清仓套现,重仓下的风险控制是第一位的。你根本不用担心卖在半山腰,如果有可能的话,卖出后你完全可以根据法则一和法则二,再寻找下一次建仓的时机。

bookmark_border关于清单工作方法

一、重要的工作习惯

查理·芒格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过清单的重要性,他认为不论日常学习、工作,还是到判断一家企业,做出投资决策,你都应该养成核对清单的习惯,这是像个聪明人那样去理性思考的基础。

上学时期的课程表,应该是我们最早接触的清单了。这个清单包含了老师帮你制定好的一学期课程,它控制了你绝大部分的童年时光的时间,这让课程表成了个令人讨厌的东西。

我之前在IT行业工作,虽然这个行业的特征就是忙,996、007似乎理所应当,但我一直都是坚定的996反对者,即使在天天工作到晚上12点的项目冲刺阶段也如此。我认为人的精力有限,靠一味追加工作时间可以在短期出成果,但并不能长期提高工作效率,也并非常态。我喜欢拿微软,谷歌,亚马逊之类国外大公司作为行业标杆来做对比,为什么人家就可以做到一边高效产出一边WLB?

在各方面的观察学习之后,我发现在那些管理良好的大企业里,使用清单几乎是每个员工在平常不过的日常习惯,以至于这个习惯常常被忽略。

随着工作内容越来越多且复杂,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我自己的工作中使用清单也实在算不上一个新话题。多年以来,我一直都是一个清单重度依赖者,即使这样,我现在也依然认为使用好清单相当不容易——在实际工作中,我几乎没有遇到过能完美用好清单的人,包括我自己。

为什么清单听起来这么简单却这么难用呢?我认为最大的难点在于,清单本身极度简单,但灵活性极高,几乎可以在任何场合下使用。但也因为这样,清单没有所谓的“最佳实践”,这直接造成不少人在使用清单过程中照本宣科,于是总感水土不服。作为清单的使用者,首先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要使用清单。

二、为什么要使用清单

解放大脑,大概是使用清单最重要的目标。“单线程”似乎是人大脑的一种重要特性,当我们把所有需要处理的事情准备好并放在面前时,大脑可以有非常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但是,一旦纷繁复杂的不同事情堆叠起来,大脑需要在不同事情之间来回切换,就变得十分效率低下,人也就变得焦头烂额。

大脑更应该用来想事情,而不是用来记事情。在庞杂甚至混乱的工作任务中,你可以把那些暂时用不上的信息写到清单上,大脑就可以专心去思考单一的一件事儿。清单是一个大脑的缓冲池,当有了清单后,你会真正感受到对大脑的掌控感,也有机会获得能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高效率。

这种我们对大脑的掌控感,对于处于紧急状况下的人更加有意义。不论是急救室抢救病人的医生、正在处理突发机械故障的飞行员,还是面临极端行情的投资人,甚至是面对正在气头上客户的客服人员,在那个当下,他们都特别需要解放大脑去做出关键决策从而解决问题,而不是浪费时间去考虑“接下来我该做些什么”。这时的清单,是真正的救命稻草。

我们必须承认人人都会犯错。美国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在《清单革命》一书里,把人类会犯的错误分为“无知”、“无能”两类,避免“无知”需要靠日常学习和积累,清单是有效的让人避免犯下“无能之错”的重要工具。就像飞行员在处理机械故障中遇到的情况一样,清单赋予了飞行员在极端情况下有条不紊处理问题的能力。

大脑被从不擅长的搜寻记忆这样的事儿中解放出来后,我们得到的一个好处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疏漏。细节决定成败,在完成复杂的工作过程中,与思考与进行创造性工作相比,避免疏漏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低。

使用清单的另一个目标,是获取完成某件事情的完成证明。在工作中,我们不只是在做事儿,更重要的是把事情完成、做好、搞定。做事儿本身与把事情完成,有本质的区别。你在清单的工作项打上勾,这意味着大脑可以真正把这件事暂时清除出去,然后专心的去寻找和完成下一个工作事项。清单的存在时刻提醒你专注的先将手上的事情做完,这是持续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

如果在你自己的个人工作中,这一点表现还没有那么明显的话,那么在团队协作场景中,清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清单是团队工作的共识体现,通过共同使用清单,你能够随时看到整个团队的工作进度以及当前项目的完成情况。比起口头沟通或者召开团队会议,清单是一种极其简单且有效的沟通方式。

清单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好几样不同的目标,但一口吃个胖子是不现实的,在使用清单的过程中,你也应该逐个去评估和调整目标的实现情况,然后有侧重点的执行。清单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如果问题本身都不存在,那么使用清单就是多此一举的事了。

因此,永远不要偷懒照搬别人的清单。每个人在每个不同的工作环境下,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自己的检查清单,在制定和执行清单时,一定要想清楚你希望用清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果不用清单解决或者就能解决问题,或者根本就没有问题,那就别花精力去搞清单。

三、克服使用清单的困难

但是我们经常低估清单能起到的作用,尤其是在工作比较顺手的时候,总会觉得列个清单多此一举。问题是,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使用清单的习惯了。

从我的亲身经历来看,用简单的强迫做清单的方法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真正克服这一点还是要靠不时的对工作内容进行回顾,然后对照上面提到的几点清单使用目的进行反思。只要有对工作效率和完成效果的极致追求,就必定会意识到做的不足之处,这时你才能强烈的意识到使用清单可能对自己的工作带来的明显变化,这才是持续使用清单的源动力来源。

除非你的工作真的轻松和简单到大脑完全没有负担,否则你就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在工作中感觉到出现困难时,先不要管困难来自于什么,第一反应都应该是列出接下来要做的工作的检查清单,然后逐个核对、逐个解决。

即使在清单上写下多数是一些习以为常的小事,也不要觉得没面子。再困难的事情,也是由一串简单的小事儿组成的。你真正要需要克服的地方,是诚实的面对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使用清单,其实不是拒绝清单本身,而是不够追求极致,在逃避问题,期望能寻找捷径,避开难做的事。

清单工作法的背后其实是这样一种工作态度:诚实面对一切问题,然后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分而治之,并在其中勇于挑战困难,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保持这样的工作态度,很难出现用不上清单的情况,除非你的工作真的没有任何挑战性,那也的确没有使用清单的必要了。

另外一种拒绝使用清单的情况,是害怕变得死板,因此不希望将工作仅仅局限在执行清单里的工作项中。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这样的问题常常出现在团队或是强迫自己使用清单工作的个人身上。在清单上的所有项目中打钩,是一件特别爽的事情,以至于当清单全部打钩,你可能就会觉得事情大功告成了。然后清单可能就变成了一种偷懒的工作方法——只要我打了勾,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你必须意识到,清单只代表了工作成果的下限,远非全部。真正解决问题,依然需要大脑时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再回顾使用清单的目的,清单存在的意义都是在帮助大脑思考,绝非代替大脑思考。这一点很重要,清单不会让事情变少,也不会让时间变多,清单只是手段,让大脑去解决问题完成工作才是最终目的。

要记住的是,你不只要完成负责核对和执行清单,光给清单打钩是不够的,你也是要负责编写和制定清单内容的人。如此一来,使用清单与变得死板其实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了。

清单有时候也会变得事无巨细,以至于逐项去勾选清单的工作都变的枯燥无味。你也许会怪罪编写和整理清单占用了过多的时间。这时你可能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第一个方面是是否真的有那么多需要检查的工作项,如果是真的,例如飞机着陆前的检查项目,那么这种枯燥的核对工作正是必要的。这正是清单的意义,如果没有清单,那可能就不是枯燥无味而是手忙脚乱了。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你是否应该对清单中的工作项划分层级了,清单应该只列出影响工作成果的关键因素。即使真的有那么多事情,也应该对任务有个优先级的划分。在实际应用中,我认为一个清单列表不要超过10个工作项。越少越好,如果真的太多内容,就可以考虑设置另一份清单了。或者考虑引入子任务的概念,合并其中一些工作项,这样确保在核对清单永远只去核对那些起到关键因素的工作项。要记住清单是用来减轻大脑负担的,如果清单本身带来了更大的负担,那一定有哪里不对了。

四、清单工具的选择

回到每天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到底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来记录清单,也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清单工具本身的效率问题是不可忽略的,它直接决定了你使用清单的成本,称手的好工具会让工作效率加倍,而不合适的工具会大幅度降低你持续使用清单的欲望。作为一个工具控,我用过无数款清单管理工具,最后的结论是,你必须根据实际场景,怎么舒服怎么来。

对于那些非常重要且有长期指导意义的清单,比如芒格在投资一个企业前的检查清单那一类,我的建议是将他们打印到纸上随身带着^_^,有必要可以挂在墙上醒目的位置。而飞行员的故障处理手册,就没必要这么做了,将他保存在飞行员随身的平板电脑中大概是最好的选择。

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你的工作主要在电脑上进行,那么就很适合选一款趁手的清单软件,但如果不经常使用电脑,那么用随意贴和笔来制作清单也是不错的想法。

如果是在团队工作的场景,选择一个功能强大的清单管理工具(很多项目管理软件都有这样的功能),然后通过大屏幕显示在每个人都能看见的地方,也许会让清单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总之,使用清单最重要的目的是还为了解放大脑,提高效率,因此决定使用什么工具标准,还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就行了。

所以回想起来,简简单单的一张清单,要真正用好还真是要花不少功夫。

2021.12.1 无锡

bookmark_border聊聊市场的不可预测性

我们试图驾驭概率

作为股票市场参与者,我们毫无疑问要通过低买高卖赚钱。不管是琢磨K线、还是研究经营数据,我们无非就是想找到某种存在的规律,再以此规律预测股价变化。

投资是一个概率游戏,我们不可能保证每次决策都正确,虽然有时候能赚到钱,但也经常被市场打脸。市场的起起伏伏是一种常态,我们的决策虽然有对有错。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长期能够保持一定的获胜概率,就能够长久盈利。

我们工作是预测市场。但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我们真的能预测市场吗?这个问题本质上在思考的是“概率究竟是什么?

直观的理解,概率是未来某些事儿发生的可能性。对一个股票而言,未来股价比现在更高的可能性更大,我们就说它上涨概率大。反之我们认为它下跌概率大。

毫无疑问,概率会时刻发生变化。我们每天辛苦的研究、思考工作,都在试图对未来某些事儿发生的可能性做判断。

数据派的胜利

那我们是通过什么判断概率的呢?首先靠的是直觉,直觉派讲求的是经验,抑或感觉,这听起来有点玄学,作为理性派的我们显然难以接受一切靠直觉这样迷信的观点。更多的时候,我们容易相信数据派的方法论。

最直观的例子是,作为一个外行小白想选一个合适自己的基金。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去考察基金过往收益率。比如一个基金过去10年业绩表现都不错,那么就自然认为这个基金未来也应该不错。有的人可能还会去考察基金的最大回撤,夏普率等等指标,似乎考察的指标越多,就越专业和理性。

作为专业投资人,在研究K线走势时,我们也会先拉出K线历史数据,然后通过各种画图、划线,寻找特定的组合等手段,试图从数据中寻找股价变动的规律,然后得出未来股价上涨的概率。

研究公司基本面的过程中,方法也类似。我们会将历史资料一一罗列,去研究公司的财务数据以及背后代表的经营状况,再结合当前信息估值,得出未来股价上涨的概率。

将数据发挥到极致的是现在流行的量化投资。不管吹的是随机游走、舆情因子、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之类什么听起来高大上的理论方法,本质上都是去分析历史数据,监控实时数据,然后以此来得出股价上涨的概率。

细细思考这几个场景,我们都在用同一种思维方式在做预测——可以概括为”数据说话”。

我们的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就是数据主义——先搜集研究对象的过往数据,然后我们认为未来股价变动的概率,与已发生事件的结果有关。这就好像从小老师都是通过考试成绩对我们进行评价,一个考试成绩一向不错的小朋友,自然就会被认为能继续取得好成绩。

对我们而言,这种思维方式似乎根深蒂固了。但是,有人说这些都是错的。

凯恩斯对数据派的质疑

在深入探讨概率理论之前,先提一下大神J.M.凯恩斯。没错,这就是经常被挂在嘴边的那个凯恩斯,凯恩斯在经济学领域名气很大。他提出了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和政府要主动调整刺激经济维持市场繁荣。虽然一直受到争议,受到相当一部分自由主义者的反对,但凯恩斯主义一直深刻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凯恩斯发表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并阐述凯恩斯主义是在1936年,那时他已经53岁了。在成为伟大的经济学家之前的几十年里,凯恩斯的身份一直是哲学家、逻辑学家以及投资家。

凯恩斯曾经花费过十多年时间研究概率问题,事实上凯恩斯对概率概念的开创性认识,也是他后来经济学方面理论的思想基础。1921年(到现在正好100年),凯恩斯的论文《论概率》正式出版,这里面首先反驳的,就是将概率理解为”已经发生的事件结果的频率”这种观点。

不过《论概率》本身就是一篇充满数学论证的哲学论文,内容艰深难懂。接下来的内容也有点啰嗦和烧脑,不想动脑子的话可以跳过下面这一段直接看结论^_^。

概率的前提:扔色子的故事

先从一个最基本的概率问题说起:”抛一个正方体色子,六个面分别编号1-6,那么1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你可能脱口而出1/6,这就是小学生的常识嘛。但我们追问:”为什么是1/6?”,你将如何回答?

小学老师当初是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找一个色子来,扔很多次,然后统计正面为1朝上的次数,再将它除以总次数,得到的结果大致应该是1/6。这正是前面那些例子里提到过的数据分析方法,本质上是将概率和事件的发生频率等同。

但是我们可以继续追问下去,这个论证非常不严谨,哪怕你扔了一万次色子,正面为1的次数大约占总次数的1/6,你也无法证明下一次的概率依然为1/6。

这似乎在钻牛角尖了。扔一次色子的结果有六种情况,每种情况发生发生的概率就是1/6,实验结果也如此了,天经地义啊,不需要证明啊。

脑补一种极端奇葩的情况,我们扔的那个色子其实被人动过手脚,背后有个出老千的庄家在控制每次投掷正面朝上的数字,在前一万次投掷中,“大约1/6的次数正面朝上的数字是1”这个事实其实是被人为控制的,从10001次开始,每一次正面朝上数字都将是1。

你可以去问问小学老师,扔色子的时候可以排除这种情况吗?显然不可以。这是个不可被证伪的假设,在你抓到操纵色子的人且亲眼看着他操纵色子之前,你永远无法证明色子没有被什么人操纵。

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即使我们不考虑有人出老千这样的极端奇葩情况,也许还有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更现实一些的因素影响色子的投掷结果呢!比如桌子晃动,色子磨损,投掷用的力气大小变化,又比如地球自转或者太阳黑子风暴什么的等等。我们根本没法知道所有影响因素有哪些,更别说穷尽所有影响因素。

就算我们列举出某些因素,我们也无法精确的判断某个因素对色子投掷结果的影响程度,计算出一个精确的概率值。比如因为色子制造工艺,导致实际上的概率也许不是1/6而是1/5或者1/7或者11/60甚至101/600,我们根本无法察觉。

凯恩斯认为,只有唯一一种情况下,你可以去精确计算概率,那就是庄家明确的告诉你这件事儿没那么复杂,概率只与色子有多少个面有关,而且每个面也没有差别。如果有6个面,概率就是1/6,有8个面,概率就是1/8。然后我们可以比较正面向上的数字为1的概率,6个面的色子概率比8个面的色子概率大。

所以凯恩斯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概率是有前提的

概率是推理而不是计算出来的

这个结论直接推翻了前面通过做实验搜集数据,然后通过计算得出概率的方法。凯恩斯认为概率的得出不是靠计算,而是靠题目给出的信息与逻辑推理。

那问题来了,如果题目并没有给出这些前提,是否概率就不可计算呢?凯恩斯认为是的,这里只有明确影响投色子结果概率大小的只有“色子有多少个无差别的面”这一个因素,概率才是可以被得出的。概率数值就是面的个数的倒数。假如你非要考虑别的因素,那么除非别的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推理,最终影响色子有多少个无差别面,否则概率大小就不可计算。

这里其实有几个要点:

第一,要计算概率,我们只能考虑一个因素,这里就是色子面的个数;

第二,只要题目没有特意说明,我们就认为色子的每个面都是无差别的,而不论具体事实是怎样的;

第三,如果我们找到别的考虑因素,那我们应该别的因素都通过推理转换的方式,转换成色子无差别的面的个数。

以上要点都满足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推理出概率数值。

绕了一大圈,感觉说了跟没说似的。那要是你还是问,实际情况下不可能有那么完美的假设,因为漏掉了某些因素导致那我们错了怎么办?
答案是:无所谓,错了就错了。

理由很简单,凯恩斯认为概率本身就是逻辑关系而不是数据统计结果。因此,当逻辑关系的前提变化了,概率自然也就不同了。换句话,你在事实都描述不清楚的情况下,无法得到准确概率太正常不过了。

在扔色子的例子中,如果你不想犯错,你就应该确定好每个面的无差别性,消除好各种其他因素,既然你没做到,那你的计算结果错了就错了。

理性信念程度

凯恩斯用了一个词,“理性信念的程度”来解释概率,计算概率需要理性的信念,这里的理性就体现在一方面你只能选取一个关键因素去计算概率,另一方面这个关键因素还不可以是无限可分的,它必须是无差别的顺序序列。在理性的基础上,你对事物产生信念程度就是概率

但问题就来了,也许扔色子这个简化场景,我们还能够认为勉强符合它这个对理性的要求。可真实世界如此复杂,不论是股价,基金收益,还是小朋友的考试分数,我们都很难按照这样的理性要求去思考问题。

是不是我们真的无法做到绝对理性呢?科学家们还是难以接受这种不完美,不死心的做出了各种探索。

然而,哥德尔定理告诉我们表明,一定存在一些真的但又无法证明的命题。贝里悖论说,“不能用少于20个字确定的最小自然数”无法证明。这些都从各种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无法找到完美的描述事物的模式。

我们只能接受,在残酷的现实中我们无法确保100%理解事物本身,这样看来,我们所得出的概率都只是一个粗略的主观结果,并非客观事实。因此在凯恩斯那里,概率的数值也许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到准确的概率。换句话说,对人类来说,概率是不确定的,试图去计算概率是徒劳的。

这也是为什么数据派做法是错的。你永远无法罗列出所有数据,因此你通过你找到的那些数据计算出来的概率永远是不准确的。而通过这种不准确的概率去预测市场,一定不靠谱。

这样的不确定性令人不安,但凯恩斯还是定性的讨论了一些方法去管理概率的大小。大体上,如果你能提供一些更多的信息,那么你可以增加或减小得出的概率。凯恩斯用了当时很流行的公理系统来描述,试图用一大堆定义和公式来证明它们,就不详细讨论了。

后来,既然信息提供了我们把握事件发生概率的可能性,其他科学家们倒是从这个角度更加深入探讨了各种各样管理不确定性的方法。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香农在1948年创立的信息论,信息论使我们能够利用数学工具量化了概率的不确定性,后来信息论带动了一系列相关硬件软件互联网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发展进程。

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启发

前面提到,凯恩斯后面几十年转向研究经济学和管理基金去了,并没有在这个概率问题上纠结太多。可能凯恩斯觉得把概率问题理解到这个程度,已经足以应付经济学和投资领域里面那些小问题了吧。

凯恩斯告诉我们,概率本质上是一种逻辑关系,而不是数学统计关系。要想真正准确的计算概率,你必须获取完备的信息,然后用逻辑而不是数学统计进行推断,但这是不可能的。

你不可以用一个小学生历年的考试成绩计算他下一次考一个好分数的概率,你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一个考过10次100分的小朋友,就比一个只考过1次100分的小朋友更加可能考高分。

放在股票投资上也是一样的道理,你就算找到再多听起来头头是道的理由,你都不一定能够增加你预测正确的可能性。凯恩斯的理论告诉我们,不论你多么努力的研究K线或者是基本面,你永远无法精确计算股票上涨的概率。

因此,在凯恩斯的眼里,所有看数据预测市场的人都是徒劳无功的,他们都在盲目的犯错,也就有了那句名言:“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也许正因为凯恩斯早早的意识到了市场上的大多数人都在犯错,才认为政府调控是经济平稳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

这就很容易理解凯恩斯为什么旗帜鲜明的反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绝对的理性只存在假设中,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理性经济人。资本市场是一个复杂系统,有效市场也只是一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理想。

恰恰相反,这个市场时时刻刻都处在一群非理性人的掌控之中。尤其在近几十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提高了好几个数量级,人们似乎越来越对自己掌控信息的能力有信心,以至于已经忘记了人自身的渺小。

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提升,也许会让我们距离理性更近一些,但凯恩斯的理论时刻提醒我们,我们依然是非理性的。人终将为自己的自大付出代价,金融危机,社会动荡,包括最近人类对新冠肺炎的反应,都让我们清晰地看到群体非理性会造成多么负面的影响。

作为市场渺小的个体之一,我们要时刻敬畏市场,时刻小心评估自己的每一个决策,一旦发现错误立刻改正。正如张小龙的名言:“我所说的,都是错的”,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我们的工作是预测市场,但市场是不可预测的。

我们经常说,在做投资决策时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从凯恩斯的角度看来,我们永远不能下结论,因为我们下的所有主观结论,一定都是错的。

我们也不用过于悲观,因为还是有很多方法去管理不确定性的,这些以后再讨论了。

2021.11.20, 上海

bookmark_border西行游记 (全)

十三年后——

2008年,第一次背上背包,踏上户外旅行的道路,带着好奇、紧张、与刺激的感觉度过了两个多星期的旅程。活着回来之后,一直想把全过程整理成游记,但陆陆续续写了好多年——真的是好多年——最终还是烂尾。如今时隔十几年,物是人非,再翻出这些零散的文字,整理到这里。突然意识到,彼时心情已不会再有。

文字虽然不够完整,却聊胜于无。

正文

西行游记 (1)

发表于 2008-12-23

5个月前的今天,做出了今年最大的一个决定,去一趟新疆。
结果就去了,但回来之后便杂事缠身,于是渐渐忘了这么个事儿。眼看着08就快去了,想着08总结里面不能少了这么个最大的事儿,还是在写08总结之前补一下吧,毕竟,那曾是,到现在依然还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把时间往前推5个月。

2008.7.28 武汉 晴 高温酷热

快递

出发的日子,几天前虽说做了决定,也去网上淘了几个宝贝,不过还什么准备都没做。提前买好了下午6点多的火车,早上起床之后还什么都没准备,最关键的是网上的快递依然没到,按理说,应该27号左右送到的。9点多上网查了快递,已经送到武汉关山了,于是打电话查询。转了好几个电话,才找到关山地方的快递电话,快递公司很垃圾,由于暑假送货人很少,他们准备攒到一定量才往学校送。

唯一的办法,自己去取。

于是早上10点顶着武汉38度的高温骑着车出发,快递公司给的地址相当不详细,本来以为那个鬼地方离关山口不远,结果拿着google地图在关山口附近转悠了个把小时愣是没找到。在打了n个电话之后,发现那地方其实已经在南湖附近了。此时太阳已经高高在上,顶着太阳来回骑了有十几公里,终于取回了东西。一个acme 45l登山包,一条冲锋裤,还有那顶纠结的大檐帽。

打包

花了一个中午的时间,把头天晚上在超市采购的东西全部塞到包里,结结实实一个打包,样子还不错,准备着下午3点出发,一起去的同伴催着稍微早点,反正无事,不到两点半就出了寝室门。

看看包里有些啥吧,因为没有计划露营,因此帐篷垫子啥的一概不用,轻松很多。东西主要分了三部分,穿的有一双徒步鞋,两身衣服外加一件长袖跟长袖外套,思考良久没带传说中的毛衣,冲锋衣也没带(那是武汉38度啊),一袋子日常用品,包括牙膏牙刷毛巾洗面奶啥的,跟一般出门没啥区别,顺便也带上了些常用的药品,创可贴,红花油,云南白药啥的,然后还装了一袋子准备野外用的,军刀,电筒,头灯电池之类,其他也就是水壶跟数据线充电器mp3之流。总的说来没什么特别,和一般旅游没什么两样。

出发

但是在武汉38度天背上这么个包还是很带劲儿的,一出门就做上了标准“鬼子进村”式的打扮,大檐帽加毛巾防晒。可恶的是,暑假没有校车,背着个打包,还是打车到了校门口,居然10块钱。认了,出门一上来就花大钱,其实也确实只是个开始。在校门口没等多久和同伴碰了头,俩人打扮都比较高回头率,很正常,上536,去汉口火车站。

武汉公交在下午特别是炎热的夏天的下午跑的比想象的快得多,我们4点半左右就到了汉口火车站。t192 18:18汉口开出,离开车还有两个来小时,在烈日下站了n久,估计进站也热得慌,还是决定,还是去麦当劳坐着吧。顺便把晚饭给对付了。(麦当劳还叫对付,呵呵)

运气还行,座儿是找到了,也就随便吃了点。跟旁边人一聊居然都是去乌鲁木齐的,看来大家嗜好差不多。也算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武汉的火车站候车室实在不咋地,起码比不过免费的麦当劳。

开始遇到天南地北的人了。有个驴友,老驴友了,说是去过太白山,带着一家三代五六口人去新疆,应该是走亲戚;有个年轻的姑娘,很能说,自称是民大的(还是财大的记不清了),见了谁都能说上几句;旁边还坐了个,自称是当兵的,要去伊犁,具体做什么不肯说,却反而激起大家的兴趣,尤其是那个姑娘,一个劲儿的问。
时间过的很快,到5点半左右,大家陆陆续续走了。上了车还会遇见的。

上车

奥运期间,安检很严,第一次确实没什么经验。从来坐火车就没真的这么安检过。过了安检口被要求开包,于是老老实实的开了包,然后瑞士军刀就被拿走了。很和谐的,为了祖国的和谐,为了奥运会的顺利进行,我的瑞士军刀没有了,再也回不来了。

其实事后想想,当时还是有很多方案的,比如把军刀拿出去寄存,就算寄存两周也用不着几百大洋,或者,把军刀找个更好的地方藏着,反正说是安检,真的能安检出来的有几个那是天知道。反正无论如何总是有办法的,但是事实上,这个军刀就算是送个那个安检的武汉大爷作为夏日礼物了。攒人品吧。

上车之后,居然真的就碰到了之前麦当劳里碰到那个驴友,他们一家好几口,票没买到一起,正好跟我们换个票,也就换了。位置坐定,我们两个中铺,下面的一个小孩儿偏偏又喊着要中铺,于是又换了个铺,我算是白捡了个下铺,算是方便了些。

上铺的是一个看起来年轻的小伙子,看起来也就跟我们一个年纪,20出头,不过自称已经30岁了,说是经常来华工打球,带着哥哥火车回新疆。在火车上,总是有天南地北的人,遇到聊得来的,什么都说,其实连别人叫什么都不知道。好久没有出来旅行,这么聊着确实很有意思。

车厢里开着空调,不过依然还是很热,有30多度的样子,说是第二天到北方就会凉快了。说郑州的道口烧鸡很好吃,一看时间到郑州是零点整,计划着到郑州去买烧鸡,结果11点一熄灯就睡得极香,郑州也就过去了,烧鸡没吃成。

以前火车卧铺都是10点熄灯的,这趟车说到11点熄灯,据说是因为新疆那边时差的关系,第一次还觉着有点新鲜,到新疆之后,才知道11点,其实也就是傍晚,呵呵,都是后话了。

睡觉了。第二天起来,已经到了陕西境内。

西行游记 (2)

发表于 2008-12-23

2008.7.29 火车 基本晴 车厢恒温

山寨方便面

迷迷糊糊被报站声音弄醒过来,已经过了宝鸡,看来连一早的西安都错过了。照常洗漱,然后坐下准备开始打发无聊的时间,上铺的哥们儿已经开始弄吃的了。本来想着早上经过西安,可以在西安买些什么填个肚子,结果一方面睡过了(其实本来也没准备起这么早),另一方面火车站东西除了方便面也没什么特别好的,所以在宝鸡也懒得下去买吃的。掏出头一天在汉口火车站买的泡面,习惯性的倒上开水,准备着吃面。

但是吃面的时候总觉得这香菇炖鸡面味道不大对头,有种水加多了的,仔细看了下包装居然发现康师傅几个字和印象里的不大一样,再看产地居然是河南某小厂,基本上确定是某山寨厂商生产的了。正想着,突然觉得大腿上有点发热的感觉,一惊,此盒装方便面的底居然裂了一大个口子,面汤正从口子有条不紊的缓缓流出。顿时傻了眼,赶快找来一堆餐巾纸,奈何面汤太多,一包餐巾纸转瞬就没了。不得已求救,还好上铺那哥们儿反应快,看到这情况立马整了个果壳盘子过来,把一盒面放在果壳盘里。然后就是一阵打扫卫生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山寨方便面。

盒饭

无聊的东拉西扯闲聊了一上午,算是到了午饭时间。自从告别了山寨方便面,还是决定来份盒饭,卧铺车厢盒饭15一份,其实客观的说还是能把肚子填个半饱的。本来也没有必要把肚子完全填饱,否则在火车上又不做什么事儿,容易长胖,想着火车上大厨也算是为旅客们的健康着想。不过失望的是,本来想着可以提前享受下新疆美食,可火车就是个武汉车,吃的菜跟武汉大街上的盒饭没啥两样。反正也懒得多想了,填饱肚子为主。

黄土高原

早上在宝鸡附近,有一段地方隧道特别多。看看中国地图都很好理解,西安宝鸡算是中国中原版图的边缘,再往西,就上黄土高原了。但凡交界处,地形地貌都一向比较复杂,风景也好。不过我倒是大江大山看多了,也不觉得有什么,毕竟是从祖国大西南出来的,车上的几个小孩儿遇到好多隧道倒是有点兴奋,看着他们兴奋地样子,我倒是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期待。

出了隧道很多的那一段,基本上就算是到所谓的黄土高原上了。气温明显低了不少,至少在火车上已经没有任何酷热的感觉了,已经开始考虑着是不是要换上长裤。坐在窗边望着外面,突然有一种感觉,已经离开武汉了。确实,离开了。

真是无聊的一天

2008.7.30 乌鲁木齐 晴

下车

夜里听到有小孩儿在哭,醒了几次,不是上面的小孩儿。不过一早上还是挺早就起来的,新疆境内的景色果然是不一样。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云,天,虽然天气不是很好,但感觉确实不错。起来不久车子正好到吐鲁番。下车转了一圈,倒是也没遇到什么特别有感觉的东西。回到车上,不久大家都陆陆续续起来的,显然做了一天多的火车大家都有些疲惫,昨天兴奋的很的小孩儿也不吵了,到八点多还在床上睡着。

羊肉包子

下了火车到乌鲁木齐车站,一出站就有一堆一堆拉客的,住宿,吃饭,坐车什么都有,虽说这种事儿已经很习惯了,不过面对着一群维族人上来拉客倒是还真有些不习惯。只是不论在武汉还是无锡看到这么多维族人在一起基本上是不会有什么太好的事儿的。按照老规矩,先买张地图,然后取出相机啥的随身带,然后先找家国营的店把包给寄存了。一天时间,3快钱一个包,果然是内地城市,跟上海北京10块15块一个小时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寄了包之后,开始熟悉地形。其实之前功课做的很不到位,完全没怎么把乌鲁木齐的地图研究过,地图买过来连火车站都找了老半天。在火车站周围转了n圈,终于决定,先去吃点东西吧。

乌鲁木齐火车站边上吃的东西很多,而且到处是“拉面,黄面”之类的新疆东西,让人看了很是兴奋,终于能吃到正宗的了。不过按照惯例一般是不在火车站附近吃东西的,于是照着地图往外面走。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从火车站出来往北走那条街上,有好多打着“正宗川菜”的小饭馆,店前拉客的几乎清一色标准四川人。从祖国大西南来的我自然不会怎么去那些四川人的店,却发现越走越远除了这些川菜馆还真就找不到什么看的上眼的小店了。而且越走越偏,估摸着再往下走也天知道会走到什么地方去了,于是决定回头,进了一家维族大叔开的小店,看起来还是新开的。

运气还真好,正好碰到热腾腾的包子出炉。想着早餐也不怎么想吃面,就来包子吧。正在考虑是来一人两个还是一人四个,老板娘直接热情的端上来一大盘10个包子,还喊着“自己蒸的羊肉包子,尝尝,不好吃可以退”。没什么好说的,本来已经快饿扁的我看见肉包子,还是羊肉包子,还是新疆的羊肉包子,直接二话不说一口一个开始干起来。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就是新疆的薄皮尔包子,配上辣椒油,醋,孜然粉,羊肉的香味扑鼻而来。里面的羊肉不像内地的包子做成肉末还要放白菜咸菜什么的,直接就是整块儿整块儿的羊肉粒。反正,10个包子在要的一碗拌面来之前,几下子就解决了。

几个包子下肚,我直呼过瘾,就冲这几个包子,来一趟新疆,值了。

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

吃完包子,11点多了,给接待我们的小羊军团打了电话,说是可以凑着坐晚上的夜班车过去,下午5点左右过去他们那儿拿票就行了。于是我们拥有了宝贵的在乌鲁木齐的半天时间,得好好玩玩。

吃包子的时候顺便做了下功课,把乌鲁木齐地形稍微了解了下。乌鲁木齐虽说是首府,不过确实不大,而且狭长,新城区一般都没什么看透,老城区就更小,基本上一趟公交车就能穿城了。根据介绍,到一个新的城市之后,这个城市的标志是一定得去看下的,就像红山这些东西本来就是给外地人修的,你要不去看,你都不好意思说你到过乌鲁木齐了。而且本来时间不多,就一个下午,想着能去个红山应该就也满足了。

走回公交站,准备坐2路到红山公园,结果一看公交牌愣是发现了一个很熟悉的名字,八楼。很好,这个就是传说中的“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临时决定,无论如何先上2路,去八楼看看。

结果就上了2路,公交车报站有维语,听着挺有意思。也就五六站路,说是要到八楼了。不过往窗外一看,觉着貌似城中心已经过去了,外面看起来一点都没有个市中心的样子。然后下车,研究了半天,其实八楼也就是个地名,就跟“新屋熊”一样,啥标志性的东西都没有,哪天谁去唱个“停靠在新屋熊的521”,估计也会有不少人傻冒一样的到武汉坐着传说的521到新屋熊然后又无比失望的走回去。而且八楼这个地方挺偏,至少离老城区不近,既然到了八楼,就得往回走,于是一天的“城市徒步”开始了。

西行游记 (3)

 发表于 2008-12-23

红山——啤酒加烤肉

从八楼往回,顺着友好路晃悠着往回走,路上居然有不少户外专卖店。反正是轻装散步,还穿着凉鞋,又不用赶时间,三四站公交的路程走了有个把小时。同伴路上还在一家小店买了个水壶,漫步乌鲁木齐街头最大的感觉,是空气特别好,天特别蓝,而且不热。当然这些都是跟武汉比起来的,反正不管怎么说,和武汉比起来乌鲁木齐确实要适合人类居住得多。因为走的地方不算是乌鲁木齐的市中心,所以也不是很热闹,给人有种到了欧洲的感觉,想想也是,无论从纬度还是人种,乌鲁木齐和很多东欧国家都有相像之处了。不过有因为走得地方不是老城区,因此路上也基本上没看到几个维族人。

很惬意的走回了红山广场,以为这儿就是红山公园了,结果只发现了个后门。看看地图,原来大门还要绕好大一个圈,反正有地图就不怕。跟着地图,走过西大桥,绕到红山公园正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奥运期间,红山公园没有像手册上说的要收10元门票。

进了红山公园,有一种10年前社会主义公园的感觉,公园里一派和谐的景象,景观多是自然地,有些小摊卖点零食饮料什么的,还有不少小孩儿。说实话感觉还相当不错。至少在现在的东边发达地区,公园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慢慢悠悠的爬上山顶,有个小观景台,基本上一览乌鲁木齐城市风光。也走了不少路,坐下休息休息,就问到羊肉串的味道了。山顶上还有卖烤肉的,呵呵。虽说明知公园里东西会比较贵一点,但在那种又累又第一次闻到正宗新疆烤肉的情况下,我还是很正常的坐了下来,要上了10串烤肉,两块钱一串,还好不是贵的离谱,顺便,又点了一扎啤酒,传说中的新疆啤酒。

因为是生啤,其实觉得味道也就这样,不过真正当烤肉和啤酒端上来,看着乌鲁木市区的风景,还是相当的惬意。

继续吃

从红山下来,才1点多的样子,我们动作还是很快的,我们还有三个多小时时间。寻思着,去传说中的二道桥吧。

从八楼回来,发现乌鲁木齐比想象的小,于是虽然在地图上看见二道桥离红山还有好大一段距离,也走吧,感觉不会太远。反正打算就往老城区哪个方向走,专业点,叫往“沙依巴克区”走,反正走到哪儿算哪儿。大不了打车回火车站。

顺着新华北路一直往南走,大方向没问题,路上却发现地图给丢了,想着应该是刚刚吃烤肉吃的太high,走的时候忘了拿走。在路边一个报亭又买了一张地图,4块钱,想着前面一张在火车站买的地图才花了两块钱,觉得很不是滋味。反过来一看地图标价:3元。傻乐了,原来新疆人他们不亏本。

走在大街上,其实和走在武汉或者无锡的大街上没他大区别,我习惯往小弄堂里钻,反正大多数的路地图上都会标出来,就算没标出来大方向没错也肯定走不丢。反正都没来过,走的就是个刺激,转来转去,到了个叫西河坝前街的地方。其实就是条普通的街,下午两点半的样子,正好是当地人吃午饭的时间(两个小时时差),远远看过去,一片烟雾腾腾,就知道肯定有不少好吃的。

虽说几个小时之前才撑下去羊肉包子跟烤肉,我看到这种情况还是控制不住的。拉着同伴一头钻了进去。

二道桥

吃完抓饭,挺着肚子走在新疆街头。又看到各种各样让人掉口水的东西,包括满大街各种各样的烤肉。不知不觉,走到一个很热闹的地方了,地图上一看,很好,二道桥到了。

因为没有走大街,是从旁边一条小路插到二道桥巴扎的,路上有很多维人的小摊,终于看到了很多卖水果的,还有卖羊肉的,还有打了个棚子,坐了一堆维人在弹吉他的,很有意思。不过说实话,这地方大街上基本上全都是维人了,能看到的汉人差不多也就都只有游客,建筑基本上也不是汉族的风格,仿佛到了另外一个国家。感觉很有些意思。

新疆的长途大巴

毕竟在乌鲁木齐我们只有一个下午时间。从二道桥出来,又往北走了一会儿,说实话大家都累了。头天晚上就没睡好,今天一早就起来,然后就是不停地走路,吃东西,折腾了一天。而且天气其实也是很热的,虽然新疆的气候干燥让人不那么觉得热,但是下午4点的太阳顶在头上还是很让人受不了。另外一方面,我又穿着凉鞋走了四五个小时,脚也开始有感觉了。终于决定,今天就到这里,给小羊军团打了电话,他们说已经替我们买好了去布尔津的票。

坐公交到六道湾小羊军团的据点,不大的一个地方,拿到了票。聊了下,主要都在说关于喀纳斯那边的事儿,被告知全程徒步可能性不大,然后为了省钱会有一对母女跟我们一起去,那对母女也是今天早上到的,在宾馆里面呆了一天。我们暗自发笑,想想我们这一天过的是如此充实,特别是肚子。去布尔津的夜班车是晚上8点左右的(其实可以说傍晚8点左右),拿了票之后约好直接在碾子沟汽车站等。我们直接奔回火车站去拿早上寄存的行李,本来还想吃点什么,却什么也吃不下。

又回到火车站的时候,又经过早上吃羊肉包子那家店,那个维族大叔还在门口吆喝着生意,又想起早上吃羊肉包子的感觉。

背上了背包,立刻变得像个驴友而不是普通旅游者了,回头率高了不少。到碾子沟取了钱,赶到汽车站见到了所谓的“母女俩”,女儿居然才七八岁,想着要跟俩需要照顾人士驴游好几天,顿时感觉这回任务重大了。

因为母女俩中午才决定和我们拼在一起出发,所以他们的票和我们还不在一起。只能下车见了。

上车之前,把没吃完的葡萄扔了,觉着有点可惜,不过想想也值了。而且这样的葡萄还有的吃。

上车之后,立马觉得不对头,新疆的长途客车跟在内地坐的完全不同。大巴汽车显然都是承包的,因此司机很爱干净,要求所有人脱掉鞋子,起码气味不一样,内地顶多就是一帮年轻人的汗脚味道,而新疆的大巴车里味道种类就多了,脚味儿是必要的,然后各种不同的人身上的各种不同气味,维人的,汉人的,然后还夹杂各种零食的味道,应该还有奶茶的味道,最后更恐怖的,尽然还有一点点羊肉的味道。一个词来形容,百味交杂。

我跟同伴位置在16和17,但一看到最后这个车子貌似只有15个位置,最后的位置上已经睡上了人,还是两口子。我的位子居然在人家两个位子中间,是个加床。甚是尴尬,找来司机。结果司机很惊异的从整个大巴的最前面给我找到了一个所谓的“01”号铺位,这个铺位只有一般铺位的一半长度,得用个“专用垫子”放脚。这辈子第一次坐这样的卧铺大巴,也算是见识了。

戈壁滩的夕阳和夜色

8点左右,车开了,这个时间正好是新疆的傍晚。车子开出去不久,除了乌鲁木齐,上了高速,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然后整个天都是橘红色和浅蓝色的完美渐变,那是夕阳。虽然坐在车上,但还是觉得这夕阳如此美丽。第一次体会到了“无法形容的美丽”,反正在那种情况下,人整个就有一种想直接融入这种和谐的颜色中的愿望,如果这长途车能在高速上停下个几分钟,让我下车去体会一下,那我宁愿不去什么喀纳斯了。不过虽说这么想,当然还是不可能实现了。时间到了10点多,天色才开始渐渐的暗下来,累了一天的我也慢慢睡着了。

但是没睡多久,就被吵起来了。车子停下了,司机正在往车子下面赶人,我睡着了,也不知道在做什么。迷迷糊糊就跟着大家爬起来,找鞋子,下车。原来是吃饭上厕所。

坐过大巴都知道这些个事儿,司机把你扔在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告诉你吃东西,你一看那价钱基本也就是正常价钱翻个几番,吃不吃随你。意料之中,新疆也这样。肚子里依然很饱,看看小饭馆里卖的东西不外乎也就是拌面抓饭什么的,白天都见识过了,而且这种地方的肯定不会怎么好吃。吃就算了,上个厕所还是可以的。

司机提供的这个厕所很有意思,就在戈壁摊上搭了个小房子,还没顶,好多人在排队。这么自然的地方,居然还需要房子,于是自然跟大多数人一样,路边解决问题。看着吃饭的人还挺多,于是自己一个人无聊的在高速公路旁边晃来晃去。

傍晚的时候想下车来看看景色,没能成,晚上倒是有机会了。惊叹于戈壁滩的夜色,已经11点半的样子了,天边居然还有那么一点深蓝色和深红色,煞是好看,头顶上,像是个很大的黑锅盖罩着,可以看出没有一点点的云。星星看得十分清楚,有数的情的感觉。甚至,天边居然看到一条淡淡的银白色,传说中的银河。

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有点惊呆了。就这样站在高速公路的围栏边,呆呆的看着天站了有十几分钟,脑子有点乱,又兴奋,又因为没睡醒而迷迷糊糊,反正是在享受,提醒着自己,这就是真实的美丽,但是很可惜,那种景象,几乎是没法用相机保留下来的。

太美了。我以为,这就是最美的天了,不过两天之后我就取消了这个想法。

车子要开了,再上车,准备好好睡一觉。之前问过,第二天早上8点到布尔津,我以为能一觉睡到第二天8点。其实我不应该相信的。

西行游记 (4)

 发表于 2008-12-24

2008.7.31 布尔津-贾登峪-禾木 天气晴 气温10-35度,变化很大

边防站

又没睡几个小时,就又一次让司机给吵醒了,一看时间凌晨三点多。司机嚷嚷着让大家交东西,一时没搞明白,只好迷迷糊糊起来看情况。原来是要交身份证下去登记,没带身份证得亲自下车。看看外面,依然是一片漆黑,隐隐约约看到个小房子,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边防检查站了。人群闹了一会儿,大多是在抱怨怎么又被吵醒之类的,有几个武警样子的上来转悠了一圈,就完事儿了。

退换身份证的时候很有意思,车上人的姓名果然是乱七八糟,哈萨克语的,维语的,汉语的都有,司机倒是也够别扭的。

拿回身份证,又关了灯,继续睡。想想两天之前还呆在酷热难耐的武汉无聊上网,现在居然就到了边防检查站了,看看手里的google地图,当前位置还真是靠近边境,中国就是好,跑几千公里路都出不了国境,这要是在欧洲,这么远的路估计早就不知道过去多少国家了。

布尔津

可恶的是,又没睡上几个小时,就又被司机吵醒了。这回窗外已经有了些亮色,一看时间是早上6点。这回车子已经开进了一个停车场而不是在高速公路边,司机吆喝着一些听不懂的东西,好多人都在下车。我突然从司机的鸟语中听出一个很熟悉的词“布尔津”,难道布尔津到了?跟司机确认了下,真的是布尔津到了。

布尔津是离喀纳斯最近的一个县,说是最近也还有160公里的样子,地位相当于去神农架的木鱼镇,反正这个县城里大多数都是去喀纳斯的游客,因为喀纳斯那边条件有限,所以就把布尔津当成了去喀纳斯的基地。

下车之后背上背包,立刻就吸引了一大帮拉客包车的。一直对这种拉客很反感,另外我们已经联系了小羊军团俱乐部的接待,所以也没把那些拉客的放在眼里。那对母女也找到我们了,看来他们的车比我们要早到几分钟,早早的就已经站在车站门口等着。大姐说,他们一说是小羊军团的人,那些拉客的立马帮着打了好多电话,说是因为班车早到了两个小时,小羊军团的领队还没回来,老板会亲自过来接我们。我在纳闷这个地方难不成都认识,后来才知道,当地户外旅游接待仅此小羊军团一家,人家内幕深得很。

站在车站门口等来接的人,不一会儿手上就捏了一堆租车之类的名片。早上6点相当于新疆时间凌晨4点,整个布尔津大街上除了车站门口这一块儿之外是完完全全空无一人。布尔津一看就是个有钱的地方,所有建筑全是不高的欧式建筑,花花绿绿的,清晨映衬着薄雾,再看所有的招牌基本上都是用了鸟语写成(应该是哈萨克语,北疆维族人也很少了),乍一看像是到了某个东欧小国家。不过只要稍微看到几个汉人,就会清楚地明白这地方是在和谐的中国而不是东欧了。

除了大姐和她女儿雨桐,在车站门口还遇到两个人,一男一女学生模样,女的见了我们直喊驴友。他们也是要去喀纳斯的,但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带,而且行程比我们要少一天。因为我们预约了小羊军团的领队跟着,所以他们并不能跟着我们一起走,不过大家既然都是去那个方向的,那也就无所谓了。他们一直在盘算是坐班车过去喀纳斯还是包车过去。

小羊军团

小羊军团的老板很快来了,确认我们就是他们的客人之后,随便找了一辆之前拉客的桑塔纳,说是把我们送到他们“驿站”。这是才发现原来所有这些拉客的都是一伙的,其实当时还没意识到,这个县城里几乎所有包车的,租房的都是一伙的,而他们的老大,也就是所谓的“小羊军团老板”。
虽说花了钱,不过倒也挺好,一路上都有人罩着了,倒是放心不少。不几分钟,我们一行4人到了所谓的“小白羊驿站”,一栋不大的欧式小屋,三层,样子要是放在内地绝对让人觉得相当俗气,不过在这个地方倒是没有给人太多俗气的感觉。进去之后,其实就是一个中等档次的小旅馆,不过墙上贴了很多关于当地(大喀纳斯地区)自助旅游的图啊,指导啊什么的,对第一次到这里的尤其是新驴友确实还有些用处。大厅角落里放着一些户外用的帐篷防潮垫什么的,说是可以出租,不过我们反正不准备露营,也就用不着了。

我们因为是交了钱的客人,因此被安排进了旅馆房间洗漱一下,说起来,从离开武汉那天起,我们已经三个晚上没有睡在床上了,不过新疆因为空气非常干燥,就算每天出很多汗也基本上是瞬间就干了,倒是也不觉得身上有多么不舒服,这不像在武汉,30多度的天一天不几个小时洗个澡就浑身难受的发慌。
不过毕竟3天没洗澡还去了这么多地方,浑身都是羊肉味,一进房间就冲进卫生间开始一个热水澡。感觉确实很爽。刚洗爽了热腾腾的出来,发现房间里又进来一个人,皮肤黝黑,一看就是搞户外的。原来他就是这会给我们派过来的领队,他一看我在洗澡,立刻警惕的说一会儿出去的时候别说你们用过热水了,否则他们要收钱。虽然很不理解,不过还是觉得小心点的好,虽然只在新疆呆了一天,对新疆人一些基本的习惯还是有一些了解。他们从来不跟你打哈哈,很少暗地里宰人,但是要宰人的时候,就会明着说我要宰你,而且任你说什么都没用,人家就一句话,规矩。到最后你只能掏钱走人,除非,你有什么后台。
领队叫小李,当时还真没看出年龄。之前一直很崇拜能够有钱有闲成天泡在户外山水之间玩乐的人,性格开朗,与草木虫鱼为友。不过看小李的样子并不像想象中那个样子,具体怎么也说不出来。

哈萨克早餐

洗漱完毕也就7点半的样子,因为预计8点我们才到,因此我们时间很多。今天第一站是要赶到贾登峪,贾登峪是一个山里小镇,离喀纳斯景区十几公里的样子,属于景区口子上一个小型的根据地,不论是喀纳斯大巴旅游,还是徒步驴游喀纳斯,起码都得先到贾登峪做短暂停留。当然那种地方一般人是不会考虑住宿的,除了某些钱多的到处撒的款爷。

又包了一辆桑塔纳,200块钱,里面要坐我们一行四人加小李一共五个,还好雨桐毕竟还小,只算“半个人”藏后排中间,跟体形比较瘦小的小李一起一车看起来也就是坐了4个人。新疆包车真的很便宜,四个人包桑塔纳算下来一公里每人才三毛钱的样子,不过新疆确实地方也大,就算一公里三毛钱包车也会轻易就花掉好几百大洋。

车子开出驿站,准备先去吃些早餐。前面说过这些包车的都是一伙,连买早餐的都不例外,一会儿我们就都给拉到了同一家早餐的小摊。之前听说到了北疆之后吃的都很贵,要有心理准备。这个早晨倒还确实没太觉得贵的怎么样,自助6块一个人,这个基本上也就和内地富裕点地方价钱差不多。关键是一看吃的我就乐了,虽说没肉,不过馒头,鸡蛋,奶茶,稀饭,各种油饼,馕都有,还有很多看起来像咸菜的小菜。

跟一起吃饭的聊着,说如果是大宾馆,吃这么一顿起码是15或者20,但是路边摊其实一两块钱就能吃饱的。在这算是折中,我们游客也便宜一点,他们也能赚到钱,因此他们完全是按照宾馆的自助早擦山寨出来的。不管怎么样,性价比很高。

临走的时候发现,带我们过来的司机在这儿吃早餐都是完全免费的。想想新疆人还真是有一套。

重点介绍下上面的油饼,那玩意儿哈萨克语叫“***克”,名字挺怪,一直没记清楚叫什么名。后来大概才记住拿东西叫“布尔沙克”。其实就是空心油饼,但是抹上黄油之后就着奶茶吃是非常香。虽然当时也不觉得那有多么多么好吃,后来到了草原才知道这种东西对牧民是如此重要。

然后就是一盘一盘的小菜,之前我还以为和内地一样会有一些腌菜一类的东西,吃了几口才发现哈萨克早餐的小菜那简直就是一绝。各种丝,土豆丝,豆芽,海带,萝卜丝等等分别拌成一盆一盆的凉拌菜。一点都不咸,吃在嘴里相当爽口,可能这东西当地人是用来清掉嘴里尝尝弥漫的奶茶味活着羊肉味。反正早饭来上几口小菜,绝对是补充精气,让人神清气爽一天都有力气了。

很像研究那些小菜是怎么做的,不过没有研究出来,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小李提醒着我们今天一天也许吃不到什么好东西了,于是我拼命吃了好多“布尔沙克”,起码两个鸡蛋,无数碟小菜,无数碗奶茶。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顿早饭吃这么多是对的,总的来说,这顿早饭给人感觉相当好,6块钱也算是值了。

吃完早餐后,坐上桑塔纳就开始往贾登峪出发了。

西行游记(5)

 发表于 2008-12-26

贾登峪

布尔津到贾登峪感觉不远,但算起来也有160公里的路程,这个距离放在内地怎么都有好几个城市了,不过在新疆160公里也就仅仅是两个挨的很近的景区之间的距离。车子刚开出布尔津没多远,四周基本上都是半戈壁的样子,也没有什么参照的。路很平很直,连个弯都不拐,就直冲冲的往北延伸过去。

上马贾登峪

再次上车没多久就到贾登峪了。说是个小镇,其实除了为了留住游客修的几栋宾馆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就算是那几栋别墅式的宾馆,可能因为不是旅游旺季的原因,也给人感觉萧条的很,真不知道他们怎么赚回成本的。唯一热闹的地方,是一个写着贾登峪三个字的蒙古包,蒙古包旁边竖着“***欢迎你”的招牌,其实招牌是次要的,关键是招牌下面写着价目表。

布勒那汗大桥

当天出发的马队,除了我们还有两三个。我们的马队也许是最慢的,一路上不停被其他的马队超过,小李说,今天出发比较早,马慢点走,我们可以多看看风景,反正只要天黑之前赶到禾木就行了。我问什么时候天黑,小路说晚上10点左右吧,确实,从乌鲁木齐又往北走了将近1000公里,这地方纬度已经相当高了。

近看喀纳斯河

时间快到下午1点了,以新疆时间来说,这个时间里吃饭还有一会儿,小李说,下一次休息可能得几个小时之后了,现在大家可以吃点东西。说实话,我身上除了几个小面包巧克力啥的还真没带什么吃的,特别是可以填饱肚子的。一起走的大姐倒是背着慢慢的一袋水果,零食之类。大家把东西都拿出来,显然是不够当吃午饭,好在小李还带上了些补充体力的东西,巧克力棒,饼干之类。

说实话,我那时候一点都不饿,一方面是早上吃的特别多,还没消化完,另一方面一路上体力消耗挺大,很渴很热,那种情况下也吃不下什么东西。不过因为野外活动的常识,我明白这种情况下还是得尽量补充些能量的。于是尽力吃了些饼干跟水果,大姐带来的葡萄非常酸,这时候有点想念头一天丢在汽车站的葡萄了。

更不爽的是,我早上出来带上的一壶水(1l)已经剩的不多了,我想灌些喀纳斯河得水,小李说还是不要的好,这个水看起来清澈,不过毕竟上游是喀纳斯湖景区,肯定不干净的,下面的路上还会有山泉水,可以放心。

说到河水,说实话光凭肉眼是一点都看不出脏。我们到那儿的时候,1点来钟正好是新疆时间的上午,太阳已经基本上出来了。河水激起的浪花反射着阳光十分耀眼。因为富含矿物质,其实应该就是硫酸铜,河水呈现非常美丽的淡蓝色,和天空颜色差不多。坐在水边,水声很大,甚至有点听不清说话的声音。因为是冰山融水,所以水温很低,摸起来是冰的,水面散发着阴冷的气息。在夏天就好像空调里吹出的冷气,让人很是舒服。坐在水边,感觉很是惬意,但小李说前面走的实在太慢,下面得赶路了,还是只能得匆匆离开。

门票貌似是60,买了这个门票就意味着,进入传说中的“禾木”景区了。

其实更美的还在后面。

西行游记 (6)

 发表于 2008-12-31

山泉

过了布勒那汗大桥,又是大段大段的山路。算是真正进入了原始森林,路也没有开始那段好了。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买了门票之后,路反而没有前面的好走,估计本来就是“花钱买罪受”吧。从这里开始,一路上的风景开始变得单一起来,我们基本上是顺着喀纳斯河顺流而下,所以一面是奔流不息的喀纳斯河,另外一面就是没个完的山坡或者是森林。如果按照纬度来看,这个地方应该是草原的,但是由于比较特殊的地形,这里气候潮湿,特别是山脚靠水的地方,因此出现了比较浓密的原始森林。又因为气候寒冷,所以森林以桦树松树杉树这样的耐寒数目为主。其实一句话,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从早上骑马出来开始算起,已经有三个多小时,一路全部是骑马。说实话对骑马已经一点都不新鲜了,代之而来的是浑身的酸痛和一点点的无聊。浑身的酸痛就不用说了,坐在有点破烂不堪的马鞍子上,连续几个小时不停的抓着缰绳跟鞍子,马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慢慢的走着,人坐在上面只是无聊的跟着摇晃,风景确实很好,但就像所有游山玩水的感觉一样,再好的风景养这样待久了都会觉得麻木,因为你只是在“看”,并没有亲身的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或者说,人在这里,但是心还马上一个匆匆的过客。

而且很累,早上6点就起来了,一路奔波到现在都没有歇过,一路上又是太阳直射,虽说不至于热到中暑,但至少让人体力不支。坐在马上开始有了睡意,迷迷糊糊的,其实是种融入蓝天的感觉,眼睛开始模糊。小李在提醒着不能睡着,因为谁都知道,马毕竟是牲口,谁都不知道下一秒它会做什么,要是一不小心松了缰绳,马要在这种山路上做出点什么对不起人的事情,后果就不用说了。

还好不时的有些能让人转移注意力的事情,比如大姐的马一路老是低头吃草,大姐又拉不住,马夫就不停的帮着抽打,马一被抽就乱跳着还一路小跑,大姐又得拼命拉住。或者,绑在我的马后面的背包很不稳,老是往下滑,因此走几十分钟就得下来从新绑一下背包,我也可以借此休息一下。

就这样走了有两个多小时,下午三点半左右,大家都倦怠的不行,到了一个小李认识的休息点,大家下马休息。

其实只是山路上正好有溪流流过,形成的一块儿不大的空地。空地中间有几棵树孤零零的竖着,正好用来栓马。大家都下了马,马开始不停的喝水,也算辛苦了这些老马了,一路上不让喝水不让吃草,不过这些毕竟是牲口该做的事情。说起来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家早上带出来的水都全部喝光了,很自然的,我爬到上游去灌这山泉。灌一壶,喝一壶,又灌一壶,那山泉水和河水一样,也是冰凉的,很明显是雪山融水,在这种被太阳暴晒了几个小时的情况下,格外好喝。

大家都顾着休息,也没说太多的话。

白桦林

大家休整后重新上路,刚走不远就又看到了一个小房子。小李说,这个就是半路客栈,如果是徒步的话,这一段路程可以分两天走,晚上就住在这个半路客栈。大家都疲倦的很,不想再走,只是讨论是不是就住在这地方,我暗自在想,既然是半路客栈,岂不是才走了一半的意思。跟小李确认了下,确实,半路客栈就是路程到了一般的意思。大家都绝望了。

的确很累,而且经过前一次休整时候马夫的整理,我的马后面的背包也不松动了,几匹马基本上也熟悉了我们开始变得听话,这样一来我连刚才那些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事情都做不成了。换句话说,我实在是无聊的没事情做了。

这种情况下人就是很不知足的,费了这么大的力气,走了5000多公里的路跑到这种地方来玩,真正到这里了,却又只是瞬间的惊异于那种蓝天,碧水,青山。才过了几个小时,就开始想睡觉,一副“东西已经到手,无所谓”的样子。

已经没有前面那么想睡觉了,倒是肚子开始有点感觉。早上吃了了很多东西,那已经是10个多小时之前的事情了,中午在大桥那儿,只是稍微吃了些水果,啃了几口饼干,到现在,确实也该肚子饿了。其实大家都想着能快点到禾木,我们都是奔波了好几天的人,这一天已经很累了,想找个地方好好睡下。

当然是不可能的,大家还只是慢慢的走着。这时候唯一能让我打起精神的,就是对岸山上的白桦林。时值夏天,满山都是一片一片绿的像是要出油的样子,壮观是壮观,看多了甚至会让人厌恶。后来看着一路上的照片,欣赏着醉人的绿色,怎么都不相信当时会厌恶这样的东西,但确实就是这样的感觉,也许这才是旅行的意义。深深体会到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最美的,这东西一旦得到,没有用心,是没有办法真正去享受的,只有那种厌恶的感觉。

不过还是有能提起我兴致的东西,就是一片一片的白桦树林。远看过去,一片一片的绿色下面,有星星点点的白色枝干,或者是小片小片的白色,像是无心的涂鸦。我不明白为什么没有大片大片的白桦树林,但是能亲眼看到这些小片的白桦树林,总是让人有一种从无尽的绿色中解脱出来,回到某种本来的地方的感觉。

同时,白桦林对我来说,一直还只是书上或者歌曲里的三个字,真正置身其中,也是一种梦想实现而幸福的感觉。

除了对岸的白桦林,有时候我们的马道旁边也会出现小片小片白桦林,从白桦树下穿过时,随手摘一片白桦树叶,桦树叶的形状形状是如此美丽。也只有这个时候,才有一种“没白跑一趟”的感觉。

山谷

又是不知不觉,我们本来是顺流喀纳斯河而下的,突然发现变成逆流而上了。小李说,我们先顺喀纳斯河下了一段,然后过了喀纳斯河和禾木河的交汇出,现在已经开始逆流禾木河而上了,很快就要到传说中的禾木了。这个时侯已经到了六七点的样子,离早上骑马出来已经有七八个小时了。

而且很明显的,本来我们一直是行进在山上,翻阅着一个个山头,现在突然开始下山。骑马下山并不是个很轻松地事情,一路石头很多,马蹄踩不稳,所以需要格外抓紧。

不过这也是好事儿,一方面,重新紧张的神经又紧绷了起来,有点事儿做总是好的,另外一方面,太阳已经基本下去,我们又到了山谷,所以基本已经没了太阳的直射,凉快了不少。

在山谷里的时候,我们直接就穿过了好几片白桦林,这回是直接“穿过”而不是“路过”了。穿过白桦林的过程是让人震撼的,在远处看这些白色的数目,顶着蓬松的绿色的树叶,怎么也不会想到,当身处这些树林中时,看到的竟然是一片一片破败的画面。路上到处都是倒下的白桦树干,直直的枯死,没有一点树叶,好像刚刚发生了什么战乱。

小李说,这些都是被风刮倒的,或者是地震倒下的。所谓地震当然不是指四川地震,四川再怎么大震也不至于对几千公里外的新疆造成什么影响。仔细看那些白桦树的叶子,很明显的树干都朝着一边歪斜,树叶也是一边疏一边密,可见多少年来经历风吹之厉害。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冬天这里往往在地上能堆出几米厚的雪,树干上也不少,在这样的雪中,歪斜的树木是很容易被压塌的。

确实,能留下在这儿的,都是历经风雪后耸立的强者。

过了树林,眼前又突然开阔起来,小李说,过了树林就算出了原始森林了,起码是下山了。我想应该是白桦树跟松树杉树比起来,对水土的要求要更高一些,特别是水。因此在山上的时候,基本上看不到大片的白桦林,而下山之后,白桦树就多了起来。

现在我们已经走出了山底下的河边不平坦地方,走到平地上,这边基本上都是半草原了,大片大片青草,或者说草甸子,能不是看到小群的羊或者几头牛。不远处的山上,才有些树木。在草的中间我我们要走的马道,小李说,这些已经是禾木人放牧的一些草甸子了,也就是说禾木快到了。我看了下时间,7点多了。

这个时侯太阳已经下去,天空从浅蓝变成了一种更深的蓝色,四周草和树的颜色也变深了,这比白天好看得多。

更让人震撼的,是在大片大片的草甸子中间,有时候会突然站出一颗苍劲的松树或者杉树,孤零零的站在马道旁边,我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在那儿的,而事实上就是它在那儿,孤独的骄傲的站着。可惜的是当时已经累的懒得拿相机了。

西行游记 (7)

 发表于 2009-01-30

走进禾木

下山并且穿过了那片迷人的白桦林之后,可以看出地貌像是草原了。虽然周围还是有高山,但地势比较平缓,也比较开阔,马道一直延伸着,翻过一个个小山头。每次翻过山头,我们都以为禾木就在山头那边。而又一次次的失望,时间已经挺晚了,太阳慢慢开始下山,天空从深蓝慢慢过渡到发红,然后甚至血红,傍晚来临。
也就在傍晚来临的时候,我们又翻过了一个山头。小李像是如释重负,指着不远处说着“看见禾木了”。
我骑着马兴奋的走上山头,显然还是有些失望。远处看见的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的木头房子,关键是,仅仅是“看见”,天知道走到那个地方还要有多久。

夜宿禾木1

不论如何,如果只用一个词形容到了禾木的感觉,就是兴奋。其实人到那个份上,看到了木头小屋,并且走到了一堆一堆的小屋中间,紧绷了一天的神经突然放松,什么都来不及想,满脑子都是一种“快要到目的地”的成就感。

有些经验的驴友都明白,这种情况下,人处在一种短时间失去理智的状态,虽然爽,但在这种状况下最容易出问题。我们还好有领队小李,小李把我们领到了一家叫神湖山庄的木屋面前,我们的马夫似乎一直在叽叽咕咕说什么,后来才知道,当地有这么个规矩,马夫累了一天,跟着骑马的游客到了禾木,马夫一般会领着游客到一家跟马夫比较熟悉的旅店住下,然后马夫便可以在那家旅店免费吃住一晚上。这种“潜规则”,如果是在内地,确实有点让人不爽,俗话说“羊毛处在羊身上”,他们的免费晚餐,显然是由游客来埋单。刚开始大家都这么觉得,但是在当地呆了几天,我却觉着这确实是很淳朴,很完美的一种“潜规则”,很有意思。只是一种感觉吧。马夫都是当地人,家里很多其实就是禾木的,或者是贾登峪的,至少附近的牧民。像我们这样的游客,跑一次就是三天时间,其实这三天在自己家是吃,在外面吃也是吃,这样大家轮着来,走到哪儿吃到哪儿,到有一种“社会主义”“大锅饭”的感觉。

兴奋劲头过去,说说禾木。

我们在那个山庄门口歇了马,马夫栓了马,之后我们就几乎啥都没问,直接要了两个标准间,瘫倒在了标间的大床上。躺了好些个时候,待我们缓过劲来走出房间,天已经黑了一大半了,时间到了大概9点半的样子。

晚上9点,这个时间相当于内地下午五六点,其实正好是个太阳落山傍晚的样子,我们先在山庄里转悠了下,还是比较热闹的,终于看到不少人烟了。去洗手间,发现没有热水,老板说是正好遇到什么什么检修,只能自己烧热水,得等一会儿。天知道真的假的,不过我们也没办法,正好大姐跟小李他们几个也过来了,我们合计着肚子已经很饿了,点几个菜吃点东西。

说起来,从早上在布尔津县城的早饭结束开始算起,过去的十二三个小时里面我也就吃了几块饼干和不多水果,水也喝得很少,运动量就不用说了,虽然比不上骑得那匹马,但基本上,也是筋疲力尽。

西行游记 (8)

 发表于 2009-01-31

禾木晚餐

虽然事先对这村子里物价有一定得心理准备,不过真到点菜的时候,我们还是吃了一惊的。一般的菜(这种地方蔬菜和肉一个价钱)都是三四十来块一盘。本来说的,到这个地方来个大盘鸡爽一下,没想一只大盘鸡卖到了200rmb,就连在乌鲁木齐1块钱一串的再平常不过的烤肉,也是5块钱一串。不过确实是饿了一天了,最后还是点了一个皮牙子炒羊肉,一海碗阳春面,以及米饭,这些就有七八十rmb。不过那种情况下也不管这么多了,毕竟,这是精疲力尽时候的几道饭菜。

即使是这样,还是加上一句。如果情况允许,还是建议在背包里带上一些方便面一类的东西,强烈推荐超市里能买到的当地羊杂汤配当地的方便面,呵呵。总之,如果实在当地像我们一样点菜吃饭,价钱是乌鲁木齐的5倍左右,其余的就不用多说了。

我们点了饭菜,大厨开始忙活了,因为只有一个大厨,所以看起来还有一段时间。我决定到禾木去逛逛。

时间已经到了10点钟左右,不过天色看起来还没那么晚(下图第一张)。走出山庄,一眼看过去,整个禾木就是一个由很多哈萨克风格的小木屋组成的村庄。我们住的山庄就是其中一个木屋,离进村的大门,也就是那座桥不远,就在进村后主干道的边上。主干道两侧,可能因为离大门不远,分布着的小木屋大多竖着“xx山庄”的牌子,一看就是专门接待游客的,很多还用大功率的印象放着热烈的音乐。

走出山庄的时候,天色还显亮,大概到10点半的样子天色开始很快的暗下来。因为怕错过了热腾腾的饭菜,所以我也没走出多远,在几家“山庄”门口晃荡了一会儿,就回来了。

其实我挺不喜欢这样的氛围,傍晚时分,各家竖着招牌放着劲爆音乐的“山庄”,完全没有给我那种传说中“发呆”的感觉,倒是让人觉得有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回到我们所住的山庄,不出意外饭菜已经端了上了,小李正招呼着我赶快趁热吃。说实话,40多块的一盘炒羊肉点的时候觉得价钱挺贵,不过真端上来那分量还确实给了我一丝安慰。慢慢一大盘,而且羊肉一点都不少,香喷喷的躺在一堆洋葱里面,很是诱人。说实话这分量在内地装成两盘一点都不嫌少,新疆就是新疆,在整个旅程中,总觉得这边人的饭量比内地大不少,最大就体现在不论大小饭馆从来没让人觉着在分量上打折扣。阳春面更是吓人,我们点了“一份”阳春面,28块,还怕不够吃,端上来才发现分量基本上就是内地10人酒席的主食面那么多。同时端上来的还有两碗米饭。

闻到羊肉香,我顿时饿了。直到现在我都有点不敢相信我当时的饭量,愣是跟同伴两个人把面条跟羊肉扫了个一干二净。那时候真的是很饿,事后算起来,我起码吃了2两米饭,起码半斤的面条,加上半盆子皮牙子羊肉。其实我当时还真不觉得什么,倒是把同行的小李吓了一跳——之后还有两天的路程,要是我顿顿都是这个饭量,说实话,在这草原上挺难供应。

挺可惜忘了把那几盆菜给拍下来,直到现在,想着当时的那一大盆香甜美味的皮牙子羊肉,依然是口水直流。

夜宿禾木(2)

吃饭的时候,了解到当天的禾木正在搞什么管道维修,迟迟来不了热水。挺烦的,毕竟我们从离开武汉算起,都几天没有洗澡了,小李说,禾木有公共澡堂,可以带我们去看看。于是把几个盘子都扫光后,小李带着我们去逛夜里的禾木,顺便准备买些水果,正是吃西瓜的季节,新疆的西瓜还是挺有名的。

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我们顺着主干道往村子里面走。小李显然对这里已经很熟悉了,看样子几乎认识每家开超市或者卖西瓜的店家,一家家问着价钱,不过对开出的价钱都不大满意,我们目标价是3块/公斤,也就是1块5一斤,小李说那些卖瓜的肯定都是要小宰下外地游客,当地人买就不会出高价。于是带着我们到了一家小商店,说是认识老板娘,一问果然是3块一公斤。

商店离澡堂不远,小李正好过去打听热水,我们几个人则自己挑西瓜。

其实我对这个小商店更有兴趣,外面看起来,就是一个跟其他没什么两样的哈萨克风格小木屋,门口写着歪歪扭扭的“商店”俩字儿。走进商店,灯光很灰暗,各种各样的东西堆在货架上和柜台里,有种20年前百货商店的感觉。很明显,这里东西都是从很远的放运过来的,而且估计也卖不出多少,因为游客一年只有夏天几个月才会有一些,本地人基本上自给自足,又很少来消费这些东西。因此很多商品看起来都像是摆了好几年的东西。

不过东西还是挺齐全的,为了第二天的干粮,我主要对饼干,火腿肠一类的东西感兴趣,随便要了两三带饼干。这儿东西价钱也不便宜,一包内地两三块的饼干一般卖8-10块的样子,火腿肠也是3块5块一根,基本上还遵循前面说过的“5倍”。不过,老板娘十分热情,店里还有个小孩儿,不停地跟我们拿着各种各样的东西,介绍着,只是对我们的还价完全免疫。最终我们扛着两个大西瓜跟一些干粮,兴奋的回去了山庄。

路上,也碰到了一些其他的驴友,了解到其实在禾木这个地方,如果选择住到村子里面一点的地方,价钱会比我们住的地方便宜一些,大概根据房间平均一个床位30左右的样子。

回到山庄,已经是快晚上12点了,小李让我们早点睡觉,说是明天的行程也会很困难,还要赶路。我们这才发现买的两个大西瓜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在白天天气很热,我们都把西瓜当做珍宝,真正扛着西瓜回来到了晚上,气温已经降到我需要套着外套才能在室外活动,再加上晚饭我吃了很多。这种情况下,我拼了命也就吃掉两大块西瓜,大家也都吃不了多少,最后还是决定把另外一个西瓜留到第二天早上。

吃完西瓜,大家好像都忘了前面公共澡堂的事情,小李来看了看我们,聊会儿天就商量着准备睡觉了。不过我还想再出去一个人转悠转悠,这时候各个“山庄”的摇滚音响已经基本上关了,灯也没那么亮,倒是真的有了一番村子的风味。不过说实话,一整天折腾下来,我也累的几乎想趴下了,最终又是没走多远,就有回来睡觉了。
我会来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睡了,整个小屋子很安静。我的习惯是,在外面旅游,尤其是在这种特别的地方,一般都要一个人享受一下这样静静的夜,而不是呼呼大睡。不过这一天真的是累了,倦了,不睡不行了,真的撑不住,现在想来还真有些遗憾。

这是从武汉出来第一天睡在舒服的床上,禾木的晚上温度在十几度,不冷不热,关上门拉上窗帘盖上被子倒是特别适合睡觉。同伴计划着第二天早上起来看日出,我也雄心壮志的准备着第二天的早起。结果,连澡也没洗(热水还没来),直接躺上大床,拉上被子几分钟就睡过去了。

可能是窗帘拉的太好,第二天醒过来一看居然已经9点来钟了,虽说9点在新疆依然是清晨,但早已过了日出时间。心里虽有些遗憾,倒是也一笑,其实潜意识里本来就没准备起来看日出。

西行游记 (9)

 发表于 2009-02-01

2008.8.1 禾木-黑湖 天气晴 气温10-30度 温差很大

禾木村

早上醒来已经是9点多,突然发现跟我一个房间的同伴已经没了踪影,难道真的是去看日出了?
洗漱完毕,走出所住的哈萨克小屋,外面是一派乡间清晨的景象,几缕炊烟,偶尔有一些牲畜的叫声,但是一眼看过去,几乎看不到有人。其实9点钟,如果按照4个小时的时差来算的话,我起床的时候相当于内地的凌晨5点左右,已经是很早了,不过因为正值夏天,虽然这么早,但是天已经大亮。禾木的清晨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静谧。也是是因为游人大多都还在呼呼大睡吧。
计划中,是11点出发,反正都起来了,我决定出去转转。

跋山涉水

回到山庄里,吃了早饭,早饭还是奶茶加馕和小菜之类的东西。同伴已经走了回来,其实他也就比我早起了不多久,一个人跑到村子对面的小山坡上的“禾木观景台”上去了。那是传说中观看禾木日出的最佳地点,因为时间太晚,日出当然没看到,不过那是个直接俯瞰禾木全村的地方,感觉倒是也有些意思。本来我还想着吃了早饭出发的时候顺便去一趟,不过由于时间催的紧,再加上同伴对那地方没有太多的好印象,后来也就没有去成。

出了禾木乡的管辖范围,也就是一些铁丝网,我们又来到了一个铁丝网,要收门票。再往前走,就算进入喀纳斯景区的管辖范围了,这个门票点算是由禾木向喀纳斯进军的门户。其实感觉这个门票卖的非常没道理,就是在一片空旷的地方,用铁丝网围了个圈,然后开个洞收门票。反正我是没看出来买过门票之后在所谓的“景区”里和外面有什么不一样。
门票并不便宜,应该是60一张(学生票,有点记不太清)。

我们依然又是骑上马,踏上了这一天的路程。小李说,这一天的路程会短一些,但是路会很险,叮嘱着我们要小心,注意安全。结果我们才走出去大概一两里的路程,突然听见几声喊叫,大家心头都紧了一下。回头一看,小李抱着小女孩坐在地上,小女孩吓得大哭——小李抱着小女孩摔马了。摔马的地方正好是在一个山坡上,坡度不大不小,马夫立刻策马赶了过去,嘱咐着我们继续前进。为了不添麻烦,我们大部队还是继续爬上了山坡,下马休息,不多时小李跟小女孩也灰头土脸的上来了,看起来还好,我们也舒了一口气。原来是早上出门的时候,马鞍子没有绑紧,结果一上坡他们就连人带马鞍一块儿滑了下来。小女孩给摔的吓着了,一直不说话,小李和女孩的妈妈不停安慰着,其实还是很幸运的,他们除了衣服脏了些都没什么大事儿。小李摔马的时候一直紧紧抱着小女孩儿,小女孩儿一点伤都没有,小李也就是手臂上有一些无伤大碍的擦伤。

在坡顶上,大家砸开了头天晚上多买的那一个西瓜,一人一块儿,结果硕大一个瓜几下子就没了,时间其实才到早上12点半,不过太阳已经很毒了。吃完瓜,大家重新上马上路。

事后我们才反应过来,当时他们的摔马绝对是不幸中的万幸。那天的路非常险,幸好一开始就摔了马发现了马鞍子的问题,如果再过1个小时发生摔马,那可就真得出大事儿了。

上马后,大家心情倒是很好,马夫安慰小女孩开始唱起了些当地的山歌,哈萨克人嗓子都很好,听着这样开怀的开心的唱歌让人心情相当的愉悦,在歌声中,我们告别了远处的禾木,又进入了大山中。不过歌声没持续多久就停下来了,一马平川的草原突然消失一样,在我们眼前的是四周环绕的大山,进山了。

到了山里,路开始变得先要起来。首先是爬山,也就是要提高一下海拔。两侧都是很高的山峰,我们走的马道,就是两山之间的一道溪流。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横着路中的枯木,这些应该是春天化雪时被冰雪融水冲下来的。正是夏天,水不多,但是一路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水应该是在我们所走的石头下面静静流淌着。

山谷里气温也不高,我们短袖打扮,刚从禾木出来的时候还都是大汗淋漓,现在却觉得有一丝阴冷。好在在这山沟沟里得路程不算太长,爬了了一段山沟,我们跟着马夫一转,从山沟旁边某条小路窜了上去,直奔山腰。这小路明显走的人不是很多,说是路其实就是山腰上一些裸露的石头,被人砍去了植被方便攀爬,几乎是直上直下。坐在马上,看得出马很累,喘着粗气,之后便到了山腰上。

西行游记 (10)

 发表于 2014-06-04

做客蒙古包

蒙古包就在马道边的一个山坡上,蒙古包面前并没有人。既然小李说歇会儿,我们大队人马就大摇大摆的朝着蒙古包走过去。走过去的时候倒是也没想太多,就想着既然这地方有人住着,起码能把走了一早上早已经空掉了的水壶给灌满吧。

蒙古包的里面,只有一位大爷跟一位大娘,五六十岁的样子。大娘坐在门口,见我们一群人带着马匹走过来,微笑着跟我们打招呼,大爷则相当的悠闲,完全没有看到我们一样,只是斜躺在蒙古包里面,看着书。

大娘看到随行的当地向导,突然很开心的用当地话打起了招呼。聊两句就知道,这蒙古包的主人正是禾木村子里的村民,眼下是放牧的季节,一家人带着牲畜们和蒙古包,到了这个地方安营扎寨。

蒙古包里面,到处是大红大绿的颜色,很有当地的气息。有两样东西非常吸引我的眼球,一个是一个绿色的,大号饼干盒子那么大的收音机,一看就是有点年头的老玩意儿。但仔细一看跟我想的还真不太一样,让我惊奇的是这玩意儿居然还是太阳能的,只是样子比较古老一点而已。不过我也不好意思去摆弄这玩意儿,毕竟咱只是个路过的客人。

除了这个绿家伙之外,蒙古包里面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一个个西瓜大小的黄油球。可以理解在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荒山野岭,黄油这种能量食物对牧民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三五个乳黄色——货真价实的“乳黄色”——的黄油团成的球,用塑料纸包着,就放在蒙古包门口的桌子上。这也正是蒙古包里最浓重的气味的来源。老实说,蒙古包里面的气味并不是很好闻,在这种地方显然很少清洗各种布料,我敢相信蒙古包里的床单啊桌布啊这些玩意儿上一次过水是半年一年之前的事儿。再加上平日的食物以奶啊饼啊为主,所以异味是少不了,这种异味再加上略带常年散发着微微羊膻味的黄油团子,有那么点闷头,说严重一点,甚至让人喘不过气。当然,我们没有呆太久,其实也没有多少不舒服的感觉。

语言不通,其实没什么好聊的。大娘跟一块儿去的向导聊的很high,明显他们是熟识的。向导突然跑过来问我们要不要吃东西,我其实带了干粮,本来说那就不吃的。不过同行的几个朋友倒是非常的积极,忙不迭的开始问有些什么吃的。

夹生饭

我们的向导小李对吃仿佛没什么兴趣,只是一个人坐在蒙古包外面的草地上。我在蒙古包门口,突然听到有人在说手抓饭什么的,好像是问我们要不要。我其实早就听说在蒙古包里的手抓饭特别好吃,正好又饥肠辘辘,想着与其啃那些个干粮,倒不如来点好吃的,就非常积极的点了头,手抓饭来吧。

一听我们要吃东西,刚刚还在无所事事的大娘立刻动了身,开始出去忙活了。我跟大家一起围坐在蒙古包里面的小桌子周围,同行的向导充当起了服务员,熟练地从蒙古包的各个角落摸出了一大碗黄油,各种饼子,也就是之前在布尔津吃过的“布尔扎克”,还有饭碗跟奶茶。看来他们当地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啊。

蒙古包里面其实根本没有清水可以喝,唯一能拿来解渴的居然是奶茶。我们一人端着一个小碗,一大壶奶茶自己斟自己喝起来,说实话这地方的奶茶都是咸的,并不怎么解渴。不过走了一早上坐下来,能大口大口的喝奶茶,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儿。不多久一大壶奶茶就见了底,我们想再要些,向导小伙子居然跟我们说没有了。好吧,我们四五个人,他们这儿存货的确不多,理解一下吧。

还有的食物就是油饼跟黄油,油饼抹着黄油就着奶茶其实是非常香的,我一口气干掉好几个油饼,其实肚子已经胀鼓鼓的了,但还没见到手抓饭的踪影。这时候才知道,原来大娘刚刚在外面现割下几块风干羊肉,抓了把米,在生活煮手抓饭呢。我还没反应过来这意味着什么,只是想着那就多等一会儿呗,反正大家开开心心的吃着东西,好像在进行着一场联欢,全然忘记了这是在大山深处的一个蒙古包里。

过了大概有三十来分钟,大娘终于端着一盆子米饭走了进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手抓饭啊。第一反应,这是骗我吗?油乎乎的白米饭,里面有几块黑不溜秋的羊肉,除此之外没有胡萝卜没有洋葱啥都没有,米饭油乎乎的,散发着一阵非常浓的“羊”的气味,米饭上插着勺子,的确不会真让我们用手抓。一勺子下去,热气冒出来,羊味儿更浓烈了。送到嘴里,夹生的,真的是夹生的……

米饭不但夹生,而且非常非常非常的油,里面的羊肉其实不算少,但是干瘪黑乎乎的,嚼起来颇费劲儿。再加上没有水可以喝,甚至连奶茶都给喝完了,总之可以想像,一个人来上两口就再也咽不下去了。一大盆手抓饭,四五个人根本是没法吃完。

我顿时理解,让一个悠闲的晒着太阳的哈萨克大娘去给我们做速成的手抓饭是那么不靠谱的事儿。老实说我相信如果时间充裕,大家应该还是能够吃上香喷喷的羊肉黄油闷饭的。而现在,大家面对着这么一盆半生不熟的手抓饭傻了眼。浪费是非常可耻的事儿,尤其在这种环境下,我可以理解无论风干羊肉,米饭,还是煮饭用的水甚至是柴火都很宝贵,但是我是真真的咽不下去啊。
向导小伙子也吃了两口,略显尴尬的对我们笑着,大概看出了我心里的想法,但也只能这样这样了。饭都煮了,不给钱也不好吧,小伙子跟我们收了每人25块钱,算是手抓饭的钱,黄油奶茶跟油饼还应该收10块钱,就给免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不太值的,好在25块算不上太多,也无所谓了。

午间小憩

一路上,我们跟另一个队伍几乎拼在了一起,他们队伍也只有四个人。有一对男女看着关系不错,聊过才知道其实他们也才刚认识。男的是新疆本地人,一个人从乌鲁木齐跑来北疆玩,女的跟我们差不多,也是内地来的驴友,正好拼了一个团。

还有两个浙江来的女的,温州人。她们两个应该是闺蜜,无论做什么事儿都在一块儿,形影不离的。但是一路基本上都不太跟大家说话,只是互相之间时不时的说着仿佛跟哈萨克语一样难懂的温州话。而且她们经常用各种丝巾头巾把自己围的严严实实的,应该是怕晒伤。让我不太能接受的是,她们一路上好像对什么都觉得脏,就连坐在地上都恨不得垫张报纸那种。蒙古包她们看起来是毫无兴趣的,甚至对当地的食物,不管是馕,油饼还是奶茶都毫无兴趣,到一个地方就翻出随身带着的开水泡方便面。

我走出蒙古包,就看到一个人坐在蒙古包前大树下面乘凉的小李,他显然已经等了我们好久了。小李开始跟我们吐槽那两个温州女的,反正就是看着不爽,然后就开始问我们手抓饭吃的如何,显然跑过这条线路好多次的领队小李估计是知道这儿的手抓饭不咋地。他说现在大中午的,一方面我们要赶路时间不多,另一方面,牧民都在外面放牧,中午一般是不会烧柴火做饭的。所以本来想拉着我们歇息一下就离开,别逗留太久,但是我们一大群人在蒙古包聊的挺开心,他跟蒙古包的主人也不熟悉,所以也不好拉着我们走开。

这时候我倒是也反应过来了,的确不太应该在这儿为了手抓饭停留那么久啊,毕竟我们还在赶路。不过呢,既然已经这样了,趁着大姐带着女儿开开心心的跑来跑去拍照,其他几个朋友还在蒙古包里继续开着联欢,我就在树下干脆休息一会儿好了。

这时才仔细观察了一下地形,背后是大山,正好有一条泉水流下来,泉水就从蒙古包的不远处流过。小李说,这水是咸的,直接喝味道很不好,只能用来煮饭或者泡茶还凑合。山脚下有片小树林,柴火是不成问题,蒙古包搭在小树林边的一块平地上,门口是草地,而这草地上孤零零的竖起来着一棵树,因为长时间风吹的原因,这树弯成了个有点夸张的造型。天空依然是一片夸张的蓝色,点缀着一两片白色的云。这片草地的另一面就是几十米深的悬崖,悬崖对面又是山。

躺在树下,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意识很快就开始模模糊糊,闭上眼睛,耳朵里时不时传来两声鸟叫。劳累了好几天的身体彻底的放松,只有一个感觉,舒服。

差不多眯了有个把小时,小李说走吧。我爬起来收拾好行李和马匹,准备出发了。

西行游记 (11)

 发表于 2014-07-09

日全食

又一次迎来了沉浸,美妙,自然但是又有那么点无聊,疲惫和昏昏欲睡的下午。经过蒙古包的集合,下午的队伍人更多了,几队人马排成一个长队,在山里穿行。早上经过的大多是茂密又险要的森林,而下午显然已经爬到了山顶,路越走越平,两边的树木也越来越少,地形慢慢地从森林变成了草原。

大家刚开始还嘻嘻哈哈的聊着天,甚至哼着小曲儿,但显然随时时间的推移,困倦疲惫的感觉越来越重。一行人慢慢的向前行进着,安安静静的,只有马蹄声和风吹过呼呼的声音。

就在这时候突然的,天空开始暗了下来。领队小李第一反应是糟了,难不成要下雨?要知道在这种荒郊野外,如果突然来一阵暴雨什么的,我们这些略显业余的人可就惨了。小李跟我们说,加快点走吧,争取快点到小黑湖去。

结果,大家还没来得及过多的商量,几分钟的时间里面,就感觉天空已经从蔚蓝色转变成了深蓝色,慢慢的发黑。这个时候突然有人反应过来——该不会是日食吧。

天实在黑的太快,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的下午,不出五分钟时间彻底暗了下来。我刚刚还是大汗淋漓,现在居然开始感到一丝凉意。因为天实在黑的太快,漫天也没有一点乌云,当然也没有丝毫的下雨变天的迹象,这个时候大家已经从半信半疑变成了确信日食这回事儿了。

整个马队停了下来,各种惊叹声一刻不停。毕竟日全食并非容易见到的事儿,况且在这大山深处遇到日全食,天空那么干净,离太阳又那么近,简直就是一次完美的日全食观测之旅。大家纷纷掏出相机,却发现其实很难拍下几张让人满意的照片,光线变化的太快,显然对曝光是个考验。

又过去几分钟,太阳已经完全不刺眼,肉眼已经可以直接看着太阳了,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太阳像月亮一般的慢慢缺了一小块,天色也越来越暗,暗的有些可怕。我下意识的看了看手表,现在的确是下午。大家就这么呆呆的站在原地,直到十几分钟过去,天色又慢慢的亮起来,日食过去了。

这的确是一次非常意外而又独特的体验,2008年8月1日,日全食。

小黑湖

看日食这个以外的活动,前前后后耽误了我们个把小时的时间,大家惊叹之余,领队小李有点急着带我们赶往目的地小黑湖了。

估摸着又走了几个小时,地势越来越平坦,不见了树木,不见了溪流也不见了悬崖,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路也越来越好走,大家纷纷加快了前进的速度,随后就突然在草原的远方出现了一排黑色的小山。

走进一看,这是个山坡,山坡附近是石头居多,大家非常开心的爬上了山坡,却发现路并不是那么好走,本来马匹在石头路面上行走就高低不平,让人很是难受。不远处,就是传说中的黑湖了。而更加有意思的是,这地方满地都是类似马粪的玩意儿。这附近有很多牧民在放牧,明显水对成百上千的牲口来说是那么的重要。牲口一多,可想而知地上得有多少粪便了。

我们想到湖边去嬉戏一番,小李却告诉我们,现在天色不早,就不要去了,这只是小黑湖,前面还有大黑湖,我们今晚就住在这附近了,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玩。

一听到快到地方了,我却突然感到一阵疲惫困倦饥饿疼痛甚至还有恶心。疲惫不用说,连续出来那么久不是开玩笑的,困倦也一样,虽然中午小憩了一点时间,但那根本不够。走在路上,人要顾着抓住缰绳保持平衡基本上处在全神贯注状态,也就忘了肚子里早已空空,而恶心,闻着各种不知名动物的粪便味道,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了。

我们从小黑湖边上走过,小李却突然指了指路边的另一个方向,大概一两千米外有个蒙古包,跟我们说要离开一会儿。原来前两天小李带队来黑湖,就住在哪个蒙古包,他落下了个包包在蒙古包,今天又路过正好可以去取。

我们则跟着马夫一直向前走,大概又走了二十来分钟,来到了一个大大的蒙古包边上。蒙古包里的牧民跟马夫打着招呼,出来热情的接待我们,我知道,终于,到地方了。

西行游记 (12)

 发表于 2014-07-19

下榻小黑湖

原本以为今天目的地的“黑湖”跟禾木一样是个村子,至少也是个有几户人家的居住的地方,让人颇有那么些意外的是所谓的黑湖真的只是一个“湖”。小李说,湖边会有不少牲口去喝水,并不十分安全,因此黑湖周围的牧民一般都会把蒙古包安在离黑湖有一段距离的地势比较平坦又有小溪的地方。为了节约资源,又比较分散,我们所在的这个蒙古包正是其中之一。显然这个蒙古包的位置不错,正好在游客的必经之路上。一大一小两个蒙古包静静的躺着,小一点的那个包是主人自己住的,旁边还有个简易的木头搭建的棚子,作为厨房和柴火房。大蒙古包外面,还有一个好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提供不多的电力。不过手机依然没有信号,充电似乎没有什么意义。

马匹交给当地人拴好,我把大包放到蒙古包里。算是歇了脚,走出大包,居然发现这里有菜单。跟中午那个路边的蒙古包不同,这家主人显然已经把这个接待游客当成一个像模像样的生意来做了。

四周看了看,晚上要住在这儿的游客还不少,光我们一队人马就有浩浩荡荡十来人,大蒙古包里还有已经先到的几个背包客。累了一天,我寻思着在这能够吃上一顿大餐,菜单上的才跟禾木差不多,基本上出了肉还是肉。没办法,这种草原的上面要吃到蔬菜真的很难。价钱也相当的不便宜,统统35,不管荤素,都是35一份,如果要单吃肉的话,就按公斤来算。

除非来的人很多,还提前打好招呼,否则主人是不太可能专门给我们宰羊肉做烤全羊,况且现在也不是宰羊的季节。当地人宰了羊肉之后,都会把多余的羊肉用盐腌过,然后挂在外面自然风干,也就是风干羊肉,纠结了一会儿,我们还是决定一人来上一斤这种风干羊肉,也就是两个人一公斤。不过很快我们就被嘲笑了,嘲笑的点是——一人一斤。我们的马夫,健壮的哈萨克小伙子跟我们说,他一顿一个人吃掉四五公斤羊肉轻轻松松,雨桐妈妈不以为然,说吃多少点多少就可以了,何必一次点那么多,坚持只按两个人一公斤的分量来点。不过最后我们还是稍微多点了几公斤羊肉,一方面这地方晚上非常两块,吃不完的肉可以留到第二天早上当早餐,另一方面牧民在这地方烧水煮肉也不容易,尽量一锅全部煮完的好。

点完菜,主人开始去取肉烧水,我便跟着朋友们出去转两圈。这个“定居点”,也就是两个蒙古包搭在一个小溪的边上,夕阳西下,昏黄的夕阳光线洒在草原上的小溪上,恬静而又优雅。蹲下身子,溪水依旧是冰冰凉的雪山融水,潺潺的流水声,袅袅的炊烟,大草原,还有远处的黑湖,舒服,这一个词形容足矣。

马上的生活

在外面转悠了一圈,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回是真的暗了,不是日食。我们散步回到蒙古包,听说同行的默默跟一起的几个当地小伙子骑马去了。我不屑,骑马这事儿是这几天干的最腻的事儿了,两天时间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在马上,腰疼,膝盖疼,到后来脖子都甩的疼。

不过没啥事儿干,我还是跟着雨桐母女俩一起出去看他们骑马。

跟白天重装出行不一样,我们白天骑的那几匹马累了一天,现在基本上就歇着了。而牧民家里自己的几匹马,则是精神得很,而且因为是牧民自己骑的高头大马,性子也烈的很,稍微一抽就在草原上飞奔起来。更厉害的是牧民家的小儿子,七八岁的小伙子不用鞍子,不用缰绳,直接捡起一根树枝就跨上一匹马骑给我们看,虽说危险,但也让人佩服。

大餐

蒙古包边上有个木头搭建的简易棚子,就是我们的厨房了。

厨房很简陋,火烧的是树枝柴火。在这大草原上,其实树木都不太多,要找柴火一般还得从挺远的地方背过来。这地方海拔高度有一些,虽不至于让人吃夹生饭,但一口高压锅必不可少。事实上,除了炒菜以外,大部分吃的食物,比如手抓饭啊,手把肉啊什么的都得靠高压锅来做。

厨房里食材种类并不多,基本上角落麻袋装着的皮牙子(洋葱)跟土豆就是主要的蔬菜了。所有能做的菜,也就是风干羊肉,土豆,皮牙子的各种排列组合。比如手抓羊肉,就是把羊肉炖熟,配上一些生洋葱,皮牙子炒肉,那就是切一些羊肉片下来炒洋葱,也许放点土豆丝,要么就是土豆烧羊肉,里面也会加少量的洋葱丝。调料也很简单,基本上就是盐巴,孜然,还有豆瓣辣椒酱,这倒是让我惊叹于川菜口味的影响力。他们这儿还有面粉跟案板,这儿似乎人人都会做面食,如果你想吃个羊肉,或者在手抓羊肉里面加点面片,当地人叫“那仁”,主人很快就能给你搞定。

让我们很开心的是,这儿居然还有啤酒,虽然卖的小贵。领队小李说这儿的所有食材,除了羊肉之外,基本上都是从喀纳斯运过来的。而且运输工具很多时候只能靠骆驼,因为马匹扛不动那么多的东西。因为骆驼走得比较慢,所以每一次驼队都得走一天甚至更久才能到这里。总之,能喝到啤酒是很不容易。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说,这儿卖啤酒,也正说明了这个地方游客还是不少的。

东西味道很不错,一如既往粗犷的风格,在浑身累的抽抽,肚子饿的咕咕叫的情况下,吃起来真是香。不过,这种简陋的类似野炊的环境做出来的东西,很容易让人腻,因为每天几乎吃的都是一样,一成不变的东西。

我们在吃羊肉的时候,同行的哈萨克导游小伙子几个人围坐在蒙古包外,他们也在他们的晚餐。基本上是随身带着的干囊跟布尔扎克油饼,就这炖羊肉的肉汤吃,用哈萨克语非常开心的谈笑着。我站在蒙古包门口看着他们,凉风吹过,天上的星星,银河如此清晰,突然有被感动的感觉。